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不是一种主义

2014-09-29孙芳

全国新书目 2014年8期
关键词:名家科普科学

孙芳

海南出版社的科普名家经典系列应该是从2008年开始编辑出版的,当时只是一种潜意识地对当时社会上普遍流行的所谓伪科学、科学主义的一种抗拒,科学在当时成为了一种时尚,也成为了唯一真理的判断标准。科学到底是什么?科学家们是怎样看待科学的?科学家们又是怎么进行科学工作的?作为一个文化工作者,希望能给大众厘清科学的本来面目,而不让一些别有用心的滥用“科学”这个概念。

从受四个诺贝尔奖得主推荐的《爱因斯坦的圣经》开始,到古尔德的《熊猫的拇指》《自达尔文以来》,再到后来卡尔·萨根、理查德·道金斯、格里宾等科普名家各自的著名作品,陆续已近二十余种,像格里宾的《寻找薛定谔的猫》、卡尔·萨根的《魔鬼出没的世界》、祖卡夫的《像物理学家一样思考》发行量都还不错,基本每年都加印,属于长销品种。其他的印量不大,能持平就不错了。

成人科普的对象基本来自有一定文化素养的人群,这些人也基本上有了一定的年纪,是比较固定的读者群,他们对科学和科学想象、科学思维感兴趣,他们思维敏捷,理性客观,不迷信不盲从,有很强的自主判断能力。当然,作为出版者,希望能引起更多的群体对科学的关注,比如现在众多年轻的读者,所以营销方面采取的也是用能引起年轻人兴致的概念进行营销,如刚出版的《寻找时间的边缘:黑洞、白洞与虫洞》就对现时流引的韩剧《来自星星的你》的都敏俊教授最后进入虫洞而进行了延伸,让读者对虫洞产生兴趣,然后链接到这本书上,看科学家们是如何对黑洞、白洞和虫洞进行科学设想和求证的。不过整体上来讲效果并不是太理想,因为这种读者群靠出版社去培养还是非常有限的。现在的高端科普图书之所以反应平淡,也和科普群后续的断层有很大关系,这不能不说是国家、社会教育对科普理念认识上的一种缺失。我们过于强调科学的结果而忽视了科学的过程,从而让科学失去了魅力,甚至变得面目可憎起来。

目前我们出版的科普读物基本上是引进翻译的。科普翻译是个费力不讨好的工作。我们现在的译者基本都是各大学的教授,他们本身也是科学工作者,具有很高的科学素养,可以说这些译者费了很大的心血进行翻译。综合这么多年的翻译、编辑经验,科普读物中要注意的基本就是科学专业术语、日常谚语、人名地名这些要素要把握准确,信、达是基本要求。至于到雅,那就是上乘译作了,这种作品很珍贵,像《爱因斯坦的圣经》就是属于此列,里面的译文甚至可以吟诵,非常优美。

少儿科普基本上是一些知识的普及,这也可以说是普遍意义上的科普。这种说法仅指人类传播科学技术知识的行为,不能完整、全面地涵盖科学和公众之间的关系。我们现在所说的成人科普也就是由过去的让公众了解科学知识转变为使公众具备基本的科学精神,这种科学精神就是萨根在他的书中所不断提到的好奇心、探究真理的精神、怀疑精神、参与决策的意识与能力和实证意识。这是科学知识的一种延伸,里面不但有科学概念的历史源流,还有科学家们在科学探索中的争吵、求证、思考、猜想,呈现的是科学的一种本来面目。让人感觉到科学不是冰冷的概念,不是霸道的审判,而是有着生命温度的人的思维活动,有失误,有反省,但永远不乏自信与勇气;让人认识到,科学从来都是一种探求真理的手段,我们就在这种求索中无限接近真理,但科学不等于唯一真理;也让人清楚,科学并不是神圣的,真正神圣的是科学在求索过程中迈出的每一步。

国外科普著作和国内原创科普著作是有明显不同的。当然,相对于少儿科普,可能区别不大,都是一些常识的普及。但对于成人高端科普来说,国外的科普著作明显要优于国内原创科普著作的,这也是目前国内科普图书基本都是国外科普名家的图书的原因。国内目前似乎缺乏既能高屋建瓴,又能深入浅出地向大众进行普及的科普作家。我们可以看到,国外的科普名家基本上都有把学术化的东西通俗化的能力,让人人都能读懂并且产生进一步的兴趣。所以,我们也万分期待国内也能涌现这样的科普名家,让所有国人受益。

猜你喜欢

名家科普科学
名家与楚雄
名家题词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名家推荐:2018暑假阅读书单(下)
名家寄语
科普漫画
科普漫画
科学拔牙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