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培育学生经济学思维能力的教学探索

2014-09-26蔡荣蔡书凯

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21期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教学探索

蔡荣+蔡书凯

摘 要:经济学教学应该使学生领悟经济学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培养观察和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从中学会如何思考问题。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四个方面:一是把握学生思维能力,二是注重基础理论教学,三是践行分层教学模式,四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经济学思维;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1-0202-02

经济学课程的课堂教学一般都是以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培养的学生很有可能形成被动接受知识的思维定式。就最基础的经济学课程而言,包括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门课程,且每门课程的理论体系都会涉及不同的流派,内容相当庞杂,而数学、统计、计量等工具的运用更经济学课程的繁难。如此,经济学课程成了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一门课程。为了走出这一困境,在经济学课程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不能仅仅只满足于教给学生书本知识,更重要的应该是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能力,也就是让学生领悟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努力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经济现象的观察能力,教会学生如何思考问题。那么,在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能力呢?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予以探讨。

一、把握学生思维能力

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是否有效。课堂教学要取得好的效果,必须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发挥教师自身的引导和指向作用,从多种渠道监督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那么,什么才叫了解学生呢?笔者认为就是要在课堂教学前或在教学过程中慢慢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即学生已具备哪些知识和经验。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已具备的知识性结构;二是学生已具备的能力性结构。所谓学生已具备的知识性结构,主要是指对学习经济学课程之前所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数学知识,以及学生对这些最基本的数学知识的实际掌握程度。最基本的数学知识包括函数、微积分等。中国普通高校财经、管理类专业大多是文理并招,生源中文科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这些文科生当初选择文科时的一个非常重要原因就是数学基础不好。而且,有些省份的高中生会学习简单的微积分,而有的省份却不涉及这部分内容。因此,经济学课程的开设往往都选择在学完高等数学之后,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先具备最基本的数学知识。学生已有的能力性结构主要是学习能力,即学习的方法与技巧。而中国的高考教育尤其是文科教育向来以死记硬背著称,素有“应试教育”之名。比如知识迁移能力,它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学生在已经具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已获得的动作技能、习得的态度等基础上学习新知识。笔者在授课的过程中,发觉部分学生在对函数的理解还停留在是因变量还是自变量的认知结构上。当讲到需求函数时,有学生分不清谁是自变量,谁是因变量。西方经济学一般将价格标在坐标轴的纵轴上,但有部分学生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买的人少了,怎么价格上升了?类似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经常碰到。

二、注重基础理论教学

直觉思维和非直觉思维是经济学思维的两个不同层面。通常,直觉思维主要是指对经济现象的认识来源于主体的直接判断,往往具有主观性色彩,而非直觉性思维主要是指通过观察经济现象的过程,从中发现具体待解释的问题、提出科学的质疑、探寻其中隐含的经济学规律,进而再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学生的观察能力属于非直觉思维范畴,可以通过经济学课程的系统学习获得。相反,直觉思维一般很难通过经济学课程的系统学习来获得,要获得这种能力,往往需要在系统学习经济学课程的基础上实现外生知识的内生化,因此,获取这一能力要付出更多努力。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发现,学生选择经济类专业的目的主要是希望将来可以赚更多的钱。姑且不论这一目标是否正确,有目的的学习总要胜于没有目的学习。但是,他们在面对一系列的数学公式、坐标图形以及基本原理时,往往又会显得非常茫然,缺乏耐心和信心。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缺乏理论联系实践的经验性案例,学生就会对基础理论知识感到索然无味,丧失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可能正因为此,实践中出现了一种轻视经济学基础理论教学而过于强调案例教学的极端倾向。笔者认为,案例教学的目的是辅助基础理论教学,只能处于辅助位置,绝不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否则学生很可能不能真正理解理论背后的原理和逻辑。经济学课程的基本理论或原理构成了经济学基本的研究平台。有些理论本身的价值并非对现实作出直接解释,而是为解释现实发展更新的理论提供研究平台和参照系。举例来讲,微观经济学中的消费者理论和厂商理论是经济学课程中最基本的研究平台。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重视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学习,并尽量实现这些基础理论知识的内生化,使之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以培养对经济问题的直觉性思维和非直觉性思维。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可以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辅以案例教学,从而更好地掌握基础理论。

三、践行分层教学模式

理论方法和实证方法是分析经济问题的两大基本方法。理论方法主要使用语言和数学模型分析问题,也就是对现实问题的抽象化,实证方法主要使用案例和统计工具分析问题,也就是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当今,数学方法在经济学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此,可以从经济学课程的教材中找出,如越高级的经济学课程,数学公式就越多。当前,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存在两种倾向:一是忽视数学的功能和作用,认为经济学中过度强调数学工具无助于经济思想的表达,简单的问题被复杂化,从而他们主张使用纯语言的方式进行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另一种强调在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多使用数学推导,将复杂的现实问题用最简单的数学公式表现出来,要求按数学模式讲授经济学课程。他们认为,经济学通过各种前提假设条件,通过运用数学模型分析各个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使经济理论体系更为严谨,经济学思维方式也更趋严密。尽管强调数学工具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是国际主流趋势,有值得推崇之处,但是,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利用简单的数学模型对经济理论进行总结可以使学生更便于掌握所学内容,但却很难理解其中的经济思想,因此还必须配合必要的语言阐述,帮助学生理解模型的经济含义。如果经济学教学过于强调数学工具可能带来的极端情况是,学生会认为经济学就是一门数学,和高等数学、概率论等课程没有本质区别。因此,经济学课程教学对数学工具的运用应该掌握合适的度。这个度就是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对于初学者(本科生)而言,应当适当使用而不是过多使用数学工具。此外,培养学生经济学思维能力还应重视案例教学,且更多地使用本土案例而不是国外案例。本土案例距离学生的生活更贴近,更有助于对经济理论的理解和内化。案例教学方法目前是课堂上普遍受欢迎的一种教学方法,但教科书大多案例还是来自国外,涉及国内的经济问题少之又少。因此,教师应熟悉本土经济问题,在课堂上尽量引用本土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发生在身边的经济现象,如春节期间火车票是否应涨价问题等。在教学过程中辅以一些具体的案例,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运用经济理论分析现实问题,而且有助于使经济学理论真正成为致用之学。

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课程考核的方式也比较单一,学生习惯而且也依赖于这种教学模式。诚然,笔者认为这种教学方式对于保持课程知识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具有必不可少的作用。但这种教学方式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往往较弱,过于重视考试成绩而不看重经济学思维能力的培育,从而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潜能无法得到最大程度的挖掘,带来的结果是,很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不太满意,他们掌握的都是书本上的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太过单薄。实际上,在课堂上,创造性思维能力很难直接训练,能够训练的一般是规则的、机械的基础理论内容。所以,相对而言,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较容易培养,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却很难培养,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潜移默化的培养。鉴于此,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应该充分运用分组讨论、学术辩论、自由提问、启发性教学等多种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自由提问,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将大大增加,同时,提出的一些问题对教师本人也有很大帮助。在考核方式上,应该降低闭卷考试的分量,采取分组辩论或宣读论文等多种方式进行考核。总而言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要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创造学术氛围,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宝贵.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3).

[2] 张晴,杨桂考.在高校教育好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J].高教高职研究,2011,(7).

[责任编辑 吴 迪]endprint

猜你喜欢

西方经济学教学探索
浅谈开放教育模式下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
浅议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讨
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国际商务会计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探索与实践
高职国际交流与合作背景下的剑桥商务英语教学探索
基于素质教育视角下的民族高校逻辑学教学探索与实践
高中数学课堂中德育溶合的探索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综合实验的教学探索
试论讲好导论这一课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