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渤海地区海洋旅游发展研究*

2014-09-29田东娜冯筱婧江海旭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4年2期
关键词:环渤海地区海洋旅游

田东娜,冯筱婧,江海旭

(1.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大连 116029;2.大连民族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大连 116650)

海洋旅游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以海洋为依托,为满足人们精神和物质需求为目的而进行的海洋游览、娱乐和度假等活动所产生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1]。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精神层次的追求,海洋旅游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日益受到关注,发展前景广阔。“美丽中国”的成功拍摄和 “2013中国海洋旅游年”的历史契机为海洋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而环渤海地区海洋旅游资源丰富,更应抓住这一机遇加大开发力度,使海洋旅游成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1 研究地区概况

环渤海地区是我国经济实力最强、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是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之后我国的第三大经济增长极。同时,环渤海地区地处中国沿太平洋西岸的北部,位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在发展经济、开展国内外各领域合作方面具有独特的地缘优势,海洋旅游发展迅速且潜力巨大。

环渤海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在空间上呈多中心的网状旅游网络,(图1)[2],以北京、天津、大连、青岛为区域中心。海洋旅游的开发应首先考虑本地区的旅游业发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开发区域特征对海洋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对策和建议。

图1 环渤海地区旅游网络

截至目前,对环渤海地区海洋旅游的理论研究还很少,在中国知网上检索 “环渤海地区海洋旅游”,尚未发现相关文献。资源开发、市场营销、产品设计等诸多方面理论研究的缺失,使环渤海地区海洋旅游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严重影响其发展,应加大重视程度。国内对海洋旅游的研究,大致可以概括为海洋旅游资源分类[3-4]、海洋旅游产品优化[5-7],海洋旅游区划研究[8-9]和海洋旅游发展对策探讨[10-12]几个方面。

2 环渤海地区海洋旅游发展优势

2.1 地理位置优越

环渤海地区是我国北方、东北、西北3个地区的结合区域,环抱我国最大的内海以及山东和辽东两个半岛。内连北京和天津,远望日本和韩国,地理位置优越。交通系统发达,以京津冀为中心,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为两翼形成横向交通网络;哈大、京沪、京沈形成纵向交通网络。空中航线密集,现有各类民用机场30多个。大小港口近40个,其中大连、天津、秦皇岛、丹东、营口、锦州、烟台等为重要的国际性口岸,年吞吐量约占全国总吞吐量的40%以上,与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

2.2 旅游资源丰富

环渤海地区海岸线长达5800km余,占全国海岸线的近1/3,拥有各种滨海地貌类型。本区四季分明,景观多样,景观地域系统比较完整,资源空间组合安排合理。环渤海地区海洋旅游资源不仅数量丰富,而且特色突出,个性鲜明。天津的人造海滨浴场,是我国最大的人造浴场之一;秦皇岛不仅有远近闻名的北戴河和南戴河,秦皇求仙入海处更是充分展现宗教文化;大连的老虎滩公园、圣亚海洋世界展示神奇别样的海底世界;烟台的蓬莱阁恍若仙境;威海的刘公岛、甲午博物馆再现我国抗战军旅历史。

2.3 开发前景广阔

环渤海地区拥有国家4A级景区5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9个,历史文化名城3个,优秀旅游城市8个。本区丰富的旅游资源提供较为完善的基础服务设施,为海洋旅游发展奠定基础。此外,本区客源市场辐射范围较广。对于国内,环渤海地区清凉的海水和幽静的海洋环境是西北内陆游客和南方城市游客避暑休闲的度假场所。对于国外,环渤海地区打开日本、韩国甚至东南亚国家领略中国风土人情、感受中国渊源文化的大门,客源市场前景广阔。

3 环渤海地区海洋旅游发展存在问题

3.1 产品结构单一

环渤海地区各旅游城市和旅游企业对开发海洋旅游的认识不足,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海洋旅游极少独立开发和建设,多归于本地区整体旅游活动当中。相关专业人员的稀缺,使环渤海地区海洋旅游资源尚未有效地转化为旅游产品。产品设计和研发力度不够,结构单一,观光型游览项目所占比重过大。以体验性和娱乐性为主的旅游产品缺失,严重影响环渤海地区海洋旅游对国内外游客兴趣的吸引,阻碍其进一步发展。

3.2 合作意识不强

环渤海地区内旅游业发展不均衡,合作开发中难免出现某种程度上的不平等现象。缺乏相关政策的规范和管理,再加上地方利益的驱使,导致环渤海地区海洋旅游合作开发意识不强,热情不高。滨海城市中,天津、大连、青岛旅游竞争力最强,但分布较为分散,对周边旅游发展具有一定的拉动作用,容易导致区域极化现象。烟台、威海、秦皇岛虽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但在旅游资源开发管理、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欠缺,无法均衡天津、大连、青岛的优势旅游竞争力,难以达到平等合作[13]。

4 环渤海地区海洋旅游发展对策建议

4.1 加强区域合作,实现资源整合

环渤海地区海洋旅游资源丰富,应重点开发建设,做大做强海洋旅游。基于打响环渤海地区海洋旅游品牌的考虑,建议率先发展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海洋旅游,并提出开发环渤海地区邮轮旅游的设想。对天津、大连、青岛、烟台、威海和秦皇岛6市进行海上旅游资源和陆地旅游资源的整合,突出区域特色。在此基础上,加强区域合作,整体营销环渤海地区海洋旅游(表1)。

表1 环渤海海洋旅游资源整合

续表

4.2 挖掘文化内涵,产品多元开发

环渤海地区海洋旅游方式略显单调,旅游产品过于单一,以观光游览为主,多元化开发迫在眉睫。然而,与其他旅游方式相比,观光型产品具有较好的兼容性和便利性,在一定时期内,观光旅游在国内外旅游市场仍将占有很大比例。产品多元化的开发要与发展观光旅游同步进展,切勿舍本逐末。环渤海地区海洋旅游产品多元化的开发可考虑结合各城市优势,从以下旅游产品入手。

从增加游客参与性角度考虑,开发趣味体验型旅游产品。具体娱乐活动包括帆板、跳伞、海上摩托、沙滩排球、节庆狂欢等。例如,大连老虎滩、星海公园、棒棰岛、营口金沙滩等适合开发。

针对中青年爱好新奇冒险的游客,开发军事探险型旅游产品。海底潜水、荒岛生存训练、军事极限活动等刺激挑战性强的旅游产品可供游客任意选择。威海有刘公岛、成山头风景区,唐山有景忠山、抗震纪念碑,类似城市可结合本地优势旅游资源,开发该类海洋旅游产品。

对于以康复保健、休闲度假为海洋旅游目的的游客,开发体育健身型旅游产品。从休闲保健、医疗角度考虑,安排相应基础设施,并适当组织竞技比赛。葫芦岛兴城海滨疗养院、天津渤海度假村适合此类旅游产品的开发。

针对求知欲强的知识分子及学生市场,开发文化探讨型旅游产品。关于宗教民俗、工业建筑、特色动植物等方面,可以开展宗教旅游、工业旅游、生态旅游等以探索讨论为主题的旅游产品。潍坊杨家风筝节等民俗文化、天津盘山佛门圣地等宗教文化、东营盘锦丹东等地的生态文化都是适合该类产品开发的优势旅游资源。

对于中老年高消费游客,开发尊贵高端型旅游产品。邮轮旅游、游艇、温泉、高尔夫等活动可以提供给游客不同于嘈杂都市的静谧安详的旅游环境,尽显海洋旅游的独特与典雅。环渤海地区不少城市建有温泉度假村,海洋旅游产品的开发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强其他高端产品的开发,注重各类高端旅游项目的合作。

4.3 提升公众意识,实施科教兴海

4.3.1 注重科技创新

海洋环境的复杂性和海洋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决定海洋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重在科学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生态环境质量的清洁卫生技术、资源与环境的保护与修复技术、提高决策科学化的评估技术等先进技术决定海洋旅游的兴衰,应抓紧推广。环渤海地区高校和科研院所较多,为 “科技兴海”提供便利条件。环渤海地区应积极创新海洋高新技术,并将其视作旅游资源加以开发,创建海洋技术园区和科技旅游示范点,拓宽传统海洋旅游资源的范畴,促进滨海城市海洋旅游的发展。

4.3.2 培养专业人才

海洋旅游的发展依靠一批高素质、精理论、务实践的专业人才队伍,在经营管理、环境监测、景观设计、宣传营销等各方面保证海洋旅游的高质量运营,提高、完善海洋旅游的每一细节运作。环渤海地区海洋旅游开发还处于发展阶段,亟须专业人才。一方面,高校和科研院所应加大研究投入,重视人才培养;另一方面,积极引进高层次的海洋旅游科技人员和管理人才,加速环渤海地区海洋旅游的发展。

4.3.3 提升民众意识

其一,在中小学基础教育中普及海洋知识,让孩子从小树立海洋开发和海洋保护的意识。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海洋相关知识的兴趣,为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基础,也潜在的对海洋旅游进行宣传。其二,增强对公众海洋知识和环保意识的教育。环渤海地区海洋旅游资源丰富,海洋文化气息浓重,可以进行海洋知识竞赛、体验海上娱乐项目等活动的组织和安排,强化海洋文化氛围,培养公众保护海洋环境的意识,宣传本地区海洋旅游。

4.4 重视环境保护,践行生态旅游

4.4.1 资源合理开发

环渤海地区旅游局及相关旅游企业应充分重视海洋旅游环境的脆弱性和敏感性,开发旅游资源之前,务必进行认真调查,分析开发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并完善海洋旅游开发规划。环渤海地区作为陆地-海洋-大气强烈交互作用带,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海洋旅游开发要重视环境保护。旅游资源的开发务必建立在环境承载力之上,环境是海洋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尤其是对稀有和不可再生的海洋旅游资源,应以保护为主,严格控制对其开发力度。

4.4.2 实行严格监管

环渤海地区海洋旅游仍处于发展阶段,各市政府应加大宏观监测管理的力度,严格规范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的相关条例,部门分工明确,强调部门职责,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切实保护海洋环境。此外,环渤海地区应积极重视高新技术在海洋旅游中的应用。建立健全海洋旅游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和全动态监测评估系统,重点加强对滨海城市陆源污染物的排放管制,严格控制污染物总量,尽量防止海洋环境污染物的产生,努力实现生态旅游。

[1]董玉明,王雷亭 .旅游学概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35-50.

[2]赵康,房树华 .环渤海地区旅游产业博弈合作的有效途径[J].科技和产业,2008,8(3):44-47.

[3]佟玉权 .海洋旅游资源分类体系研究[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2):61-64.

[4]张广海,刘佳 .青岛市海洋旅游资源及其功能区划[J].资源科学,2006,28(3):137-141.

[5]周国忠 .海洋旅游产品调整优化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经济地理,2006,26(5):875-883.

[6]王红颖,李悦铮 .大连市海洋旅游产品结构优化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2,29(3):125-128.

[7]马丽卿,胡卫伟 .产业转型期的长三角区域海洋旅游特色产品链构建[J].人文地理,2009(2):125-128.

[8]苏北春 .温州海洋旅游区位特征与吸引力分析[J].地理科学,2008,28(3):452-456.

[9]张广海,刘佳 .中国大陆海洋旅游功能区划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11):1-8,55.

[10]秦诗立 .浙江高端海洋旅游发展思路与对策探析[J].海洋经济,2012,2(5):43-48.

[11]江海旭,李悦铮 .浙江省海洋旅游发展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26(8):114-118.

[12]林越英 .中国“新东部”与海洋旅游开发战略[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5):91-96.

[13]陈晓,李悦铮 .环渤海主要滨海城市旅游竞争力定量研究[J].经济地理.2008,28(1):158-162.

猜你喜欢

环渤海地区海洋旅游
环渤海地区设施蔬菜土壤障碍与治理措施
1989—2019年环渤海地区养殖池的空间变化特征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旅游
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海洋产业链的构建研究
研发团队创新开放度、吸收能力与团队创新绩效——基于环渤海地区装备制造企业的实证分析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