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平潭岛主要海洋灾害及防治对策*
2014-09-29卢君峰曹宇峰林同勇
蓝 虹,卢君峰,曹宇峰,林同勇
(国家海洋局厦门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 厦门 361008)
1 引言
平潭岛位于福建省东部沿海,东邻台湾海峡,北面、西面和南面分别与长乐市、福清市和莆田市秀屿区隔海相望。作为海岛县,平潭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较大的发展潜力,全县由大小126个岛屿,167个岩礁组成,总面积370.90km2,海域面积6064km2。其中海坛岛为主岛,地势南北高,且多为起伏的丘陵与低山,中部较低为海积平原,面积251.40km2,海岸线长408.73km,是全国的第五大岛,福建省第一大岛。
2009年7月,平潭迎来了历史上战略性机遇,福建省委、省政府设立福州(平潭)综合实验区(2010年8月更名为 “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以下简称 “平潭实验区”),平潭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式发展。平潭实验区设立后,中央、地方各部门纷纷采取灵活的方式全力支持实验区建设,使平潭建设发展步入快车道。平潭实验区正式设立的3年来,昔日荒凉、闭塞、落后的平潭岛变成投资的热土,至今已有近千批境内外各类考察团来平潭考察,投资额达1000多亿元。
福建沿海地区是海洋灾害频发的地区。风暴潮、巨浪、赤潮、溢油以及海平面上升、海水入侵、海岸侵蚀等海洋灾害,严重地影响了福建省沿海经济的发展[1]。平潭实验区位于福建中部沿海,也是我国海洋灾害的频发区之一,随着新区建设和海洋经济活动的广泛展开,风暴潮、台风巨浪、赤潮等灾害造成的损失也日趋严重,成为平潭实验区社会经济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
因此,本研究从平潭岛主要海洋灾害的类型和特点入手,分析主要海洋灾害形成的原因,以期能为平潭岛海洋防灾减灾提供参考。
2 海洋灾害及其影响
2.1 风暴潮
风暴潮是对我国威胁最大的海洋灾害,它指的是由强烈的大气扰动如热带气旋(台风或称飓风)、温带气旋等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高现象。按照诱发风暴潮的大气扰动性质,通常把风暴潮分为两类:热带气旋和温带气旋诱发的,对福建影响较大的是热带气旋诱发的台风[2]。风暴潮引起的沿岸涨水造成的灾害,通称为风暴潮灾害[3]。平潭地处台湾海峡,濒临太平洋,每年都遭受风暴潮不同程度的危害。平潭自5月中旬至11月中旬都有可能受到台风影响,主要在7—9月,约占总次数的70%;而严重影响的台风比例较大,其高峰出现于8月上旬至9月中旬。由于台风以及伴随大风扰动,大气压力急剧改变,导致海潮异常升降,造成风暴潮灾害。
风暴潮来临往往夹着狂风巨浪,摧毁海上船只和作业平台,致使滨海地区潮水暴涨,导致海潮冲毁海堤,破坏海港码头、浅海养殖区和房屋,从而酿成巨大灾难,严重影响滨海地区经济及受灾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据统计,1985—2010年,平潭因台风诱发的较强台风风暴潮约60次,引起增水超警戒水位的13次(表1)。1986年9月17日,17号强台风正面袭击平潭,12级大风持续60h。由于正值阴历八月十五,暴潮增水与天文高潮叠加而引起风暴潮,平潭直接经济损失达2300万元,死亡10人,养殖业损失惨重。近年来影响较严重的风暴潮,1996年9608号台风诱发的风暴潮使平潭验潮站出现了千年一遇的高潮位;2001年0102号台风于6月23日在福建福清高山登陆,风暴潮影响严重,平潭直接经济损失约7亿元。
表1 1985—2010年平潭风暴潮增水超警戒水位
2.2 赤潮
赤潮是指海洋中一些微藻、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暴发性增殖或聚集达到某一水平,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3]。平潭海域发生赤潮次数也呈增多趋势,平均每年发生1~3起赤潮,给平潭的海水养殖业、旅游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从2004年,国家在平潭建立了平潭赤潮监控区,加强了赤潮的监视监测工作。从2004—2012年统计的赤潮发生情况来看,赤潮发生的海域主要集中在平潭的龙王头海水浴场、流水海域和东澳海域(图1);从统计的赤潮集中发生时间段看,平潭海域赤潮5月发生次数最多,延续时间最长,4月底和6月也有发生(表2)。
图1 平潭赤潮发生海域
表2 2004—2012年平潭沿海发生赤潮情况统计
续表
近年来,赤潮灾害影响最严重的为2012年5月发生的赤潮。2012年5月26日开始,平潭海域陆续发生赤潮现象,此次赤潮持续时间长、影响面积大(表2),至6月7日赤潮消失。受其影响,平潭海域海上养殖鲍鱼大面积死亡,死亡数量达5500万粒,死亡率达50%以上,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2亿元。
3 海洋灾害成因
3.1 风暴潮灾害的成因
3.1.1 地理因素
平潭岛地处台湾海峡的风口走廊,属于东亚季风区,是东风、西风带交替影响的过渡区,又受台湾雨区的影响,气候季节性特征明显,并且靠近世界最大的台风源地(西北太平洋)。由于其海岛固有的特性,近年来受到全球气候变化产生的海平面上升的不良影响,导致风暴潮灾害不断加剧。
3.1.2 气象因素
福建近邻海域是我国海域中风浪最大,受热带风暴和台风风暴影响频繁,风暴潮较为严重的海区,因此,平潭海域也是受台风影响引起风暴潮较严重的地区之一。据1956—1987年资料统计,台风影响平潭共达184次,平均每年5.8次[4]。平潭自5月中旬至11月中旬都有可能受到台风影响,主要在7—9月,约占总次数的70%;而严重影响的台风比例较大,其高峰出现于8月上旬至9月中旬。侵袭平潭岛的台风一般来说,以正面袭击和西行(即:岛北型和穿岛型)两种路径引起增水较大,出现风暴潮几率也较多。如果最大风暴潮位与天文大潮期的高潮相叠形式的风暴潮造成的危害会更大。
3.2 赤潮灾害的成因
3.2.1 海水理化因子
平潭沿岸海域主要赤潮生物的多发季节在春、夏季的4—6月,水温、盐度是赤潮生物引发赤潮最重要的环境因子。春季、夏季的水温是许多赤潮生物生长的最适温度,而4—6月恰逢平潭雨季,每次降水后,赤潮发生几率大大增加。因此,春季气候多变、水温的突然升高以及降雨后盐度的降低容易刺激赤潮生物的生长而引发赤潮。
3.2.2 海水富营养化
平潭海域多发夜光藻赤潮,尤其是近年来赤潮发生频率升高,同样应该与水体富营养化有重要关系。夜光藻赤潮发生前,首先是海水中硅藻的大量繁殖,甚至于硅藻赤潮的发生,为夜光藻提供了足够的饵料。平潭海域位于福建沿岸海域的中部区域,与港湾、河口区不同的是平潭海域常年受各种水系的控制,并存在上升流。平潭海域多发夜光藻赤潮,可能与其复杂的水文环境有一定的关系[5]。
3.2.3 地理环境
4—6月是台湾海峡风向从东北季风转变为西南季风的时段。此时台湾海峡北上的暖流受风向的影响而急剧加强,使海洋环境发生一系列改变,如水温、盐度升高,近岸上升流加强等。南海暖流、黑潮暖流和台湾浅滩上升流带来海域底层的营养物质和微量元素,能促进赤潮生物的生长繁殖,促进赤潮的暴发[6]。此外,近年来长江口海域和浙江沿岸海域多次发生大规模的东海原甲藻赤潮,其发生的时间与福建沿岸海域发生的东海原甲藻赤潮相近,福建沿岸海域东海原甲藻赤潮的发生应该与浙闽沿岸流有一定的关系[5]。
4 防灾减灾对策
频繁而严重的海洋灾害和复杂的海洋天气形势,可能成为制约平潭实验区社会经济发展和海上活动的一大因素。平潭实验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严重的海洋灾害的矛盾将日益突出,造成的经济损失不断增加,防灾减灾的任务更加艰巨。根据平潭海洋灾害的特点,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4.1 建立平潭岛海洋灾害预警机制
加强对海洋灾害的监测与预报工作,建立平潭岛海洋灾害预警机制。一是加强赤潮的监视监测工作;二是加强海洋环境日常及专项预报(预警)工作。通过采用先进科技手段,比如航空卫星遥感快速监测系统、浮标观测系统结合生物光谱传感器(光学浮标)等,进行赤潮预警报;通过数值模拟和专家智能系统,提高对风暴潮的预警报。通过建立海洋灾害预警机制,提高海洋灾害信息系统的防灾减灾的功能和作用。
4.2 加强平潭减灾工程、减灾设施的建设
通过对平潭风暴潮灾害的分析,对处于主要风暴潮灾害危险区域的海上工程、海岸工程根据其重要程度按不同的抗灾要求,作好抗灾工程建设和达到工程本身的抗灾要求;加强沿海海堤修建、加固工作,提高海堤防灾标准;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建设,防止水土流失,防抗台风,以增强平潭防御海洋灾害的能力。
4.3 减少陆源污染海域,降低赤潮发生
加强城市生产生活污水的处理与排放,陆岸垃圾的回收处理,同时加强海洋环境及养殖业的管理,严格控制污染物质的入海量,改善海洋环境,防止赤潮等人为海洋灾害发生。
4.4 建立海岛救灾系统
由于海洋灾害的发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一种不可避免的正常的客观现象,海洋灾害发生时,还需要建立海岛救灾系统,这是将自然灾害损害降到最低程度的关键。可在平潭岛内设立救灾协调中心,与相关部门建立合作关系,健全地区性的救灾队伍,完善救灾装备的配备,一旦发生灾害,能高速、有效地投入抢险救灾,以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
[1]黄发明,欧阳芳 .福建沿海主要海洋灾害与防灾减灾对策[J].福建地理,2002,17(3):15-18.
[2]许春晓 .福建沿海地区主要海洋灾害类型及其防灾建议[J].福建水产,2009,9(3):84-86.
[3]国家海洋局908专项办公室编 .海洋灾害调查技术规程[M].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6,3.
[4]陈传明,黄义雄 .福建沿海岛屿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以平潭岛为例[J].海洋科学,2002,26(4):48-51.
[5]许翠娅,黄美珍 .杜琦 .福建沿岸海域主要赤潮生物的生态学特征[J].台湾海峡,2010,29(3):434-441.
[6]王金辉,黄秀清 .具齿原甲藻的生态特征及赤潮成因浅析[J].应用生态学报,2003,14(7):1065-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