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做和谐使者 谱写和谐乐章
2014-09-30黄丹
黄丹
内容摘要:和谐教育就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社会发展需求与人的自身发展需求相和谐为宗旨,协调并整体优化各种教育因素,创设和谐的育人氛围,使教育节奏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进而使“教”与“学”产生“谐振效应”,促进学生基本素质获得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教育。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教师必须与时俱进,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推进教学过程的和谐,深入开展“和谐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充当和谐教育的使者,为构建和谐教育、和谐社会奉献力量。
关键词:和谐教育 教师 心态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与责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在诸系统的和谐中,人的和谐始终是第一位的,起主导作用。人的和谐是社会和谐之本。而人的和谐关键在教育,只有和谐的教育,才可能培养出和谐的人才。在整个素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每位教师都应义不容辞地成为和谐教育的使者。
一.塑造自身的和谐心态
唐代著名的慧宗禅师常为弘法讲经而云游四方。有一回,他临行前吩咐弟子看护好寺院里的数十盆兰花。弟子们深知师父酷爱兰花,因此,十分殷勤地侍弄它。但一天深夜狂风大作,暴雨如注,弟子们一时疏忽,将兰花遗忘在外。第二天,弟子们望着眼前破碎的花盆后悔不迭。几天后,慧宗禅师返回寺院,众弟子忐忑不安地上前迎候,准备领受责罚。然而慧宗禅师却神态自若,宽慰弟子们说:“当初,我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
这一句平淡无奇的话——“我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是否也能让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得到些有益的启示呢?
在现代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教师作为社会中的特殊职业群体,首当其冲的受到来自于方方面面的种种压力。一线教师除了承担教书育人的繁重任务外,还要面临着许多挑战:学生升学率、科研论文、职称评定、评优考核、工作评聘等等。教师压力增大,引起心理失衡,一些教师表现出烦躁、焦虑、忧郁、易怒等。一部分教师甚至患上严重的心理疾病,影响了工作和学习。如果教师心理失衡,出现不和谐的心态,要想培养和谐的人,使学生全面发展是绝对不可能的。
我们只有将那棵快乐的兰花栽种于心田,拥有兰心蕙质,心境才会盈满快乐。据此,每个现代教师都应注重塑造自身的和谐心态和加强自我修养,正确看待社会变革、教育变革,尽快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加强自己的思想修养、业务修养、心理修养。使自己在动态发展过程中,与时俱进,与社会发展、学生的需求俱进。当然教师的心理健康除了自身的调节,还需学校领导的关心,同事们之间的沟通交流。
教师除了塑造自身的和谐心态,还要肩负实施和谐教育的责任。
二.实施和谐的教育
和谐教育就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社会发展需求与人的自身发展需求相和谐为宗旨,协调并整体优化各种教育因素,创设和谐的育人氛围,使教育节奏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进而使“教”与“学”产生“谐振效应”,促进学生基本素质获得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教育。
实施和谐教育的核心,是学校教育活动与学生身心发展关系的和谐。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营造人与环境的和谐
江总书记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要切实保证学生有一个安静、和谐、健康的学习环境。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点应该做、也必须做到”。
有这样一个案例:有个聪明可爱的小女孩,不幸长了肿瘤,经过化疗,满头的黑发全部脱落了,虽然她很希望回校上课,但又害怕老师和同学嘲笑自己的模样。上学的那天,她只得戴着这个季节不该戴的帽子去上学。当她犹犹豫豫地推开教室门时,眼前的景象令她惊呆了:帽子!同学们都戴着五颜六色的帽子!她再也没有犹豫,迎着老师的微笑和同学热情的目光走向自己的座位……她的老师和同学是多么聪明!他们设置了这样一个充满爱意的情境,使小姑娘重新回到了平等和谐的集体中。
环境与人的心理联系密切相关,是愉悦心情、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重要保障。教师的工作需要良好的环境,学生的成长更离不开良好的环境。构建和谐型教育,必须要打造一流的教育环境,让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形成融洽和谐的良好氛围。我们要坚持环境育人的理念,努力营造优美精致、文化氛围浓郁、人际关系融洽的校园环境。
(二)构建人与人的和谐
和谐的人际环境有利于调动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也是保持人精神与心理健康的基本需要。正如英国著名学者培根所说的“当你遭到挫折而感到愤闷、抑郁的时候,向知心朋友一席倾诉可以使你得到疏导。否则,这种压抑、郁闷会使人得病。”
1、追求教师之间的和谐
教师之间的和谐是校园和谐的基础。同事之间感情融洽、配合默契,就能产生强大的群体凝聚力和向心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团结合作,有效地克服教育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障碍,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奋斗。
2、追求师生之间的和谐
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得好:“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这是一条人人皆知的教育原理。学校教育效果的高低和成败与学校教育环境中的人际关系的状况高度相关。教师应追求的目标是形成“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情感交融,协力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好心做坏事”的例子。如:在教室门锁了的情况下,一个学生为了赶在早读之前打扫卫生,翻窗而入。
教师在遇到这样的问题时该如何处理呢?我相信绝大部分老师首先会肯定孩子高度的责任感,然后再把翻窗的危险性告诉他,再告诉他今后遇到这样的事该如何处理,我也相信这个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处理事情会成熟很多。我们再试想一下,如果教师采取相反的态度,一味指责他违反校规爬窗户这一行为,那将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绿树是小鸟的需要,蜜蜂是花朵的需要,湖水是鱼儿的需要,旗帜是心灵的需要……做一位学生需要的老师吧!学生身上的向师性因素可以强化,激励学生的自尊心,也能融洽师生关系,为师生合作打下基础。
(三)追求以人为本的和谐管理
和谐管理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的“软”管理。即通过对人的积极性的调动,变外在管理制度为学生内在的自觉行为习惯。
在一个班级的里规章制度应经过全体学生热烈讨论再出台。这样一来,这些规章制度是来自于群众,所以,它符合学生的自身需要,大家就能自觉地去维护、执行。为创造一个和谐、宽松、奋发向上的班级环境,我平时,十分重视发扬民主作风,树立平等意识,学生有什么想法、意见、要求都能及时找我坦率交谈。百病生于瘀,气血不畅通则病。在实际做人思想工作时,则采取分清是非, 实事求是,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四)创建人与课堂的和谐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甚至最勤奋的学生,尽管他有意识地集中自己的努力去识记教材,他也会很快地‘越出轨道,丧失理解因果联系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力求营造和谐氛围。愉快和谐课堂氛围可以成为传递知识的无声媒介,也是凝聚学生注意力的重要方法。学生对学习知识有了兴趣,也就可以变得积极主动,自主探究,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感到亲切自然,厌学情绪得到良好的改善。
在教学中感情是教学的催化剂。老师们注重用各种方式与学生联络感情。
课堂上,老师亲切和善的教态,生动幽默的语言,以及给予孩子鼓励的目光、神情、手势等体态语言的运用,都会激发起孩子学习的热情。
例如在课堂上,老师们总会发现走神的学生,老师提问,他站起来不知问的是什么。这时候教师如果大发雷霆,则会让阴影笼罩整个课堂,影响孩子们的学习情绪,老师不妨可以说:“是不是嫌这个问题太容易呀?先答这个题,呆会有难题一定再请你回答。”老师亲切地重复了刚才的问题,让该生回答,使该生整节课保持了高涨的学习热情。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就让我们争做和谐教育的使者,去谱写一首首动人的和谐乐章吧!
(作者单位:江苏溧阳市第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