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金融风险及其监管探析
2014-09-26陶然
摘 要: 近年来,计算机网络的迅猛发展和信息化的全面推进为网络金融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性。网络金融在依托互联网优势的同时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是由于网络自身的诸多不确定因素使得企业难以应对网络金融风险,故如何提高企业对网络金融业务的抗风险能力成为本文探讨的重点。
关键词: 网络金融;风险;监管
一、金融风险的种类
金融风险指的是与一国金融体系有关的风险,包括金融市场风险、金融机构风险、金融工具风险等。一家金融机构发生的风险所带来的后果,往往超过对其自身的影响,可能会形成金融企业的三角债,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构成威胁,甚至引发金融危机。具体地,金融机构在特定的金融交易活动中出现的风险,有可能对该金融机构的生存构成严重威胁。金融机构因金融风险导致的经营不善会导致金融体系运转失灵,导致全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甚至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
二、网络金融风险的种类
网络金融风险是指金融风险的网络化,具体包括:
1.电子盗窃。与现实中的扒手类似,网络虚拟世界中也存在着电子金融小偷,Internet系统的信息交互性使得它在为金融企业和金融企业用户提供信息资源时,也为不法分子侵入系统提供了可乘之机,他们运用专业化的手段窃取用户的私人信息,并从中获利。近年来,这一类型的盗窃案成迅猛上升之势。据美国官方统计,银行每年因为网络盗窃原因损失高达6000万美元,而电子小偷多是计算机高手,隐蔽性极高,所以多是逍遥法外获,通常能够查获的约为1/6,而只有2%的网络窃贼被抓获。
2.电子诈骗。网络诈骗者在网上发布“诱饵”吸引用户查阅或者合作,并在此期间,诈骗者变会窃取用户网络金融账号,用户网络银行中的账款变转移到诈骗者手中。据北美证券管理者协会调查,预估每年的网络诈骗涉及到的金额达到100亿美元。
3.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已经给网络金融带来了巨大的损害,病毒通过侵入用户的电脑,读取网络银行数据库,并从中加以破坏或者直接盗取用户账户金额,给用户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根据官方数据统计报告,2010年8月到2012年10月之间,全国感染各类网络银行木马及其变种的用户数量增长了600倍,用户每月感染病毒及其变种的数量约有160种左右。
三、网络金融风险成因
网络金融风险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总结起来有以下几条:
1.网络金融企业体制不健全。网络银行自身的网络风险防范意识缺乏以及自身管理经验不足是产生网络金融风险的主要原因。网络银行的产生距今也不过20年的光景,但是由于其具有先天的优势,使得诸多传统银行开始涉及网络银行建设,随着网络银行不断扩张和用户规模的不断增大,网络银行体制建设和防风险管理建设相对滞后,网络金融风险因素大大增加。2013年,花旗银行的200名客户资料出现在了俄罗斯的黑客网站上,由此引发轩然大波。
2.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不完善成为网络金融风险的重要因素。传统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就经常会出现不良资产,而虚拟世界中的坏账出现的几率就更高。2008年,在美国次贷危机中,由于诸多客户的信用等级不够,金融企业没有做好贷前审核就直接为其授信,结果因不确定因素引发众多客户无法按时偿还贷款,导致金融企业的现金流出现断层,引发金融危机。
3.网络系统诱发因素。网络银行的货币以电子货币的形式出现,电子货币的活动在网络中主要表现为数据的存储和传输。无论是存储还是传输,任何一个环节产生问题,都会影响数据的真实性和正确性。所以网络系统本身就具有了金融的不稳定性这也为不法分子提供了趁虚而入的机会。
四、网络金融风险的防范和监控
1.建立健全法律制度。我国网络金融管控法律法规较多,但是仍然是以《商业银行法》、《电子签名法》和《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等法规为执行规范基础,其他的法律法规都是在其基础上颁布的,所以很难起到完善我国网络金融体系的作用。所以,我国要加大金融立法力度,立法更加具体化,完善网络金融运行秩序,从法律上制约不法分子非法行为。同时,在保护银行利益的同时,更要注重对用户利益的保护。
2.完善网络金融企业体系。金融企业在大力拓展网上业务的同时,也要注重对网络金融风险的防范措施,提高网络风险防范意识,保证客户信息的私密性和金融企业核心信息保护。另外一方面,金融企业要注重加强对相应网络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专业化水平,提升其综合素质,促进其防风险意识,并提升网络金融企业抗风险能力。
3.建立科学合理的市场准入机制。市场准入机制不仅只是针对网络金融企业而言,而且对金融用户也起到一定的规范作用。首先,市场要将技术手段作为网络金融企业入市的标准之一,只有技术达到一定水准的企业才能够具备一定的抗风险能力,就可以提升整个金融市场的抗风险能力。其次,制定严格的金融市场控制制度。当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网络金融企业进入金融市场后,如果缺乏强有力的科学监控手段,那么网络金融市场秩序就会混乱不堪,所以网络金融市场必须具备和完善风险识别、管理、防范,风险补偿和风险处置方案。最后,建立和完善网络金融市场用户信用等级制度。制定完善的用户信用等级制度,对其信资能力加以评估,以核实其准入标准,降低网络金融企业出现坏账的可能性,从源头降低网络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戴行德.图书馆编口工作的效率问题分析[J].图书馆建设,2002.
[2]李育嫦.关于增加机读口录检索点的探讨[J].情报杂志,2005.
[3]范亚芳,韩莉莉.对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编口工作的再认识[J].图书情报工作,2001.
作者简介:陶然(1988.02- ),男,籍贯:河南省郑州市,河南经贸职业学院,职称:助教,研究方向: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