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与卡夫卡《美国》比较分析

2014-09-30范培培祝修文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4年9期
关键词:比较分析美国

范培培+祝修文

内容摘要:余华作为新时期“先锋文学”的重要作家在创作上深受卡夫卡的影响。本文从比较文学影响与接受的研究角度出发,以《十八岁出门远行》和《美国》两部寓言式的“成长小说”为例,具体地从人物设置、情节模式和主题内涵来发掘卡夫卡的文学创作对余华这部作品的影响,以及余华对卡夫卡的发展和超越。

关键词:《十八岁出门远行》 《美国》 比较分析

余华作为新时期“先锋文学”的重要作家和集大成者,历来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严重空缺的所指和寓言化的写作著称。余华的小说创作带有明显的受到外来影响的痕迹,他本人也亲口承认:“作为一名中国作家,我却有幸让外国文学抚养成人,......我的导师们差不多可以组成一支军队。”[1]其中尤以川端康成和卡夫卡为甚。余华早期的作品如《星星》、《竹女》、《月亮照着你,月亮照着我》有着川端式的细腻和温柔,但是大都没能真正走进读者和评论家的视野,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86年的春天。“《乡村医生》式的自由写作方式令我大吃一惊,在我想象力和情绪力日益枯竭的时候,卡夫卡解放了我,使我三年多时间建立起来的一套写作法则在一夜之间成了一堆破烂......事情就是这样简单,在我即将沦为文学迷信的殉葬品时,卡夫卡在川端康成的屠刀下拯救了我。我把这理解成命运的一次恩赐。”[2]《十八岁出门远行》写于1986年底,是余华主动接受卡夫卡的影响后面世的第一部作品。小说一经发表便引起了很大反响,著名的文学评论家李陀认为这篇小说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叙事方式——对虚构的可能性的探索。这部作品的走红使时运不济的余华找到了正确的写作方式,从此便在“以卡为师”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并迅速成为“先锋小说”的领军人物。卡夫卡对余华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我们可以从《美国》和《十八岁出门远行》这两部寓言式的“成长小说”的比较研究中发现余华对于卡夫卡的继承与发展。

一.“我”与卡尔:被现实吓坏了的孩子

《美国》中的主人公卡尔16岁那年由于受到女仆的引诱而堕落,并因此被父母驱逐出家门,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下船时卡尔为了寻找落在船舱里的雨伞,差一点搞丢自己放在岸上的箱子。一个自称是其舅舅的雅可布参议员把他带回家中,然而这种衣食无忧的日子没过上多久他便因违背舅舅的意志被赶了出来,沦落到流浪汉中间。卡尔将两个流浪汉当成朋友,而他们除了将他身上有用的东西都搜刮干净外,还总想伤害他,并且偷走了他惟一一张父母留下的照片。在西方饭店做电梯工人时,他因为要照顾喝醉酒的鲁滨逊,便被主管当作小偷似地开除,没有人相信他是清白的。流浪汉德拉马歇搭救了他,但又迫使他当仆人,不从便要遭到毒打。最后卡尔踏上了远去的火车,来到了俄克拉荷马露天剧场才总算脱离了苦海。总之,卡尔就像是一只惹人生气的猫,在这个陌生的世界里他所看到的永远是陌生的面孔,无所归属、无所依傍。

在《十八岁出门远行》中,“我欢快地冲出了家门,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296)[3]。黄昏到了,“我”需要住旅店或是搭车,便笨拙地学着大人们打交道的方式给卡车司机递烟,在费劲了一番周折之后我如愿搭上了这辆满载着苹果的卡车,尽管它是开向我来时的方向的。我心情大好,和司机有说有笑,但是一场看似意外的卡车抛锚却使“我”遭遇了意想不到的险恶。我先是对司机下车后的行为感到诧异,然后在奋不顾身的保卫苹果的过程中被“强盗”们打倒在地,“苹果从一些摔破的筐中像我的鼻血一样流了出来”。(294)司机不但没有对抢苹果的行为进行丝毫的阻止,反而在一旁笑话我被他们打花了的鼻子。最后司机在抢走了我的背包以后,和那帮把卡车也大卸八块的强盗们一起扬长而去,只剩下遍体鳞伤的我和同样遍体鳞伤的卡车在黑夜里作伴。

两位主人公都是无辜的,却为所谓的成长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年幼的卡尔受女仆的蛊惑而堕落,并因此而被父母赶出家门,踏上充满未知的路途。这让我们联想到《圣经》中亚当夏娃受受蛇的蛊惑而堕落,并被上帝逐出伊甸园的故事。“我”对所遇到的每一个人起初都表示了信任和友善,还拼尽全力去维护这个世界的道义秩序。为此,“我”付出了遍体鳞伤、无尽的悲伤和恐惧的代价。现实世界的阴晴不定和诡谲多变是他们始料未及的,他们的轻信和无知恰恰成为了混迹于江湖多年的老油条们玩弄他们的理由,卡尔不明白流浪汉为何会恩将仇报,就像“我”搞不清楚司机诡秘的笑容一样。他们都被现实世界吓傻了,初来乍到的年轻人被成人世界的游戏规则搞得晕头转向,现实给他们上了刻骨铭心的人生第一课。

二.出门远行和远走美国:成长的隐喻

主人公在成长过程中都有着飘忽不定的经历,在面临困境的时候幸运地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却转而被无情地戏弄和抛弃。卡尔养尊处优的日子没过多久便遭到了囚禁一般的监管,转而因为忤逆舅舅被赶出家门;就像“我”在搭上车后迅速与司机建立了亲密关系,但由于卡车意外的抛锚,不得不延缓自己寻找旅店的进程。“我”出于对社会正义的主动维护,与抢夺苹果的坏人们展开了殊死搏斗,并被打得面目全非,背包也被别人一同抢走;卡尔同样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留下来照顾喝醉酒的鲁滨逊,但遭到了人们的误解,并被侍者总管以玩忽职守为由而驱逐。

两部小说中都有一个“箱子”的意象——卡尔的箱子与“我”的背包,它们一方面象征着儿子与父母之间割舍不断的情感联系,另一方面也承载着从父母那里继承过来的社会经验。卡尔的箱子是父亲当年当兵时用过的,是“男性气质、父性强壮和力量的象征”。[4]卡尔对于箱子的珍视一方面出于对于父母家庭的依恋,另一方面更因为它是自己出门在外安身立命的基础;“我”的红背包里同样装着全部家当,它不仅是父亲对我业已成年给予肯定的凭证,更是支持我独自出门闯荡的梦想和信心所在。卡夫卡在小说结尾安排的“俄克拉荷马剧场”也不是随意为之,卡尔经历的磨难可以看做是一个朝圣的历程,在历经了炼狱般的旅程后,终于奔向了这个理想中的彼岸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讲,“我”所追求的旅店更像是一个身心的栖息地,是融入成人世界的一个标志。而残酷的现实告诉“我”,臆想中的旅店远不如破卡车里面的那张座椅真实可靠。不难发现两部小说的整体故事脉络以及典型情节与意象都有很强的寓言性,二者在本质上是异质同构的,都是作家精心安排的人生成长的寓言。

三、共同的的荒诞主题

小说中的“我”和卡尔离家远行的原因虽然不尽相同,但是初次获得自由的新奇感却都是显而易见的。“听说有个人白天在店里打工,夜里读书,最后成了博士,我猜想还当上了市长”[5](40);“这年我十八岁,我下巴上那几根黄色的胡须迎风飘飘,......我这样做只是为了高兴,......我只是觉得搭一下车非常了不起。”(291)但是,事情的发展情况却给了他们当头一棒。卡尔先是在无所依傍之时被富豪舅舅无故收留,但很快又被抛弃,与流浪汉交好却被他们欺负和戏弄。好不容易在酒店里谋得一份电梯工的差事,却被人冤枉而遭到驱逐,再次陷入走投无路的流浪状态。命运的变化无常使得他没有任何喘息的机会,他每天都在担惊受怕中度过,甚至不能保证自己第二天会在同一个地方醒来。整部小说没有明显的暴力场面,我们也无法发现卡夫卡任何明显的情绪外露,“他既不渲染暴力血腥,也不描写天灾人祸,流露出来的确实无边的绝望,卡夫卡用最简单的笔触描绘出了人类最深刻的精神迷津”[6],《美国》正是在这无法排解的绝望情绪中让人感觉到荒诞——人根本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相比之下,余华并没有使他的痛苦抽象到精神的高度,而是更多地诉诸人类形而下的冲动。”[7]18岁第一次出门远行的“我”面对全然陌生的成人世界,有着太多的不理解:“我”不理解卡车司机在接受了香烟之后暧昧的态度,不理解抢劫者为何要打人,不理解司机为什么不对抢劫者表示任何的制止或是愤怒,不理解他为什么执意于我被打花的鼻子,“我”甚至怀疑前后看到的司机究竟是不是同一个人。据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小说中的抢劫者和被抢者有着既真实又荒诞的“共谋”关系。这种荒诞的真实同样也是通过孩童视角来呈现的,体现了少年世界和成人世界之间的尖锐对立,而荒诞在两者的对立之中愈发凸显。

卡夫卡对余华的影响是深刻而久远的,但是余华并没有机械地对其进行模仿,而是在不断探索中对之加以发展和创新。以《十八岁出门远行》为例,在这部只有几千字的短篇小说里,余华进行了有意的破坏,文本中存在着明显的意义空缺。“我”、司机,都没有姓名,更不要说其他人物。我从哪里来,要到那里去都无从得知。小说也没有明确的时间上的交代,而是一个抽象的时间和空间。同时,为了表现人物混沌的心理状态,余华故意选用意义含混的词语。诸如“司机高高翘起的屁股上有晚霞”,“车头的盖子斜斜翘起,像是翻起的嘴唇”(291)这样新奇而模糊的表述俯拾皆是。卡夫卡擅长的整体荒诞、细节真实的手法早已被余华运用得炉火纯青,并被他发展为塑造一种“虚伪的作品”。在这部小说里,余华切断了故事情节的逻辑链,把中心事件悬置起来,却保留了对人物心理的真实描写和情感细节的逼真描摹,使故事在真实和虚构之间摇摆不定,从而增强小说的荒诞效果。

参考文献

[1]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余华随笔选.[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174,193

[2]余华:川端康成与卡夫卡的遗产.[J].北京:外国文学评论.1990,(01):110

[3]余华:余华文集.[M].第2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4]姜智芹:经典作家的可能性.[M].上海:商务印书馆.2012:17

[5]卡夫卡:卡夫卡全集.[M].第2卷.叶廷芳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6][7]]姚岚:余华对外国文学的创作性吸收.[J].上海:中国比较文学.2002(03):46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比较分析美国
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比较分析
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比较分析
当代美国恐怖影片中的哥特元素
美国商业银行衍生品业务的特点分析
经管类本科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的比较分析
美国黑人影片中的文化认同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