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网络平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新发展
2014-09-27许克松陈英
许克松++陈英
摘 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网络平台是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最新产物,它以其独特的信息传播交流方式契合了当代大学生的思维、心理和行为特点,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方式。作为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正确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微网络平台的科学内涵、运行特点和积极作用,才能有效运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网络平台,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微网络平台; 运行特点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4)03-0103-03
据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统计,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5.91亿,其中手机网民4.64亿,大学生网民占20.3%。搜索引擎、网络新闻、即时通信、微博微信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极大地改变了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心理模式,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而目前诸多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沉寂、社区的形式化等反映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边缘化危险,这些挑战凸显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1]因此,立足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积极运用微博、微信等微网络平台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这对于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适应性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网络平台的内涵解读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网络平台是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以2G、3G移动通信网络和互联网为技术支撑,以各种便捷式信息接收与处理工具为载体,以各种短小细微的网络信息为内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在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双向互动、同步异步传播,促进教育主客体进行即时快捷的思想情感互动交流的网络平台。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网络平台的形成背景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网络平台是网络信息技术向“微”型便捷发展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相结合的产物。首先是技术发展背景,即随着2G、3G移动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网与互联网之间实现了无缝对接,各种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从单纯的通信工具发展成了微型网络信息处理平台;其次是实践发展背景,即随着微网络时代的到来,过去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不能完全正确指导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网络平台的形成,就是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不断深化发展的一种积极回应;最后是关系背景,即大学生与微网络平台紧密联系的特殊关系,在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下产生的各种便携式移动终端(如手机、平板电脑等)和微网络信息工具(如微博、微信、QQ等),它们信息发布即时、信息传递快捷、信息互动高效的特点完全符合大学生的思想行为需要,成为大学生进行信息交流的主要方式。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网络平台的根本性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网络平台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一种载体,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一种方法。一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不仅可以承载和传递丰富、生动的多媒体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而且还可以实现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双向互动,可见,它既能承载、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又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且主客体可借此相互作用[2],因此,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一种现代网络载体。另一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网络平台还是一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育主体可以通过它来了解和认识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并引导他们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从而实现教育内容和要求向教育对象思想转化的教育目的。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网络平台的运行方式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网络平台的运行方式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网络平台的具体运用的操作方式的总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网络平台的运行必须借助和使用这些信息技术的形式,才能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即时有效传递和教育主客体间的双向互动。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各类便携式移动终端,即指可以在移动中使用的各种便捷微型的计算机设备,包括手机、笔记本、平板电脑等;二是即时通信工具,即应用在计算机网络平台上的,利用点对点的协议,能够实现即时的文本、音频、视频交流的一种通信方式,如QQ、Fetion、微信等;三是微博,即基于有线和无线互联网终端发布精短信息供其他网友共享的即时信息网络,用户可通过手机、Web等方式发布消息,信息内容限定140字以内。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网络平台的特点分析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是阶级社会的一种特定的社会信息传播现象和活动,是以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活动。[3]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网络平台的运行特点可以从信息传播过程的发布、传递和交互三个基本环节去分析。
1.“多终端”和“嵌套性”的信息即时发布特点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网络平台中,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发布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多终端性”。“终端”是指网络与最终用户接触用以实现网络应用的各种设备,包括手机、笔记本、平板电脑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网络平台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可以通过多种移动终端跨时空的即时快捷发布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二是“嵌套性”。“嵌套”是指网络工具以开放API的形式,允许大量第三方开发者将众多功能性软件嵌套在其产品上,从而拓宽信息发布渠道和内容。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网络平台中,即时通讯工具、微博、SNS网站等工具都实现了功能上的嵌套式发展,这不仅可以拓宽信息发布渠道、节约信息发布时间,又可以丰富信息内容,从而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发布的即时性以及内容的鲜活性和丰富性。
2.“节点式”和“圈子化”的信息裂变传递特点
“节点”是指在网络拓扑中,网络任何支路的终端或网络中两个或更多支路的互连公共点。有学者认为每一个网络媒体的节点实际上是生命个体的人,每个人代表的是网络媒体里的个体终端,或是节点。[4]按照“节点”的定义,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递过程中,每一个信息传递者或接收者都是一个节点。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网络平台就是一张由不同的教育主客体等节点构成的网络,其运行过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沿着不同的向度向各个节点不断流动的过程。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节点式”传播过程中,信息在不同节点之间的流动和勾连又会产生以某几个节点共同喜欢的话题为核心的“圈子”,在一个圈子里面的节点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分享、传递信息,不同的圈子之间也会由于信息的流动形成一个新的圈子,这种“圈子化”的传播形态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得以大范围传播和扩散。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网络平台中,每一个教育主客体都是发布或接收信息的节点,他们之间的信息传递又会增加新的信息,改变信息的传播路径和状态,并且形成以自己为中心的规模各异的信息传递网络。
3.“非线性”和“随时性”的信息互动反馈特点
反馈是控制论的一个基本概念,原意是指控制系统中将输出输回到原系统中。在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过程中,反馈机制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即时反映教育对象在接收到信息时做出的各种效应,帮助教育主体准确把握教育对象的思想行为动态并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确保下一次的信息传递更加有效,从而增加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之间的互动交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网络平台中具有两个特征:一是信息互动反馈的“非线性”特征,即信息的反馈路径不再单一,信息反馈的接收途径更加多元,大学生在接收到信息后可以通过各种移动终端或微网络工具向教育主体反馈信息;二是信息互动反馈的“随时性”特征,即大学生在接收到信息后可以即时向教育主体反馈信息,教育主体也可以根据其反馈信息做出即时的调整和回应,但同时也存在部分大学生在接收到信息后并不进行主动及时的回应,而是根据自己的情况在其他时间点给予回复。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网络平台的作用探究
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网络平台信息发布方便即时、信息传递多元快捷、信息反馈持续互动的特点,可以概要出以下三方面的作用:
1.搭建了教育主体与大学生“跨时空性”的即时快捷沟通平台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网络平台中,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递突破了时空限制,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可以进行“跨时空”的自由沟通交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网络平台中,教育主体可以在任何时间通过各种移动终端设备即时发布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大学生也可以在任何时间接收获取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实现教育者与大学生的即时沟通交流。这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同步”即时沟通交流,即对于正在使用微网络平台的同学,他们可以立即接收到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并与教育者进行即时的沟通交流;二是“异步”即时沟通交流,即对于由于各种原因而没有使用微网络平台的同学,他们可以在其他时间再获取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并及时与教育者进行沟通交流。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网络平台中,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可以按时间序列存储,大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登录平台获取信息,这有利于教育主客体之间进行跨时间性的同步异步沟通交流。同时,教育主客体还可以通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网络平台打破地域界限,在任何地点传递或接收信息。这种“跨地域”的即时沟通交流模式模糊了公共和私人的空间界限,缩小了校内与校外的空间距离,提高了教育主客体之间即时沟通交流的有效性。
2.构建了教育主体与大学生“网状辐射式”的思想信息流动渠道
思想教育的过程,从特定意义上说,就是思想信息的流程。[5]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通过主客体之间的思想信息流动进行思想交流的互动过程,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网络平台中“网状辐射式”思想信息流动渠道决定了教育主客体间多形式的交流方式:即“点对点”的思想信息流动决定了“一对一”的双向性交流、“点对面”的思想信息流动决定了“一对多”的辐射式交流、“面对面”的思想信息流动决定了“多对多”的网状式交流。“一对一”的双向式交流是指教育主体通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网络平台和大学生个体进行单独的双向互动交流。“一对多”的辐射式交流是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网络平台中,教育主体或客体都可以作为一个信息生成或接收的节点,并以此节点为中心向其他节点传递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实现节点间的互动交流。“多对多”的网状式交流是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网络平台中,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呈现为一种网格式状态,每一个教育主客体就是网格中的一个节点,他们之间的交流就是以每一个节点为中心形成的信息生成、接收或传递的错综复杂的信息流动网络。然而,这三种方式并不是独立的,它们之间是共同进行或者是协同配合进行的,这样更能保证教育主体可以即时、全面、准确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
3.促进了教育主体即时全面地把握大学生思想情感动态
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有显流,也有潜流,“表现出来的、引人注意的、明显的是显流;没有被发现的、正在酝酿的、处于萌芽状态的是潜流。要有见微知著的本领,及时洞察和发现潜流”[6]。大学生群体在各种微网络工具上发布和传递的信息,涉及他们的生活、学习、情感、就业等各方面的境况和感受,其中恰恰蕴含着大学生思想中的潜流。教育者可以通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网络平台即时地“关注”和“跟随”这些贴近学生实际的方方面面的思想信息,并对这些繁冗复杂的思想信息进行深入分析挖掘,从中捕捉到大学生的思想情感动态,对其思想潜流加以积极引导。同时,教育者还可以即时发现和处理大学生网络舆情。网络舆情是大学生思想信息的集散地和放大器,成为教育者认识大学生思想情感实际的“晴雨表”和“风向标”。而由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网络平台具有信息发布便捷、传递快速和交互性强等优势,教育者可以利用它即时发现、处理和引导大学生网络舆情。一方面,教育者可以以“旁观者”的身份密切关注大学生讨论的舆论焦点,及时灵敏地捕捉群体性问题的苗头,并分析和判断出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趋势,为正确引导和有效控制网络舆情做准备;另一方面,教育者可以以“参与者”的身份主动建构或参与大学生追逐的舆论焦点,对其积极言论加以支持,对其消极言论加以引导,确保大学生网络舆情向积极、正面、理性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谢玉进.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创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4):109-112.
[2]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40.
[3] 欧阳林.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学[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9.
[4] 喻国明.微博:一种新的传播形态的考察——影响力模型和社会型运用[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3.
[5] 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0.
[6] 田建国.名校建设[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121.
[责任编辑:庞 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