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入驻企业生动讲述上海自贸区

2014-09-28

环球时报 2014-09-28
关键词:保税区保税环球时报

本报记者 杨沙沙 张 娱 本报驻美国、德国、日本特约记者 孙卫赤 青 木 岳 光 ●陈 言图片说明:上海自贸区“大门”。杨沙沙摄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简称自贸区)迎来挂牌成立一周年纪念日。一年来,外界对这块占地28平方公里的“试验田”充满好奇,密切关注着这里的一举一动。一年来,上海自贸区运行得怎么样?企业在这里能享受到哪些便利和优惠措施?同时,在哪些方面还有提升空间?对于这些问题,自贸区真正的主人——企业最有发言权。《环球时报》记者近日对已经入驻或对自贸区进行过考察的多家中外企业进行了采访,希望他们的切身体会和真实心声,能为上海自贸区的未来发展带来更多动力和思考。百姓爱逛进口商品直销超市 上海自贸区涵盖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总面积28.78平方公里。最新数据显示,上海自贸区成立以来到今年9月15日,工商共办结新设企业12266家,其中,外资企业1677家,占13.7%。在自贸区新增的企业中,有一半以上是贸易和物流企业。 《环球时报》记者9月24日走访洋山保税港区时看到,园区内厂房林立,宽阔干净的马路上不时有集装箱卡车经过。在洋山保税港区海港大道同望路口的关口,“区港直通道”9月初刚刚启动,进出“区港直通道”的各主要路口均设有详细的指示路牌,通道配有箱号识别仪、电子地磅等海关监管智能化设备,实行7×24小时验放,为区内企业带来更为便捷的运输环境,也标志着洋山保税港区“区港一体化”运作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和自贸区最紧密的联系莫过于在这里买进口商品。在上海自贸区,《环球时报》记者找到了在微信圈非常火的上海外高桥进口商品直销中心。这是自贸区内目前为止唯一一家“进口商品直销”的卖场。记者发现,在这里可以找到斐济的矿泉水、日本的饼干、韩国的化妆品以及美国的车厘子等,但价格没有之前传得那么便宜,意大利面仅比一般超市便宜两毛钱,一些婴儿纸尿裤比京东网的价格贵不少。之前有报道称,因为店内进口食品比市面便宜不少,8月引发上海大妈抢购热潮,结账要排队30分钟。当天,记者到达店内的时间是下午5时左右,接近下班高峰,但店内顾客并不多,一些货架是空的,店员在忙着补货。直销店的店长告诉记者,这家店去年底试营业,今年4月正式营业,8月份迎来高峰期,主要是自贸区外的居民来购物,现在中秋节刚过,客流少了。货架因为进口商品供应不及时空了下来。顾客白女士告诉记者,她来自市中心黄埔区,是听微信圈朋友介绍才慕名前来,“来这不是图便宜,主要是觉得进口直销的东西新鲜,质量有保证”。白女士表示,她的朋友经常会周末来自贸区看看,买些红酒和进口食品。出入境时间减少三个工作日 《环球时报》记者在洋山保税港区看到,摩派汽车零配件贸易有限公司亚太区域分销中心2.6万平方米的仓库内存放着从美国运来的各类汽车零配件,工人们正在清点货品、为货品装箱。该公司是菲亚特克莱斯勒的全资子公司,为菲亚特克莱斯勒亚太所有经销商提供售后服务配件。该公司供应链总监李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公司2011年入驻上海洋山保税区。去年上海自贸区成立后,很多政策对企业发展起到非常好的作用。以前,从港口到自贸区仓库有入境申报手续,从保税区到其他国家有出境的繁琐流程。但自贸区的“一线放开”政策把这两段流程的时间大幅压缩。入境响应时间从5—6天降为4—5天,出境响应时间从3—4天降到1—2天,从进来到出去加起来减少了3—4个工作日。订单申报手续也大大简化,原本所有东西都要纸质文件申报,现在都无纸化了,审批速度加快了。 总部位于法国的乔达国际货运(中国)有限公司为本地和国外客人设立亚洲及欧洲区域的国际物流中转仓库。该公司总经理杨醒强对《环球时报》表示,在自贸区最直观的感受是通关速度提升许多。现在自贸区的通关速度比以前提升了24—48小时,给企业节省15%—20%的成本。杨醒强希望自贸区的试点政策可以延伸到国内其他地方,尤其是京津地区。他还希望通关速度进一步从目前的两天缩短到一天。 总部在香港的东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常务副行长林志民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东亚银行中国自贸区支行于今年1月7日正式开业。与自贸区外的分支机构相比,跨境业务是自贸区支行的一大特色。自贸区在扩大跨境人民币使用方面的改革,使企业和个人更便利地办理一些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 兄弟(中国)商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尹炳新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该公司总部位于日本,2005年于外高桥保税区设立了商贸公司,销售缝纫机、打印机等产品。以往企业哪些业务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在很多地方需要得到政府的许可,而这种许可往往是一句话,缺少文字记录。有了自贸区以后,不可以从事的业务明细有“负面清单”记录在案。在自贸区的企业能放心做自己的事,不会因地方长官一句话,让企业活得很好,或者是活得十分艰难。 自贸区内一家红酒专卖店的店主吴女士说,以前他们是自己出门主动拉客户,现在因为自贸区的知名度,许多客户“慕名前来”,带来了很多生意。另外,他们以前在保税区时,进口10万瓶红酒必须把所有关税交齐才能出关,现在只需要交1000瓶的税就可以,剩下的可以后期补齐,极大缓解了资金压力。来自浙江绍兴的何先生说,长三角的商人把上海自贸区的成立,看成和当年深圳特区成立一样的机遇,“我的父辈错过了那次机遇,而我不打算再错过”。一些海外华商仍在观望 上海自贸区过去一年采取了积极措施向海外推介,让海外企业对自贸区有了进一步认识。但由于一些服务措施有待改进,一些企业还处于观望之中。在美国从事经济法及公司法业务的李斌律师在上海自贸区成立不久就去考察,既代表客户,也看看自己是否有机会。一年过去了,李斌和他的客户还没有进入自贸区。李斌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他在自贸区了解到,服务业是自贸区发展的重点产业之一。理论上讲,律师及会计师等也属于服务业,自贸区应该有相关政策,但当他提出注册律师事务所的要求时,得到的答复是要走向司法部等部门申请的程序,也就是说走的就是在国内注册律师事务所的程序,并没有体现自贸区特色的政策。 美国华人社团联合会组团参加了今年3月在上海举行的“侨界聚焦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活动,来自美国南加州的25位企业家对自贸区有了进一步认识。来自台湾、在洛杉矶从事从事乳制品和有机肥料等环保产品业务的何小姐是带着注册公司的全套文件去上海参加活动的,当时得到大会组织单位的承诺,为海外华商进入自贸区搭建绿色通道。但回到美国后,何小姐得到的注册公司的“绿色通道”是一个可以进行公司登记注册的网址,这让她感到有些失望,更重要的是相关的政策细节她并没有得到答复,因此何小姐决定在深圳注册公司。美中企业家商会会长孙文铁表示,他感觉自贸区的宣传还不够,很多事不透,让人搞不清楚,处于一种似懂非懂的状态。 从事美中贸易30多年的美国美达集团总裁陈军认为,真正的自贸区应该像香港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那样做到零关税。上海自贸区今后能否真正做到零关税,现在还是问号。克里斯蒂安·波西尔是德国下萨克森州环保机械公司的负责人。一个月前,他到上海自贸区考察。虽然自贸区的德企人员告诉他,这里的审批程序非常简单。但他认为上海自贸区距离市中心要一个多小时车程,对于一些面向客户的产品,地理上过远。同时,他和许多德国企业家最担心的是“负面清单”比许多人预期的要长得多。他希望观察一段时间再做出决定。▲

猜你喜欢

保税区保税环球时报
保税港区上半年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33.7%
释疑解惑
昆明综合保税区今年底建成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本报五一期间休刊
天津保税区1月份财政收入同增4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