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人区》叙事表达的硬伤

2014-09-29吴玉霞新疆艺术学院影视戏剧学院副教授博士

电影评介 2014年6期
关键词:宁浩主题思想无人区

□文/吴玉霞,新疆艺术学院影视戏剧学院副教授,博士

电影《无人区》剧照

2009年宁浩导演拍摄了《无人区》,该片被搁置4年后2013年12月3日上映,上映-周就创下了1.4亿元的票房。虽然有人赞誉它是内地少有的佳作,但笔者认为《无人区》在艺术上虽有独创新之处,但在叙事表达上却存在一些硬伤。

一、人物形象塑造显得凸凹不平,缺少感人的魅力

在叙事性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处于核心地位,人物形象丰富生动,故事就生动感人。宁浩曾说:“对我来说要在人物上有更多的训练、学习,因为过去电影都集中在事件上,人物偏弱。”[1]的确,《无人区》暴露出宁浩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不足。

首先,潘肖的性格发展变化缺少逻辑性,显得太突兀。

《无人区》中的律师潘肖远赴西部,为了钱,昧着良心帮助老大(多宝杰饰)逃脱法律的制裁。面对败诉警察对他的指责,他毫无愧疚之心,反而志得意满。潘肖对老大一直强调自己和对方不一样,对方是动物,自己是人。但从本质上看潘肖和老大是一样贪婪自私的,存在的区别只在于残忍程度不同而已。一个如此自私冷漠的人的要转化为一个“英雄”,其中必定要有非常特殊的事件来作为转折点。影片中潘肖经过无人区遭到老大报复,可谓危机重重,在极端恶劣环境中他与妓女相遇,为了生存不得已互相合作。但是,影片后面却让潘肖为了救妓女而“舍生取义”。导演为了完成所谓“救赎”思想演绎,让潘肖转化为“舍生取义”的“英雄”不是说不行,关键是潘肖何以从一个自私自利的黑心律师变成可为他人献出生命的“英雄”,这个转变是怎么形成的?其中令潘肖发生彻底转变的“事件”(“撬动点”)是什么?影片中所制造的转变关键事件缺少强有力的说服力,影片的叙事在这方面是空洞无力的,所以人物性格发生那么大的转变很难令人信服。

二、其他人物形象缺少丰富性和立体感

《无人区》主要反映人性善恶的问题,影片中“善”与“恶”的斗争的张力应该是非常紧张激烈的。因此,产生矛盾的人物形象一定要诡谲多变,丰富多彩才能达到这样的艺术效果。可是,《无人区》中除了潘肖之外,其它人物形象都很单薄。比如黄渤饰演的角色,感觉他就是完全按照多宝杰的命令执行盗猎、杀人活动的一个工具而已,没有任何个性化特征,也很难出彩。而多宝杰饰演的老大,本应该是矛盾斗争的主动挑起者,事件变幻的驱动者。但是影片却把他塑造成一个简单的“坏人”典型而已。他的性格特征似乎只有贪婪、凶残。影片为了强化他贪婪凶残的特点,主要展示了他三次用车撞死人。如果说第一次用车突然撞死警察还能表现他的凶残、胆大包天的特点外,第二次用车撞死敲诈他的女人就显得愚蠢,杀鸡焉用牛刀?第三次用车撞死傻子简直就是滑稽可笑。这些情节并没有使得这个人物形象丰富、复杂、生动起来,从而产生很高的艺术魅力。

余男饰演的妓女本应成为影片的“关键”和“亮点”,但是她能留给观众深刻印象的只是她的那一段钢管舞和被活埋的惨烈。其余部分对这个人物的铺垫太少,她和潘肖之间的情感互动也不够,人物形象太过单薄,缺少深刻性。因此潘肖为了救她而舍生取义的转变显得不可信,没有发挥出能够使人物转变的强有力的支撑,自然也缺少震撼人心的魅力。

三、叙述混乱,致使主题思想表达不清

探讨人性善恶是《无人区》的主题,透过这个主题宁浩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影片表达不清。为了强化人性善恶的演变,宁浩在《无人区》中放弃了自己擅长的“多线程叙事结构”,尝试用“线性叙事”来叙述故事。故事一开始就通过主人公潘肖的旁白讲了他高中老师所讲述的两只猴子摘桃的故事。这个老师讲述的两只猴子摘桃的故事揭示了这样一种思想:人性本恶,但有向好的可能,这个向好的可能的基础就是利他主义。潘肖出场,影片继续以潘肖的口吻陈述道:“在我成为一名合格的律师之后,我又想起了那个关于猴子的故事,而现在我特别想告诉我的老师,人之所以为人,不是因为放弃自私,而是因为人会用火。”说明潘肖与高中老师的观点是有很大分歧的。影片如果按照这种叙事方式来讲述故事,那么叙事逻辑就要通过一系列事件来演绎这两种观点的交锋。上映版《无人区》开头以旁白叙事表明这部影片应该是主人公潘肖的回忆,但影片中潘肖与却“舍生取义”牺牲,妓女幸得逃生,回到城市当上了舞蹈教师,过上了自己期待的生活。这样叙事逻辑发生了混乱,导致以下问题:

首先,影片以潘肖的旁白来叙事却让潘肖死亡,造成观众的迷惑。

影片一开始就以潘肖回忆的口吻进行叙事,潘肖就应该是一个线索性的人物,那么潘肖最后的结局不应该是死亡了,而应该是在与“动物”斗争中因“利他”的原因获救,于是思想发生转变,走向自我“救赎”之路,这样叙事逻辑才是清晰合理的。但是,导演让潘肖在斗争中死亡了,叙事线索性人物牺牲了,线索就断了,叙事角度就混乱了,这样势必造成主题思想的无所适从。笔者认为,如果以潘肖的旁白开篇叙事,潘肖作为线索性人物就不能走向死亡,而是思想转变后“获救”,完成自我“救赎”,这样才能实现导演前面设置的两种观点交锋的叙事逻辑,巧妙地与我们社会核心价值观念相契合,而且也不违背必然律和可然律的艺术创作规律。

其次、影片“补拍”的结尾戏和故事叙事不统一,使故事主题思想混乱。为了使影片通过审查,2010年初,《无人区》在北京“补拍”了约5分钟的结尾戏。余男饰演的妓女作为一名幸存者,在一个布满柔和光线的舞蹈教室里,终于如愿以偿,当上了舞蹈教师助理,获得新生。诚然,这段补拍是充满了温暖的善意,似乎满足了观众美好善良的心愿。但是,余男最后这个结局和宁浩想要表达的寓言是什么关系?这段补拍实际上破坏了电影的叙事风格、叙事逻辑,使得观众不明白导演的主题思想到底是什么。

总之,尽管宁浩的《无人区》在类型片方面进行了探索,在影像风格方面进行创新,宁浩在电影领域努力实现自我突破。但是上映版《无人区》在叙事表达上存在的人物性格塑造凸凹不平、人物形象不生动以及主题思想表达模糊不清这些的“硬伤”,使得宁浩这部力求实现自我突破的影片没能够成为一部完美的佳作,没能够超越先前他的“疯狂系列”,这不能不说是一份遗憾。

[1]然然.《无人区》四幕剧:宁浩独白[J].电影,2010(4):86.

猜你喜欢

宁浩主题思想无人区
谁最怕过新年?
宁浩,累了!
分裂、异化与虚无——解读《上来透口气》的主题思想
韩国古典假传《书斋夜会录》的文本结构分析和主题思想研究
徒步穿越无人区
巧克力的苦与甜
行走不需要借口 穿越四大无人区纪实
《无人区》点映 粉丝感叹4年没白等
地球第三级——西藏无人区的环境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