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转改”感悟

2014-09-27胡汉昌巴晓芳饶扬灿

新闻前哨 2014年6期
关键词:金泉竹溪县走转改

胡汉昌+巴晓芳+饶扬灿

3月4日到11日,我们走基层到了丹江口市、郧县、竹溪、十堰市张湾区四个县市区。在8天的鄂西北行程中,我们采访了常年工作在山区的甘启良、杜金泉等先进模范人物,接触了一些基层干部和村民,一路所见所闻,收获良多。最深切的感受是,每深入一步,对那里的生活环境,对在那里工作生活的人们的认识,对生活意义的理解,便深入了一分。这一步一分,点点滴滴的感受,或融进了我们的新闻报道,或抒发于相关评论中,但还有一些体验则无法装入上述“筐子”,谨在此结为手记一扎。回顾虽然简略,或可印证我们八天走基层的一点收获。

大山里的孤独坚守

3月5日上午,我们在丹江口市沿途采访了护水队库区护水的情况,当天下午又沿盘山公路驱车4个小时,赶往湖北、河南、陕西三省交界的郧县白浪镇,准备采访植树模范杜金泉。

在镇里吃晚饭时,听镇里干部说老杜常年晚上就住在山上的土屋里,那个屋里连电灯都没有,因为老杜担心拉电线上山容易引起山火——多么单纯可爱的理由。我们心头为之一动,当即决定,晚上到他山上的土屋里看看。

7点多钟,山区的天早黑了,又下起了蒙蒙细雨。车开了近20公里,来到一座山脚前停下。车灯照亮处,有一条简易便道通往山上。四周一团漆黑,这时我们才发现,没有带手电筒,我们一行只好利用手机的微光,慢慢往山上摸索前行。走了一刻多钟,才听到杜家土屋里的狗叫。

进了老杜家,一灯如豆,照亮这个家徒四壁的土屋。墙上贴着两幅字,桌子上放了几枝干松枝,有一枝有烧过的痕迹。“照明用的”,老杜试着点燃了松枝告诉我们。因为煤油要花钱,又不好买,他的煤油灯经常缺油,松枝就派上了用场。

采访结束我们告辞下山。四周漆黑,万籁俱寂,在深一脚浅一脚的路上,我们在想,在这样的深山里,一个人、两只狗、几只鸡,几十年坚守,该需要多么强大的定力!

第二天,细雨中我们随同杜金泉上山植树,见证了他30多年绿化荒山的成果,他植树的山头有10个编号,共有40座山头。30多年来植树的数量已无法计量,已成了一座绿色银行。我们满怀激情地写下了《造林愚公杜金泉》的报道(3月8日湖北日报一版)

带我们采访杜金泉的白浪镇宣传委员黄俊,是位40多岁的基层女干部,家在县城,却在郧县这个最偏远的乡镇工作多年,其勤勉的工作作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杜金泉这位典型也是她发现的,和杜金泉一样,她也是一位大山的守望者。

正是山区千千万万人民的长年坚守,辛勤劳作,以自己的充实人生,才种绿了那里的青山,创造着自己的幸福。对杜金泉的采访,使我们对山区人民更多了一份敬重。

谷底仰望是云端

一条峡、一个人——竹溪县的十八里长峡和《竹溪植物志》的编写者甘启良,是我们此行的采访重点。

竹溪县地处偏远,车从十堰市出发,走了5个小时,才到了竹溪县城。第二天从县城出发,差不多又走了5个小时,才到达十八里长峡自然保护区。

竹溪县是天然绿色基因宝库,但长期以来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认识。尤其是十八里长峡,因长期交通不便,更被包裹上一层神秘的面纱。第二天,我们随同甘启良在长峡采访了一天。

62岁的甘启良,电视记者出身,乐观风趣。因为是同行,共同语言多,话到投机处,他挽起裤腿,露出了小腿上累累疤痕,说是旱蚂蝗咬的。由此引发了他考察中的种种故事。

采访甘启良的同时,我们也了解这里的风物人情。第三天走出峡谷。然后是慢慢地咀嚼、品味这条峡谷、这个人。

一个多星期后,长篇通讯《一个人一条长峡》配多幅摄影图片,在湖北日报今日视点版推出(3月21日湖北日报),同时在一版配发东湖放评《穿越人生的峡谷》,将这个人、这条峡谷报道出来,尽可能地呈现我们此次采访的所见所思,以及峡谷和人所投下的背影。

竹溪是湖北最偏僻的县份之一,山大人稀,交通不便,就是在这样的荒僻山野,甘启良以百折不回的精神,一直在探索、在追求,实现着一个个常人不可想像的目标。一个门外汉,半路出家,却编写出了全国首部县级植物志、360多万字的煌煌巨著——《竹溪植物志》及补编。这给我们一个启发:即使在最偏远、最基层的地方,也可以做出最出色的、最高端的成绩来,达到了人生的辉煌顶点。

我们发现,甘启良的精神动力,来自对乡土的热爱,对美好事业的执着追求。竹溪有丰富的植物资源,然而一度记载只有900多种。面对这一明显的低估数据,老甘不是简单说不,而是决心以事实说话。他利用因病半工半闲的时光,一头扎进大山,风餐露宿,同草木为伴,与蛇兽周旋。为弥补知识的不足,他跑武汉、上北京、到云南,寻师学艺、上下求索。历时十年,踏遍竹溪山山水水, 摸清了家乡的植物资源家底,取得一系列重要发现。完成我国第一部非专业人士编撰的植物志。

抬头见山,脚下是路。最低层能上最高峰,外行可成专家,谷底仰望是云端——这是甘启良留给人们的另一笔财富。

冰雪崎岖,道阻且长

采访十八里长峡,路上我们有两次历险。一次是道路泥泞,车轮打滑,前面一辆车一度失控,差点翻了。我们的车子也是摇摇晃晃,好一会才稳定下来。

另一次是出十八里长峡时,路径一个山口,地下积雪已经结冰,很少走山路的司机好像也有点紧张,停了一会,挂上前轮驱动,坐在后排的记者也“系上安全带”……慢慢地,车辆总算平安通过了冰雪路段。

下了山口,前面车上的同志已经下车等我们。见我们的第一句话就是 “出了一身汗吧?”是笑着问,也是关切地问。

我们当时确实有点紧张。然而在当地人看来,这里不过是寻常道路。

走出十八里长峡便是竹溪县向坝乡。晚饭前,年轻的向坝乡党委书记刘涛带我们参观了山区乡政府所在地。“这里是竹溪最偏远的乡,回县里一次就要走5个小时。”刘涛跟我们说。

向坝乡的夜晚,宁静中有喧闹,仅有的一条长街上,路灯明亮,街边健身器材上运动的人们在跟刘涛打招呼,临时广场上吸引了几十个妇女跳舞。endprint

“晚上如果妇女们都来跳舞,男人们在周围观看、运动,生活就和谐了。”刘涛说。他引我们登上高处,俯瞰全乡街道,指点乡政府发展街区的规划:哪里是生活区、哪里是新街、哪里是开发区,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大山深处,地理偏僻、道路崎岖,这是坐在车上就能感受到、能看到的山区劣势,而这些年来的扶贫开发,山区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改观,公路沿线,屋舍俨然,豆麦青,油菜黄,更能看到欣向荣的景象。然而走下车、进一步,则可发现更丰富的内容。

在十堰市张湾区黄龙镇库区十堰石村采访,72岁的王钦才正在培育红薯苗,红薯还是他家的粮食。我们又随他到水库捕鱼,他头天在水库里两个地方布了网。取鱼时,老王一把一把地往船上收网,他老伴在船尾慢慢摇桨,掌握着速度和左右距离。可惜,两个地方只网到了一条斤把多的鲤鱼。幸好他儿子在水库有点网箱养殖,不然,单纯水库野鱼和坡地上的杂粮,难以维持生计。然而,水库对网箱养殖又是被严格控制的,对于困于库区交通极为不便的原居民来说,还有不少问题有待解决。

十八里长峡中,我们采访了95岁的高寿老人尹家明(《深山95岁的尹爹爹爱学习》3月10日湖北日报),高寿的尹爹爹的儿子身体却大不如他。二儿子前几年死于煤矿,留下一个小孙女;大儿子身患多种疾病。尹爹爹食量不错,还抽烟喝酒,爱看书唱歌,还对我们唱了一段。政府每月的老人补贴。在他那嘶哑含混的山歌声里,既有有欢乐,也有忧愁。

我们还造访了一对双胞胎家庭,15岁的姐妹俩在35公里外的向坝乡中学读书,当天是周末,正碰上她们放学回家。她们有一个聋哑小弟弟,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在家里务农持家。可能因家庭困境,小姐妹话语很少,我们也没有多谈。她们淳朴的母亲见我们远道而来,还特地跑出去买了一包烟。临行时我们同当地干部交流时,特意提到希望对这个家庭、尤其是对聋哑小孩给予教育帮助的问题。弱势群体需要社会帮扶,访贫问苦,也是记者走基层的内容之一。

一次职责的重温

回想八天的采访,我们感触良多。这既是一次新闻采访,是记者走基层,也是一次对山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有限调查,更是一次对记者职业责任的自我教育。

首先是进一步接了地气。常言道:“脚底板下出新闻”、“新闻是跑出来的”,这两句话应该成为新闻记者的座右铭。我们三人,除了饶扬灿在记者站外,与基层接触较少。尽管对基层并不陌生,但是一段时间不下去,脚掌踩不到农村的田埂,耳朵听不到车间的机声,眼睛看不见笑意与愁容,内心的所思所想,必然同在一线创造生活的民众、同现实社会的实际情况隔了一层。就谈不上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这是一个党报记者应该时时警惕的问题。正如前面所述,我们几天的采访,不仅看到了太阳的灿烂,也看到了阳光下的阴影,进一步认识到了生活的复杂性,从而更加感受到党报媒体的责任重大,一个记者的使命光荣。

其次是抓到了“活鱼”。接了地气,就能抓到“活鱼”,新闻自然就鲜活、生动,甚至有新的发现。在丹江口的采访中,我们无意中听说该市有一个护水队,每天在丹江口库区跑,我们当即决定采访这个新闻,跟着他们跑了半天,写出了《丹江口库区护水队在行动》,刊发时正值全国人大会议期间,对于我省的这项工作,有很好的宣传作用。95岁的尹爹爹也是在竹溪县十八里长峡采访时听说的,我们就在采访甘启良的同时,顺手抓到了这条“活鱼”。其他的几篇报道,也是现场感极强,有人物有细节的现场新闻。比起一些材料加数据的新闻来,无疑鲜活得多。基层是新闻线索的源头,也是新闻报道的活力源头。只要走下去,扎下去,笔头接了地气,文章自然会笔下生花。

其三是增加了见识。新闻界普遍认为“记者应该是杂家”,也有人提出“记者要做专家型记者”,这都是对记者知识结构、综合素质的一种要求和期待。然而,人生有涯而知无涯,尤其在这个知识爆炸的年代,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适应工作的要求。学习除了坐在屋子里学,记者走基层更是难得的学习机会,尤其值得珍视。比如,我们在采访丹江口大棚种植时,了解到番茄种植的基本要求,地膜的使用等。通过采访甘启良,对植物有了更多的了解;我们采访山区,对山区的地理气候、人们的生活环境多了不少的知识。

其四,深化了认识。增加见识还体现在我们对改革发展中的艰难曲折性,有了直观的接触。比如我们采访丹江口土地流转,三官殿办事处蔡湾村移民安置点,85个大棚,55个实现了流转,还有30个大棚没有流转,没有流转的各有各的理由,但村里没有一刀切,没有强求,而是采取市场化的办法,让村民们自由选择,在发展中逐步形成共识。这种出于自由选择造成的多元状态,体现了改革的渐进性和复杂性。我们平时对诸如此类的农村改革的认识,更多是理性上的认识,甚至是人云亦云,缺乏直接而具体的感知。如果这种来自具体实践的感知、来自于自己亲身生活经验的认识更多一些,必然使自己平时从政策文件和书报知识中所获得的认识更加血肉丰满。

其五,转变了观念。走基层,就能通过活生生的事例,转变自己的固有看法和观念。转变是在采访中不断发现、不断与采访对象交流逐渐积累形成,不断碰撞出现的火花。在同竹溪县丰溪镇镇长贺艳声交流中,对山区发展特色经营、对计划生育等问题,获得不少的启发。在同竹溪县向坝乡党委书记刘涛的交流中,我们谈到一些陡坡开垦种庄稼的现象,他介绍,这里的人均可耕地极少,如果不允许坡地种庄稼,百姓将无地可种。所以要发展山区的多种经营,发展工商业。只有减少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才能落实好退耕还林。人们以前看到一些山区坡地被开垦,往往下车伊始,未做调查研究就批评农民的行为。此次走基层,我们对坡地开垦问题的认识,就前进了一步,对山区人们生活环境、生产力水平发展状态的认识,无疑也深入了一层。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endprint

猜你喜欢

金泉竹溪县走转改
运用通分 巧填分数
Astudyonthetheoryofcopyrightrevision
王守军 藏石欣赏
唐和军 藏石欣赏
孟宪成 藏石欣赏
故事细节语言
靠着外号卖甲鱼
靠着外号卖甲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