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运动区环境创设的实践探索
2014-09-29陈彦张青
陈彦+张青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并提到“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可见,创设良好的运动区环境有着积极的意义。小班幼儿已能完成走、跑、跳、爬、钻、平衡等基本动作,手眼协调能力也有了较快的发展,此时,教师应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户外运动环境,提供丰富多样的运动器材,吸引幼儿参与其中,鼓励和支持幼儿主动练习与体验,帮助小班幼儿获得运动经验,体验运动快乐,增强身体素质,促进身心发展。
一、巧妙开发运动空间
我园小班的活动场地不宽敞,狭长形,场地上共有十二根柱子,造成很大局限性,设施条件并不优越。在空间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我们的设计突出一个“巧”字,充分挖掘可以利用的一切空间和场地,发挥场地所特有的优势和潜在功能,力求使每一寸空间都能恰如其分地发挥作用。
(一)巧利用
首先,我们利用场地上的十二根柱子设置了攀爬、触跳、投掷、钻等运动环境:如我们将绳网绑在两根柱子间设置成可调节的、难易不同的攀爬网;利用柱子上端的横梁悬挂高低不同的呼啦圈供幼儿钻来钻去,悬挂波波球让幼儿触跳拍打,悬挂秋千供幼儿嬉戏、悬挂负重物供幼儿拉上拉下;两根柱子间设置数个软包包裹的“攀爬柱”供幼儿攀爬;设置软包包裹的“小门框”供幼儿练习侧面钻;我们还在柱子上固定高低不同的“袋鼠妈妈的大口袋”供幼儿练习投掷等。
因柱子靠墙,柱子和内墙之间有一小段距离,其间距离70厘米,从场地一头到另一头甚像一条长长的巷子。鉴于小班的孩子最喜欢在小小的旮旯地玩,我们思考是否可以利用这个特点进行运动场地的创设,将一些基本动作融合在一长条场地中。由此,我们用软包面料包裹的障碍物数条固定横放在柱子与墙壁之间,供幼儿练习跨越障碍走;设置宽20厘米、高30厘米的平衡木,20~30厘米数条斜坡及“轮胎桥”让幼儿练习爬或平衡;设置摇晃的“独木桥”及“木桩桥”供幼儿练习平衡;设置“山洞”供幼儿练习钻。
(二)巧设计
在利用场地特点进行立体开发后我们思考,可否尝试将运动环境向空中延伸,最大限度地提供给幼儿更多的运动空间。于是我们在距离下层器材1米处,固定钢板,铺设软包,建造通过螺旋式的台阶可以登上去的第二层空间,设置“隧道”、“山洞”、“小路”等运动环境,满足幼儿运动需要。
场地中较大的空间部分我们用于投放灵活性强、需要较大运动空间的器材。如靠墙一侧较大的场地我们利用柱子及窗台悬挂大型渔网,将波波球放置渔网上,幼儿可持软棍跳跃顶球,将渔网放低,幼儿可直接跳跃触碰;拐角处的爬网由几根一米多高的木桩固定而成,中间一米多高,两头斜坡式,供幼儿爬上爬下。场地一侧墙面则画上狼堡,悬挂软泡制成的数个灰太狼及红太狼的形象,供幼儿用各种投掷物投掷等。
二、科学投放运动器材
运动区环境的创设除了考虑场地安排之外还要关注材料的投放。我们考虑材料应安全,同时具有适宜性、层次性、可变性的特点,满足幼儿运动的需要。
(一)安全性
保护幼儿的身体安全是开展活动的前提。因而,各类运动器材提供没有任何尖锐的棱角和坚硬部位,提供的运动材料安全、无毒,不会因为摔跤或将材料误入口中而造成伤害、中毒等事故发生。同时,我们绝大部分材料由软包面料包裹,这种材料一则色彩鲜艳,二则呈圆角不尖利,又能定期拆卸和清洗,保证幼儿在活动中安全、卫生。空中延伸的场地外围也固定上安全网,让幼儿不必担心受伤,而敢于挑战。
(二)适宜性
投放的器材应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既要有上肢动作的发展,也应有下肢动作的发展。为此,我们研讨后投放了适宜的运动器材。上肢动作练习的器材有:悬挂负重物供幼儿上下拉动绳索,拖小轮胎车、推小车、手持软棍跳跃顶球、不同难易程度的投掷游戏等。下肢动作练习的器材有:高低不同、难易不同的“木桩桥”、“独木桥”、“轮胎桥”、梅花桩等;有练习跳跃的跳起触物、圆形跳床、跳箱、跳袋、不同高度的跳台等;有练习钻爬的“钻圈”、“山洞”、“小门框”、“空中隧道”、“小手垫”、“垂直爬网”、“攀爬木桩”、“攀爬网”等;有练习走跑的“疯狂老鼠”、“揪尾巴”、“方向盘”、“小拖车”等;还有练习跨走的“翻越障碍”等。这些器材的投放达到了全面运动、综合发展的活动目的。
(三)层次性
我们十分关注运动器材的层次性,即每种器材都有不同的难度,可供不同能力的幼儿选择,让每个幼儿获得成功与发展。如平衡动作的练习我们就设置了几种难易不同的“桥”,如:宽20厘米,高30厘米的平衡木、15~25厘米数条斜坡、凹凸起伏的“轮胎桥”、摇晃的“独木桥”及“木桩桥”等。又如钻的动作练习,我们设置了平地上的“山洞”、平地上摇晃的“山洞”(钻圈)、平地上的“小门框”(侧钻)、“空中隧道”(在距地面1.5米处钻爬)等。多样化的游戏材料不仅使幼儿的动作得到发展,而且充分尊重幼儿个体差异,使每个幼儿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上得到了提高。
(四)可变性
由于场地空间有限,我们思考运动器材不能均固定摆放在场地上,应该是不固定的,可以不断重组、变化,满足各种基本动作的实施需要,由此,有两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一种器材的多功能性。如在开展平衡、跳、爬等运动动作时单靠两柱之间的平衡木是不够的,我们便设计这样一对木桩,由高低不同的3~4块木板拼合,或长或短的木板架在不同的高度上,可以开展不同的基本动作练习,也能满足孩子的运动需要。又如场地上有几根一米多高的木桩,绑上爬网可供幼儿爬来爬去,将滚轮顶在木桩之间便可形成一排连绵起伏的“小山坡”,将木板嵌在木桩不同高度的栓上又可进行平衡练习。
第二,器材多变组合运动,满足幼儿运动生成的新需要。如数张板凳接成长龙摆成一排走;数张板凳并排摆放跨着走;数张板凳呈30度角摆放可迂回走;数张板凳相连搭在一起可走斜坡;数张板凳翻过来间隔一定距离放在地上可从板凳上跳过;数张板凳并排摆放可从凳子下爬过等。再如引发幼儿重组几种器材,长木板架在轮胎上,就可以练习悬空平衡;搭在平衡木上练习斜坡平衡等,使幼儿始终保持对运动材料更高的兴趣。
三、有效实施指导策略
我们随时对运动区幼儿的活动状况保持一份关注,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数”。活动中观察幼儿:谁在走平衡?他用什么方法走?是轻松自如,还是胆小害怕?现在他需要什么样的帮助……做到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给予幼儿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一)关注幼儿心理安全
在活动中,有很多因素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心理安全。首先,小班幼儿年龄小,大多数幼儿在家中得到成人的过度保护,以至于有的幼儿在运动中会存在胆怯、畏惧心理,因此,教师要营造安全、宽松的心理环境,在加强保护措施、给予鼓励的基础上,多与幼儿作近距离身体接触,让幼儿在心理上获得安全感,消除幼儿在运动时造成的恐惧心理。
其次,教师应关注幼儿的运动困难,采用适宜的方式帮助幼儿获得心理安全。
通过降低运动难度、给予一定保护和鼓励,使幼儿得到心理安慰,慢慢地消除畏惧心理。如在活动中我们观察到运动器材的摆放与幼儿运动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小班上学期幼儿在走过一条高35厘米,宽20厘米,由三张板凳组成的“板凳桥”时大部分幼儿略微紧张,眼睛紧盯着木桥慢慢走,个别幼儿则慢慢弯腰走过“小桥”。我们分析之所以幼儿动作僵硬、比较紧张是因为板凳比较窄,这对小班的幼儿来说有一定心理上的挑战性。因而,在最初组织幼儿练习走各种平衡木时我们调整运动环境,通过“让视觉变宽”这样的方式帮助其解决运动困难,在距离该平衡木20~30厘米处旁再摆放一个平衡木,以此获得“视觉变宽”的效果,让幼儿获得自信,愉悦地参与活动,建立最初的运动兴趣。
(二)尊重幼儿个体差异
运动区活动中,教师应观察了解幼儿的不同运动水平,给幼儿自主选择的空间,只有幼儿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运动器材,才能真正实现自主、积极、乐学、会学。同样是钻爬类游戏材料,就难度不同,就包括平地上的“山洞”、平地上摇晃的“山洞”(钻圈)、平地上的“小门框”(侧钻)、“空中隧道”(在距地面1.5米处钻爬)等。教师可鼓励幼儿根据自身实际自主选择,幼儿之间的差异得到尊重,容易形成心理上的安全感和自由感。
同时,教师还应关注不同群体幼儿在运动区活动中的不同表现,做到有的放矢。如针对体能状况好的幼儿可以允许其运动时间稍长一些,或者在活动前、活动后让他们帮助摆放、整理器材,这样,他们的体能可以得到释放。对于体质较弱的孩子,教师要注意给予科学的呵护,既要让他们得到锻炼,又要考虑其适当的活动量。又如性格外向的幼儿往往积极、勇敢,同时安全意识也较差,为此,教师在肯定他们的同时,要适时稳定他们的情绪,确保他们在活动中的安全,而性格内向的孩子往往需要教师的鼓励、帮助,让他们增强自信,提高对运动的兴趣。再如小班女孩在运动区活动中对于难度较大的、力量型的一些动作不太敢于尝试,或者说不太想尝试,教师除了关注一些如着装的不方便这样的外在因素之外,应设计符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的游戏情节,还应采用积极参与、鼓励等方式激发女孩参与各项运动。
(三)介入活动参与指导
教师的参与指导可以起到带动、鼓励幼儿的榜样作用,尤其对一些性格内向、自信心较低、集体活动中较少有机会表现的幼儿更是如此。如教师可以以平行游戏的方式直接参与,和幼儿一起体验游戏的快乐,促进师幼交流。又如幼儿在练习攀爬时感到有些害怕,教师可亲自示范动作,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并和孩子们一起爬上爬下,这种参与方式可以传递成人对幼儿游戏的兴趣,同时成人的行为本身能成为幼儿可以模仿的范例,有益于幼儿掌握动作技能。
教师的鼓励和适时适度的帮助,可以大大增强幼儿自信心,使其积极参与到运动中来。如在完成20~30厘米数条斜坡上的平衡练习时有部分幼儿表现得比较紧张,走到“桥”的最高点尤为小心,有的幼儿表情紧张;有的停住不动;有的主动伸手向老师求助。此时,教师的鼓励尤为重要,可以通过语言、动作,如双手打开作保护状,必要时可以伸出手给予适当的帮助,让幼儿从握着我们的手过渡到搭着我们的手指,再过渡到只借助我们的一根手指的帮助,进而最终独立完成。有了教师的鼓励、保护和帮助,有了一次次成功的体验,幼儿的紧张心理消除了,运动经验丰富了,运动能力也提高了,同时,也形成了逐步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