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的碰瓷是谁的悲哀?
2014-09-29钱兆成
钱兆成
在南京江宁金盛花园小区,司机刘先生报警称,他在小区里遭遇一个90多岁的老太“碰瓷”。现在老太坐在车子后面,不让他走。民警赶到现场发现,这个老人确实没有受伤。邻居们反映,她在小区内部“碰瓷”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碰瓷”是一种犯罪行为,那些“碰瓷”的人在不断触碰人们的道德底线。碰瓷违法,扰乱社会治安,打击惩治,理所当然。 看到这位为生存而“碰瓷”的老人,笔者感到的是一种悲哀。这种悲哀在于对一个老人来说,如果生存都成问题,还谈什么尊严、道德和法律?
面对这些弱势群体,我们的社会或许应该心存愧疚并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关注,而不仅仅是法律惩戒,制度管理。民生从来不是挂在嘴上,而应该落到实处。
当然老人养老的问题应注重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两个方面的问题。而据邻居们反映,老人有个儿子,住在南京市区,每天晚上五六点钟会来给老太送两个馒头,算是一天的伙食。这里所反映的是家庭养老的问题。
应该说,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空巢家庭。而空巢家庭的增加和空巢期的提前到来可以说是独生子女的家长无法克服的一种家庭结构性缺陷,这导致了养老载体空洞化。
乌鸟反哺,愿乞终耳。养老载体空洞化也不是老人儿子一天只给老人送两个馒头的理由,连一只乌鸦都明白,人长大了,应该反哺父母,应该回报父母。人是如此高等的动物,难道会连一只乌鸦也不如吗?难道会连一只乌鸦也明白的道理,人会不明白吗?笔者相信经过社会舆论的劝导,老人的儿子能够将自己的母亲接回家中,让其老有所养。
老人的碰瓷是在拷问我们的社会养老体系。不容置疑,30年来,中国的经济在改革的进程中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遗憾的是,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却没有跟得上经济发展的步伐。现下对于一些没有参保的老人来说,多数地区仍是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这种模式的弊端显而易见,不说子女没有充足的经济条件供养年老父母,单是为父母治病便是子女不堪承受之重。所以笔者以为,养老应从家庭养老模式向社会养老模式转变,但是,没有经济支撑的养老,即便社会养老模式完善,也难以支付庞大的养老开支。
今年8月22日《新京报》称:清华大学版的方案建议,在“统账结合”基础上,将养老金变为“国民基础养老金”和“个人储蓄养老金”的二元结构。前者保基本,后者拉开差距。基本养老是国家的底线责任,这是养老金改革的共识。清华的方案或许是一个保底的可行措施。
毫无疑问,正在迈入老龄化社会的中国,如何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已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有一句歌词是这样的: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在那时光里。政府和社会有责任及时采取措施,完善社会化养老和救助机制,合力帮助他们在社会的关爱中找到心灵的慰藉,安度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