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干预研究

2014-09-30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讲座新生辅导

樊 超

(西安体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高等院校共350名新生,发放问卷350份,有效回收335份,回收率及有效率95.71%,其中男性182人,女性153人,平均年龄19.1±0.5岁。独生子女295人,非独生子女40人;家庭经济方面,主要是用家庭人均收入进行比较即家庭总收入/家庭总人数(包括学员本身)。将学员家庭收入情况分为三个档次,人均收入3000元以下的有48人,人均收入在3000-7000元的有187人,人均收入在7000元以上的有70人。

1.2 研究方法

1.2.1 以班级为单位统一发放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问卷调查,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解释指导,调查对象认真填写,及时收回。指标设定包括焦虑情绪、人际敏感、强迫、抑郁、偏执、敌对性、恐怖、精神病性、躯体化等9个评价因子。本次调查为了更好的了解相关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设置了一个基本情况调查问卷来得到相关因素的信息,包括家庭经济状况、年龄、以及是否为独生子女等项目。

1.2.2 以SCL-90阳性均分或9个症状因子任一项≥2分则考虑有心理问题发生。以各因子≥2分计检出率排序,调查高校大学生主要心理问题。

1.2.3 采用SPSS18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2.干预措施与方法

2.1 学校宣传教育

对于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在其中起着主导型的作用以及地位。因此,利用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以及影响力积极发挥对于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改善与提升。

一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类课程供全校学生选修。全校在国家教育部以及上海市教育局的政策引导下开设了包括《管理心理学》、《旅游心理学》、《心理素质》、《普通心理学》、《心理素质与训练》、《思想道德修养》等课程。

二是积极举办各类专题研讨和讲座。针对全校本专科、研究生共组织了多场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就业等实际问题的专题讲座,培养学生自我教育与管理的能力。

2.2 心理讲座

心理讲座是目前国内高校普遍采用的一种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手段与方式,心理讲座是指面向全校学生或不同学生群体举办的,由校外专家、学者或学校教师讲授的各类课外学术讲座(报告、座谈会)。不同的学校对于心理讲座的内容虽然各有不同,但是主要是围绕大学新生在进入大学校园后的独立生活、学习以及与高中学习的差异性等几方面所展开的。因此,本研究中的心理讲座也大致是围绕上述及部分展开,讲座主要是从正反两面为同学们生动地阐释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让同学们意识到良好的人际互动是打破冷漠的关键。老师引导大家要多了解自我、认识自我、表达自我,以达到成就自我的目标。帮助大学生逐步意识到在与他人建立人际关系时,应克服刻板印象的认知偏见与自我投射的认识障碍,把握好交往的黄金规则。

2.3 提供及时的心理辅导服务

一是坚持个别心理辅导服务。许多的心理辅导服务不单单是简单的电话交流所能够解决的,因此对于那些无法在电话或是讲座等形式解决的问题,本研究还为学生提供面对面的心理辅导。中心每天下午5点至7点有3—3名辅导教师值班,累计无偿为近千人次提供了个别和团体心理辅导服务。

二是广泛开展团体辅导活动。把辅导的理念、科学的方法运用到班团组织建设、寝室建设、课堂建设、社团建设等学生集体的建设工作上。开展新生适应教育活动、社团辅导,开展学生沟通技巧小组、自我认识小组、自信训练小组、情绪整理小组、冲突处理小组、学习适应小组、前途发展小组等个人成长小组活动。

2.4 重视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

通过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心理活动,有助于学生的自我认识以及对自身潜能的发掘,从而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并增强其幸福感。团体成员走出辅导环境,普遍带着良好的心态去接纳别人、影响别人,从而改变了宿舍、班级的人际状况。

3.结果

表1的结论,显示目前我国高校大学新生的心理状况总体情况而言,不容乐观,有多达90人的因子分≥2,检测率达28.1%,其中20人有两项甚至更多的评价因子分数大于2,其中拥有躯体化的学生人数最多,高达45人,检测率达14.1%;焦虑情绪27人,检测率8.4%;强迫18人,检测率5.6%;人际敏感15人,检测率4.7%;抑郁10人,检测率3.1%;偏执5人,检测率1.6%;恐怖5人,检测率1.6%;敌对性4人,检测率1.3%;精神病性1人,检测率0.1%。其中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偏执、恐怖与国内同一年龄层次的学生以及全国军人均有显著性差异,说明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较为突出。

而通过合理的心理治疗干预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状况,其中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恐怖以及偏执等评分都有显著性改善(P<0.01)。

表1 我国高校大学生SCL-90测评结果(X(—)±S)

4.讨论

4.1 评价工具分析

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很多高校近年来都在尝试用各种心理测评量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如:SCL-90(90项症状清单)、MMPI(明尼苏达多项个性调查表)、16PF(卡氏16种人格因素测验),EPQ(艾森克人格问卷)等量表,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测评标准,各地测量出的结果差别悬殊,而且旧标准大多移植自国外,设计的题目从语言翻译、表达方式上不太符合我们国家民众的思维模式[1]。在一些渗透价值观的问题上存在较大差异性,加之这些测评量表多数是面向社会人士,不符合中国大学生的文化心理,对大学生群体测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本文选择的SCL-90(90项症状清单):又名症状自评量表。量表内容量大,反映症状丰富,主要包含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如睡眠及饮食等因子,能较准确的描述病人自觉的症状特点,故应用较广泛。但其项目全面性不够,缺乏“情绪高涨”、“思维飘忽”等项目,应用受一定的限制[2]。

4.2 干预措施及方式

针对我国目前大学生日益堪忧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关专家建议大学生不要封闭自己,要多与老乡、高年级学生交流,以减轻心理压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而学校应转变对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模式。在入校初期,学校和家庭有效的情感支持能防止大学生在第二次“断乳期”出现种种不适,这包括家庭对出门在外孩子感情上的安抚,学校对于贫困学生的经济支援等多方面内容。最重要的是,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3]。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状况和考入大学时“天之骄子”的社会赞誉之间形成的心理预期差距太大,许多学生精神压力很大,因焦虑、自卑而失去安全感,心理问题随之产生。事实上,大学生在毕业后真正失业的极为少见,多数是因为工作与预期的差距较大,大学生应树立“先就业、再创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念,避免过大的心理起伏。除了大学生自身观念以及心态的调整之外,从近年来的研究结果显示,合理的干预预防措施也是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手段之一[4]。

从此次调查与研究的成果而言,我国高校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高达26.7%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并且因子分远高于全国常模平均水平。而覃干超等人曾经就我国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做过相应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生群体心理健康水平低于中国成人常模[5]。与此同时,由于目前我国高校与其他国家综合型大学的差异性,导致我国目前许多的高校没有固定的心理咨询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及心理问题咨询,虽然我国一些心理学家在心理咨询和治疗方面做了若干尝试,也试图将心理咨询引入其中[6],但是由于学校的特殊性最终还是没有能够实施。因此,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应予进一步关注,以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1]Styron T.How childhood sexual abuse affect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J].Child Abuse Negl,1997,20(10):1015-1023

[2]HaysL.R.etal:Treating psychiatric problems inmedical students[J].Am JPsychiatry1986,(143):1428-1431.

[3]顾凌,陶金花.安徽师范大学2006级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皖南医学院学报[J].2007,26(4):304-306.

[4]张莹,姜洁,唐达.某高校学生抑郁状况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校医,2007,21(6):628-629.

[5]覃干超,欧阳丹.高师院校新生调查分析[J].高教论坛,2006,8(4):148-150.

[6]王洪燕.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J].科学与财富,2012,(9):307.

猜你喜欢

讲座新生辅导
重获新生 庇佑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他只做有“思享”的讲座,让小小微信装下一个“万人体育场”
书法史讲座(十二)
书法史讲座(五)
新生娃萌萌哒
新生改版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