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镇化视角下的农村教育

2014-10-08张学华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8期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农村教育城镇化

摘要:发展农村教育是促进农村城镇化健康发展和打破农村社会发展瓶颈的基础,要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础教育体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开展市民教育,引导农民向城镇化的路走,向“城乡一体化”的目标走。

关键词:城镇化;农村教育;城乡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005-03

农村城镇化健康发展的要素是什么?是教育。制约农村社会发展瓶颈在哪里?在教育。农村人口素质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和应用、土地资源集约化使用、人口从农村向城镇转移等都需要通过教育来实现。虽然教育在城乡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得到了广泛认同,但目前仍存在国家的教育投入占GDP比例较低,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基本教育不均衡,成人教育质量下降等问题,农村地区尤为突出,已经影响城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一、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村教育问题

农村教育是指县域内开展的面向农村人口的各级各类和各种形式的区域性教育,不仅包括基础教育、素质教育、农业科技教育,还包括职业技能教育、市民教育、法制教育等内容。随着农村城镇化的进展,农村教育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1.基础教育布局逐步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后,农村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进城打工,子女随同父母进入城市学习生活;一些农村家庭为了使子女获得更好的教育而将子女送入城镇中小学就读,这些原因均导致农村学龄人口的逐渐减少。大量农村中小学因生源不足被关闭,农村基础教育布局进行了相应调整。随之而来的是学生上学距离加大,安全问题凸显;家庭教育支出增加,农民经济负担加重等现实问题。

2.失学率的增加。农村基础教育布局调整以后,一些地区的失学率明显增加,原因主要有:教育费用骤增使一些农村家庭难以支撑;上学途中安全隐患问题无法得到解决,特别是留守儿童;经济利益驱使和中高考升学压力较大也使一部分青少年走出校园;因病因灾返贫而导致儿童失学的情况仍然存在。

3.师资短缺状况恶化。一方面农村中小学本身存在着编制和经费不足、教师比例不合理、硬件设施落后等现实问题,教师的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社会福利均不如城市学校;另一方面随着农村教育结构调整,教育资源集中到条件较好的城镇中小学。教师为了改善生活或为了更好地实现自身人生价值,纷纷向条件较好的地区和学校单向流动,导致农村骨干教师大量流失。

4.市民教育的缺失。农民能否变市民,“乡下人”能否成为“城里人”,不仅取决于是否在城里居住、生活、工作,还取决于农民是否拥有科学文化素养、就业技能、市民意识等的整体素质。当前的农村教育内容仍然以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为主,缺少对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遵纪守法意识、卫生习惯养成等基本市民素质的培养,已经不能适应城镇化建设的需要。

二、教育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

农村教育能够有效提高劳动者素质、开发人力资源、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起着先导作用,是农村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基础性事业。

1.提供高素质劳动者。农村城镇化后,不仅城镇中的商业企业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而且集中使用的土地也需要掌握现代农业科技、适应规模化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农村职业技能教育可以立足于市场需求和本地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农民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从而为城镇化建设提供大批掌握先进农业科技的高素质劳动者。

2.培育高素质市民。一些农民由于整体文化知识和能力素质不高,虽然进入城市中居住、生活、学习、工作,但其思维模式、行为习惯仍在农村,随地吐痰、丢弃杂物、倾倒脏水、乱扔脏物等不文明的行为随处可见,因此不能很好地融入城市生活。整体素质高的农民,进城后容易顺利融入市民社会,容易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取得相对稳定的职业和收入。传播城市文明,转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提高进城农民收入,靠的是教育的教化作用。

3.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良好的职业技能训练对进城农民寻找就业岗位就有明显的作用。不同学历层次人群的平均收入水平随着学历提高而提高,经过职业技能培训的人群的就业率和平均收入较无职业技能人群都高。国内的用工调查证实,企业用工需求以中高级技工及管理人员为主,初级技工及服务人员仅占20%左右,高级技工与初中级技工之间的收入差距可达1倍以上。

4.引导农民进城。促进农村人口转移和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首要前提条件是农民必须具有在城市中就业生存的能力。由于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倾向与其受教育水平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因此,高质量、高水平的教育,是确保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个有效措施。接受高等教育后留城工作生活的自然人口转移,城镇优质教育吸引农村学生进城就读,带动家庭成员在城镇就业、生活,职业培训使农民掌握了在城市中工作生活的必备技能等都是教育引导农民进城的方式。2013年3月,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我们不仅要吸引农民进城,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农民向城镇化的路走,向“城乡一体化”的目标走。

三、发展农村教育促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发展农村教育,必须由政府主导,按照分层培养的原则进行,使基础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市民教育适应不同的需求。农村城镇化是在县域区域内进行的,在发展农村教育过程中,要有效整合县域教育资源,使教育资源的效益最大化。

1.合理布局,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基础教育体制。农村人口减少是客观事实,城镇化建设势在必行,基础教育布局调整成为必然,我们需要做的是如何兼顾基础教育布局调整和均衡教育之间的矛盾,防止因基础教育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和教学质量下降。农村基础教育布局调整要考虑以下因素:利于学生入学、减少家庭教育支出、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减少教育资源浪费、县域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学校布点时要考虑到人口密度、自然环境和未来人口转移和城镇发展的影响,设定合理的学校规模,建立完善的校车和住宿管理制度;边远地区和交通不便地区应该设立教学点,配备完善的网校教学设施;开发远程教育,通过设立教育网校整合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开展城乡学校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实施对口支援帮扶,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

2.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对农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整体素质,是适应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形势的需要,关系农村劳动力进城后的就业范围、收入水平和稳定性,也是政府部门促进就业和帮助低收入群体增加收入的切入点。以市场为导向,实施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政府要建立起行之有效的长效管理体制和评估机制,建立完善的科技信息网络服务平台,整合社会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准确把握职业技能教育定位,制定合理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在培训内容的安排上,要以就业技能培训为导向,根据当前市场用工需求,进行对口专业技能培训,使农民学即能用。

3.开展市民教育,不断提升农民整体素质。农民变市民,除居住地域、居住环境、工作条件等方面的转变外,更为重要的是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精神层面也要发生相应的转变。而这种转变的完成,需要通过市民教育来实现。政府部门在组织对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还要传授市场经济知识、基本权益保护、法律法规、城市生活常识、市民意识等知识,使农民既掌握了职业技能,更提高了法律意识、维权意识、诚信意识、参与意识,树立新的就业观念,建立全新的市民心态,使进城农民改善贫困状态、改变落后习俗,又好又快地融入城市生活,完成从农民向市民的演变。只有高素质的市民,才能建设和管理好城镇。

4.及时更新教育内容,使之更好地为城镇化建设服务。随着农村城镇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城市中工作、生活,土地资源逐渐向少数人手里集中,规模化、机械化生产和先进的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成为必然。在这种情况下,农村教育任务发生根本性转变,教育内容必须及时更新以适应新形势下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

要按照因需施教、注重实效的原则,针对不同需求组织安排教育内容。对于即将进入城市中工作、生活的人群,要强化职业技能教育、市民教育、法制教育;而对于从事规模化农业生产的人则要进行先进农业科技、管理经验和市场营销知识的传授。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课题,课题编号:吉教科文合字[2013]第555号。

作者简介:张学华,吉林建筑大学,副教授。

猜你喜欢

城乡一体化农村教育城镇化
关于如何优化农村小学教师综合素质的探索
浅谈如何改善农村小学体育教学
古代社学对发展农村教育的启示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