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余姚市洪灾后病媒生物应急监测结果分析

2014-09-27陈立锋朱光锋虞旺引

上海预防医学 2014年8期
关键词:余姚市监测点洪灾

陈立锋 朱光锋 虞旺引

余姚市位于浙东宁绍平原,处宁波、绍兴交界之地,南枕四明山,北接杭州湾,[JP3]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2℃,年降水量1 361 mm,城区平均海拔11 m。2013年10月7日,建国以来最强“秋台风”给余姚带来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水灾,过程降雨量496.4 mm,70%的城区受淹,8 d后积水才基本排清,导致当地的生态及人居环境发生较大变化。为及时掌握灾后病媒生物种群密度变化及对病媒相关传染病发生造成的影响,及时有效地指导开展杀灭工作,我们对余姚市进行了灾后应急病媒生物监测。

1对象与方法

1.1监测对象

监测对象为余姚市洪涝灾区的蚊、蝇、鼠。

1.2监测点设置

以余姚市洪涝灾区的城区4个街道为监测点。

1.3监测时间和频次

监测时间为2013年10月17日—11月21日,每周1次。

1.4监测方法

1.4.1蚊密度监测(灯诱法)每个监测点设置新、老居民区各1个,各布放1只诱蚊灯,悬挂于小区门卫或居民庭院处。悬挂高度离地面1 m,避开强光源于日落时开灯,放置12 h,次日上午收回,计算密度指数。

1.4.2蝇密度监测(笼诱法)每个监测点设置定点垃圾堆放处2只、公厕1只、农贸市场2只。诱饵统一采用红糖米醋各25 g,加适量水,放置时间统一为6 h。计数并记录结果,计算各场所蝇类总数及密度。

1.4.3鼠密度监测(粘捕法)每个监测点各布放粘鼠板70块,包括五小行业30块,农贸市场20块,居民区20块。每15 m2房间布2块,沿墙根、靠墙布放。晚放晨收,统计捕获率。

1.5数据处理

蚊、蝇、鼠密度监测只计算密度指数,不进行分类统计。

2结果

2.1蚊密度

灾后监测蚊总密度为0.95只/h,低于2012年同期和2013年9月份监测密度。蚊密度监测曲线呈单峰型,10月31日蚊密度最高,为1.13只/h。灾后初期由于蚊类孳生地遭到破坏,环境大规模清理和消杀工作的及时开展,密度较低;11月份开始,随着温度的逐渐降低,蚊类密度也逐渐下降(图1)。

2.2蝇密度

蝇总密度为1.44只/笼,也低于2012年同期和2013年9月份的监测密度。蝇密度监测曲线呈双峰型,在灾后初期表现为一个高峰,随着垃圾的及时清理和消杀工作的开展,蝇密度逐渐下降。由于灾后生活、工作恢复正常,11月7日又有一个发生高峰,之后随着气温的降低,蝇类密度逐渐降低并维持在较低水平(图2)。

3讨论

3.1洪灾后开展病媒生物应急监测意义

病媒密度监测工作对灾后开展病媒杀灭工作非常重要。有报道认为,当监测到的病媒密度指数高于当地平均3年的密度指数3倍以上时,应立即进行杀灭处理\[1\]。通过应急监测,能及时了解灾区蚊、蝇、鼠等重要病媒生物的密度,为科学地开展病媒生物防制提供可靠的依据,从而降低灾区媒介生物性疾病发生的风险,阻断相关疾病的爆发流行。

3.2洪灾后病媒生物应急监测的选择

灾区环境恶劣、条件艰苦,病媒监测专业人员缺乏。因此,因地制宜地选择简便有效的监测方法十分重要,能较好地反映灾后主要病媒生物的密度变化。当密度指数稳定并维持在较低水平后,由每周监测1次恢复到灾前每月1次的常规监测。监测数据表明,此次监测方法简便实用,可对病媒传染病发生的危险性和防治效果进行科学地评估。

3.3洪灾后病媒生物的消长特点

此次洪水积水量大、消退慢、环境影响大,破坏了病媒生物原有的孳生和栖息地,使其总数有所减少。洪水退后由于环境的及时清理和消杀工作的积极开展,使蚊、蝇的密度维持在较低水平,甚至低于灾前和往年同期的监测密度。抗洪救灾开展后,大量的垃圾、淤泥被清理,使鼠类的栖息地大量减少、食物短缺,因此鼠密度呈下降趋势。

3.4环境清理、消毒和病媒防制开展

环境的清理和整治是灾后防病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环节,是开展环境消毒和病媒防制的基础。在救灾防疫中,应将环境消毒和病媒生物防制有效地结合起来。在使用含氯消毒剂进行环境消毒的同时,宜喷洒杀虫药品,布放灭鼠夹,及时有效地开展杀虫、灭鼠等工作\[2\]。但是也不能过分地依赖化学防治,以免造成药物的大量浪费和环境污染。要遵循综合防治的原则,应将病媒生物监测与防治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监测来科学指导和评估防治工作,尽可能避免乱用或滥用杀虫剂,避免环境的污染和给人们健康带来的危害\[3\]。

3.5加强常规监测和人才培养

定期、系统、连续地常规监测,能客观地反映当地的病媒消长情况,有了可靠的本地资料,才能对灾后病媒生物的密度指数进行科学地对比和评估,为灾后防病工作提供参考。在基层疾病控制机构,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的防疫人员中,从事病媒生物监测工作的专业人员缺乏,一旦发生自然灾害,由于人力分散,工作量大,很难组织人员开展有效的监测。因此,必须加速病媒生物监测专业人员的培养。

4参考文献

[1]方勇,李述杨,王灵岚,等.南平洪灾病媒监测与控制体会\[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1,17(6):66-67.

[2]王军浩,秦宏伟,张进保.特大自然灾害后如何做好卫生防疫工作\[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2,26(4):61-62.

[3]胡雅劼,刘起勇,钱薇萍.汶川地震灾区病媒生物监测分析\[J\].中国媒介生物及控制杂志,2010,21(1):9-11.

(收稿日期:2014-01-27)[LM]

文章编号:1004-9231(2014)08-0422-04

余姚市位于浙东宁绍平原,处宁波、绍兴交界之地,南枕四明山,北接杭州湾,[JP3]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2℃,年降水量1 361 mm,城区平均海拔11 m。2013年10月7日,建国以来最强“秋台风”给余姚带来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水灾,过程降雨量496.4 mm,70%的城区受淹,8 d后积水才基本排清,导致当地的生态及人居环境发生较大变化。为及时掌握灾后病媒生物种群密度变化及对病媒相关传染病发生造成的影响,及时有效地指导开展杀灭工作,我们对余姚市进行了灾后应急病媒生物监测。

1对象与方法

1.1监测对象

监测对象为余姚市洪涝灾区的蚊、蝇、鼠。

1.2监测点设置

以余姚市洪涝灾区的城区4个街道为监测点。

1.3监测时间和频次

监测时间为2013年10月17日—11月21日,每周1次。

1.4监测方法

1.4.1蚊密度监测(灯诱法)每个监测点设置新、老居民区各1个,各布放1只诱蚊灯,悬挂于小区门卫或居民庭院处。悬挂高度离地面1 m,避开强光源于日落时开灯,放置12 h,次日上午收回,计算密度指数。

1.4.2蝇密度监测(笼诱法)每个监测点设置定点垃圾堆放处2只、公厕1只、农贸市场2只。诱饵统一采用红糖米醋各25 g,加适量水,放置时间统一为6 h。计数并记录结果,计算各场所蝇类总数及密度。

1.4.3鼠密度监测(粘捕法)每个监测点各布放粘鼠板70块,包括五小行业30块,农贸市场20块,居民区20块。每15 m2房间布2块,沿墙根、靠墙布放。晚放晨收,统计捕获率。

1.5数据处理

蚊、蝇、鼠密度监测只计算密度指数,不进行分类统计。

2结果

2.1蚊密度

灾后监测蚊总密度为0.95只/h,低于2012年同期和2013年9月份监测密度。蚊密度监测曲线呈单峰型,10月31日蚊密度最高,为1.13只/h。灾后初期由于蚊类孳生地遭到破坏,环境大规模清理和消杀工作的及时开展,密度较低;11月份开始,随着温度的逐渐降低,蚊类密度也逐渐下降(图1)。

2.2蝇密度

蝇总密度为1.44只/笼,也低于2012年同期和2013年9月份的监测密度。蝇密度监测曲线呈双峰型,在灾后初期表现为一个高峰,随着垃圾的及时清理和消杀工作的开展,蝇密度逐渐下降。由于灾后生活、工作恢复正常,11月7日又有一个发生高峰,之后随着气温的降低,蝇类密度逐渐降低并维持在较低水平(图2)。

3讨论

3.1洪灾后开展病媒生物应急监测意义

病媒密度监测工作对灾后开展病媒杀灭工作非常重要。有报道认为,当监测到的病媒密度指数高于当地平均3年的密度指数3倍以上时,应立即进行杀灭处理\[1\]。通过应急监测,能及时了解灾区蚊、蝇、鼠等重要病媒生物的密度,为科学地开展病媒生物防制提供可靠的依据,从而降低灾区媒介生物性疾病发生的风险,阻断相关疾病的爆发流行。

3.2洪灾后病媒生物应急监测的选择

灾区环境恶劣、条件艰苦,病媒监测专业人员缺乏。因此,因地制宜地选择简便有效的监测方法十分重要,能较好地反映灾后主要病媒生物的密度变化。当密度指数稳定并维持在较低水平后,由每周监测1次恢复到灾前每月1次的常规监测。监测数据表明,此次监测方法简便实用,可对病媒传染病发生的危险性和防治效果进行科学地评估。

3.3洪灾后病媒生物的消长特点

此次洪水积水量大、消退慢、环境影响大,破坏了病媒生物原有的孳生和栖息地,使其总数有所减少。洪水退后由于环境的及时清理和消杀工作的积极开展,使蚊、蝇的密度维持在较低水平,甚至低于灾前和往年同期的监测密度。抗洪救灾开展后,大量的垃圾、淤泥被清理,使鼠类的栖息地大量减少、食物短缺,因此鼠密度呈下降趋势。

3.4环境清理、消毒和病媒防制开展

环境的清理和整治是灾后防病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环节,是开展环境消毒和病媒防制的基础。在救灾防疫中,应将环境消毒和病媒生物防制有效地结合起来。在使用含氯消毒剂进行环境消毒的同时,宜喷洒杀虫药品,布放灭鼠夹,及时有效地开展杀虫、灭鼠等工作\[2\]。但是也不能过分地依赖化学防治,以免造成药物的大量浪费和环境污染。要遵循综合防治的原则,应将病媒生物监测与防治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监测来科学指导和评估防治工作,尽可能避免乱用或滥用杀虫剂,避免环境的污染和给人们健康带来的危害\[3\]。

3.5加强常规监测和人才培养

定期、系统、连续地常规监测,能客观地反映当地的病媒消长情况,有了可靠的本地资料,才能对灾后病媒生物的密度指数进行科学地对比和评估,为灾后防病工作提供参考。在基层疾病控制机构,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的防疫人员中,从事病媒生物监测工作的专业人员缺乏,一旦发生自然灾害,由于人力分散,工作量大,很难组织人员开展有效的监测。因此,必须加速病媒生物监测专业人员的培养。

4参考文献

[1]方勇,李述杨,王灵岚,等.南平洪灾病媒监测与控制体会\[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1,17(6):66-67.

[2]王军浩,秦宏伟,张进保.特大自然灾害后如何做好卫生防疫工作\[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2,26(4):61-62.

[3]胡雅劼,刘起勇,钱薇萍.汶川地震灾区病媒生物监测分析\[J\].中国媒介生物及控制杂志,2010,21(1):9-11.

(收稿日期:2014-01-27)[LM]

文章编号:1004-9231(2014)08-0422-04

余姚市位于浙东宁绍平原,处宁波、绍兴交界之地,南枕四明山,北接杭州湾,[JP3]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2℃,年降水量1 361 mm,城区平均海拔11 m。2013年10月7日,建国以来最强“秋台风”给余姚带来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水灾,过程降雨量496.4 mm,70%的城区受淹,8 d后积水才基本排清,导致当地的生态及人居环境发生较大变化。为及时掌握灾后病媒生物种群密度变化及对病媒相关传染病发生造成的影响,及时有效地指导开展杀灭工作,我们对余姚市进行了灾后应急病媒生物监测。

1对象与方法

1.1监测对象

监测对象为余姚市洪涝灾区的蚊、蝇、鼠。

1.2监测点设置

以余姚市洪涝灾区的城区4个街道为监测点。

1.3监测时间和频次

监测时间为2013年10月17日—11月21日,每周1次。

1.4监测方法

1.4.1蚊密度监测(灯诱法)每个监测点设置新、老居民区各1个,各布放1只诱蚊灯,悬挂于小区门卫或居民庭院处。悬挂高度离地面1 m,避开强光源于日落时开灯,放置12 h,次日上午收回,计算密度指数。

1.4.2蝇密度监测(笼诱法)每个监测点设置定点垃圾堆放处2只、公厕1只、农贸市场2只。诱饵统一采用红糖米醋各25 g,加适量水,放置时间统一为6 h。计数并记录结果,计算各场所蝇类总数及密度。

1.4.3鼠密度监测(粘捕法)每个监测点各布放粘鼠板70块,包括五小行业30块,农贸市场20块,居民区20块。每15 m2房间布2块,沿墙根、靠墙布放。晚放晨收,统计捕获率。

1.5数据处理

蚊、蝇、鼠密度监测只计算密度指数,不进行分类统计。

2结果

2.1蚊密度

灾后监测蚊总密度为0.95只/h,低于2012年同期和2013年9月份监测密度。蚊密度监测曲线呈单峰型,10月31日蚊密度最高,为1.13只/h。灾后初期由于蚊类孳生地遭到破坏,环境大规模清理和消杀工作的及时开展,密度较低;11月份开始,随着温度的逐渐降低,蚊类密度也逐渐下降(图1)。

2.2蝇密度

蝇总密度为1.44只/笼,也低于2012年同期和2013年9月份的监测密度。蝇密度监测曲线呈双峰型,在灾后初期表现为一个高峰,随着垃圾的及时清理和消杀工作的开展,蝇密度逐渐下降。由于灾后生活、工作恢复正常,11月7日又有一个发生高峰,之后随着气温的降低,蝇类密度逐渐降低并维持在较低水平(图2)。

3讨论

3.1洪灾后开展病媒生物应急监测意义

病媒密度监测工作对灾后开展病媒杀灭工作非常重要。有报道认为,当监测到的病媒密度指数高于当地平均3年的密度指数3倍以上时,应立即进行杀灭处理\[1\]。通过应急监测,能及时了解灾区蚊、蝇、鼠等重要病媒生物的密度,为科学地开展病媒生物防制提供可靠的依据,从而降低灾区媒介生物性疾病发生的风险,阻断相关疾病的爆发流行。

3.2洪灾后病媒生物应急监测的选择

灾区环境恶劣、条件艰苦,病媒监测专业人员缺乏。因此,因地制宜地选择简便有效的监测方法十分重要,能较好地反映灾后主要病媒生物的密度变化。当密度指数稳定并维持在较低水平后,由每周监测1次恢复到灾前每月1次的常规监测。监测数据表明,此次监测方法简便实用,可对病媒传染病发生的危险性和防治效果进行科学地评估。

3.3洪灾后病媒生物的消长特点

此次洪水积水量大、消退慢、环境影响大,破坏了病媒生物原有的孳生和栖息地,使其总数有所减少。洪水退后由于环境的及时清理和消杀工作的积极开展,使蚊、蝇的密度维持在较低水平,甚至低于灾前和往年同期的监测密度。抗洪救灾开展后,大量的垃圾、淤泥被清理,使鼠类的栖息地大量减少、食物短缺,因此鼠密度呈下降趋势。

3.4环境清理、消毒和病媒防制开展

环境的清理和整治是灾后防病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环节,是开展环境消毒和病媒防制的基础。在救灾防疫中,应将环境消毒和病媒生物防制有效地结合起来。在使用含氯消毒剂进行环境消毒的同时,宜喷洒杀虫药品,布放灭鼠夹,及时有效地开展杀虫、灭鼠等工作\[2\]。但是也不能过分地依赖化学防治,以免造成药物的大量浪费和环境污染。要遵循综合防治的原则,应将病媒生物监测与防治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监测来科学指导和评估防治工作,尽可能避免乱用或滥用杀虫剂,避免环境的污染和给人们健康带来的危害\[3\]。

3.5加强常规监测和人才培养

定期、系统、连续地常规监测,能客观地反映当地的病媒消长情况,有了可靠的本地资料,才能对灾后病媒生物的密度指数进行科学地对比和评估,为灾后防病工作提供参考。在基层疾病控制机构,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的防疫人员中,从事病媒生物监测工作的专业人员缺乏,一旦发生自然灾害,由于人力分散,工作量大,很难组织人员开展有效的监测。因此,必须加速病媒生物监测专业人员的培养。

4参考文献

[1]方勇,李述杨,王灵岚,等.南平洪灾病媒监测与控制体会\[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1,17(6):66-67.

[2]王军浩,秦宏伟,张进保.特大自然灾害后如何做好卫生防疫工作\[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2,26(4):61-62.

[3]胡雅劼,刘起勇,钱薇萍.汶川地震灾区病媒生物监测分析\[J\].中国媒介生物及控制杂志,2010,21(1):9-11.

(收稿日期:2014-01-27)[LM]

文章编号:1004-9231(2014)08-0422-04

猜你喜欢

余姚市监测点洪灾
浅论执法中队如何在洪灾中发挥能效
How to survive a flood 如何从洪灾中活下来
滑县2020年耕地质量监测主要做法与成效
长三角典型农业区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与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济南市细颗粒物(PM2.5)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研究
醒醒吧,人类!
余姚市泗门镇中心小学
余姚市美术教师新作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