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人际交往及其启示
2014-09-26方秦
摘 要:世人或以为陶渊明耿介孤狷,不与俗世中人来往,但仔细检视其作品发现他交往相当广泛,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缁衣,无不有其友人;不论政见相反,不管出处相异,都可以成为深交,甚至不在同一时空的古人似乎都可以与之神交。陶渊明的这种交往态度,体现了他宽广胸怀和浓于人情,也是我们今天的人生可以参考借鉴的。
关键词:陶渊明 人际交往 启示
陶渊明,一个让历代文人痴迷的普通诗人。他设计的“世外桃源”,令人心驰神往,也让人觉着他似乎是一个手拿酒杯,自由自在独自饮酒赋诗的快活人。其实,陶渊明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与世人世情格格不入的独行者,恰恰相反他浓于世情,不仅对子女家人充满拳拳之情,也在社会上广泛交往,具有很深友情。认识这一点不仅是正确理解陶渊明所必需,也对我们今天的人生颇有启发。
一、与达官贵人相处
陶渊明虽然一生不追求功名利禄,却结交了不少达官贵人,如颜延之、王弘等。颜延之世代显宦,陶渊明与他私交甚笃。两人都喜酒,喜读书,经常在一起读书议论,解析玄理。《晋中兴书》写道:“延之为始安郡,道经寻阳,常饮渊明舍,自晨达昏。”陶渊明死后,颜延之又写下《陶征士诔》并赠予“靖节征士”的称号。尽管颜延之一直仕宦,但陶渊明并没有为此而疏远了这个朋友,而是常常以兄长般的关怀用前代哲人的话语,劝诫颜延之“独正者危,至方则阖”,以免招致祸患。元嘉元年颜延之遭人排挤,陶渊明规劝他要适应变化,看淡“身才”和“荣声”。陶渊明不因朋友富贵而巴结,不因朋友挫折而冷落,真诚相劝,体现出纯真的友情。
与陶渊明交往较密的另一个达官贵人便是江州刺史王弘。王弘为东晋丞相王导曾孙,门第显贵,王弘也被封为公,可谓人臣之极。元嘉三年王弘任江州刺史,很想招陶渊明做官,遭到了陶渊明的拒绝。但因友人引荐等因素,陶渊明结交了这个朋友。王弘是刘裕集团的新贵,陶渊明却是坚决反对刘裕集团的,但这并未妨碍他与王弘的友谊。陶渊明与王弘交往详情史无细录,陶诗中现存《于王抚军座送客》为王弘送别谢瞻等客人,邀渊明作陪时所作,可见两人交情很不一般。
从陶渊明与颜、王等人的交往中可见,陶渊明自己喜欢独立特行,但并不逢贵必反,即使政见不同也不影响交往。其实陶渊明的所为正是他胸怀宽广的体现,也完全符合孔子所说的“和而不同”的君子原则。
二、与许多不同层次的官吏相处
陶渊明的交往十分广泛,当然中下层的人众居多,如柴桑县令丁某、经学家周续之、佛学大师慧远、刘裕左军长史羊松龄、晋安太守殷景仁等等,都是与陶渊明有过交往的人,另外还有许多连姓名与生平都不甚清楚的人,如庞参军、庞主薄(遵)、邓治中、戴主薄、刘柴桑、张常侍、胡西曹、顾贼曹等,只知其官职而不明其他。在陶渊明诗集中,与这些人的唱和之作不少,可以肯定陶渊明日常并不很寂寞,经常有故交新友饮宴欢聚,而渊明也乐在其中。陶渊明在与他们的相处过程中将独立不迁的人格与中庸泛爱的处世哲学很好地结合起来,构成了既保持清纯人格又广交好友的局面。陶渊明与庞参军相处时间并不是很长,但两人亲密得就像老朋友一样。《答庞参军》诗说“有客赏我趣,每每顾林园。”表明庞参军经常参观陶渊明的林园,喜欢和理解陶渊明的隐居生活。正是因为两人志趣相投,很快就建立了深厚友谊。但随着庞参军离开寻阳,陶渊明便称“我实幽居士,无复东西缘”来表明尽管我们是好朋友,但出处不同,因此志向也会不同。与丁柴桑交往过程中,陶渊明多次赞赏他的人品,在《酬丁柴桑》中称丁“秉直司聪,惠于百里,餐胜如归,聆善若始”这表明陶渊明交友不仅注重趣味,更看重人品。
陶渊明的广泛交往,说明人格高尚之士未必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人,也可以浓于情谊;不必志向趣味完全一致,可以同处则共饮,异处则各奔东西。用今天的话来说,拿得起放得下,可纳大江长河,也不捐细流滴水。陶渊明之平凡人人可见,但其伟大则不易察觉。
三、与下层劳动人民相处
陶渊明在失望中结束了自己十三年的官宦生涯,过上了真实的隐居生活。之后陶渊明作为一个读书人真正拿起锄头开始了“躬耕”生活:“开荒南亩迹,守拙归园田。”(《归园田居》其一)“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同上其三)这种真正的生产劳动,让陶渊明体会到了劳动的意义,他为此写下《劝农》阐述其理。这种劳动使陶渊明与农民之间的距离消弭了:“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与他能频繁往来且只言桑麻的,只能是农民。他也因此深刻体会到了农民的艰难:“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作为邻居,他与乡人相处和睦,《归园田居》其五写道:“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写出他与乡亲亲如一家。农民的淳朴使他理解了人与人之间最朴素的关系,《杂诗》其一:“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写出陶渊明与农民之间真挚的情谊。在长期与农民交往中,他悟出了一些简单而深刻的道理,其实人与人不一定非得具有血缘关系,只要真诚相待,四海之内皆兄弟。
四、与方外人士相处
东晋是佛教在中国迅猛发展的时期,陶渊明的故乡庐山也是佛教的南方中心之一。陶渊明与慧远是莫逆之交,至今还有不少神奇的传闻流传。“寻阳三隐”中的刘遗民、周续之早已是白莲社的成员,陶渊明也不例外,在慧远的罗列之内。归田后的陶渊明常去庐山游玩,与慧远探讨佛学之道。慧远也垂青陶渊明,为此特许他可饮酒,但最后陶渊明仍攒眉离去。从《形影神》三首可见陶渊明在哲学上并不同意佛教哲学,但是他的《挽歌诗》等作品中的人生观确有与佛教相契之处,今人丁永忠作《陶诗佛音辨》详论陶渊明与佛教的因缘,不是空论。至于陈寅恪先生认为陶渊明信奉天师道,也早已为人们熟知,传为陶渊明所作的《搜神后记》,其中的佛道思想浓郁,若不是深于此道者不能也,而“世外桃源”则无疑与仙话相类。陶渊明虽然不信因果报应、三世轮回等佛教理论,也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但这些并不妨碍他与慧远等方外人士结为好友,也不影响他部分地接受佛教和道教中的思想观念。
五、与古贤神交
更为神奇的是,陶渊明常常与古人“交往”。陶渊明长期蛰居乡村,免不了经常一个人枯坐寂寞,即使与各色人等交往,实际也难以遇到真正知心的好友。怎么办?聪明的陶渊明想到了一个常人不会想到也不会去做的事:与古贤神交!陶渊明对古贤极其敬仰,经常通过诗文与古贤交流,或追慕先辈,用以确定自己的人生定位。他的文章所涉及到的古人约有二百三十人,其中绝大多数是古代圣贤。在《劝农》诗中,陶渊明用“舜既躬耕,禹亦稼穑”来劝勉农人“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宴安自逸,岁暮奚翼?”在人格上,他以黔娄自比,“好爵吾不荣,厚馈吾不酬”来强调自己耿介狷介的人格。在《咏贫士》其七中,他把古圣贤当作自己的知音、精神支柱和榜样,发出了“谁云固穷难?邈哉此前修”的铮铮之音。陶渊明赞美管仲和鲍叔牙之间自始至终的友谊,并将其运用到与朋友的交往过程中:“知人未易,相知实难,淡美初交,利乖岁寒。”陶渊明在与古贤的和谐互动中,学习他们的处世哲学和生活方式,形成自己独特的人生观。
六、给我们的启示
陶渊明是一千几百年前的人物,但是他的人生观和处世观今天仍有其价值。当今世界,地球似乎越来越小,人们之间交往的空间距离变得微不足道,但是心理距离好像越来越远了。或者因利益而交往,利在情在,利去情无;或者因工作而交往,合作在交往在,合作结束交往终止……在当今社会中,人们大多为自己的生计、利禄而奔忙,很少有时间来亲近交往朋友,很少用真诚来广泛结交友谊。世界变小了,视野也跟着狭窄了,情感变淡了,胸怀也没有了。真不知这样的人生有什么意义?陶渊明那种不分贵贱,无论层次,不管政见如何、信仰什么,甚至没有时间空间限制,只要真情在就真诚交往,这样的人生不是更有味道吗?
(指导老师:周海平)
参考文献:
[1]龚斌.陶渊明传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M].中华书局,2011.
[3]魏正申.陶渊明与颜延之交往新议[J].怀化师专学报,1991,(05).
(方秦 常熟理工学院中文系 2155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