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生命化课堂的理论与实践

2014-09-30李震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4年9期
关键词:中学语文生命研究

李震,教授级高级教师、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语文课程基地主持人,系江苏省政府督学、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省首批中小学名教师、省政府“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省教育厅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学语文学科专家委员、连云港市首批中小学名校长。社会兼职:连云港市中语会理事长、连云港市语言学会副会长、江苏省中语会副理事长、江苏省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会理事、全国中语会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在进入21世纪的背景下,由于应试教育观念的根深蒂固,中学语文教学仍然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课程不能以自身特有的汉语言魅力、内在丰富的人文蕴涵和情感动力赋予个体生命以价值、尊严以及发展动力,因此,我审时度势地提出了“中学语文生命化课堂教学”这一命题,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生命的力量、生命的追求和生命的丰富,从而全面提升中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研究的基本情况:

在研究初期,主要研究语文学习心理,探索语文生命化课堂的心理机制。标志性成果就是我主持并于2005年结题的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名教师”资助课题“中学语文学习心理研究”。这一阶段的研究以高中兼顾初中,从实践层面上来说,由侧重对“教”的研究转向对“学”的研究,拓展了研究的空间;从教育对象的层面上来说,由初中生扩展到高中生,拓展了研究的范围;从理论的层面上来说,从以心理学理论作指导进行实践,转而研究语文学习的心理现象及其变化,揭示中学生语文学习的心理过程、能力特征等,由实践的层面提升到理论的层面。课题重在分析和研究中学生语文学习心理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借以促进中学语文教学向高层次上发展。这正是语文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要突破的难点问题。

在中期阶段,我主要研究了中学生心理变化对言语表达的影响,探讨了生命化课堂的教学策略。通过对语文生命化课堂言语教学的指向性进行深入思考,从中学生心理变化对言语表达的影响来探讨生命化课堂的教学策略。我认真总结了前期研究成果,在《农村教育研究》发表了《中学语文学习心理研究报告》(2008.4),并于2008年由语文出版社出版了《名师讲语文——李震讲语文》;我又主持研究了“中学生言语和心理素质同步发展研究”这一课题,被省政府列入“六大人才高峰”第五批资助课题,这是我省基础教育系列唯一入选的一项课题,同时我被列入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第五批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运用了调查法,设计了《感觉偏好测查表》,寻找学生的优势通道,便于个性化教学。

在后期阶段,我深入研究生命化课堂的理论,建构生命化课堂模式,建构中学生写作模型。我主要从四个方面突破,一是运用行动研究法,在语文生命化课堂实践中探索,集中体现在生命化课堂流程设计、生命化课堂模式建构、生命化课堂策略运用;二是进行理论思考提炼,对语文生命化课堂理念进行追寻,对课堂教学流程进行模式重构;三是深入研究了语文本体,运用文献研究法梳理了百年语文“主体话语”的主要内容和话题方向,考察了百年来语文话语的基本语境和现实背景,打破了语文“性质神话”,抓住“汉字性”这个最根本的中国话语形式,提出了“文(人及其心灵统一体的象形符号)本性”这一语文本体性质;建构了中学生写作模型。这一时期,我主持的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语文生命化课堂理念特征与实践路向之研究”历时近三年结题,核心成员是张长松、李涛、管开兵、谢敏、朱曼雯、张永庆。课题自立项后先后研究了生命化课堂理念、课堂特征、课堂模式、资源开发、策略运用等,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厘清了语文生命化课堂理论

到目前为止,研究语文生命化课堂的文章较多。但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把语文“生命化课堂”混同于语文“生命课堂”。语文“生命课堂”是用语文材料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而“生命化课堂”是在课堂上用语言文字来化育学生的生命。二是贴着“生命教育”的标签,课堂仍然是指令型的以语文知识为绝对主宰的格式化王国,学生缺少尊严感和自主性,很难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语文“生命化课堂”需要从理论上揭示语文本体,需要研究并论证语文生命化课堂的内涵、教育理念、价值取向、课堂文化、教学境界等。

我对“语文本体”的探讨和对语文“生命化课堂”理论研究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语文本体到底是什么?我查阅了大量资料,运用“字思维”深入探究语文学科性质,撰写了两万字的长篇论文《语文“生命化课堂”本源探索》,发表在人教社出版的权威刊物《中国教育科学》2013年第4辑上;又梳理了百余年语文教育历史,撰写了两万字的长篇论文《语文走向与主流话语的百年演进》,发表于《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上;还在《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等刊物上发表了《理性追寻:语文“生命化课堂”之重建》《语文课堂:享受语言文字的生命阳光》《从“知识课堂”到“生命化课堂”的飞跃》等论文,系统地阐释了语文“生命化课堂”研究中的理论问题,为语文“生命化课堂”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

2.建构了语文生命化课堂操作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我在语文生命化课堂研究中建构了五种操作模式:

以目标整合为取向。语文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此类课堂模式是:整合目标,着眼生命关怀;围绕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落实目标,促进生命发展;拓展目标,激发生命活力;反馈目标,丰富心灵涵育。

以经验关注为取向。学生生活在世界中,参与在活动中,对生存状态和世界存在,会不断地产生体验,积累经验。这些经验是语文课堂教学最真实、最坚实的基础和源泉,教学中应该也必须联系这些经验,才能展现学生活泼可爱的天性以及丰富的想象力。此类课堂模式是:诵读通读,感知文本;联系生活,构建话题;探究读议,潜心会文;同伴互助,拓展思维;个性展示,全班评议。

以过程开放为取向。在语文课堂上,有着学生自身视野的开放,有着文本意义生成的开放,有着师生问答结构的开放。此类课堂模式是:马蹄组合空间,形成立体传导;小组讨论交流,开放学习方式;引入生活资源,重建文本意义;选择争鸣视角,碰撞思维火花;主题拓展联系,体现课堂张力。

以情意沟通为取向。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语言形式中感受生命的气息,让学生透过语言来发现川流不息的生命,体会深沉的生命意识,观赏高尚的生命之花。此类课堂模式是:整体把握文本,选择情意品点;捕捉言语空间,透过字词体验;理解生命意趣,填补言语境域;调动生活经验,流转生命光彩。

以丰盈生成为取向。个体生命的动态生成性,为语文教学活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语文课堂必须引导学生不断地追求自己生活的意义和实现生命的价值,体现出生成的丰盈性。此类课堂模式是:营造轻松氛围,建立平等关系;引导学生参与,分享学习成果;展开联想想象,促进共融共生;交流回应沟通,体验唤醒生命。

3.归纳了语文生命化课堂教学实施策略

语文“生命化课堂”始终伴随着学生语文学习心理的探索。运用的主要教学策略有:

字里乾坤:生命化语文课堂深度解读的语言之家。汉字通过意象结构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全部内涵,描绘了“一幅初民的生涯图”(安子介语)。我在语文教学中始终运用多种直观的教学手段展示汉字独特的魅力,深入开掘汉字的文化意蕴。我先后发表了《语文课堂:享受语言文字的生命阳光》(《中学语文教学》2011.03)、《以语言的魅力来建构学生的精神世界》(《语文教学通讯》A刊2014.1)等论文。

主体参与:生命化语文课堂生命形态的深度探寻。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时采用了两种方式: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积极参与需要情感和态度的积极,有效参与需要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的积极,这两个方面是有机的统一。

探讨这种课型的文章有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2009.10)上的论文《生成:在言语的感性世界里行走》。

理解想象:生命化语文课堂领异标新的心理桥梁。在实践中突破思维定势,在理解的基础上,注意通过对话互动,营造想象的氛围;积累表象,加深情感体验。这些措施,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体验感悟:生命化语文课堂生命意义的瞬间直觉。体验是生命意识的投注,感悟是突然窥见了语文学习的一片新的天空,跃动着生命的活力,身心得以涵养,精神得以澡雪。为了探讨这种课型,我先后发表了《体验:抒情语体教学的价值追求》(《中学语文教学》2011.5)、《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唤醒》(《语文教学通讯》A刊2013.9)等论文。

视野融合:生命化语文课堂深情向往的生命交感。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把文本的视野、作者的视野纳入到自己的视域中,从而丰富和提高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和经验视野,形成了一种新的视域,这就是视野融合。所以说,视野融合是“生命交感”。研究这种课型的论文有《对话:课堂最本真的敞开状态》(《中学语文教学》2009.6)等论文。

4.探讨了语文生命化课堂审美追求

主要研究了课堂中灵想的飞动之美、生成的智慧之美、体验的含蓄之美、对话的意趣之美、情景的交融之美、精神的烛照之美。

灵想的飞动之美。我们在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时,喜欢通过感知、联想、想象、理解、感悟等多种心理因素的发现性活动,根据文本的邀请和呼唤,通过对话,产生飞动的灵想,达到美妙的阅读境界。

生成的智慧之美。生成教学实现了“人”和“语”的交融,“语”和“人”互为一体。这是在特定的情境中教与学智慧的呈现。

体验的含蓄之美。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没有让学生牺牲生命灵性和语言悟性,而是通过感知、融情和会悟来引导学生形成经验,产生领悟。讲究“情知交融”“身体心验”,促进语文素养的提升。

对话的意趣之美。对话的审美性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形成自由、开放的心理场,架构适合的对话空间,激发学生参与对话的策略,收到意趣盎然的学习效果。

情景的交融之美。情景交融之美主要是通过品味语言,用心玩味蕴藏作者的心机之处;互动交流,互相敞开,共享精神智慧。

精神的烛照之美。在阅读教学中,把握内在的视点,重新构筑形象,引导学生走进精神世界,获得新的领悟,学生的精神世界就会感到敞亮。

我先后发表了《借文句的阶梯跃入审美时空》(《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2.11)、《语文教学要“知白守黑”》 (《语文教学通讯》A刊2011.4)、《在言语实践中引导生命主体不断超越——特级教师李震的“生命化”教学智慧》(收入程振理老师主编的《特级教师这样教语文》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5.提炼了语文生命化课堂作文教学模型

研究高、初中作文教学写作序列,调动高初中学生的写作主体意识,唤醒高初中学生的写作体验,感同身受地体验写作的发生、构思、表达与修改。课题组通过实验研究,建构了“中学生写作‘三级转换模型”。模型中用三个椭圆形(中间两个并列)表示作文三个阶段。“内部言语思维加工”指的是学生接受了作文的任务和明确了作文目标后,调动生活积累,运用有关写作知识,建立写作计划。这是完成“一级转换”。“言语表达” 把内部言语转化为外部言语,包括“外部口头言语表达”或“外部书面言语表达”。这是完成“二级转换”。“修改推敲润色”是指把物化的作文,经过增加、删改、取消、更换、修饰等加工。这是“三级转换”。

根据“中学生写作‘三级转换模型”,我组织课题组成员,围绕“生命的诗意表达”这一主旨,收集了本校学生作文156篇,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新海高级中学学生优秀作文选》。

我还围绕“情趣”这一聚焦点,将初中语文(苏教版)三个年级六个学期每个教学单元的“写作点”进行整体设计,形成了一条三年的“写作能力发展链”,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出版了《情趣读写》一套写作指导书(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2011),还编写了《走读中国——名山名文》一书,将国内名山一网打尽,名山之名文一览无余,让学生通过名山阅读名文,通向自然之心,步入精神之境。

三.取得的实际效果与反思:

1.创新和丰富了有关语文“生命化课堂”教学理论,发表了一批研究论文和语文教学编著。

在研究过程中,阅读了大量的有关生命化教育和生命化教学理论,探讨了语文生命化课堂的内涵、原则、本源和策略等十余方面的问题,结合生命化课堂教学实践,深入反思,先后发表研究论文十余篇,代表性论文有在《中国教育科学》上发表的《语文“生命化课堂”本源探索》、在《洪氏语文》一书中发表的《语文生命化课堂的意蕴与特征》,在《农村教育研究》上发表的《中学语文学习心理研究报告》等。这些论文或者从理论上对语文“生命化课堂”作了理性的探讨,或者从实践方面提炼总结了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教学编著有《李震讲语文》《笔尖上的成长》《情趣读写》《生命张力》等。

2.积累并发表了一批语文“生命化课堂”教学实践的教学实录。

我先后评析了有关语文“生命化课堂”典型课例,整理并发表了一批课堂教学实录。高中课例有:《登高》(张永庆)、《渔父》(管开兵)、《将进酒》(谢敏)、《雷雨》(朱曼雯)、《声声慢》(张长松)等;初中课例有《我的叔叔于勒》(王旭彤)、《“诺曼底”号遇难记》(王旭彤)《惟一的听众》(宋凯)、《都市精灵》(王锦起)、《桃花源记》(王锦起)、《爱莲说》(朱海燕),分别发表在语文核心或主流刊物上,或者被收入《名师成长研究丛书》或者《走进新课程》里。

我运用生命化课堂理论对这些课例或者教学实录进行分析研究,先后发表了有关课例研究论文十余篇,如《借文句的阶梯跃入审美的时空》《对话:课堂最本真的敞开状态》《彰显经典之魅力》《关于<渔父>的教学对话》等,在全国中学语文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建构了五种语文“生命化课堂”教学模式和“中学生写作‘三级转换模型”。

根据语文“生命化课堂”模式设计教学流程,课堂上师生以平等为基础,它以物质形态的言语交往为表征,以精神形态上的心灵互动为本质实现。有一批体现“生命化语文”理念的教学课在全国、省、市教学比赛中获奖,或者被教育行政部门推荐为示范观摩课。

“中学生写作‘三级转换模型”展示了作文由思维到表达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是唤醒生命意识,激发生命潜能,形成生命体验,产生表达欲望,形成生命话语。

4.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了语文综合素养。

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江苏省海州高级中学、江苏省连云港高级中学、新海实验中学等实验生命化课堂的学校,在语文教学中都能够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课堂上学生普遍敢于表达,善于表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近年来在全国或省级作文大赛中有一大批学生获一等奖;二是学生在全国、省、市报刊上发表优秀作文数百篇优秀习作;三是在江苏省开展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中,学生也有出色表现;新海高中、赣榆高中和海州高中考入名牌大学的学生作文被收入《笔尖上的成长》一书有60余篇,著名特级教师、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陆志平先生在《序》中评价说:这些文章“热情澎湃,坦诚率真,是勇敢无畏、活力四射,是21世纪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的青春气派。”

5.大面积提高了语文教学质量。

生命化课堂实验学校构建了生态语文课程环境,任课教师在任教过程中注意修复语文学习生态,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发展,任教班级语文成绩普遍提高。考入高校的学生到高校后充满青春的活力,他们或者参与班级管理,或者担任学生会干部,或者成为文学社、诗社成员。

6.阶段性语文生命化课堂教学成果先后获省市级奖励。

前期侧重初中“语文生命化课堂教学研究”,获首届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获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三等奖(江苏共获奖16项,填补了江苏苏北五市空白);后期侧重高中“语文生命化课堂理论与实践研究”获首届江苏省教学成果(基础教育类)奖一等奖,获全国中语会优秀教学改革成果奖(2009—2013)二等奖;“语文学科教学中主体参与方法和途径研究”获江苏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李震讲语文》获连云港市教科研优秀成果特别奖。

7.课题促进了参与者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促进了专业发展。

参与者阅读了一批有关生命化语文研究专著和研究论文,进行了文献综述,提高了理论素养;“语文生命化课堂理念特征与实践路向之研究”课题被评为江苏省“首批精品课题培育对象”。我由教授级中高晋升为三级教授,张长松被评为“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教科研先进个人”“江苏省课程教材改革试验工作先进个人”;李涛被评为“连云港市名师”“江苏省课程教材改革试验工作先进个人”;谢敏被评为“连云港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多次获全国、省作文大赛“优秀指导老师”称号;朱曼雯被评为“连云港市语文骨干教师”,多次获“江苏省作文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称号;管开兵被评为“连云港市语文学科带头人”、连云港市“521工程”培养对象。

8.布点实验,应用推广,成绩突出。

我原在赣榆县中学任教高初中语文教学,先后发表过两个实验报告:《初中语文引读教学实验报告》《高中语文四课型试验刍议》;在连云港新海实验中学担任校长期间,带领语文团队从事语文生命化教学改革,教学成果获首届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后担任东方分校(现连云港高中)校长,带领语文团队研究语文学习心理,获省级资助课题并结题;海州高级中学从语文“生命化课堂”中分离出“语文审美教育”和“语文课堂审美生成”,先后被省教育科学规划办立项为“十一五”“十二五”课题,取得了显著成果,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基础教育类)一等奖。赣榆高级中学设计的体现语文生命活力的《“山海文化与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基地方案》,被江苏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课程基地。

研究成果先后被收入《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国语文人》,先后三次在全国语文学术会议上作过经验介绍,主流刊物或核心刊物《中学语文教学》等作过报道。

研究的不足之处:一是以汉字为切入点,唤醒语言的原初诗性,这方面实践操作不够。二是建构生命化教育评价体系,尚缺少系统性。对多元的评价内容、多元的评价标准、多元的评价主体,还需要搭建框架,选择操作策略。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生命研究
纪录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浅析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