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黑前的夏天》中水意象解析
2014-09-30彭思嘉
彭思嘉
内容摘要:莱辛在《天黑前的夏天》中利用水之意象的呈现、缺失及其隐喻描述了因受制于社会道德规范而面临“失我”困境的女主人公凯特治愈分裂人格,获得自我新生的精神之旅。
关键词:水意象 潜意识 “失我”困境 精神之旅
变化多端的艺术风格以及始终如一的对人性的关注成就了英国文坛的一位常青树作家——多丽丝·莱辛。从现实主义到科幻小说,莱辛一直以“怀疑、激情和预言的力量来审视一个被分裂的文明”①,并由此诞生了《天黑前的夏天》这样一部被《纽约时报》誉为“继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之后最好的小说”。作为莱辛“内心空间小说”(Knapp,104)三部曲之一,《天黑前的夏天》以女主人公凯特在现实中的夏日之旅为线索,记录了其在此期间于回忆、梦境以及癫狂状态之中的所见所闻,讲述了这位受制于社会道德规范而面临“失我”困境的现代女性如何通过精神之旅重获新生的故事。
对于这样一部虚实结合的作品,国内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向。一是女性主义解读,将凯特的离家出走这一行为看作是女性对其作为妻子和母亲所承担的角色职责以及因此在个人发展方面所受限制的反叛和抗争。这一解读与莱辛长久以来持续鼓励女性追求自由平等社会地位的理念相互契合,却忽略了其在作品中花费大量笔墨描述的一系列海豹之梦。研究的另一方向弥补了女性主义解读的不足之处,从心理学角度入手,将凯特的出走视为一趟精神之旅。然而目前对《天黑前的夏天》的心理学解读侧重点大多集中于对梦境的解析,较少涉及到莱辛在该作品中所使用的其它象征性意象的系统性分析,如动物、镜子、水、语言、服饰、房间、凯特的外表尤其是头发,以及凯特内心矛盾的外在人形投射杰弗里、玛丽和莫琳等。在这其中,水之意象就被荣格认为是“潜意识的最常见象征”(Jung,18)。本文将从心理学解读方向入手,试对《天黑前的夏天》中水意象的呈现,缺失及其隐喻进行分析。
一、水意象的呈现
莱辛在《天黑前的夏天》中所呈现的水意象都带有强烈的目的性。最初的水意象来自小说的开篇一幕:“一个女子双臂交叉,站在自家后屋台阶上,等待壶里的水烧开。”(莱辛,2)作为一名妻子和母亲尽职尽责了四分之一个世纪之后,富足的家庭生活,长大成人的儿女们,再加上不可避免的婚姻倦怠期,使得凯特的情感日渐空虚。精心的穿着打扮与得体的谈吐交际塑造了“迈克尔·布朗太太”(莱辛,6)这一人格面具,却使凯特的真实自我遭到近乎毁灭性的压抑。深陷中年精神危机的凯特迫切希望改变现状,而其面前即将沸腾的壶中之水所反映的正是“赋予了小说意义的凯特的心理期盼”(Rubenstein,202-203)。
在随之而来的梦中精神之旅里,水意象的呈现伴随着凯特的心理状态波动产生了三种变化。由于长期生活在人格面具下,凯特的人性欲望需求备受压抑,真实的自我变得麻木不仁,梦中的“寒冰慢慢地、慢慢地将生命之谷冻结起来了”(莱辛,6)。当凯特在旅途中病倒,精神崩溃,成为他人眼里的“疯女人”(莱辛,146)时,梦中的天气也随即变得恶劣,“暴风雪裹挟着尖锐的碎冰块,砸到她们身上”(莱辛,201),令抱着海豹意欲回归大海的凯特举步维艰。这一阴郁黑暗的景致折射出凯特“当前所面临的消极境遇”(Rubenstein,214)。而在代表着凯特精神顿悟的最终之梦里,冰雪消融,滋润大地,孕育花草,凯特的自我化身海豹回归大海,水作为生命之源的最基本意象在此获得了最充分的体现。从冰到雪再到水,凯特的情感在经历了一番动荡后终于从麻木中复苏,停滞的生命再次涌动。
凯特精神之旅的终点是最为古老的象征潜意识的水意象——大海,而她此行的任务则是将自我的化身海豹放归大海。凯特自我的化身之所以是海豹,一是由于海豹(seal)与灵魂(soul)形近,二是因为海豹能够在海洋和大地两种环境中生存,符合“超越象征的动物的普遍特征”(荣格,129)。通过将海豹放归具备“超验再生力量”(Pickering,131)的大海,凯特超越了经验的现实,实现了意识与潜意识的融合,分裂的人格得到统一,真实的自我重获新生。
二、水意象的缺失
在《天黑前的夏天》中,莱辛不仅使用水意象暗示了对其作品进行心理学解读的必要性以及凯特精神之旅的实质,还通过水意象的缺失揭示了现代女性受制于社会道德规范而面临的“失我”困境所带来的危害。水意象的缺失在凯特的现实旅行以及海豹之梦中皆有体现。与世人眼中的浪漫之旅相反,凯特的西班牙之行一路颠簸,酷热难耐,尘土飞扬。这种干热的环境正是凯特多年来致力于作为妻子和母亲照顾他人,忽视自我情感需求所造就的精神荒原的真实写照。在如此困境之中,凯特自己非但没能得到情感上的滋润,反而被迫再次担负起为他人给水的职责。杰弗里邀请凯特相伴而行的目的其一是为凯特的成熟女性魅力所吸引,其二则是因为希望向他人倾诉自身烦恼。作为一个介于男孩和男人之间的角色,杰弗里在随心所欲的自由生活以及成家立业的世俗职责之间犹豫不决。面对这样的杰弗里,凯特不由自主地重拾妻子和母亲的角色,在为杰弗里提供男女之欢的同时又得像对儿子一般为其排忧解难。对于凯特而言,杰弗里所象征的是其作为妻子和母亲的职责所在,他因疾病而出现的脱水现象则代表了社会道德规范对现代女性的约束和限制。凯特在看护杰弗里过程中反复出现的为其喂水的举动实际上是其履行角色职责的一个缩影,而过度的牺牲自我奉献他人则终将导致凯特背离真实的自我,从而深陷“失我”困境不可自拔。
水意象的缺失在凯特的梦境中主要体现在其自我的象征海豹上。脱水的海豹与凯特自身干渴枯萎的情感状态相互吻合,并且海豹脱水现象的加重与减缓也与凯特的精神状态变化保持一致。深受中年精神危机之苦的凯特第一次在梦中所见到的海豹“搁浅了,正无助地躺在阴凉山坡边一块干燥的大石头上,痛苦地呻吟着”(莱辛,29)。当凯特做出了与杰弗里同赴西班牙的错误选择时,海豹甚至从其梦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只“走向无水的它不能生存的陆地”(莱辛,64)的海龟,而到了凯特离开杰弗里时,她的海豹也因为脱水已变得奄奄一息。挥别女性职责回到伦敦的凯特开始独自内省,她“飞快地把水往海豹身上泼”(莱辛,138),最终实现了自我拯救。通过水意象的呈现与缺失之间的对比,莱辛不仅突出了“失我”困境的危害,也传达了现代女性在职责与自由之间保持自我平衡的必要性。
三、水意象的隐喻
除了呈现和缺失,莱辛在《天黑前的夏天》中还巧妙了利用了水意象的特质隐喻性地实现了物质与意识世界的联系。丈夫迈克尔的外遇给凯特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她“身上好像被人生生挖了个口子,里面的物质和力量源源流出”(莱辛,60)。当凯特卸下人格面具,以真实的姿态回到伦敦,却发现“支撑她这一生的全靠一种隐形液体——他人的目光——可是现在这种液体已经被抽干了”(莱辛,172)。长久以来,寻求他人对自己的肯定一直是凯特生存的动力,妻子,母亲,职业女性等人格面具对其而言犹如水一般变换自如。然而在上述两例中这种动力却好似水流只出不进,终将导致凯特内心世界的空虚。无主自我的依赖性使凯特“老觉得自己在朝未来漂流,漂入丈夫的怀抱,流进那一片容纳了她的过往的亲密海洋”(莱辛,118)。这种面对等同于过往的未来却无力自控或改变的窘境所折射的正是凯特在精神之旅中所遭遇的瓶颈。
水意象的流动性也是凯特从现实之旅跨越进入精神之旅的关键因素之一,她的意识总是如水一般“从白日梦流进梦境中”(Rubenstein,209)。脱离了经验世界的凯特感觉仿佛置身于“水底深处”(莱辛,132),这种感受正是其“精神开始达到潜意识层”(Jung,18-19)的重要标志。此时的水意象犹如《圣经》中的毕士大池水一般以其净化治愈之力统一了凯特分裂的人格,修复了其受伤的自我,从而使凯特重获新生。
水意象是生命之源,是潜意识的象征,蕴含着净化治愈之力。莱辛借助水意象的特性记录了凯特在精神状态方面的演化,勾画了其内心情感世界的波澜起伏,成功地在现实之旅与精神之旅之间搭起了一座联系经验世界与潜意识的桥梁。水意象的呈现与缺失对比体现了社会道德规范给凯特在独立人格上带来的危害,凸显了其走出“失我”困境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凯特的“失我”困境为身处精神荒原的现代女性敲响了警钟,而其精神之旅则是莱辛意欲传达的出路。
注释:
①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辞http://www.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literature/laureates/2007/
参考文献:
[1] Jung, C. G.. The Archetypes and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M]. Trans. R. F. C. Hull. Beijing: China Social Sciences Publishing House, 1980.
[2] Knapp, Mona. Doris Lessing[M]. New York: Frederick Ungar, 1984.
[3] Pickering, Jean. Understanding Doris Lessing[M]. Columbia: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 1990.
[4] Rubenstein, Roberta. The Novelistic Vision of Doris Lessing: Breaking the Forms of Consciousness[M].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79.
[5] 多丽丝·莱辛. 天黑前的夏天[M]. 邱益鸿译. 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9.
[6] 荣格等. 潜意识与心灵成长[M]. 张月译.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厦门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