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治疗与微创穿刺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疗效的比较
2014-10-04梁永俊
梁永俊
(广州市番禺区石楼人民医院外科,广州 511447)
基底节区脑出血是神经科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患者一般有高血压基础病史,其多发部位为内外囊、丘脑及壳核,患者可产生偏盲、对侧偏瘫以及偏身感觉缺失的典型体征,又名三偏体征[1]。本研究对120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分别进行微创穿刺治疗及内科治疗,探讨2种不同的治疗方法对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底节区脑出血筛选标准
1)患者的症状与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第四届制定的诊断标准[2]相符,且经头颅CT检查确诊为基底节区脑出血;2)患者及其家属同意接受微创穿刺治疗,并签下同意书;3)患者脑出血量为15~30 mL,出血时间>24 h;4)患者偏瘫肢体肌力为0—3级;5)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8分;6)患者的依从性良好;7)患者无脑卒中病史及其他严重疾病,且肢体无功能障碍;8)患者无全身感染、颅内感染等症状;9)排除静脉畸形或颅内动脉瘤合并脑出血的患者。
1.2 病例资料
选择2008年6月至2013年1月广州市番禺区石楼人民医院收治的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120例,均符合上述筛选标准,并具有典型的三偏体征。将12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男30例,女30例,年龄36~72(55.33±9.06)岁。对照组:男 29 例,女 31 例,年龄36~68(53.42±9.17)岁。 2 组患者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内科治疗。结合患者的病情,给予患者20%甘露醇120~250 mL,静脉推注,8 h 1次,对于具有肾功能障碍的患者,则以甘油果糖进行替换;对患者的并发症积极治疗,控制患者的血压,避免出现水电解质紊乱的现象;给予患者进行营养支持治疗,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则采取康复治疗,并在患者出院后,指导其进行功能锻炼,定期到医院进行复诊。
观察组:在对照组内科治疗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微创穿刺治疗。通过CT检查进行定位,给予患者进行局部麻醉,然后选择相应长度的穿刺针进行穿刺手术引流。在治疗期间,若发生出血的情况,联合应用云南白药进行止血,待止血后,可将尿激酶(2~3 万 U·次-1)注入血肿中保留 2 h 后开放,2~3 次·d-1,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定期复查头颅CT,待血肿缩小至原来的1/3,可拔除引流管。
1.4 评分标准
日常生活活动评分(ADL):选用 Bar-thel指数计分法(BI),采用进食、如厕、上楼梯、转移(床-椅)等10项内容,每项 0-15分。总分为 100分。>60分为良,41~60分为中,≤40分为差。
体力状况评分标准(KPS)评分:91~100分为患者处于适应正常生活的功能状态;81~90分为患者生活自理级(非依赖级),61~80分为患者生活半自理级(半依赖级),≤60分为患者生活需要别人帮助级(依赖级)。
神经功能缺损以《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和临床疗效评定标准》[3]作为依据。痊愈: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降低幅度为90%~100%;显效:患者的NDS降低幅度为45%~89%;好转:患者的NDS降低幅度为20%~44%;无效:患者的NDS降低幅度<20%。治疗总有效率=(痊愈+显效)病例数/总病例数×100%。
1.5 观察项目
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及1年NDS、ADL(日常生活活动评分)及KPS(卡氏评分)评分的情况,对2组的疗效进行比较。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临床疗效的比较
经过治疗后,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见表 1。
表1 2组疗效的比较
2.2 2组NDS、ADL及KPS评分的比较
2组患者治疗前NDS、ADL及KP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3个月及1年,观察组N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ADL及KP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均 P<0.05)。 见表 2。
表2 2组 NDS、ADL 及 KPS评分的比较 ,分
表2 2组 NDS、ADL 及 KPS评分的比较 ,分
*P<0.05 与对照组比较。
组别 n 治疗时间 NDS ADL KPS观察组 60 治疗前 35.5±5.4 20.3±2.2 42.0±4.3治疗后 3 个月 17.5±2.3* 60.2±11.5* 70.0±13.6*治疗后 1 年 10.6±1.6* 82.8±30.5* 95.6±13.2*对照组 60 治疗前 36.0±8.7 22.1±4.5 40.5±4.7治疗后 3 个月 34.7±7.1 20.6±8.8 47.5±8.0治疗后 1 年 28.1±5.8 44.8±4.5 70.1±11.7
3 讨论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应用微创穿刺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应用内科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3%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的36.6%;治疗后3个月及1年N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ADL及KP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均 P<0.05)。 这一结果表明了微创穿刺在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中的显著疗效,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降低患者的NDS 评分[4]。 有研究[5]报道,通过对 118 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进行分组治疗,观察组患者应用微创穿刺治疗,对照组应用内科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改善生活质量、降低NDS评分、治疗有效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该研究结果与本研究结果相符。由此可见,在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治疗中应用微创穿刺治疗,疗效明显优于内科治疗,值得推广应用。
[1]吴世强,骆安林,关惠东,等.高血压脑出血微创穿刺引流治疗 106 例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3):133-134.
[2]欧绿风.两种雾化方法在脑出血患者应用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5):252-253.
[3]孟令秋,赵玉军,陈谦,等.神经生长因子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5(1):46-48.
[4]韩冲锋,刘巧艳.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脑出血48例临床疗效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2012,3(12):421.
[5]李春永,姚鸿儒,王春侠.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J].河北医学,2013,19(1):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