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与学意义下的教学方式重构

2014-09-26黎加厚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4年9期
关键词:教学方式教学法课程

黎加厚

当前,21世纪学校信息化环境的变化在促进着新的教学方式的变化。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几个新的关键词,如翻转课堂、可汗学院等,今天已是耳熟能详,如果你还不知道这些词语,人家会问你:“你是从清朝来的还是从明朝来的?”

早在2012年教育部召开的“英特尔未来教育”全国会议上,来自国外的专家向与会的代表介绍,未来的课堂一定是“翻转的课堂”:教育者将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把知识传授的过程放在课堂外,让大家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接受新知识;把知识内化的过程放在课堂内,以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

2014年,翻转课堂与微课程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热点,全国各个省市都在研究这些教育热点,甚至有些地区要求所有学校都要实践翻转课堂、微课程。所以我曾经说过:“大家都摊上大事儿了”。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信息技术的普及,另一方面是今天世界上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都在追求个性化的教育。

教育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强调,要让每一位学生得到适合的教育。其实这并不是新的观点,早在孔子的时代就提出了“因材施教”。那么为什么到今天我们都没有做到呢?因为我们现在还是大班化教学。有了信息技术,让我们的教育向前迈出了一大步。于是,人们提出了教学方式的“重构”,要改变现在教和学的方式。

近日,《中国教育报》发表整版文章《“翻转课堂”的实践困惑如何应对》,谈到刚开始大家在做翻转课堂和微课程时很兴奋,但是一段时间之后便失去了兴趣,大家很难坚持下去。文章指出,教师阵营分成左中右:一些教师积极参与,一些教师坚决反对,也有一些教师持观望态度。为什么它会在中国引起如此大的冲突呢?

所以,我们需要从教与学的意义上,从教育的本质思考,为什么我们的教育信息化会遇到障碍?回顾我们传统的教学活动过程,都是从课堂导入到知识讲解、布置作业,再到课外练习。后来有的学校提出,把教师原本在课上传授的知识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然后在上课时讨论。但是这样就会产生一个问题,最初学校教室提供给学生预习的导学案都是纸质的载体,教师上课时讲解知识的重点、难点等内容和情境,学生在预习的时候看不到、听不到。那么,能否让教师在课上的讲解也能让学生在课前可预习呢?于是,我们参考可汗学院的方式,把要讲解的知识点设计、开发成微课程的视频,然后通过网络传递到学生的终端,如平板电脑、手机等。人们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发现,微课程是解决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个性化辅导的很好的载体和中间桥梁。

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这里有三个关键点,一是时间在10分钟以内,二是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三是集中说明一个问题。

为什么将微课程视频的时间规定在10分钟以内?这是源于国外的脑科学研究成果:“注意力十分钟法则”。

曾经有的老师在教师培训班向我提出质疑:“黎教授,您讲的可汗学院、翻转课堂我们都很同意,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理念我们也很赞成,但是我觉得不适合我们国家的教育现状。”我问他为什么,他说:“美国的学生放学回家之后是尽情地玩耍,而我们的孩子回家要做作业到十一、二点钟。让学生回家自主学习微课程会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是不是要我们的学生凌晨一、二点钟无法睡觉?”

教育部曾经多次发布文件要求減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每天放学回家之后再看如此多门学科的微视频,是否又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呢?于是我问大家,谁能想出办法将国外的翻转课堂、可汗学院与中国的国情结合在一起,提出一个解决方案呢?

在广州,有老师提出了AB型教学法,解决了翻转课堂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问题。根据中国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将翻转课堂的教学流程都放在学生上学的8小时内完成,具体做法是:把课堂上师生面对面辅导的教学方式称为“A型教学法”,把学生通过教材和微课程视频进行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称为“B型教学法”。那么,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时,可以在课堂中先采用10分钟“B型教学法”,再采用10分钟“A型教学法”,AB段教学方式灵活交替安排,不同的学科可采取不同的A、B型教学法组合方式。

后来,在全国各省市的微课程培训班,我们将上述根据中国国情提出的教学方法总结为“AB型教学法”或者直接采用微课程的概念称为“微课程教学法”,以区别于目前各类教师培训项目中直译国外的“翻转课堂教学法”。

“AB型教学法”(微课程教学法)可以生动地用教师下围棋来比喻。假如我们把“A型教学法”比喻为围棋中的白棋子,将“B型教学法”比喻为围棋中的黑棋子。在时间轴上,我们可以先学后教,也可以先教后学,还可以两种方式交替使用。既可以用在核心学科的课程内容教学,也可以用在复习环节、纠错环节,还可以用在拓展课程、校本课程、校园文化等任意适合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就像下围棋一样灵活布子。下围棋的比喻还有更深层的意思:在教育信息化的变革中,技术不是什么魔法,只有教师才是真正的魔术师。教师,只有教师,才知道什么时候该用A,什么时候该用B,知道怎样恰当地根据自己的学生对象去灵活地安排教学。

“微课程教学法”是指学生利用个人信息终端,将数字化的微内容作为替代教师课堂上面对面讲授进行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这里同样有三个关键点:一是个人信息终端普及(如手机、平板电脑、上网本等),如果没有这些信息化条件,就没有这种教学方式;二是微内容(如微视频、PPT、Prezi等);三是替代教师面对面讲授,在这里强调的是“替代”,即学生可以多次重复的观看没有学会的教学内容,这是教师讲解无法做到的。

这种教学方法带给我们一个启发,现在苏州的一些学校提出,从翻转课堂到微课程教学法,在他们今后的数字化学习,如电子书包、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等项目中,将不再提及翻转课堂,他们认为翻转课堂是国外的实践,我们可以借鉴,但是不适合中国国情,适合中国国情的应该是微课程教学法。因为微课程教学法适合中国的教育现状:

1.它克服了机械照搬国外翻转课堂模式的局限性。

2.更灵活地适应教学规律。

3.从单一的“翻转课堂”教学策略到丰富多样化的教学策略。

4.从关注课堂教学的时间流程安排,转向深入关注多样化的适合的混合式教学策略设计。

我们还要特别强调指出,完整的微课程系统是由教师、微课程视频、学生、教学组织共同组成的。微课程的系统设计包括微课程结构设计、教学组织方式设计、微课程视频资源设计和教学评价设计。其中最重要的是微课程视频资源的设计,它是替代教师在课堂上的教授,供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资源。

目前教师对微课程视频的认识还存在一些误区,如无法区分其与辅助教师讲课的多媒体课件、课堂教学实录的视频切片、教研活动的数字故事等。

微课程教学表面上是在制作微视频资源,实际上是教育理念的颠覆,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从单向灌输式教学转为启发学生自主性学习。

教师应该如何设计微课程呢?

制作微课程之前,教师要确定到底微课程要做什么?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需要首先弄清楚两个问题:一是学生为什么不能够仅使用教材自学?二是为什么学生离不开教师?

让我们比较一下教材与教师的区别:学生到新华书店买一本教材,教材上面会把知识点讲解很清楚。教材都是显性知识,而且都是固化的。再看教师,教师首先是一个人,人和書不一样,因为人除了有显性知识以外,还有隐性知识和情感态度。

这里给大家推荐一篇文章,这是山东师范大学谭维智教授在《新华文摘》上面发表的《教师到底应该因何施教》。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知识的理解、分析、判断、推理、鉴别、欣赏、评价、应用等,即使是单纯的语言的表达,也包含了施教者的情绪、爱好、兴趣、激情、信念、承诺等情感价值观的东西,最终一起通过施教者的身体行动呈现出来,与纯粹的知识一起影响、感染受教育者,是教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所以,微课程视频与教材不同的地方是利用信息技术来记录教师个体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教师帮助学生认知的教学策略和情感活动,以便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课堂上面讲授的内容。

就目前来看,教师常用的微课程制作方法有手机平板摄像,PPT讲解+批注,计算机+写字板,使用iPad制作微课程等。教师制作微课程常用的编辑工具是Camtasia studio(喀秋莎)。而微课程的管理可以采用云盘管理、微信公众号管理和慕课等管理方法。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

猜你喜欢

教学方式教学法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高中数学高效教学方式与方法优选例谈
高中化学教学方式探析
探索不同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