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师生情感交流中提升语文课堂效率
2014-09-30房济民
房济民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是一台戏,教师只有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提高这台戏的质量,然而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越俎代庖,代替学生思考或代替作者言论,这不是语文教师应扮演的角色,本文主要谈谈对语文教师应扮演角色的几点认识。
关键词:师生 情感交流 语文课堂效率
如何唱好语文教学这一台戏,是广大语文教师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认为要想使语文课堂呈现高效状态,就必须让师生的情感在短短的45分钟内充分的交流融合。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语文课堂上扮演多种角色。
一.语文教师应在学生与教材之间扮演桥的角色。
教材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学生是获取语文知识的主体。对学生来讲,教师乃是知识的化身。因此教师拥有知识所赋予权力。另外,在班级中,每个学生所具有的兴趣、爱好不同,对于教授与自己的兴趣相符的教师难免会偏爱三分,这种亲和力将有助于提高教师权力的影响力。教师的任务是如何能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教师这座桥就是让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交流,解决学生与教材交流时出现的障碍和引导学生怎样更好理解教材。
教师如何能扮演好桥的角色呢?首先,提起学生对教材的兴趣,从减轻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感悟上入手,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教材是一种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负担。其次,我们要设计好教材这个诱饵,充分挖掘教材中学生发现不了或感受不到的艺术美和思想美,使学生感到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而是艺术,思想的结晶,要让学生萌发从教材中感受到这些东西的欲望,最后我们在教学中重点教给学生理解教材的方法,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获取知识。教师作为领导者,其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的能力。而传授知识的任务要受到知识数量的限制,教师必须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任务。
对于教师来说,工作任务是确定的。由于师生的角色地位以及知识、年龄、自我概念与生活经历等方面的特点,使教师必定居于主导地位。并保证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一定的权威。而教师权力的影响力也受到被领导者------学生群体势力的制约。所谓“‘学生势力是用以表达处于教学社会系统中的学生所具有的保护自己、表现自己乃至扩张自己的力量状况。如果学生群体的内聚力强,学生间团结一致,每个学生从同伴那里得到的支持力量就强,对教师的作用力就大;反之,如果学生群体的内聚力小,如同一盘散沙,群体成员从群体内部得到的支持就弱,对教师的作用力就小。
二.在阅读上教师应做打开学生阅读视野的大门的钥匙
教材的知识是有限的,课堂教学也是有限的,然而知识的无限的,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学生光学会教材是不行的,也是不够的,在语文教学上就是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不断发展课外阅读,开拓阅读视野。学生会学,才能更主动地获得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改进自己的教法和指导学生的学法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教和学的和谐发展。
从整体入手反复读,读是阅读教学的主线。读得好,可以深切地传达出课文的思想感情。理解课文的关键要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如何指导学生思维呢?可以要求学生抓住关键词理解关键句,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句,抓住关键句理解全文。在学生思维的关键处以适时的点拨,促进学生及时排疑纠偏,打通思路,准确理解。读能启思,深思必有后果。紧扣难点诱发议,
在阅读教学中训练思维不仅要求同,还要善于求异,这样才能真正理解、驾驭知识。通过讨论,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不能整天围着课本转,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让学生从课堂学习中走向课外学习。
怎样才能做好开拓学生阅读视野的钥匙呢?一、培养阅读兴趣,要给学生阅读自由,比如阅读内容,除不健康之外不管历史、科技、社会等都可以读。二、做好阅读指导,如怎样选书,怎样看书等都要做认真指导。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如每天定时阅读的习惯,记读书笔记习惯,阅读中提问题的习惯等。
三.在学生人文精神的渗透上教师要做艺术感染的天使
我们语文教师不能只懂一些汉语知识或修辞等到语文理论知识就行,我们更要加强修养,培养良好的人文精神,这们才能把自己的人文精神渗透到学生身上。
人文精神不能靠强行说教传给学生,更重在熏陶,感染。一位教师不但应该具备专业权威,而且在人格上也须具备某种程度的感召力量,如此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和信仰。并且由于师生之间年龄上的差距,使师生之间至少存在长幼之分。从而使教师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存在着相应的心理优势,这种优势对于教师权力的发挥起着积极的作用。
语文教学是情感教学,主要体现在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教师,教师与作者及学生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上,通过交流来感受对方情感上的美,以使学生受到熏陶,从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情感。其次在言行上要有风度。用自己的行动来教育学生,做学生作为的表率。最后语文教师要有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修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引导学生发现教材、生活中的美,才能引导其感受,创造这些美。
四.在创新精神上做学生的开路先锋
古人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阅读教学中,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进而进行发现的问题教学,激励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
可是传统教育却恰恰没有给学生的质疑解惑留下畅想的余地。往往是课堂上老师精心设计出种种问题,制订出标准答案,再一步步引导学生往事先挖好的陷阱里跳。新课改要求在语文课堂上,对文章整体的感知质疑,对部分的感知质疑,及对疑惑的解答,全由学生自主解答或小组班内合作解答,学生把握课堂的权利大了,对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因此,我们要勇于担负起打破这种传统教育思想束缚的开路先锋。
要培养学生怀疑、批判精神,教师要超越自我,敢让学生向自己挑战,为培养学生批判精神,另外,在教学中多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说自己的想法,出题时多出些主观性试题,在评价时不要求统一,尊重个性差异。只有这样学生主体性才会得到体现,学生才敢想敢做。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赞赏、激励的评价语言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对课文产生浓厚兴趣,而且能交流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坚定学习的自信心。
随着语文教学的发展,我们语文教师不断对自己角色有新的认识,不管自己扮演什么角色,我们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所以,最后我呼吁我们的语文教师,别让考试统治我们的思想,别让“八股”式课文分析束缚我们的教学,在教改深入的今天,把学生的个性,创造精神,良好语文习惯培养起来吧,这才是我们的根本任务。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旧县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