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角色认同的机制探究
2014-09-28谢晴颜雅琴
谢晴 颜雅琴
摘要:警察自身的角色认同与其工作表现和各种心理问题是息息相关的。本文对警察的角色认同过程进行了探究并建立了模型,将其分为了角色期待、角色支持、角色评价和角色认同四个部分。
关键词:警察;角色认同;心理
一、研究目的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警察这一社会角色却遇到了许多问题。首先,警察自身玩忽职守、违法乱纪现象频发。从心理学角度看,这一系列问题正反映了当今时代背景下警察自身的角色认同危机。有研究表明,如果角色认同出现危机,个体就会出现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职业胜任力降低、心理幸福感下降、自尊减弱、负面情绪增加等等。因此,从维护警察形象、增强警察心理素质的角度来说,研究警察角色认同意义重大。
二、研究方法与样本
本研究采用了半开放式的访谈法。由于个体对意义的获得是在与社会、他人的互动中产生的,本研究也着重从社会互动的角度来探讨警察的角色认同机制。
被采访者是来自长沙、株洲、岳阳等地共30名公安民警,包括了户籍民警、治安民警、交通民警、侦查民警等等,具体样本数据如下表:
采访内容均采用录音笔进行录音,后期转换为WORD格式的文字资料,以便进行分析。
三、研究结果
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本研究得到了警察的角色认同理论模型。个体在选择警察职业时会持有角色期待,在实际工作中会体验各个方面的角色支持。对两者进行对比后个体会对自己的警察角色进行重新评估,产生积极评价和消极评价。随后,个体会利用自己的心理资源将这些积极评价与消极评价进行重新整合,进而产生对警察的角色认同。
具体如下图所示:
1.角色期待
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本文首先总结出“角色期待”这一概念。这里,角色期待指的是个体希望警察角色能为自己带来什么样的物质与精神收获。通过研究,我们可以将角色期待分为三个取向:心理取向、物质取向和关系取向。
(1)心理取向
心理取向的个体主要关注警察角色带来的心理层面的收益。有的人从小就憧憬成为警察,如:“小时候觉得警察叔叔是正义的象征,所以就报考了警察这个职业,没想到居然就上了。“
有的人觉得警察受人尊敬,如:“这份职业(警察)挺好的,受人尊敬,虽然现在负面新闻挺多,但总的来说还是挺有面子的”
有的人是受到了警察制服的“诱惑”,如:“我觉得这身制服挺好看的,也有别的工作选择,但就是看中了这身衣服。”
(2)物质取向
物质取向的个体主要关注警察角色带来的物质层面的收益。有的人图谋的是警察的公务员待遇,如:“警察是公务员啊,稳定,待遇好,公积金,养老金什么的全都有啊。”
有的人认为警察的“隐性福利”多,如:“当时觉得当警察挺威风的,谁都怕你,烟、酒啊什么都不愁,油水也多。”
有的人看重将来的发展前景,如:“我本身是政法大学毕业的嘛,当警察算是对口了,也是希望在基层搞两年能升上去,到哪?当然是能到省公安厅最好了。”
(3)关系取向
关系取向的个体通常是因为父母、亲戚等的影响而选择的警察。有的人因家人的劝说成为警察,如:“我舅舅劝的,大四准备考公务员,我舅舅说警察好啊,父母想想觉得也不错,我就报了名。”
有的人因为家人是警察成为警察,如:“我爸爸是警察啊,人口出入境管理局的,我大学上的也是警校,就没想过别的职业。”
有的人因为有熟人在公安系统而成为警察,如:“我姨妈是警察,好像是区局里工作,我爸妈就希望我也成为警察,毕竟有个依靠。”
2.角色支持
作为警察后,个体以警察这一角色与社会产生互动。这里的角色支持就是指警察在与社会的互动当中获得的心理资源。这类资源有可能是正面的,促进警察对自身角色的认同,坚定自己当初的选择;也有可能是负面的,降低警察的角色认同,进而产生工作上的懈怠和倦怠。
其中,社会互动主要来源与三个方面:家庭、工作和舆论。
(1)家庭
家庭主要是指自己的父母、妻子、孩子等等,也包括了一些比较亲密的亲戚等。在与这些人的互动中,个人会获得各种角色支持,正面的支持主要来自于亲戚,如:“逢年过节的时候最明显,亲戚们都非常热情,小孩子也喜欢围着我,感觉挺有面子的。”也有来自自己的小孩的,如:“有一次家长会回来,我儿子告诉我说同学们都挺羡慕他的,有一个警察爸爸,当时觉得高兴坏了,再累也值得了。”
负面的支持主要来自妻子,如:“工作本来就累了,回到家也休息不了,经常和她吵架,没办法,都怪我,陪她的时间太少了,有怨气是正常的。”
(2)工作
根据采访内容,工作上获得的角色支持基本都是负面的,主要来源于工作环境、组织氛围和工作待遇。
工作环境上,警察的辛苦的众所周知的。尤其是一些基层民警,工作强度大,压力多,待遇差,如:“都说警察好,可当上之后才觉得累啊,一周七天没休息,值班日24小时待班,还要保持群众百分百满意率,怎么可能?”
组织氛围上,太过压抑,冷漠,缺乏人际交流,如:“所里感觉太压抑了,每个人都很忙,都不耐烦,过得憋屈啊。”
工作待遇上,远远无法与工作强度成正比,如“现在都是这样,干得最多,拿得最少,一个月就那么点钱,不好过啊。”
(3)舆论
从社会舆论看来,大多数角色支持都是负面的,主要包括了群众和媒体。
现如今,警察在群众中的影响非常不好,如:“以前觉得警察多光荣啊,现在一下班,我都不好意思说我是警察。大家闲话多,总觉得我们作威作福,不务正业。”
媒體在其中也起着不好的导向作用,如:“我就看不过去,哪个行业没几个败类啊,报纸啊,电视啊就只揪着我们民警不放,把我们名声都搞臭了。”
3.角色评价
随着职业年龄的增加,个体会不停地将角色支持与当初的角色期待进行对比。这种对比是一种很重要的角色认同机制。通过对比,个体会对警察这一角色重新进行衡量,对“自己想成为警察”这一决定重新进行评估,进而产生积极的或者消极的评价。
(1)积极评价
积极的评价包括了对自我选择的肯定,如:“不管怎么样,别人怎么说,我还是觉得这份工作不错,我不后悔。”
也有对警察这一职业的肯定,如:“我喜欢这个职业,而且它也很重要,总要有人出来保护社会吧。”
(2) 消极评价
消极的评价包括了对自我选择的否定,如:“如果再让我选,我绝对不会选警察这份职业了。”
也包括了对警察这一职业的否定,如:“我算是看清楚了,这个职业就替罪羊,那句话怎么说的?背黑锅我来,送死我去。”
4.角色认同
角色认同是该模型的最后一步。产生这些积极和消极评价后,个体会对它们进行整合。基于个体心理特征、教育背景、社会环境的不同,每个个体整合后的结果各有不同,进而就会产生不同的角色认同感。(作者单位:湖南警察学院)
参考文献:
[1]皮华英.警察职业倦怠的预防与干预[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08(3)
[2]张振声.中国警察职业倦怠问题解析[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