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镇化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2014-09-28于明旭

2014年22期
关键词:城镇化发展

于明旭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如何扎实稳健推进城镇化建设,统筹城乡更好更快发展,已经成为党和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首要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把握城镇化发展的进程,本文以“传统城镇化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发展”作为两个不同时期来深入研究,找出城镇化发展不同的阶段性特点。

关键词:城镇化发展;阶段性

一、引言

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使得城镇化速度大大加快,在城镇化飞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在新时期,党和国家提出积极稳妥扎实有序的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本文将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分为“传统城镇化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发展”两个不同的阶段。传统城镇化发展为1979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到2006年,这之间的城镇化发展;“新型城镇化”这个词,最早是在2007年由张荣寰在他的一篇文章《中国复兴的前提是什么》中提出的,自此新型城镇化逐渐成为专家学者的研究领域。城镇化发展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发展特点,通过研究其不同的发展特点,有助于我们了解城镇化发展的本质。

二、传统城镇化发展特点

传统城镇化发展是服务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将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土地开发利用上。在为经济提供发展空间、为地方政府提供财政收入的同时,对普通居民的利益保障、对生态环境保护重视不够,存在着“见地不见人”、半城镇化、被城鎮化、贵族化城镇化、“大跃进式”城镇化等诸多问题,受到了社会舆论的不少批评。

我国经济增速放缓时,城镇化发展中的矛盾就更加凸显出来,特别是强制拆迁、环境污染、农民工权益、棚户区、零就业家庭等问题饱受诟病,这些现象成为引发社会矛盾和群体性事件的重要根源。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对社会不公问题反映越来越强烈,迫切需要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一)传统城镇化粗放式发展模式

传统城镇化化发展过分依赖出口拉动,单一、不均衡发展模式造成了能源的高消耗、环境的重污染,这种不可持续性的发展模式带来了许多问题。过去30年的城镇化发展在整个经济运行过程中,无疑也遵循着粗线条、高能耗和大规模扩张的发展路径。在国家挑战经济发展思路和战略的背景下,未来20年城镇化的发展战略也必将面临新的发展要求。

(二)传统城镇化低成本发展

过去30年城镇化发展是一种低成本发展模式.主要依赖农村廉价劳动力、土地资源粗放利用、城乡间非均衡化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匮乏等因素,低成本城镇化道路为中国城镇化进程贡献了速度,但也遗留了大量问题。

以土地为例,农村土地制度在制度设计和操作层面的不足,容易导致城市权力扩张性延伸,城镇用地规模扩张过快,土地城镇化明显快于人口城镇化。2000年至201 1年,城镇面积增长幅度大大超过人15的增长幅度,城镇的人1:3密度不升反降.每平方公里人13数量从8500人降到7700人。

(三)传统城镇化劳动力供求关系供大于求,过度依赖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和经济高速增长的对劳动力的刚性需求,过去30年经济发展具有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整体性特征,买方市场远甚于卖方市场的格局长期存在,随着金融危机和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变化要求,劳动力供求关系在2009年以后出现明显变化,人口红利逐步减弱.乃至完全消失,最为典型的现象就是沿海地区普遍存在的“用工荒”问题.而且,此趋势逐步蔓延到内地。

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带来了中国持续30多年的高增长,但也引发了经济对外依赖的问题,尤其是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以出口战略拉动经济发展的模式无疑需要重新进行审视。

(四)传统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

在我国城镇化取得高速发展的成绩的同时,自然资源短缺成为城镇发展的瓶颈,生态环境问题对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构成了现实威胁,存在着许多与建设生态文明背道而驰的尴尬问题。主要体现在:城镇化发展理念落后,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城市发展模式粗放,资源压力剧增;城镇产业结构失衡。生态环境危机严重;环境基础设施滞后,生态环境恶化;城镇规划欠科学,有悖生态文明建设。

传统城镇化发展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和城市规模。忽视可持续发展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没有站在生态文明的高度,对城市、产业、人口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安排,没有统筹协调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关系,导致了今天环境污染、资源紧张、交通拥堵、生活质量下降等系列问题。

(五)传统城镇化发展存在严重的制度约束

由于我国早期实行计划经济,在这种经济体制下残留了各种深层次的制度问题,而这些遗留问题则成为了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体制性的障碍,严重地制约着城镇化发展的规模以及速度。

1.户籍制度

由于农业的弱势的特征存在以及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二元体制就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制度安排,人为的造成了各种差异和不公,随之附加的各种各样过多的行政的、经济的、福利的管理行为,造成了农民社会地位的低下,导致农民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角色,没有享受到应有的国民待遇。

这种户籍管理制度仍存在城市和农村户口的二元化管理、迁徙不自由和国民待遇无法同等兑现等现象中,极大地阻碍了城镇化的建设推进。

2.农村土地制度

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对于农村土地制度,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处理原有土地交换关系,保证土地出让者的利益,如何通过产权制度保障集体土地参与城市开发进程中的权益保护。其次是要解决集体土地产权界定与实际主体的归属。有关所有权的问题涉及到农村集体土地确权,未来明晰土地的产权,不仅仅包括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在征地过程中产权问题,同时还要包括在农村之间土地流转。

最后要解决的是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城市发展模式涉及到的土地出让金的问题。地方城市发展严重依赖土地出让金,土地财政成为众所皆知的发展秘诀,如何在财政发展和城镇化建设中处理好土地利用问题。

三、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党的“十七大”把新型城镇化道路作为一项制度提出来,力图在总结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解决传统城镇化的种种社会问题和矛盾。新型城镇化是“坚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 坚持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互相协调,坚持实现农村与城市的统筹发展和城乡一体化, 坚持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质化, 以城乡之间和城际之间攫取财富和分享财富的机会平等为标志, 逐步达到减缓和解消城乡二元结构达到社会和谐的城市化之路”。

(一)对于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主要有以下两点困难需要克服:

1.城乡二元现象严重

中国是一个城乡二元现象十分严重的国家,如何破解城乡二元是我们中国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一个艰巨任务。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要有坚定地信心和耐心,到2020年,

要解决约l亿进城常住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约l亿人口的城镇棚区和城中村改造,约l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

2.中国人口众多

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城镇化是一项艰巨,在人类发展史上没有先例。庞大的人口基数,我国城镇化的发展面临的另一大挑战,进行新型城镇化就必须要走出一条新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

我们理解所说的中国特色,更多的是要考虑中国的这些特殊的国情,在此基础上推进我们新型城镇化建设。

(二)新型城镇化“新”的目标和要求

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即新的社会发展目标,新的经济发展目标以及新的环境保护目标。

1.新型城镇化具有新的社会发展目标

新型城镇化新的社会发展目标就是坚持人和社会的和谐共同发展,紧靠国家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核心,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更加关注农民身份转变问题,如何促使他们真正融入城市生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居民。同时,新型城镇化新的社会发展目标包括:住房价格问题;教育质量、师资力量不均问题;医疗、卫生改善问题;就业保障等社会方面。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扩大社会保障的范围,使得城市人口、农村人口以及正在市民化的农民共享这些社会保障,保证社会环境的公平性、公正性,最终缩小社会的贫富差距。

2.新型城镇化具有新的经济发展目标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决定着城镇化发展能否健康快速的发展。但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新型城镇化建设并不一味地追求经济的高速、孤立的发展,而是强调处理好城市产业的发展、城市功能、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新型城镇化提出的“产城一体”的新的发展要求,以城市作为依托和载体,以产业作为支撑的,集约高效、低碳绿色,可持续全面协调的发展。

3.新型城镇化具有新的环境保护目标

新型城镇化建设更加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努力实现城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新型城镇化在新的环保观念的指导下,要求改变原有的生产方式以及消费观念,生产方式决不能沿用过去那种粗放、破坏环境的方式,强调集约和环保,消费上也要强调节能、减排、低耗、低碳。

总之,新型城镇化力图走出一条绿色、低碳,资源节约的城镇化发展道路,积极地保护和管理好生态环境,加强对污染的预防和治理,维持生态平衡,并且将传统历史文化传承下去。

四、结束语

我国城镇化的发展,经历了传统城镇化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发展两个不同阶段。传统城镇化发展促进了经济社会的进步、改善了人民生活,推动人民生活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动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飞跃,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在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社会资源分配不公等问题。

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时期,也处于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深刻认识新型城镇化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牢牢把握新型城镇化蕴含的巨大机遇,准确研判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妥善应对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风险挑战。(作者单位: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杉.新型城镇化文化的特征及作用[J].决策研究,2013(10):25.

[2]张占斌.我国新发展阶段的城镇化建设[J].经济研究参考,2013,(1):3一13.

[3]张占斌.经济中高速增长阶段的新型城镇化建设[N].国家纤欢学院学报,2014.1.

[4]蔡踮.如何轉向全要素生产率驱动型[J].中国社会科学,2013,(1):56—71.

[5]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王格芳.科学发展对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J].理论学刊,2013(10):68-72.

猜你喜欢

城镇化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让老年农民挑起城镇化的重担?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应对之道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