APP下载

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

2014-10-08

党建 2014年8期
关键词:实力智库价值观

让智库建设为国家文化软实力增辉

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 张国祚

我们把“文化软实力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论坛主题,意在考察智库建设对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意义和途径。同时,也是为了深入研讨习近平同志的一个重要论断:“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研究任何问题,都必须立足于当今世界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从国际上看,经济全球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利与弊、得与失,并非可以简单做出结论。世界多极化群雄并起,竞争激烈,敌与友、胜与负,并非可以简单进行判断。科技进步迅速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互联网迅速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交往方式和政府管理。

这就告诉我们,任何重大决策,都是由很多复杂因素决定的;为了减少决策失误、提升决策的科学水平,不能仅凭个人一己之才智来拍板,必须借助智库,借助外脑,集思广益。

借助智库参与决策,早已经是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惯用做法。虽然各国智库各具特色、各有优势,但它们有共同的规律可循:越是高水平的知名智库,越需要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作为背景支撑。这样的智库一般具备以下特点:一是忠诚于自己的国家;二是有深厚的思想文化基础;三是有充足的高水平的人才储备;四是有可持续的经费来源;五是有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六是官办和民办两条腿走路。

显然,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必须符合中国国情,必须站稳中国的立场,必须关注中国利益,必须坚守中国价值观念。只有符合这“四个必须”,才是我们所讲的“中国特色”。

所谓“新型智库”,应当是组织领导体制新,人才选拔培养机制新,智库管理运作新,成果发挥作用新,经费渠道来源新,等等。而所有这些“新”都与智库专家文化软实力素养密切相关,特别是与其能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密切相关。如果智库专家没有深厚的爱国情感,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没有宽广渊博的知识,没有顽强的意志高尚的品格,就不可能拿出对党和国家有重大价值的对策建议。而如果建不成高水平的强大智库,国家文化软实力也很难迅速转化为务实管用的战略策略。所以说,文化软实力发展和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相映成辉。

涵养中华民族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

武汉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 沈壮海

习近平同志从不同角度展开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论述中,包含着一系列我们应当深入学习思考的新论断、新命题、新要求。

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文化的核心内涵是价值观,价值观的重要基础是文化。习近平同志强调:“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这里所讲的“中国特色、民族特性”,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也与中华民族在当代的文化新创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紧密地结合起来。我们需要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内在灵魂,也是如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价值尺度。社会的思想文化、意识形态、道德人心领域需要良好的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能否运用好价值体系、价值观的力量开展治理,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应“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要落细、落小、落实。落细,即宣传教育要有精细的设计,细分对象、细讲道理、润物细无声。落小,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要善于从小处着眼、微观着手,小中见大、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认识。落实,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要接地气,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也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习近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文化软实力内在关系的论述,揭示了文化软实力的关键要素,指明了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战略支点与战略路径。

从传统文化视角看智库建设

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院长 于丹

中国人讲究什么事情都要合乎天地大道。“道”里面一个“首”,外面一个“走之”。由此可见,由脑袋决定要认的理就是道理,由脑袋决定要走的路就是道路。

智库其实就是“道”里面的“首”,决定了我们认什么理和走什么路。在人才集中的智库中,都希望尽快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成决策,尽快地看见自己的思维在当世兑现。但一定还要有一些寂寞的人,在智库中去做我们民族精神和血脉核心价值的接续,而这种基础研究不见得是今天我们能够看得见成果的。宋儒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万世太平的成果不见得是我们今天做事的人可以看得到的,但是必定得有人去做,才能一步步开创。因而,关于智库的定位,如果可以把基础理论的研究上升到一个国家民族血脉接续的战略平台上,而不仅仅是在战术层面上讨论,那将是非常有意义的事。

智库应该是提供我们的逻辑起点与中国人行为参照坐标的一个所在。这种坐标里面包含我们的良性元素与我们的局限性。如果我们讲中国文化就一味说好的话,我们是不可能进步的。

智库应该在基础理论上激发起民族的创造力。当代价值不依赖于做学问的解释能力,它依赖于我们的担当和创造力。

智库必须要做策略研究。我们的智库必须是科学的智库,必须是依赖大数据的智库。数据模型的建立,能够对我们的应对策略做出严谨科学的规范。

智库要建立自我的评价模型。思想无禁忌,智库有规则。什么样的规则能让我们的研究成果真正接地气,经世致用,对中国建立功勋,这需要给自己打分,然后我们才能规范、长远地发展。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界定与阐释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 刘士林

讨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关键在于如何界定和把握“中国”、“特色”、“新型”三个概念。

“中国”即“中国意识”。一个智库是否具有“中国属性”,不是看它发表了多少关于“中国问题”的论文和观点,而是要看它在根本上是否承载和再现了“中国意识”。在当今世界每一个和中国相关的重大原则和关键问题上,是否代表了这个东方大国的存在和尊严,表达了中华民族的价值立场和基本诉求,提出了具有中国智慧的技术方案和战略对策。

“特色”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智库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必然要面对“选边站”或“为谁服务”的抉择。这是一个大前提问题。最能凸显和表达“中国特色”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华民族在当今世界最大的“利害”和“是非”,也是真正的中国智库必须明白的“微言大义”和必须承担的艰巨使命。

“新型”即“返本开新”。智库并不是无本之木。中国传统人才主要有两大类型:一类是“书生”型,另一类是“干才”型。中国智库要继承传统和返本开新,首先要解决的是“批判谁和继承谁”。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就很难有真正的“新”。

建设一流新型智库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部长 洪晓楠

建设一流新型智库,应充分发挥生产“思想”的社会功能。一个智库如果没有独立的观点、思想和理论,或者其提出的观点、思想和理论没有在社会上产生较为广泛的影响,即使其规模再大、经费再多、名流再集中,也不可能成为一流的智库,更不可能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做出自己的贡献。

建设一流新型智库,要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当前,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具体到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来讲,如何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形成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就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建设一流新型智库,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责任意识”是指智库里的专家、学者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对人类文明进步、国家利益、社会进步与民生改善担负公共责任。

建设一流新型智库,要有宏观的战略视野。智库应当是一个战略机构,着眼于长远的和宏观的分析,善于提出具有前瞻性的战略建议。凡是国际上著名的一流智库,都不仅仅是着眼于本国的经济、社会、文化问题,而是把更多精力放在全球性的战略性问题上。

建设一流新型智库,要延揽高水平一流人才。人才是智库最核心的竞争力资源。当前,我国智库高端人才储备不足,具有国际声望和影响力的顶尖人才数量明显不足,跻身国际领军人物行列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当前最重要的就是探索建立智库人才的“旋转门”,在智库、党政机关、高等学校之间实现人才的双向流动,增加决策部门与智库的沟通和交流。

(责任编辑:张少义)

猜你喜欢

实力智库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书讯:《新型智库质量提升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我们的搞怪实力,真的不容小觑
凭实力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新型智库不能有“库”无“智”
报告称中国智库数量排世界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