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黄浦区(老城厢区)暴雨积水的防御和思考

2014-09-27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4年8期
关键词:黄浦区积水防汛

邓 祎

(上海市黄浦区市政工程管理署,上海市 200023)

1 概况

1.1 区域情况

黄浦区位于上海的城市中心,东、南濒临黄浦江,北靠苏州河,西邻静安区和卢湾区,区域面积12.49 km2,人口约60万。

黄浦区是上海城市的发源地,1291年建立的上海县城,从元代到民国初期历经七百多年,一直是上海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孕育现代上海城市的母体,是上海最先开放的地区,是上海历史最悠久的中心城区。1843年上海开埠,外滩是上海最早对外通商的口岸,是世界各大银行抢滩上海的首选之地,被誉为“东方华尔街”,一度成为远东的金融中心;黄浦区是上海城市发展的名片和窗口。该区是上海中央商务区和中心商业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上海发展金融服务业的的区域,代表着上海乃至全国的消费时尚。黄浦区汇集了上海大剧院、上海音乐厅、上海博物馆、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和上海美术馆等著名文化设施,还是上海的行政文化中心和上海主要的交通集散中心。地区经济发达、交通便捷、信息灵通、服务配套、经济发展最为活跃。

黄浦区760万m2的现代化智能大厦和欧式古典风格的经典风格老大楼,是中外客商落户上海大展宏图的理想办公场所。南浦大桥、越江隧道、轨道交通组成的道路交通网络和古城公园、广场公园等生态绿地,以及星罗棋布的医疗卫生、教学、文体活动等机构、场所,为中外投资者的发展和生活创造了有利条件。

1.2 自然条件

黄浦区坐落上海碟缘高地中部,为江河湖海长期相互作用形成的三角洲冲积平原,属老滨海平原。地势坦荡低平,起伏和缓,平均高程为3~4 m。区境内气候属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湿宜人,季节分明,冬夏略长,夏初有梅雨,夏秋际多东南季风,伴有暴雨,冬春季多雾日。

区境内梅雨期一般自6月中旬至7月上旬,但有提早或推迟。故5~8月的持续性降雨,都属梅雨。

区境内台风多在夏秋之际。系赤道附近太平洋洋面上形成的强大低气压气流,风力常达10级以上,往往倒屋拔树,影响航空航海;所夹带的大量降水,易于低地积水成涝。历史上,风潮暴雨是境内最主要的自然灾害,防汛防台至今仍是一项重要工作。

区境内年降水量1 100 mm左右,集中在夏秋东南季风季节。1984~1993年:1985年降水量达1 533 mm;1988年仅631 mm。东南季风来袭,多伴暴雨,1993年8月7日,一次降雨123 mm。

1.3 区域现状排水系统管网管径总体评价

黄浦区内涉及的已建系统6个,分别为新延安东、复兴东、文庙、陆家浜、成都、中央商务区系统(西藏中、福建中、江西中),系统体制全部为雨、污水合流制系统(见表1)。

从总体上来说,黄浦区6个合流制排水系统的合流管道总长约170.731 km,已达标的管道长约118.08 km,黄浦区涉及的排水系统管网管径的平均达标率约为69.2%,与近期整个黄浦区的排水管道达标率80%~85%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尚有较多的工作要做。

表1 黄浦区涉及排水系统现状一览表

1.4 历年积水情况

历史上,原黄浦区范围内有南京西路(黄河路-成都北路),四川中路(广东路-南京东路),人民广场西南角、西北角,宁波路(四川路-福建中路),尚文路迎勋路(龙门邨地区),文庙路曹市弄、半淞园路花园港路及南浦大桥下的中山南路国货路等积水点。随着城市建设发展的加快,上述区域的南京西路,人民广场西南角西北角,半淞园路花园港路及及南浦大桥下的中山南路国货路等道路(或区域) 通过重大建设项目的改建或积水点改善工程或养护维修排管分流的方式改建了排水管道,大大改善了暴雨积水状况。尚文路龙门邨地区也通过改建管道及系统分流等工程改善了原南片区域最严重的积水区域的积水状况,但因该区域的排水分处于陆家浜路泵站系统及复兴东路泵站系统的最上游,当暴雨超过设计标准(1 a一遇;即36 mm/h以上) 还是可能有一定量的积水。而宁波路、四川中路等排水管网还未能按规划改造,加之原管径过小(宁波路Φ300),陈旧老化严重(四川中路砖拱异型管,使用已达80 a以上) 等原因,当暴雨过后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积水。经过多年来的汛期暴雨积水资料的分析,近年来原黄浦区范围内除了极少数的路段(如上述的宁波路和四川中路) 在短时超60 mm左右的暴雨产生积水外,基本上能达到标准以内不积水、超过标准退水快的要求。

2 难点分析

2.1 存在问题的原因

造成部分路段积水和排水不畅等情况发生,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2.1.1 管道超龄服役陈旧老化

黄浦区现有排水管道由于建造的历史、地域条件不同,及先有管道、再划分系统。在泵站、总管建成后,一些支管还是沿用原有旧管,其管道不能适应规划排水需要。如四川中路(南苏州路-广东路)、江西中路(南苏州路-延安东路)仍为较大管径的蛋形管、砖砌管。

2.1.2 老城厢地区历史欠账严重,下水道改造难度大

老城厢地区管道管径与规划相差较大,影响了这些地区的正常排水。在豫园、老西门仍然存在大量危棚简屋,此类地区道路狭窄,违章建筑侵占道路现象严重,没有下水道改建必须的施工界面。一旦对道路下水道进行改造施工,很有可能造成房屋坍塌事故。

2.1.3 合流制排水方式中排放的污水中夹带大量废弃物

黄浦区还有大量旧改房屋,居民生活污水通常直接通过雨水进水口排放到下水道管道中,期间大量生活垃圾等废弃物一并流入,一旦受到阻碍就会形成管道和窨井内堵塞,虽然通过增加养护频率,缩短养护周期等养护手段来保障排水管道的畅通,但仍有较多区域的下水道短时即能形成较严重的积泥,影响暴雨时的管道排放。

2.1.4 中央商务区排水系统中泵站设备陈旧老化严重

该排水系统为合流系统,其服务范围:东起中山东二路、西至温州路,南起广东路、福州路,北临苏州河,服务面积1.89 km2。包括原西藏中、福建中、江西中等3个排水系统,建造于上世纪50~60年代,除福建中泵站于1998年进行设备改造,其余泵站基本沿用老设备,设备老化严重,一旦发生故障,影响排水能力,不利于中央商务去的开发建设。同时在该范围内因未按规划的系统设计暴雨重现期P=3,径流系数ψ=0.8的改建标准实施“三泵合一”,系统范围内大量排水管道还未规划改建,宁波路、南京东路(河南路-中山东一路) 等几十公里的管道仍在超龄服务,排放管径、排水走向远远未达到中央商务区的排水标准(目前暴雨重现期P=1),故暴雨量超标时大多产生易积水的现象。

2.1.5 下水道通沟污泥出路问题急待解决

黄浦区市政下水管道总管长170.731 km,每天从管道内清出淤泥约20 t,这些污泥,都是通过污泥拖斗驳运到该区董家渡码头和卢湾区的日晖港码头,然后由船只运输到填埋场处置。长期以来,董家渡码头是黄浦区市政下水管道养护、污泥外运唯一的专门码头,但拆除污泥运输码头将是一个趋势。一旦污泥转运码头拆除,下水道污泥没有出路,下水道疏浚清捞工作被迫停止,将直接影响到区域排水安全。

针对这些薄弱点,目前的做法有如下几点。

2.2 解决问题的措施

2.2.1 加强日常养护,确保管道通畅

凭借合理的计划和较高的机械化养护手段,通过开展预防性、周期性养护,提高水务服务质量,着重对易积水区域及建筑基地周边加强疏通养护频率做到管内无积泥。对和物业部位连接的管道和窨井要加强清捞和疏通,对CCTV探测到的下水道损坏,要及早提出修复方案,争取在汛期前竣工,以消除隐患。

2.2.2 充分发挥“市区联手,站管联动”和“行业联手、协同作业”等防汛排水联防体系的作用

积极主动与环卫部门联手,共同搞好防汛工作,避免因树叶垃圾堵塞进水口造成积水。与相关泵站保持联系,互通信息。同时在雨水口设置固体废弃物拦截装置最大限度地拦截雨水中携带地面上大量的树叶、垃圾和泥砂等难以分解的废弃物通过雨水口经连接管直接流入排水管道中。

2.2.3 积极实践排水管道预防性修复工程

结合旧区改造重点解决区内管道非标、管径偏小、老化等影响民生的积水点改造工作,积极实践排水管道预防性修复工程。

平均每年保持实施1~2条路段的积水点改善工程,在改造排水主干管时,并对街坊管的现状情况进行排摸,明确其规模、位置及数量,配套建设或预留街坊收集管,杜绝由于调查不清造成街坊内雨、污水无法出流的情况发生。改造排水主管的同时对沿线用户接入管予以一并改建,形成完善的排水网络,彻底解决道路积水。配合一些地块的整体开发,逐步减少不达标路段的数量。通过近些年的积水点改善工程,一些传统的积水点都未发生积水现象。

积极实践排水管道预防性修复技术的应用,预防性修复工程是在管道结构性缺陷发展成事故之前,通过非开挖技术手段进行修复,恢复管道使用功能,延长管道使用寿命,同时可较好地解决土体流失、地下水渗漏等问题。该技术可以有效地克服开挖修复带来的环境、交通等问题,在对周围环境影响最小的情况下完成排水管道的修复。目前建国东路(黄陂南-肇周)路段的预防性修复工程已施工作业完成。

2.2.4 按外滩金融集聚带规划要求,加快排水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根据重点开发建设外滩金融集聚带,以外滩滨江发展为核心,加快建设外滩北段(品牌提升段)、外滩中段(功能示范段)、外滩南段(商务拓展段)的需要把西藏中(4.5 m3/s)、福建中(6 m3/s)、江西中(2.7 m3/s)系统改造成中央商务区排水系统,将设计暴雨重现期为由1 a一遇提高为3 a一遇,径流系数ψ=0.8,合流泵站的排水能力为21.33m3/s,污水泵的总截流能力为1.832 m3/s,规划新建DN1500过苏州河截流污水管,污水经浙江北路、天潼路、曲阜路、国庆路、天目西路、大统路截流至合流一期8号支线DN3000干管。

2.2.5 市、区联动,积极解决黄浦区污泥出路问题

黄浦区市政养护污泥目前只有外马路-董家渡路污泥码头唯一出路,虽然在世博会期间未予动迁,但市中心污泥码头迁移是发展趋势,应未雨绸缪,在上海市水务局排水处指导下,建设适合中心城区的通沟污泥中转站,污泥经沉淀脱水后,通过环卫码头外运填埋处置,选址优先考虑垃圾中转站周边无居民的空置场地,或中央商务区三泵合一后废弃的原旧污水泵站(在苏州河南岸黄浦区内)。

2.2.6 加强薄弱点的量放水人员力量

将防汛抢险队伍分成5个小组,除一个小组专门负责复兴路下立交外,其余各组负责一个街道,并负责该街道范围内的易积水点。量放水时确保积水点积水少,退水快。

3 对于暴雨积水防御的建议

(1)防汛防台工作从以汛期为主,转变到汛期与非汛期并重,重视抓好日常防汛减灾体系的建设、完善和管理上来,确保防汛防台工作在新时期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年的汛期有122 d,非汛期有243 d。在非汛期,必须要做好排水设施的维修养护工作,针对汛期暴露出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要查找原因,采取措施、全面整改、不断提高排水设施的防汛防台能力,为汛期打下扎实的基础。

另外,要搞好防汛队伍建设,积极开展专业人员培训和演练,总结防汛工作的经验教训,提高防汛防台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可靠性和可操作性。

(2)提高与完善防汛指挥系统的组织指挥能力,保障防汛应急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可操作性。

结合黄浦区的特点,针对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扩大预案的覆盖面,要细化预案,优化预案,努力提高预案的质量,做到职责清晰,简明扼要,注重实效,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组织开展针对性的应急抢险演练,以检验预案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提高抢险队伍的救灾技能和指挥员、战斗员的指挥水平及抢险能力。物资准备充分,保障抢险急需,确保任务完成。

(3)防汛责任制要按照“块块负总责,条条负主责,下级对上级负责,人人都有责”等四个层次,把责任落实到各个单位和相关人员。

a.行政首长负责制:行政首长负责制是全面落实防汛防台责任制的关键,各部门各单位的行政一把手是防汛防台的第一责任人,全面领导和指挥防汛抢险工作,实施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协调。

b.分级责任制:根据防汛工程所处地区、工程等级和重要程度等,确定分级管理运作、指挥调度的权限责任,实行分级管理、分级调度、分级负责。

c.分包责任制:为确保重点地区和主要防汛工程安全度汛,各级政府行政负责人和防汛指挥部领导成员实行分片包干,把防守任务具体落实到人,责任到人、以利于防汛抢险工作的开展。

d.岗位责任制:防汛工作的各个岗位都要制定岗位责任制,明确任务和要求定岗定责,落实到人。对岗位责任制的范围、项目、安全程度、责任时间等都作出明确规定。

e.技术责任制:主要是防汛抢险中,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专长,以实现科学抢险、优化调度和制定调度方案等有关技术问题,给专业技术人员建立技术责任制。

(4)加大宣传和执法的力度。

积极贯彻对社会公开的“三项承诺”,认真参与“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世界环境日”等宣传活动和夏令热线排水志愿者队伍为民服务进社区活动。要充分发挥利用好街坊小区宣传栏、张贴告示等手段,准确及时、主动地向社区民众宣传防汛预警信息、极端天气预报、台风警报等防御知识、自救互救常识,努力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确保中心城区正常运行,确保安全度汛。

另一方面,在“以人为本”的宗旨下,做好水务执法工作。按要求做到“两个坚持、四个加强”:坚持严格执法、坚持文明执法,加强队伍建设、加强长效机制、加强执法宣传、加强贯彻落实,为防汛排水工作的奠定坚实基础,做好有力保障。

防汛防台是一项涉及城市和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随着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建设,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防汛防台工作的要求将更高;面临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严重和频繁的趋势,防汛防台的形势将越来越严峻。防汛防台工作必须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明确目标、创新机制,从总体上提高防御暴雨的水平,保障现代化国际城市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猜你喜欢

黄浦区积水防汛
夏季防洪防汛
小米粒去哪里
原来是输卵管积水惹的祸
防汛当前莫添乱
黄浦区积极推进节能降耗“十四五”规划前期研究工作
虹口区发改委到黄浦区调研建筑节能工作
小熊当当玩积水
防汛,就是要和隐患“对着干”
原来是输卵管积水惹的祸
黄浦区积极推进2018年节能减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