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培养
2014-09-30石榴花
石榴花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与培养,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与综合能力;避免大学生学习、实践、就业的盲目性和被动性。对个人的职业生涯进行科学的规划,可以使自己对职业的目标与实现途径了然于胸,便于进行职业发展的宏观调整,使大学生在职业生涯中省时省力,少走弯路。同时,职业生涯规划还可激励大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实践动力,使其为了实现各阶段的阶段性目标以及最终目标不懈地努力奋斗。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现状
国内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自2006年起,向各大高校进行宣传与普及。由于时间尚短,目前各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较强的就业指导痕迹,缺乏实效性。就目前,国内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来看,存在学生对社会职业、个人的兴趣爱好不了解;自身职业生涯目标不明确;家庭与社会缺乏积极、科学的引导;学校职业生涯教育内容缺乏素质能力培养;科学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尚未建立等诸多问题。其中尤为突出的问题是大学生普遍缺少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顾名思义,是指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程度与态度,是大学生进行和完成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在动力。大学生普遍缺少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则意味着,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程度尚浅,并不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真正意义所在,及其对于个人就业与职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大学生缺少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说明其在职业生涯规划这一问题上存在理解与认知的矛盾,表明其对职业生涯规划没有明确而清楚的认识,缺少实际的实践和加深的了解。
目前,就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现状来看,存在大学生虽然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法有一定认识,却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实际意义与价值没有清晰地了解;较男生相比,女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及规划意识较为薄弱;文科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较其他学科学生的规划意识较为薄弱;有过社会实践经验(兼职或工作)的大学生较没有相关经验大学生相比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较强;学生干部要比普通同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与规划能力较强的现象。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培养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仅局限于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绝非科学与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要建立一套全程、科学的教育体系。所有课程与活动的安排与设计,需充分考虑大学生自身每个阶段的生理与心理,包括其所学专业的学习特点,从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目的及意义出发,建立和形成科学、完备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全程体系。
第一学年:引导和指导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职业生涯规划,并完成初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传统意义上的教育体制,导致大部分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之前,从未涉及或没有真正思考过个人的职业与生涯发展问题。因此,对于大一新生而言,需通过交流、经验介绍与“大数据”展示等渠道,教育和启发其了解职业生涯规划,导入职业生涯规划概念,输入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第二学年:引导和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完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二年级的大学生,已经完成了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对所学专业与未来可能从事的业有了初步的了解。此时,需要结合所学专业与社会、市场的需求,引导和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在完成自我认知的基础上,积极开始探索社会环境。需通过课程教育与相关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巩固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第三学年:指导学生将职业生涯规划付诸实践。大三的学生,经历了两年的大学生活,通过学习与实践,对于所学专业及知识结构有了初步明了的认知。面对即将到来的毕业,他们往往在考研、留学、求职等毕业去向的选择中徘徊不已,此时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该是帮助其完成正确、适时的选择与判断。
第四学年:指导学生顺利就业。面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此时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是做好其就业服务工作,帮助和指导学生掌握求职的方法和技巧,以正确、平和的心态面对就业。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培养,绝非以学生顺利就业为最终目标。教育和引导大学生认识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与价值,形成生涯规划的好习惯,使其贯穿于学生一生的生涯发展,才是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培养的真正意义所在。
(作者单位:东北电力大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