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
2014-09-30张丽华
张丽华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基础学部,吉林 长春 130033)
高等数学课程在职业院校的开设,历经几年的教学实践、与专业融合,一直在改革中调整。目前,在各级各类部门及领导的要求指导下,高等数学课程教育教学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为实现示范校建设目标,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高等数学课程组曾面向我院30多个专业实施课程改革方案调研。在调研中,查阅了各专业基本教材、访谈各个专业骨干教师及学科带头人、解读各专业所需能力的内涵,认真了解了各专业课程对数学知识、方法的应用情况和要求。由此,我们在高等数学课程建设与改革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
一、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
二十一世纪,数学已被视为一种思维科学。高职数学课程应该更多承担起学生思维培养的重任,通过调查研究,对专业的能力培养目标进行认真分析,当前数学课程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只有进行改革,才能使之与专业相匹配。新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学生,服务专业”,以学生发展为本进行教学设计,树立“专业”服务的意识,以“能力”培养为主导,以“应用”为目标,将学生“心智的发展”融入“知识的获取”之中。
因此,我学院的《高等数学》课程开设按照从难到易分为A、B、C三种类型,理工类专业根据专业需求必选A、B、C其一开设,文科类和艺术类专业开设情况可自行确定。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为:通过《高等数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系统地获得微积分、常微分方程、行列式、矩阵、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知识,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和常用的分析、解决问题方法,逐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数学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并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数学技能实际应用水平,为学习专业知识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
二、课程设计的内容调整
新的高职数学课程内容调整重在整合三个核心问题,即整合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整合中学和中学后教育,整合学校与工作世界。
1.注重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衔接问题,重视高中生理性思维的转变
为了使学生初步形成与本专业相匹配的数学基础知识,《高等数学》课程可以开设预备知识或前言知识部分,根据本专业需求选取相关中学数学内容进行教学。同时,在这部分实际教学中,努力完成学生思维的转变,即从“有限”向“无限”、从“理论思维”向“实际思维”、从“思维保守”向“思维灵活”的转变。
2.进行系统的“微积分基础”知识培养,充分体现数学课程的基础性作用
通过调查研究,紧紧围绕职业能力目标的实现,结合学科的知识体系、职业教的特点,把“微积分基础”作为高等数学的核心课程,合理优化这部分教学内容,使之与专业建设相匹配,以能力培养为切入点,使培养的数学技能具有通用性、可迁移性和工具性。
3.结合不同专业知识,适当选取应用实例讲解,充分发挥数学课程的“工具课”作用
《高等数学》的教学应与其专业课程协调配合,经过系统的“微积分基础”知识学习后,应增加专业实例讲解部分,这既能充分体现数学课程的应用性,又力求服务于专业,切实起到“工具课”的作用。
4.引进数学软件,重视数学实验教学
开设数学实验课程,既重视了“实践性教学环节”又可以放大有限的课容量。数学实验课程包括用Mat lab、Mathematica等数学软件求极限、求导数、求积分、解微分方程等常见的数学实验外,还可以利用计算机作图、计算的强大功能对数学内容进行认识实验。
三、加强课程评价标准设计,提高学科品味
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就成为教学的重中之重,评价的重点是学生专业课程的成绩,专业成绩好,就业安置相对就容易,由于专业课已经建立了比较系统的、完善的学校、社会考核评价机制,各种等级证书的考核使各专业知识、技能的评价有据可依,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把能否取得专业等级证书作为评价学生学习的标准,而文化基础课教学则缺乏有效的外部评价机制,内部评价机制又不够完善,对教师而言,其教学过程、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等方面的监控与评价无疑是“宽松”的;对学生而言,其学习过程、学习质量、学习效果等方面的检测与评价更是“宽松”的,这便导致了高等数学课教学地位和质量下降。
本课程新的评价标准是在对传统评价方法不足的批评基础上提出来的,并相信学习就是在情景中积极地建构知识。课程评价标准设计有三个基本目标:(1)改革课程与教学;(2)提高教师的信心与绩效;(3)加强学生自我管理的自觉与能力。本课程学生学习效果考核评价标准设计:学习效果(以学习成绩100%表示)=学习过程评价50%+终结考试评价50%见附表一、附表二。
[1]杜威.确定性的寻求——关于知性关系的研究[M].傅统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高林,鲍洁.高职课改“三重门”[J].教育与职业,2008,(7).
附表一 学习过程评价表
附表二 终结考试评价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