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教学过程管理 提高本科生学习参与度
2014-10-08宋伯慧
宋伯慧
摘要:庞大的高等教育系统使得中国的大学教育大众化,如何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使其更好地为自己的学习负责成为大学教师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提出可以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全过程管理方式,包括强化课前预习的针对性和可考核性,课堂教学以启发式和探索性教学培养学生的独创思维,加强课后作业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学以致用的探索,以及以多样性的考核方法结合多次的阶段性考试的方法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教学过程管理;以学生为中心;形成性考核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011-03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中国已经拥有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系统,大学不再是象牙塔的顶尖,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但随之而来的是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学生学习的功利性显现,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则使大学课堂的信息量大幅度增加,对学生的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能力要求增加,如何提高众多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其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是目前大学教师教学中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2011年下半年,南京大学参加SERU国际调查联盟,开始进行了全校性的本科生学习经历的普查,并将调查结果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进行了比较[1]。这项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的研究型大学本科生似乎有着更好的学习纪律性和学习自觉性,但却在学术创新、批判性思维、合作技能等方面逊于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生”。如“将其他课程所学的理念或者概念融入课堂讨论之中,或在课堂上提出深刻的有见识的问题”方面,“南京大学学生显著地弱于伯克利的本科生”,“协作性、互助性、小组研讨性的学习方式还运用得不够充分”。虽然这次调研只局限于南京大学一所学校,但相应的结论并不令人意外,大学教师可以普遍感受到越是低年级的学生其学习热情越高,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包括各类调查实践活动;越是高年级的学生课堂参与度越低,课堂出勤、课上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普遍下滑。大学教学的这种现状出于多种原因,如低年级的学生还保留着中学阶段的学习习惯,高年级的学生则受到更多的外界因素的干扰,但是课程教学的过程设计和管理也是影响学生学习参与度的一个重要因素。2012年7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在华中科技大学召开了一次主题为“院校研究:‘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育变革”的年会。会后提出了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促成全国范围内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变的倡议,希望广大教师能正确理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深刻内涵并致力于教学方法的改革[2]。“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生教学,更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其本质是以教师的“教”为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能够将所学习的知识与自身已有的知识相融合,产生有意义的建构。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也应该是学生学习参与度高、学习效果显著的教学,只有学生投入了、经历了、参与了、体验了,才是收获,才是绩效,才是质量[3]。本文从大学教师的角度,结合课堂教学经验谈一谈如何以学生为中心,加强教学过程的管理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一、本科生教学过程与现状
广义的教学过程包括培养方案制定、招生、常规教学管理、课堂教学管理、实践教学管理、学风建设、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体育锻炼、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和教学档案管理等一系列环节,涉及了大学教学的各个环节和方面。本文仅从高校教师的角度,从狭义的角度,即课程的教学过程来探讨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的方法。课程的教学过程应该包括课前、课中(即课堂教学)、课后和考核等环节。
1.课前。大学教学的课前工作主要是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即备课;二是学生的课前准备工作,即预习。充分备课是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前提,特别是对于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程,学生很容易觉得难度大,枯燥乏味,不吸引人。如何针对教学对象的变化,设计适当的问题,选择合适地切入角度,设计适当的讲练结合,调节课堂气氛等都需要教师在课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对于学生来说,每一节课都是唯一的、不可逆的,作为教师有义务有责任为每一堂课做好充分的准备。备课也是教师提高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过程。课前预习一直是学生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参与学习的起始阶段。带着思考和问题听课,能够更好地理解课程,以及更好地和教师互动。但是大学阶段的学习,更多地依赖于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负责,课前预习对大学本科生来说缺乏动力,因此需要大学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就设计好必要的环节,如问题、实例等吸引学生有意愿主动在课后进行探索,从而进行必要的预习,在课前就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之中。
2.课中。课中即是指课堂教学过程,这是教师与学生直接接触的主要场合,是将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师的教学设计加以实施的重要环节,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关键环节。如果教师在课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这个环节也可以说是水到渠成。
当然,课堂教学也是最考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积累教学经验的环节,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中,教师要与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只要能够激发和引导学生有效地自主学习,理论上,教师采用任何一种教学法都是合理的。对于教师来说,课堂传授的知识可能是重复的,但是每一次教学都是全新的,因为我们面对的学生是全新的,不一样的面孔,不一样的专业,不一样的期望,不一样的课堂反应,这很需要大学教师的临场应变能力。
3.课后。课堂教学完成之后,学生还需要对学习内容进行复习和巩固,通过不同形式的课后训练使得新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其他已有知识融会贯通。对于大多数本科生来说,很多课程的学习都无所谓课后巩固,作业很少甚至没有作业[4],考试很遥远(一般期末一次考试)而且是合格制的考核方式,只要掌握了基本内容就可以,甚至一些文史管理类的课程考前突击复习即可。但是这样的学习,达不到真正的教学目的,无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利于帮助学生将所学习的各类知识融会贯通,形成属于自己的有意义的知识建构。学生课后的一些探索性的拓展和研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思维习惯和能力,适当的课后训练也能够激发学生继续学习和探索的兴趣。因此,课后的知识复习和巩固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对学习的理论知识加以消化理解直至掌握;二是拓展课堂学习的范围,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4.考核。目前国内大学多数课程的考核方式为期中考试加期末考试,或是只有一次期末考试。前者多为基础类课程,后者多为专业课程,在评定最终成绩时再综合考虑学生的出勤、作业、课程报告(案例或专题讨论)等的表现。其中,期末考试的成绩占绝大部分比例,基本决定了一名学生是否能够通过这门课程的考核。还有一些选修的课程则以课程报告或课程论文的方式进行考核。合格制的考核要求和一锤定音的考核方式使得学生,尤其是社科管理类的学生习惯于考前突击,一个学期都可以轻松度过。这种学习状态,学生的主动参与度低,虽然能够基本掌握课程所包含的基础知识,但是课程中所蕴含的思维方式、应用技能无法理解并掌握。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管理
为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参与度,需要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形成性考核方式,加强教学过程管理。“以学生为中心”体现的是教学理念的变化,是“教”与“学”关系的变化,是提高大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必要理念。理想的大学课堂应该是教师认真教学、学生主动学习,师生互动充分。形成性考核强调的则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面测评,主要体现在对学习目标、学习成果进行阶段性考核,实现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考核。科学的形成性考核能够起到对教学过程的有效监控作用。为实现教师高效教学和学生主动学习的高效课堂状态,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每一个教学环节,以教学为引导,以兴趣为动力,以考核为手段,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管理,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一门课程或是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并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思维习惯。
1.加大课前投入,加强预习内容的可考核性。为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前准备时,需要针对不同教学内容设计各教学环节的具体内容,充分考虑所授课学生的不同特点,如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选取不同领域的实例或问题引入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是从学生们熟悉的问题或理论出发,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采用设问、反问等方式引起学生的注意;设计适当的合作学习环节,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一些项目甚至是课程内容的学习和报告等,通过这些环节的设计能够促进学生对教学过程的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增加学生与教师的沟通交流的机会。除了上述备课环节的内容以外,大学教师还应该在课前设计好引导学生进行主动预习的环节,特别是理论性强、有一定难度的课程,比如布置阅读资料,设置思考问题等,这样可以将一定的教学难度化解到预习环节,对于学生不能自主理解的问题,能够有重点地进行课堂的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布置学生阅读或调查的内容尽量以问题为引导,这样可以提高预习内容的针对性和可考核性,促使学生能够认真完成。
2.采用研究型教学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思考。在充分的预习之后,学生已经对课堂将要解决的问题或理论有所了解,大部分学生会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对于预习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教学中的难点,教师不能直接给出解决方案,而是应该以启发式教学、课堂发言等方式给学生机会对课程内容进行探讨,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作为大学教师,站在课堂上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予帮助和引导,而不是单纯地提供知识。笔者在教学中采用的一种方式是在完成一个阶段的教学任务后,会要求学生从一个基本概念出发,按照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将所学过的各种基本概念、定理、理论等串联形成一个知识网络,借此强化学生对各个定义、定理、算法的掌握和理解,特别是理解这些定义、定理、算法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建立自己的知识框架。
3.加强课后作业的应用性,提高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研究型大学对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是双重标准的。一方面,有科学研究兴趣的学生需要建立扎实的理论基础,为进一步的学习和科学研究做准备。另一方面,毕竟会有一大部分的学生在大学阶段结束后就离开校园进入社会,因此又需要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实践应用能力。因此,拓宽学生的视野,了解并探索一个理论分支在各个不同领域的应用并能够将该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也是研究型大学需要重视的方面。而课堂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不少大学又是采用宽口径招生的方式,学生的专业倾向不同,对基础理论课的期望不同,课堂上教师不可能为进行太多的不同领域的理论应用的介绍。未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在课后的复习巩固阶段,在巩固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的基础上,选取不同领域的例子,要求学生分别完成,也可以选择有兴趣的方向进行研究,刺激学生去思考、去实践,从而提高其综合运用能力。不可能存在所有学生都感兴趣的作业,但丰富作业的形式,能够增加引起学生兴趣的机会,使所有学生都有喜爱作业的机会。
4.加强学习过程的考核。现在国内大学通常采取一次性的考核方式,即只有一次期末考试,少数的课程会增加期中考试,但成绩评定中期末考试占绝对比重,平时成绩只占很少的一部分,这使得很多学生上课应付、考前突击,能够以临阵磨枪的方式通过考试。但是一蹴而就的学习方式下,学生只是掌握了课程的一些基本知识,对课程或学科所蕴含的、有益于学生终身的方法论、思维方式等无法领会和贯通,无法形成有效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为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承担更多的责任,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对学生的一门课程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全面考核。①丰富考核形式,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训练学生的批判性、创新性思维,需要学生把自己已经拥有的知识带到课堂,并与新课程的学习相结合构建出新的知识和意义。课程考核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为此,简单的以考试定成绩的考核方式显然无法全面而科学地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的提升。因此,除考试以外,还需要综合采用其他考核方式,包括课堂参与、随堂测试、课程论文、大作业、小组报告等。在新学期授课开始之初,教师应将课程的要求和期望明确提出,并在每一次具体考核时都要向学生生明确考核的具体目的。目标明确和较高的期望能够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动力。②采用形成性考核加强教学过程的监控。在国外的大学一般课程都会有2到3次的考试,对完成的某个学习阶段进行考核,并采取大作业、实例分析、课程论文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考核的形式也多种多样[5]。国内的多数大学,特别是“985”、“211”等研究型大学推行的教学改革也推行了研究型教学和学习,但是在考核方面还可以借鉴国外大学的做法,对学生的学习设定阶段性目标,实行阶段性考核,即增加考试次数并按比例计算成绩。实行阶段性的考核方式,在教学过程的推进中以考试为动力,促使学生要尽可能地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而不能在玩了一个学期之后突击几天来换取学分。③提高考试的灵活性,促使学生重视对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大学教师,特别是基础课教师都会有所体会,每次到期末考试的时候,总是有学生拿着前几届的考试题来答疑,甚至复印出售历年的考题已经成了校园复印店的常规经营项目。无论你怎么叮嘱学生不要纠结于一题一卷,就题论题,重要的是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但总是有学生存在投机心理,认为将前几年的考试题都掌握了,就能够摸到出题教师的思路。为此,就需要老师对考式的内容和形式都加以变化,以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方法为根本,增加题目的灵活性和应用性,重点考核学生的基本理论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而不是知识的死记硬背。
加强课程教学过程的管理,能够促进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的参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管理,需要以研究型教学为载体,通过强化预习的针对性和可考核性使学生能够尽早地参与到课程的学习,课堂教学的启发性和探索性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课后的应用性题目的训练则促进学生对所学习理论知识的应用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再辅以全过程多侧面的考核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综合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龚放,吕林海.中美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学习参与差异的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1):90-100.
[2]张俊超.推进从“教”到“学”的本科教育教学变革[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8):104-109.
[3]龚放.聚焦本科教育质量:重视“学生满意度”调查[J].江苏高教,2012,(1):1-4.
[4]周湘林,李爱民.如何面对低效的大学课堂:学生如是说[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10):67-74.
[5]徐双荣,盛亚男.从国外大学考试谈我国高校课程考试改革方向[J].当代教育学,2009(9):20-22.
基金项目:中铁快运股份有限公司校外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编号:351115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