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的根源探析

2014-09-27武步成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4年3期

武步成

摘 要:“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的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过程的基本矛盾,这个矛盾贯穿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过程的始终,推动着它的发展,同时规定和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其他具体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存在的内在依据与发展的主要动因。抓住它就找到了开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入门钥匙。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基本矛盾; 依据; 科学实践观

中图分类号: 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4)03-0012-03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对其存在意义给予解读。其根源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价值活动和价值关系,具体表现在主体应自发地满足客体需要和利益的动机,是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和发展的深层价值根源。实际上,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作为主体的人类与对象之间一方面建立起实践关系和认识关系,另一方面还建构着价值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社会主体的一种实践活动,而且也是一种价值创造活动。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产生归根到底源于一定主体的利益需求,实现一定主体的利益和价值,满足一定主体的需求,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产生的真正根源。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得以实现的过程就是一个谋求“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的过程。也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过程的基本矛盾就是“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的矛盾。这个矛盾贯穿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过程的始终,推动着它的发展,同时也制约和规定着该领域的其他具体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存在和发展的主要动因与内在依据。质言之,抓住它就找到了开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入门钥匙。

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的基本矛盾

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范畴,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矛盾体系,它由多种矛盾构成,其基本矛盾规定事物和过程的根本性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同人们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准之间的矛盾。”[1]所以,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过程就是一个谋求“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的过程。也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过程的基本矛盾就是“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的矛盾。

1.“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存在的内在依据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贯彻主流意识的工具价值或社会价值,即满足社会需求;二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人——个体价值,也就是对个人需求的满足。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关系的角度来说,个人和社会是价值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是价值客体,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不断满足个人和社会的需求,才能创造和实现自身的价值。现在的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才能认识、缩小、协调二者的差距。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对象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以及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因此对人们思想品德结构的分析,尤其是分析哪些因素制约人的思想变化和发展就是题中要义,同时也要研究如何确立社会要求,如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人们的思想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在现实社会中,人们的思想品德表现总是与一定的社会发展要求有矛盾,不可能完全一致,多数人的思想行为与社会规范之间总是基本一致又不完全一致,这符合唯物辩证法有关矛盾的学说。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特殊矛盾,实质上就是揭示一定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与人们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品质道德之间的矛盾。它们之间的差距也就是这里所谈的矛盾,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存在的内在依据。由此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协调、化解二者之间的差距,以期达到所期望的结果。

2.“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贯穿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过程的始终

自从阶级产生以来,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体现为思想政治教育就客观地存在着,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在阶级社会中,不可能有非阶级的或超阶级的思想体系。“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2]那么成为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因何为统治阶级所追求呢?就具体情况而言,一是为了确证自己统治地位的合法性,二是要在社会上营造利于自身统治的氛围。所以统治阶级一方面追求掌握经济基础,另一方面还要掌控上层建筑,使自己成为思想的生产者和分配者。统治阶级为了给自身营造舆论氛围,提供理论依据,确立思想基础,思想政治教育便应运而生了。也就是说为了维护阶级统治,统治阶级必须要用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手段来传播意识形态、协调社会矛盾、规范社会成员,从而维护社会稳定。在阶级社会中,个体认识和阶级认识的矛盾、阶级与阶级之间的矛盾永远存在。“有多少阶级就有多少主义,甚至一个阶级的各集团中还各有各的主义。”[3]一个社会的正常运行,必须力争形成社会共识,最大化地弥合认识上的差异。也就是说,统治阶级内部不仅要达成共识,而且要全社会成员形成共识。个体认识和社会认识这一对矛盾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来化解、来协调。换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种社会认识向个体认识转化的活动。

在阶级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协调“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力争让“社会需要”内化为“个人需要”。“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在相异的历史阶段,或者在同一历史阶段的相异社会中的需要是不同的,但是这始终不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是围绕这个问题而展开。

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的初因

价值主体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的初因。人的需要是人生命活动的内在原因与依据。需要是人的个体内部有机体缺失某种元素而产生的一种对客观条件的依赖要求,正是这种元素的缺失,人才会产生某种欲念或动机,由此推动着人们去主动实践,并在实践中衍生出各种社会关系,最终构成人的本质。需要是人的本性,是一切行动的根源,既是人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引擎,也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始因。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任何情况下,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但由于从他们彼此不需要发生任何联系这个意义上说他们不是唯一的,由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需求的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所以他们必然要发生相互关系。”[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需要的理论告诉我们,个人虽然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结构单位,但需要的主体不能只归结为个人,应该是从个体到群体,再到类的统一。换言之,个人可以作为需要的主体,但更重要的主体应是群体和整个社会。由此,人的需要既承担着社会发展源动力的任务,又承担着人的社会关系形成基础的角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化的大生产会调动人的需要。

从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引擎和生命活动的内在根据角度来讲,思想政治教育就应当而且必须遵从人这一需求本质。从客观来看,人的需要是非常丰富的,有合理的,有不合理的。我们之所以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在于要纠正、调整、引导和提升不符合人和社会发展的方向性和价值趋向。调整和解决社会现实可能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引导、调整和处理“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之间的关系,指引、培养和提升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就必然地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也就是希望获得多样性的层级。人的基本需要是物质需要,但物质需要并不代表唯一需要。在这一需要的基础上又产生出精神需要和意义需要。人不仅需要过现实的物质生活,同时还有着超越物质生活的精神追求。人类的意义追求就是追求理想,追求人类自由的生活,所以他具有超越直接的功利性和真实的想象性、价值共享性和价值增值性,谋求自身发展的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等特点。满足意义需要一方面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必要性,另一方面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生成提供可能性。思想支配了人的行为,价值又引导人的思想。从这一点来讲,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通过满足意义需要而激发人的行为动机,发掘人的潜能,从而有效地驱发人的行为。“正确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着人们的精神走向,满足人们的意义需要,激励着意义作为动力因素的发生程序;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人的需要的各个层面在较高的基础上实现协调发展,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也就由此生成。”[5]

人的精神需要使人与动物相区分。而信仰追求则是人的精神需要的核心,是人的精神支柱,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人为什么需要信仰,因为它能从某一方面满足人的精神需要。他为人类的社会实践提供精神动力;为人们指明人生奋斗的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体现在满足人们对信仰的需要,培养人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有效提升精神意义,进而在更高层级上满足对自身意义的永续追求。

总而言之,需要作为人类生存发展和表达主体性的前提,是全部人类活动的根本初因。不存在需要,满足需要的主体性行为便不会出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体的需要便是其价值实现的前提,个体主体承担着内蕴多层次需要的价值主体角色,通过调节自身的需求结构,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继而实践提供了基本前提。

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的动因

主体价值活动的起点和归宿体现为价值主体的需要和利益。主体进行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正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和利益,而这些活动本身同时也在创造价值。需要主导利益,利益产生动机,如果主体没有需要,背离了主体的利益,人类的价值活动就无从谈起。所以说价值主体的利益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的动因。

人类的各种实践活动通常是为了一定的需要并在一定的目标驱动下以一定的方式而展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活动也是如此。需要及其满足,关系到主体的切身利益和主体的价值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需要是尚未实现的利益,需要的满足则是利益的实现。利益是需要的一种社会表现形式和实现形式。在不同的个体之间或社会群体中永远存在着不同的诉求差异、矛盾甚至对立,他们发生的碰撞根本就是一种利益的碰撞。社会要想保证运行有序,就必须协调各种社会矛盾,控制各种社会冲突,协调各种利益碰撞。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着这样那样的关系,在这些关系中,利益关系是其中关键。“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6]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人们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差异,相异的人就有相异的利益。这种矛盾不仅存在于不同利益主体之间,而且也存在于相同利益主体的内部。同时,不同的阶级和阶层以及社会组织也各有各自的利益,从而产生各种矛盾。如何使人们的利益关系趋于协调,必然涉及如何处理不同的思想关系。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在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形成沟通,使各主体之间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利益观念和动机,从而将利益的分化和社会的矛盾控制在社会允许的范围之内,从而化解矛盾,降低风险,实现共同利益最大化,促进社会健康发展。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总是把自身的利益泛称为普遍利益,把自身追求的利益泛称为全社会成员的利益。在这里统治阶级的经济利益集中地表现为政治利益,即维护阶级统治。因为社会各阶级、各成员有不同的利益动机,所以统治阶级为了缓和这一差异矛盾,除了依靠政权和国家机器外,还要积极让“思想”成为为“利益”说话的手段。思想政治教育正是为实现统治阶级政治利益诉求而产生的一种手段和社会实践活动,它集中反映着这一阶级的政治利益并为其服务。可以这样说,正是统治阶级的政治利益需求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的社会依据。

我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样有着维护阶级统治的一面。但我们党是无产阶级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全中国人民的先锋队。它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就是说党的利益与人民的利益从根本上来说是一致的。所以,我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它一方面体现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另一方面也体现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日益推进,社会的经济成分、分配方式、就业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拉大,社会关系必然发生更大的变化。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承担着协调各方利益,消解各种利益冲突的重要作用。它教育人们把生存发展的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从自然与人到人与人,再到社会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层次,深刻反思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生成根源。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陈方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

[2][4][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8,102,118.

[3]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87.

[5] 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7] 罗洪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必要性及二者的关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2):21-23.

[责任编辑:庞 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