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

2014-09-27刘运全满春涛刘永贤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4年3期
关键词:心理素质趋势现状

刘运全++满春涛++刘永贤

摘 要:大学生是我国重要的人力资源,他们心理素质水平备受社会关注,这从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历史及丰富的研究文献可见一斑,但是纵观以往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结果,并对以往的研究文献进行元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几个重要的问题并未得到解决,比如:研究者采用的研究方法不统一;心理素质的测量工具不一致;心理素质的概念未形成共识;等等,这些直接影响到研究结果的普遍适用性。为了使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更加科学化,在以后的研究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心理素质的内涵与外延明确化、清晰化;对现有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理论进行有效整合并且提高心理素质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以及在教育过程中重视提高心理素质培养方式方法的系统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素质; 现状; 趋势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4)03-0130-04

大学生作为中国社会未来建设的核心力量,他们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着未来中国发展的质量。大学生的素质不仅包含身体素质、道德素质、知识素质,更重要的是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目前有关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的成果很多,但是在总结这些成果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研究者将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混淆甚至等同起来。这不仅在理论上妨碍研究的深入,在实践中也不利于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培养。事实上,心理健康并不等于心理素质良好,但是心理素质良好能保证心理健康。因此有必要就当前心理素质的研究状况进行总结分析,明确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内涵、外延和实质,从而为研究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培养措施打好基础。

一、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的历史

以“心理素质”为关键词查找相关文献发现,心理素质最早仅作为一个词语出现在1979年的两篇文献中,如郭思九的《云南民间民族诗歌的形式及其表现手法》,研究者并未对其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1981年,雄锡元在《民族共同心理素质问题初探》中将心理素质理解为心理状态或者心理特点。

1982年以后,研究者虽以心理素质为研究主题,研究不同群体的心理素质,但此时心理素质的含义是需要具备的解决问题的心理条件,如教师心理素质、军人心理素质、司法人员心理素质,尤其以运动员的心理素质研究居多。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提出素质教育,心理素质被看作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学生的心理素质备受重视,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随之出现。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测评出现在1990年易理国等的《大学生心理素质测试及研究》文章中,研究者采用卡特尔人格测验,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了测评。

1994年以后,国家出台了多个有关加强心理素质培养的若干文件,这些文件出台之后,心理素质备受重视,研究成果大增,但大部分研究者是将心理素质等同于心理健康,以心理健康高低的程度来代替心理素质的水平。虽然有的学者对心理素质的内涵给予了界定,但是并没有进一步深入研究如何测量与测定心理素质的高低的工具与方法。因此,到目前为止虽然以心理素质为主题或关键词的文章颇丰,但心理素质的研究成果并未形成一致。

有重要影响的文件如:《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通过多种形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及胡锦涛在2005年《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要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要注意抓好心理健康咨询和教育工作,促使大学生们形成和保持健康的心理素质”。在研究者方面,以张大均教授为主的研究团队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不仅对心理素质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以及心理素质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与此同时编制了相应的心理素质测量量表,如何修订心理素质测量量表使它适合大学生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二、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的现状

1.大学生心理素质概念研究的多样性

心理素质作为一个中国本土化的概念,在将近30年的研究发展过程中,很多研究者对其进行了界定。在可查找的资料中,张履祥最早对心理素质进行了界定。他将心理素质看作是由心理能力素质(智力因素)、心理动力素质(人格因素)、身心潜能素质三个亚系统交互作用的、动态同构的自组织系统。[1]在此基础上,学者们继续对心理素质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很多关于心理素质的概念,但是每个概念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延续性与深入性。学者们从心理的不同侧面对心理素质进行界定,如刘华山认为心理素质是个性心理品质在人的生活实践中的综合表现。[2]而肖汉仕认为心理素质为一个人的性格品质、心理能力、心理动力、心理健康状况及心因性行为的水平或质量的综合体现。[3]王建军认为心理素质是个体人格的力量和强度。[4]李虹认为,心理素质是在其自然素质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化的过程而形成的综合心理能力和质量。[5]燕国材认为,心理素质是一系列稳定心理特点的综合。[6]有些研究者专门探讨了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素质概念。如:周治金认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与大学生的学习、学术研究和生活实践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的综合表现。[7]罗品超认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指在先天生理特性的基础上,大学生在社会适应过程中所形成的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践密切联系的心理过程、个性心理方面的稳定的特征。[8]

研究者在总结这些定义时,意识到了心理素质的复杂性,比如心理素质的多因素性、结构性、交互性等等。但由于心理素质作为一个中国本土化的概念,没有理论经验可以借鉴,研究者更多的是根据自己对心理素质的理解进行研究,或者将心理素质看作是心理现象所应该具备的水平、层次和质量或者将心理的某一个具体方面作为心理素质的基础。这种情况最终会导致对于心理素质的研究结果在现实的应用过程中并不能取得普遍有效的结果,而且不利于心理素质研究结果的系统化与理论化。

心理素质在我国文化环境中更多地被用于个体处在某种问题情境时,对个体表现的评价。作者借鉴以往研究结果,分析心理素质应用情境,认为心理素质指在某种问题情境中,一个具有合理自我效能感的正常人所表现出的认知分析能力与环境适应能力的综合。

这个定义首先强调的是心理素质是针对正常人的,对于异常的人无所谓心理素质水平的高低;其次,心理素质适用于问题情境中,比如,学生考试焦虑的出现,某人在重要的比赛情境中的表现比平时情境中结果要差,等等,我们都会说其心理素质不高。而对于那些处于冲突情境中能应对自如的人我们就会认为他们心理素质高,因此,问题情境是体现心理素质必备的因素;再者,个体在应激情境下沉着冷静的理性分析能力以及在理性分析的条件下及时采取应对策略的能力是心理素质必备的条件。

2.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结果的现状

总结有关以心理素质为主题的研究成果显示,目前对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整体状况的描述,不同年级心理素质之间的差异以及男生与女生心理素质之间的差异,等等。如北京市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优于全国大学生,但仍有16.51%的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9]大学新生在抑郁、躯体化、恐怖、精神病性四个方面心理因素发生问题的概率较多,且以文科学生居多。[10]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年级差异表现为大二>大三>大一>大四的发展趋势;但也有研究发现大一和大四学生的心理素质总分显著高于大二和大三学生。[11]大学女生在人际关系敏感、忧郁、焦虑、恐怖因子上得分高于男生,而男生在躯体化、强迫、敌对、精神病性因子上得分高于女生[12],等等。

以上研究结果中虽然研究者以心理素质为研究主题,但是研究内容更多的是涉及心理健康状况的描述,尤其是研究结果直接用表示心理健康的因素进行描述,这就是研究者将心理素质的概念等同于心理健康的概念。虽然有的结果的描述是以心理素质出现,但是在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工具是以调查心理健康状况为主要功能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因此这些研究结果并没有真正地反映出心理素质的状况,而更多是对心理健康状况的描述。

由于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之间关系微妙,这导致很多研究者将心理素质等同于心理健康进行研究。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会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但是处于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并不能保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水平和需要满足的程度有关。个体强烈的焦虑、抑郁、恐惧等等负性情绪体验是其存在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外部表现,而情绪的产生是客体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凡能满足自己需要的事物就会引起愉快的情绪,反之,则引起不愉快的情绪。而心理素质却往往完全相反。心理素质并不是与心理需要的满足程度有关,相反,心理素质的高低在于能够承受需要得不到满足的程度。所谓挫折耐受力,就是经受得逆境的考验和失败。[13]如一帆风顺的生活经历往往能使个体保持比较健康的心理,但是其心理素质可能是比较差甚至很差的。有些孩子在父母和老师眼中是好孩子和好学生,但是面对一点小的挫折的时候就很容易被打倒,这是心理素质不高的表现。因此我们要对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的实质进行区分,提高研究准确性,使两者的研究结果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3.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方法的应用现状

当前学界研究心理素质主要采用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心理素质的理论研究。研究者主要运用逻辑思辨、经验总结、文献分析等方法,其中尤其以逻辑思辨为最经常使用的方法,2007年王滔等的统计结果是以逻辑思辨为研究方法的文献占理论研究方法的96.73%,为562篇。[14]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及其教育的若干理论与现实问题进行探索。第二种方法是心理素质的实证研究。研究者使用的调查工具大概分为两类。第一,多数研究者根据自身对心理素质的理解借鉴相关的国外成型量表并对其进行翻译及应用,使用频率较多的量表有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大学生人格健康量表(UPI)、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I)等等。使用的这些量表主要是针对心理健康水平或者人格测试的量表,因此研究所得结果并不能全面描述和解释心理素质的状况。第二,部分研究者针对我国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结构,遵循科学的心理量表编制程序,编制了有一定信效度的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或量表进行调查,如王滔的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15]、梁宁建的师范生心理素质评价量表[16]、罗品超的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17]。虽然心理素质自编量表具有一定的信效度,但是研究对于心理素质的概念仍是一种见仁见智的状况,因此研究者所编制的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也是有区别的,最终,这些研究结果只会起到增加心理素质研究结果数量的结果,并不会对心理素质的干预起到实质性的帮助。

4.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式方法的研究现状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式方法的研究,不同的研究者采用了不同的干预措施,比如李远贵提出的加强高校心理咨询室建设,提高心理咨询的有效性[18],冉武红提出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19],李献斌等研究的团体辅导在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中的作用[20]等等。这些措施的采取在一定程度上更多的是针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虽然在实施这些措施的过程中,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可能会有所提高,但是这些方法对于心理素质的提高缺少一定的针对性,因此并不能保证一定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如果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就需要对心理素质这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有一个比较清晰与明确的界定,使教育方法有科学的理论基础,这样可以使干预措施及教育方法更合理,更加科学。

三、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趋势

1.大学生心理素质理论的整合与建构

理论的整合与建构是研究的基础。在心理素质研究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心理素质研究理论的整合与建构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在心理素质研究理论整合与建构过程中首先需要对心理素质概念的本质与内涵进行界定与明确。心理素质的概念是从事心理素质研究的基础与出发点,而目前心理素质不仅仅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很多学科如教育学、社会学、医学、体育学等都对其有所涉及,因此需要对不同学科的有关心理素质的观点进行整合,以明确心理素质的本质与内涵,减少研究中概念理解的分歧。只有心理素质概念清晰才可以使有关心理素质的研究更加深入,使研究结果更加透彻,更有助于心理素质研究理论的系统化。其次,在明确心理素质概念的本质与内涵基础上深入分析心理素质的结构,探明构成心理素质的因素及其维度,从而有助于心理素质干预措施的研究与实践,为有效提高心理素质提供便利条件。再者,对已有有关心理素质的研究结论进行元分析,以便发现研究者在目前关于心理素质研究中的相通点以及造成不同观点的影响因素,为心理素质概念的界定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从而促进心理素质概念的明确。

2.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方法的科学化与综合化

在以后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的过程中,研究方法需要逐渐的科学化与综合化。首先,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特点是既有稳定性又有发展性,因此需要科学选择研究方法,严密设计研究过程,尽量采取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相结合,这样既可以了解此时此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还可以了解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趋势与规律,从而更好地揭示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全貌;其次,注重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的综合,质化研究使心理素质的理论系统化,以系统的理论来指导量化研究,做到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统一,这是实现科学研究心理素质的基础;再次,注重提高量表编制的科学性以保证量表的信度与效度,使之符合中国大学生的特征;最后,就是需要对所的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仔细探讨数据背后可以为我们提供的信息。

3.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法的科学化与系统化

目前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法更多的是针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而心理健康并不是心理素质的全部。大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提高他们心理素质的基础,因此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重视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同时,积极主动的从心理素质的概念着手,对心理素质的内涵与外延进行研究,寻找心理素质教育的方法。这就需要在教育过程中及时将心理素质的理论研究成果与实践相结合,应用于教育过程之中。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法的探索中应该重视以下三个方面的干预方法的研究:第一,培养大学生理性认知的能力。理性认知是客观、正确分析问题的前提,只有保证对问题有清晰明了的认识,才可能找到应对问题的方法。第二,培养大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学会选择积极的应对方法。弗洛伊德生前曾断断续续地提出了一些防御机制。后来人们不断对这些防御机制进行总结与发展,经常被提到的一共有18种防御机制:压抑、否认、退行、幻想、置换、合理化与理智化、投射、摄入、反向、代偿、仿同、隔离、抵消、禁欲、躯体化、升华、幽默、利他。在这18种防御机制中,升华、幽默与利他是三种积极的应对方式。高校教育应该注意培养大学生学会更多地采用这三种积极的方式。第三,需要帮助大学生体验合理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任务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一个人对自我效能的判断,会对其活动和社会环境的选择有一定的影响,而且对人们将付出多大的努力以及在遇到障碍或不愉快经历时,人们会坚持多长时间有一定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到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的模式。因此帮助大学生体验合理的自我效能感有利于他们更多地收获成功的经验,在这个过程中学会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自己,从而对自己形成正确合理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1] 张履祥,钱含芬,等.应用心理测量学——智力人格心理素质教育[M].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1.

[2] 刘华山.试析学生心理素质特征与结构[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4):52-53,66.

[3] 肖汉仕.心理素质的结构及其内外关系[J].中国教育学刊,1999(4):26-29.

[4] 王建军.心理素质概念的内涵新探[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62-64.

[5] 李虹.素质、心理素质与素质教育[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4):592-596.

[6][13] 燕国材.论心理素质及其教育[J].云梦学刊,2000(3):71-75.

[7] 周治金.论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3(3):30-34.

[8][11][17] 罗品超.大学生心理素质构成因素及其测量工具的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9] 樊富珉,王建中.北京大学生心理素质及心理健康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4):26-32.

[10] 池忠军,段鑫星,王传启,等.一年级大学生心理素质状况调查[J].青年研究,1996(2):4-6.

[12] 纪宏.高师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调查研究及自杀危机干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26-33.

[14] 王滔.我国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20年的回顾与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2007(4):76-83.

[15] 王滔.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及其发展特点的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16] 梁宁建,殷芳.师范生心理素质评价体系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0(3):315-318.

[18] 李远贵.试论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 2000(3):22.

[19] 冉武红.关于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几点思考[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100.

[20] 李献斌,李阿特,王世伟,等.团体辅导在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中的作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0(22):152-153.

[责任编辑:成方哲]

猜你喜欢

心理素质趋势现状
本期话题:如何有效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趋势
浅谈心理素质课程的重要意义
幼儿心理素质与良好行为习惯、问题行为的关系
地方高校学生干部心理素质提升探析
初秋唇妆趋势
中国传染病十年新趋势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