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周易》对中华武术的影响(上)

2014-09-27谢远基

少林与太极 2014年6期
关键词:周易功法武术

谢远基

《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源头。该书分为《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易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附有卦辞和爻辞。《易传》含《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上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等十篇解释卦辞和爻辞的文章,统称《十翼》。《周易》中包含有观物取象、万物交感、发展变化等哲学观念。作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其对传统文化的各个层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首屈一指的地位。研究《周易》对中华武术的影响,对于发扬光大传统文化精华,很有意义。

一、《周易》对中华武术价值观的影响

其一,《周易》明确了武术保家卫国的社会价值观。比如《系辞》对武术的作用如此云:“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断木为杵,掘地为臼,杵臼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书中还提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周易》通过这些论述,说明了武术保家卫国的社会价值,还阐述了武术械器的发明及其作用。此外,《周易》还对武术与军事的作用进行了研究。比如《同人》云:“伏戎于莽。”“乘其墉,弗克攻,吉。”《复卦》:“用行师,终有大败;以其国,君凶。至于十年不克征。”《周易·大有卦》曰:“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这里主张遏恶扬善。《系辞》又云:“君子安其身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历代中华武术练习者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发展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奋斗理想,不断自我砥砺,不仅要求自己拥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更要求自己有治国平天下、为民族大义牺牲自我的民族责任感。比如,明代少林寺僧人以“保邦靖世即传灯”为理想,协助明军抗击倭寇,在淞江一役全部牺牲,可谓可歌可泣;抗日战争时期大量武林志士参军抗战,很多人都战死沙场,留下一幕幕血与火的历史长卷,书写了中国武术人一腔热血报国的伟大的爱国情怀。

其二,《周易》明确了尊重生命的道德价值观。一是《周易》强调要尊重自己的生命。在《周易》“天人合一”思想影响下,中华武术重视“精神我”与“自然我”的统一,即“养心”、“修德”与“健身”、“御敌”的辩证统一,并认为只有“修身为德”才能“阴阳气和”,只有做到“胸中廓然无一物”、“空故纳万境”才可炼就上乘功夫。正如《坤·六四》说:“括囊,无咎,无誉。”《象传》说:“括囊无咎,慎不害也。”这就是说,人无论处在顺境或是逆境,在言语和行为上都要谨慎,这样做即使得不到赞誉,却也可以避免灾祸。《少林宗法》也云:“参贯禅机,超脱于生死怖畏之域为拳术之极致所归,即性命精神所皈依的不动心功夫。”其最高境界就是达到类似“禅武合一”的神明状态。习武者终极追求的不是诉诸心灵对肉体极限的不断超越,而是融心、性、身于一体,通过武术套路、功法、心诀、吐纳、按摩、中医药等内外兼修之方,达到身心高度统一的和谐境状。二是《周易》明确了生命平等的观念。在传统武术文化中生命不单单指人的生命,还包括其他生命存在形式。比如《周易·咸卦》曰:“山上有泽,咸。君子以虚受人。”这是主张人要有宽广的胸怀,平等地对人对事,要包容和接纳异于己者。又云“中正以观天下”、“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这种生命平等思想在少林武术中的体现也相当明显,正如《楞严经》云:“清净比丘,不踏生草。”少林武术源出佛门,深受佛学慈悲戒杀之影响,强调练武的宗旨在锻炼体魄、自卫防暴。少林武功素来极慎外传,若传予俗家弟子,必是心地善良、德行品格俱优者。此外,少林武术在练习的注意事项上也多受禅戒影响,尊师道、戒酒色,这些戒约虽对武僧而设,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少林俗家弟子的作为。三是《周易》强调尊重他人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具体体现在除上文所提及的平等地对待其他生命形式外,更突出体现在和他人较技时不以伤害对手为目的,譬如太极推手,它本身就是一种由拳架向散手技击过渡的运动形式,两人也可多人互相搭手做弧线运动,互相感知对方来力的方向和强弱并予以化解,若不能化解而失去重心的一方就是落败方,较技到此就结束。虽然该运动本身蕴藏着竞智、竞技的竞争理念,但是此类竞争不像拳击、泰拳、自由搏击术等运动那样会造成恶性伤害,即使在万不得已非要造成伤害的情况下,伤害也应是非要害部位,以制服对手使其不能反抗即可。传统武术强调的是对对手的力的感知,点到为止。另外太极拳的拳架从起势到收势,没有一个主动进攻的招式,所有的动作都是以防为攻,有歌诀言:“■捋挤按需认真,上下相随人难侵。任凭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可以看出,传统武术并不以伤害他人为目的,其理念是制服敌人而不是予以致命伤害,要求以德服人、以智服人,其间充满了和谐、巧妙和智慧,体现出对生命尊重、敬畏的伦理情怀。

其三,《周易》明确了武术个人修行的精神价值。首先,《周易》强调了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比如该书的乾、坤两卦的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系辞上》:“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这就是强调来勉励人们要奋发向上,永不懈怠;像大地一样有宽厚的胸怀可以包容一切。为此,“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后来还成为清华大学的校训。其次,《周易》强调了旷达无碍、乐天安命的处世态度。《系辞上》曰:“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这里强调人在生活中要乐观、旷达,不要被一时的困难所吓倒。《谦》卦里有多处阐述了谦虚:“谦虚之光,君子之终也……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人道恶盈而好谦,世道害盈而福谦。”这些都阐释了人生修养的意义和谦虚谨慎的生活智慧。再次,《易经》中明确地谈到了武术对个人健身防身的作用。比如,书中云:“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这里说的就是君子应整治兵器以防不测。这和现代人习武为健身、防身的观念非常一致。书中《巽卦》云:“初六:进退,利武人之贞。”《象》曰:“‘进退志疑也;利武人之贞,志治也。”这里的“武人”就是指古代的武术家和军人。最后,在《易经》中还提到武术家需要:“立天之曰与阳;立地之曰柔与刚;立人之曰仁与义。”在这些思想影响下,中华武术展现出以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爱国为民,悍卫社会公义、公平、正义和大智大勇为主流价值的精神特质。

二、《周易》对中华武术世界观的影响

其一,《周易》促进了武术“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形成。“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重要命题,其起源于《周易》,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这一思想对武术的发展影响极大。《周易》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这就说明人的地位之重要。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周易》“天人合一”包含四层意思: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天地万物和人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人是这个系统中最具主观能动性的积极因素;自然界有着普遍的规律,人也必须服从这些规律;人性即是天道,道德原则和自然规律是一致的;人生的理想是追求人与自然界的和谐。比如《易传·乾卦·文言》云:“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这段话非常明确地说明了人要服从自然规律的道理。该思维方式逐渐影响以至最终成为中华武术的理论基础。因此数千年以来,习武者在武术习练和武术实战应用中,总是追求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通,尽量使武术技能服从大自然的变化规律,使人的行为顺乎自然,求得“物我”、“内外”的平衡,以取得最佳的技术效果和心性的升华。所以,练功习武时人们会使身体运动和四季、气候、地理位置、朝向等外在的自然条件、环境相协调,使人的整个身心融于大自然之中,特别是内功的修炼要吸纳天地之气、融自身于宇宙之中、收天地之精华于体内,以突显天人合一的意境。“天人合一”思想讲究“师法自然”,使武术行为在大自然中得到启发,或借鉴模仿自然界中的事物、规律和特点来促进武术的发展。象形拳术的发展就是例证。“天人合一”追求整体配合以调动人体最大的组合能量(整劲),这种整体配合包括形体配合和形体与意识(精、气、神)的配合,这种组合能量是一种特殊强度的能量,是常人所不能及的能量,只有通过严格训练才能获得。

其二,《周易》促进了以“气”为本的武术本体论的形成。“气”的概念,是《周易》“天人合一”思想和“阴阳平衡”观念相结合发展的产物。如《系辞》云:“精气为物,游魂为变。”这就是以“气”为本的武术功法本体论的理论之源。庄子发展了《周易》这个观点,并结合了“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的观点,提出:“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通天下一气耳;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战国时期的《行气玉佩铭》发展了《周易》的“气”概念,形成了武术功法的修炼方法:“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道家经典《道藏》也认为:“人是盗天气万物精华而成。”张伯端在《悟真篇》中将《周易》阴阳理论发展表述为“道自虚无生一气,便由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昌”的武术功法修炼模型,特别注重“真气”(书中又名真铅、真阳、阳精、先天一气、先天真一之气、太乙含真气)的修炼。《悟真篇》中描述武术功法修炼“真气”的《绝句六十四首》就是按照《周易》六十四卦之象形所作。《悟真篇》“先天一气”的丹道思想,后来进一步得到了翁葆光、龙眉子、赵友钦、陈致虚、刘一明等历代武术功法大家的继承和发扬,又对白玉蟾、张三丰的武术丹道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太平经·四行本末诀》也说:“今是委气神人,乃与元气合形并力,与四时五行共生。凡事人神者,皆受之于天气,天气者受之于元气。神者乘气而行,故人有气则神,有神则有气,神亡则气绝,气亡则神去。故无神亦死,无气亦死。”可见,中华武术功法认为人体生态与自然生态是互通共融的,这个中介环节就是“气”,练武就是练气,其具体实践形式表现为采气、导气和练气,通过肺的呼吸、毛孔的开合与自然相交融,把自然之气运化入人体系统,再通过导气把自然精气导入经络,最终归于丹田,逐渐达到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的至高境界,最终形成了传统武术内外兼修的独特体系。正如一代宗师张三丰云:“太极混元胸前抱,吸气归丹呼皮毛。练就一身混元气,天地相应最为妙。”中华武术功法认为“拳”的高级境界就是人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掌握万物运化的规律,从而达到“阶及神明”的境地。

其三,《周易》促进了以不断发展变化为核心的武术运动观形成。《周易》所强调的易,指的就是发展变化,也就是“道”,宇宙恒常的真理,即恒常的“道”就是发展变化,就是“易”。正如《系辞传》云:“生生之谓易。”生生不息,所强调的就是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宇宙继起之生命,探究并体会生命之美、日新又新。唐朝的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云:“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宋朝的程颐在《易传序》中说:“易,变易也,随时变易以从道也。”正说明《周易》论说的就是这个变易。《系辞传》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变化是宇宙中的一个根本的事实,有象有形,有变异可见。又说:“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一部《周易》,实质就是力图研究世界变化发展规律的学说。这也就成了中华武术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从武术种类的创造方面来说,这个思想促进了各流派的不断形成和发展。从武术技击运用方面来说,这个思想强调了各流派武功的各招式只有不断地变化去适应变化多端的技击形势才能达到灵活运用之妙。

其四,中华武术的众多概念都来源于《周易》。比如,阴阳、动静、刚柔、虚实、开合、内外、进退、攻守等等中华武术和武术功法的基本概念,极其广泛地运用于各个拳种、门派的武术理论之中,而这些概念的源头,都归根于《周易》。比如,东汉魏伯阳所著的《周易参同契》作为一部重要武术功法的炼丹文献,以乾、坎、离、坤四卦作为基本范畴,其基本理论来源于《周易》。《周易参同契》采用符号作为表意手段,如坎离、乾坤、日月、阴阳、五行、父母、夫妻、男女等,以及该书的理论思维方法,大都来源于《周易》。比如该书云:“乾刚坤柔、配合相包。阳禀阴受,雄雌相须。偕以造化,精气乃舒。坎离冠首,光耀垂敷,玄冥难测。”历代的中华武术功法大师如葛洪、陶弘景、司马承祯、钟离权、吕洞宾、张伯端、张三丰等又进一步对《周易》和《周易参同契》进行了充分的继承和吸取,并对阴阳、动静、刚柔、虚实等一系列武术功法概念的内涵进行了扩展和补充,推动了武术功法进步和发展。

(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周易功法武术
校园武术“学、练、赛”一体化实践探索
我爱传统文化
中国功夫成青少年新宠
传统养生功法,助你改善睡眠
《豫》卦释义
甜甜的“蝴蝶茧”
对高校武术教学中武术文化教育的思考
空劲气功概况(一)
对健身气功表演套路的探讨
《百年易学文献菁华集成》(一)目录(周易经传研究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