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铜鼓,好像人的心没了,好像亡者不升天
2014-09-26
一、背景资料
铜鼓是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世代相传的特殊乐器,贞丰布依族“铜鼓十二则”,即铜鼓演奏的十二段乐曲,是布依族民间艺术中最具神秘性和传奇色彩的传统音乐文化之一。布依族“铜鼓十二则”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布依人民劳动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每逢重大节庆或老人去世,都要举行隆重的击鼓仪式。明清以来,贵州方志中记述“仲家”(今布依族)使用和敲击铜鼓的大量资料,“俗尚铜鼓”、“岁时击铜鼓为欢”,“仲家好楼居……丧祭,凡亲属眷及瓜葛,本村邻舍,男女络绎成群,男女对击铜鼓,木鼓,鼓声相应,稍不合节,罚酒一瓢,饮至昏醉”,“丧葬……击铜鼓”,“居丧……击铜鼓,邻村闻鼓声毕至”等记载很多。绵延千年的少数民族铜鼓音乐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被誉为“铜鼓音乐的活化石”。布依族村寨至今仍然保留了节日、丧葬使用铜鼓这一传统习俗。据《贞丰县志》记载:“取用铜鼓时,要用一吊谷穗去‘请 并用黑布包好不让其露面,传说以防途中趟水过滩时,铜鼓会跃入水中与龙王打斗。”
铜鼓十二则是布依族民众(特别是布摩)祖祖辈辈秘传的产物:旧时布依族没有自己的文字,“铜鼓十二则”的传承来源于家族祖传,都是一代一代以口传心授或口传手授的方式沿袭下来。
“铜鼓十二则”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王永占
本项目所在地贞丰县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东部,纳秧村属贞丰县小屯乡管辖的布依村寨之一。
二、采录情境
贞丰县纳秧村地处喀斯特大山深处,自然环境恶劣,石多土少,交通也很不便利。从县城驱车出来,柏油路之后不久换成乡村土石路,走了一个多小时,路不好,颠簸得很厉害。由于此行正遇贵州数十年未遇的旱情,笔者举目四望都是白石黄土,农作物长势不好,很感叹布依族村民的生产、生活的不易。在后来的访谈中,王永占老人讲到,今年所种油菜收成不行,太旱了,旱完了,结不了籽。
王永占、岑兴顺是贞丰县小屯乡纳秧村两位资历最老、也最有权威的老布摩(布依语指巫师之意,也有称为老摩、摩公的,下同),也是非物质遗产“铜鼓十二则”的传承人,其中王永占是国家级传承人,岑兴顺是省级传承人。岑兴顺由于年纪大、较王永占而言更显老迈,话语很少,本次访谈大多数是与王永占进行的。
两位老先生很早就从县相关官员电话预约中知道了采访者要到来的信息,因此,他们很隆重地将平时收藏保管得很好的“国家级非物质遗产铜鼓十二则”的证书、证章等取出,放在堂屋正前方的祖宗牌位前,备显尊荣。谈话间,也对自己的工作十分自豪。这让笔者印象十分深刻。
分得铜鼓只有保管的权力,不能出卖。
我70岁,1941年生的,岑兴顺大我1岁,1940年的。我们这个村叫纳秧村。纳秧村的布依话是什么意思?纳秧本身是什么意思?纳秧啊,纳秧本身喊叫“na liang”,那什么意思呢,主要是我们这里有3块田,喊叫纳秧栽三田,栽石板田、栽石岩田、栽土石田。“na liang”就是土石,它是真名,是寨子的名称,是土石田,这三块田就是纳秧。这里的人都是布依族吧,石板田和“na liang”田是布依族在种,石岩田是汉族在种。我们是布依族,就是纳秧。
最早一代人是好久到这里来的?最早一代呢,原来我们这里以前是瑶人居住,听老祖人说的。瑶人哪?就是现在的瑶族。这里最早就是瑶人居住。那老祖先是好久过来的呢,摆故事是洪武年间,洪武设立的时候,老祖先就过来的。但是根据我们祖坟来检查,可能是清朝的康熙年间就过来了的,现在能找到的祖坟就是康熙年间的了。家族记到的辈份那几个字还记得点,倒推几辈,我们可以倒推到9辈,我们的字辈是这样:登先国文廷,后起永昌龙。再早的家谱就没有了,失踪了。就是有人想到重新续家谱,想到是想到起,但是找不到根据(修不起了)。
铜鼓是哪一代祖先传下来的呢?(王永占拿出一本毛笔字的手抄纸本,给笔者看)这里有,这就是家谱,这是路票,路票就是老人死的时候开路用的,指引他嘛。“登先国文廷,后起永昌龙”,我们是永字辈。以后的辈分是“正大光明远,天子坐朝中”,再下面的字辈就暂时没写了,没有写。现在已经到正字辈了。那么铜鼓是哪一辈传下来的呢?是登字辈传下来的,最早一代人就有了。我们王家老祖先是三槐堂,在太原,这就是家谱。这都是毛笔写在白棉纸上的,现在的纸不行了,写不了毛笔字。听说老祖先几兄弟分家,哪个老大分到铜鼓,哪个次子分得大铁锅,那(铜鼓)就是这么传承下来的。传说最早的时候一个老祖先分到一个铜鼓,一个老祖先分到铁锅,这都是老祖先摆出来的。他为什么当时能分到铜鼓?老祖先的话,最喜爱的是幺儿,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喜欢幺儿的话,就分铁锅给他,就解决当时目前的困难,这锅就可以煮。分得铜鼓主要是得保管,只作有保管的权力,没有出卖的权力。分得铁锅就可以解决当时的困难,可以拿来煮饭吃。当时懂不懂得打这个(铜鼓)十二则?懂,就懂了。那时候的十二则和现在的十二则应该大部分都一样吧。那个时候就是敲。
纳秧村的3个铜鼓,都是给老摩做法事的。
这个铜鼓的十二则是怎么学的呢,是跟哪位长辈学的呢?我是跟我哥学的,一个堂哥,他就懂这个,他是学老摩的。一个村子里老摩有好多人?有的村多,有的村少,有的村没有。我们这个纳秧就我们2位老师傅。我那位堂哥已经死了。在家谱上面写的有,王永哲,就是我堂哥,他1970年就过世了。他是民国三年出生的,比我要大将近30岁,他也是老摩。现在基本就是一个寨子就1个或者是2个老摩。有些寨子能学得到的就多有个吧,学不到的就一个带头的老摩。因为老摩当这个头得具备条件,懂得这样懂不到那样的,也作不了头,各方面应酬不了。这老摩也是一个传承的过程,有的是一个家族传承,这也是一个悟性和灵性的问题。
纳秧有几大姓?有姓王、岑、黄和李。黄和李是不是也是布依族呢?是的,但是老摩的话是岑兴顺和我王永占,姓黄的、姓李的都没有老摩。老摩就是王、岑两个姓。老摩这种职业除了给人做道场,平时还做些什么事?自己要种地、种田不?要种,平时也要从事生产劳动,就是哪里发生事情以后,就是老人过世以后,就(有丧家)来请去了。像周边最远的有好远来请你们去做道场的?这周围都有,最远的大概有十七八公里。(问:如果他们要是请你们的话,也要背这铜鼓过去了?)方便的时候就背过去。这铜鼓是家族的铜鼓,不是老摩个人的铜鼓。家族的铜鼓要家族允许你拿出去,你才能拿出去,家族不允许拿,就不行,因为这个铜鼓比较名贵,如果你拿出去,损失了,就交不了差。家族的铜鼓原来是归某个人固定管,但从去年以来,一家管1年。如果有人家来请做老摩,我就到那家去借出来。但是,家族总共有二十多家人,如果说有三五家不赞成借的话,你是拿不去的,哪怕就是有一家不赞成,你都拿不去,就是说借这个铜鼓要家族里面集体讨论才能借出去。因为,我们这个铜鼓在“破四旧”的时候,背去那个大山水库,有些砸烂了。“破四旧”的时候,这些老摩公都拿去进“学习班”嘛,当时就把这铜鼓背过去,准备要把它搞破坏。后来也不晓得是什么原因没有破坏成,我们曾经组织人,去准备说把它偷回来。后来民族政策下放,宽大了,就(把铜鼓)要回来了。当时准备搞破坏,幸好没被破坏,要是当时破坏了的话,现在(铜鼓)都没有了,肯定没有了。那个时候搞这些东西,破坏,比较凶。
搞老摩公还有其他什么道具?有唢喇呀,还有经书啊这些,经书是“翻译”的,本身那个汉话和布依话有时候应用不上来,是“翻译”的,是拿布依话来说经书,但是经书是拿汉字来写的。(注:经书是用传统的白棉纸制成,毛笔手抄。由于过去布依族无自己的文字,布依族布摩所念布依语是用汉字来注音的。)
岑兴顺是跟他岑家的一位叔叔学的,也是做老摩的,(布摩和铜鼓十二则)。他比我学得晚,可能在三四十岁的时候学的,那个时候是七几年了,是文化大革命之后,他是70年代学的,我是60年代学的。那个时候学老摩的话,敲铜鼓和敲十二则有没有呢?那时候就开始学了,我们都是悄悄学,不像现在,现在是鼓励大家学了是吧。学的时候具体是哪一年?1961年我刚刚从外面回来,1962年开始学的,1958年被县里面保送到黔西南州测绘学校,在测绘学校学了一段时间(测绘技术)。学到1961年的年底就回来了,分配在都匀工作。为什么又回来了呢?(饥荒时期)粮食低标准,家里的姊妹都出嫁了,没人照顾老人。回到纳秧,都匀那边的工作就丢了。回来的时候,我大哥当了个(老摩)头头,我就跟他学了老摩。当时学老摩的有几个人?多,当时,(寨子)上面岑家有一个,我和我侄儿子王昌武,就3个年轻人,其他的都是老班子,都跟他们学。学的时候都是悄悄学的。一般说来,要先背经书。然后敲铜鼓,打铜鼓的板眼,鼓板。学铜鼓,要先背谱子再打铜鼓,谱子练熟了,口在一心,要不然,一响鼓板你手就来不及。这个鼓板你要背的烂熟,要不烂熟,打的时候你就忘了。有些乱打的,就不成曲调,不成曲调就不好听了。学老摩以后,哪个时候第一次给人家做道场的呢?边学的时候就边做(道场),但你做不到的,(师傅)保密得过更点的你就不(会)做,(只)能(会)做什么就做什么,因为当老摩不光是一个人,出去是好几个人,(我只能)和他们随声附和。到1978年我就开始领头做了,那时我已经快38岁了。每年要出去几次呢?不一定,每年有三五次或一两次的都有,基本上都在寨子周边。要背铜鼓过去吗?本身他那个寨子有铜鼓的,就不背,寨子没有铜鼓的,就背,但是背的话要请家族同意你才背得出去。但很多寨子的铜鼓都不在了,“文化大革命”的时,当“破四旧”破坏了。但为什么纳秧的这个铜鼓就保留下来了呢?纳秧这个铜鼓也被背去了过的,后来没有被破坏,政策一放宽,我们就把它拿回来了。我们这里也没有人知道具体情况。当时,老百姓哪个敢讲,铜鼓是牛鬼蛇神、封建迷信。现在不(这样)叫了,现在叫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而且国家还大力支持。我们这里还有3个铜鼓,菜山有1面,梁家小寨有1面,这里就1面,整个纳秧村有3个铜鼓。都是拿来给老摩做法事的。
布依族都用铜鼓,铙钹都是汉族用的。
您读书读到几年级?我小学一毕业就保送去读中专学校,那个时候还没解放吗?解放了。你读的是新学?是的,以前的老学我也读过,那时小,只有四五岁,像“人之初性本善”都读过的,之后又去读新学,读了新学之后,小学毕业又保送到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建筑学校,毕业之后在都匀呆一年又回来。学测绘和看风水的拿罗盘的有没有联系?没有。做老摩要不要看罗盘?看坟山,有时候也用到,如果具备看风水、看坟山、看阳宅的(能力)啊,也有人请(去看)。如果这方面的理论不得(没有),也就没人请了。我这是几方面都牵扯(会)的,阳宅风水、阴宅风水我都懂。现在家里有几个子女?有3儿1女。现在有没有下一代的人跟你学铜鼓?有,侄儿,还有孙子。有一个(孙子)还在外面打工,在屋里的(孙子)就跟着学。你看这(旁边坐着的一位旁听的中年人)是龙字辈的,敲那个十二则,开头这一则勉强可以打。这个昌字辈的,敲那个十二则,有时候口不一心,有时候打不完,还是老师傅要全部都打得熟点,从头打到尾。现在(寨子里)基本上有3个(后生学了后)可以打了。
王永平是我兄弟,他可以打,王永平他有60岁多点,他是50多岁开始学的。还有我侄儿王昌平也会打,也是最近学的,三五年,时间不长,也是跟着你们出去(做法事)的时候一起学老摩的,他主要是在旁边做点辅助工作。教他打,这个要多打,多打才熟练。打这个铜鼓,累倒是不累,就是有时候会把调子弄错,调子一弄错就打不下去。一般是诵经的时候你就打,喊叫诵经,每做一坛法事都要打。打的时候要延续多长时间呢?可能从头到尾一二十分钟,最基本的一天要三次,这是最基本的,早朝、午朝、晚朝。一般情况下就是做哪坛法事该打的就打,一天3次就是定了的。像这种请(去做法事)的话,一般会给多少报酬?这个,原来都是不讲(报酬)这些的,老辈人都不讲(报酬)这些,但现在就不同了,做什么都要讲报酬,有时候随便人家拿多少,最近这年把,也讲,近(在本寨子)做不讲,远(在其他寨子)做就要讲,因为这不是个把人过去的问题,一起出去起码有三五个人或者六七个人,大概也要讲千把块钱(报酬)。一般持续3天,现在要4天,3个晚上。
现在做这种法事是每次都背铜鼓去吗?有些时候背不了铜鼓去,有时候就是拿那些比如说钹,不拿铜鼓。一般布依族都用铜鼓,铙钹都是汉族(用的)。布依族有白事都要用铜鼓,都要用,必须要用。原来之前听说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没有听讲过。这是哪年晓得这个事情的?是2005年还是2006年,大概是2005年。那个时候就选为传承人了?是的。现在传承人每年国家有补贴没有?去年(2009年)倒是给了的,是古历的十月十几给的,以后有没有,我就不晓得了。2008年没有得过。2009年开始,一次发。2010年还没有得。
开鼓的时候,要贡鼓、磕头以后才拿来敲。
对于铜鼓,原来听老辈子说这个铜鼓为什么要这样敲呢?为什么要搞十二则呢?以前老辈人们是这样讲的,这个铜鼓不光是超度(过世)老人用,红白喜事当中也可以用,红喜也可以用的,比如进入新春啊,节庆啊,进入佳节也要用的,可以敲的。它是用这个时间拿出来用,顺便传承下去,每个人都(可以)拿来学敲,大部分都在正月间多,等于是每个人都可以敲的,也没一定是老摩才可以敲,(人人)都可以敲的,要让后人学嘛。开鼓的时候,要有个仪式,要贡鼓以后、磕头以后才拿来敲,等于把鼓当神一样,先要对它磕头,然后再请它来敲。那为什么是十二则,不是八则呢?它这个则数实际要是讲起来,它是由八卦演变过来的,这个则数,你想有好多则就有好多则,它有阴调,有阳调,阴调是超度亡魂的时候用,阳调就是结婚调、立房调啊,或者进入新年快乐这些,就敲阳调,但是它总共有十二调,八卦只有八调,总体八卦(中)两卦相重,八卦相重可以变为64卦,把它变成十二则调节阴阳五行的平衡呢,搞什么风调雨顺、国泰平安、新年快乐这些,就敲(铜鼓),把它重起敲,这就是阴阳五行的平衡。那现在,就是除了做法事、做道场(才敲铜鼓),平时过年的时候,比如说过除夕啊过节啊,大部分时间都不敲了,只是春节以后找个良辰吉日开鼓以后(才敲铜鼓)。一般只是阴事敲,阴事敲得多。平时就是过年的时候教练,就教人家敲铜鼓的时候才喊人来学才敲下。
我想教年轻人学,但是没有鼓。
我有2个姐2个妹,还有1个兄弟。兄弟会敲铜鼓的,他学的时间比我短,他敲得成。那整个纳秧敲得比较好的现在大概就只有两三个,除了我们俩个,岑家还有一个,就是三个敲得好。岑兴顺、岑兴旺,岑家两个,我们王家,我和我兄弟还有王昌平,这些都会敲,不过嘛,其他人敲不完全,就是敲得比较完好的就上面这5个人,但岁数都比较大了,年轻人都还在学习当中。
像年轻人要敲得好、敲得熟练要花多长时间?这个你要是拿它当一件事情来学,练个把月就可以练出来,先把(鼓)谱背到起,再来敲。像今年正月间,初三那天我们还不是开鼓教练,当时每个人能抄鼓的都抄起念,“松手松手松松手”。先是练口诀,然后再亲自来敲。平时要经常练技术才提得高。那些十几岁和二十几岁的年轻娃娃有学的没有?这些(年轻人)都完全出去打工去了,二十多岁的大部分都不在家里,出去打工去了。还(剩下)有些很小的在家里。大人在的(时候),要喊他来学他就来学,大人不在,怕他们把鼓弄烂。他们要背(鼓)谱不呢?这个我们认为是这样的,他们还在(学校)读书,如果又要背鼓谱,又要完成作业,恐怕他脑子分散了,装不完,所以说没叫他们来背(鼓谱)。那纳秧有没有二十多岁已经学(铜鼓)得比较好的,再出去打工的,有没有?有,有一个孙,也出去了。
请铜鼓出来有没有什么忌讳事情没有?女人不能打铜鼓,一般都是这样的,女的不能打。类似这种忌讳的还有什么一般来说,铜鼓在哪家保管,不要放在男女的卧房里,这东西要放在吉庆的地方,卧房不能放。一般铜鼓都放什么地方?放楼上啊,老人的房间也可以,年轻人的房间不能放。那去年开始,这个家族每家轮着保管铜鼓1年。
这个政策是谁规定的呢?因为这个鼓,有些保管鼓的,人家来找,没有通过全族你就把它借出去,鼓又不是你家的,你想拿去哪里就拿去哪里,没有通过大家晓得,如果损失了怎么办?!一家保管1年,(就定了这个政策。)如果哪里要借鼓的话,最起码要80%的人同意。这个鼓,它就是烂,毕竟是老古懂,是祖人的遗留,(很珍贵的)。现在,来我们寨子里搞铜鼓调查的人很多,但是不晓得叫什么名字。
有一回,有两个人来调查,把鼓的那个珠珠都数了。现在有没有可能再去买个鼓或者说复制一个鼓?这恰恰合我的心,那年的愿望就是这样。因为大家都重视,国家也比较重视,还每年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心,还拿些奖金给我们。
我想教年轻人学,但是没得鼓。因为这个鼓是家族的,不是个人的,可以叫你天天拿来敲,如果真正想要传承兴旺的话,起码要给我们2面鼓,我们就可以随时地传承下去。
去年、前年我就这样对他们(县文化局的干部)讲的。给政府打过报告吗?(县文化局的干部插话:没有,只是口头上讲(过),因为造一个新鼓或者是买一个新鼓可能要花钱,我就是考虑可以写个报告请县里的领导批示下,然后再给省里的领导申请下,看有没有专项资金来帮助,我们说的是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我觉得国家、省里面应该考虑一笔资金比如说几万块钱,我们都可以呼吁下。)这样当然更好了,因为教学嘛你要有个教具啰,没有教具,你光是叫人家敲,拿什么来敲?!这个鼓又是家族的,到一定时间要收回去,你想学的时候你就无法。
没有铜鼓,好像人的心不了,好像亡者不升天。
现在,如果把我们这几个(老先生)都不得当传承人了,搞不好会失传了。因为年轻人都出去了,可能说他会敲,但敲得没有十二则的那种敲法,还有可能是乱敲,按正规的敲呢完全可以敲,像王昌平啊王永平啊都完全可以敲的,但是让他原原本本地讲,讲得都不具体。那布依族家里面办白事如果没有铜鼓的话,他们会不会认为这个白事办得不好?是这样的,大家的愿望,真正没有铜鼓的话,好像人的心不了,好像亡者不升天。汉族就没有这个东西是吧,汉族就是敲这个铙钹。布依族就必需要敲铜鼓。基本上老人老了,做白事都要敲鼓。
为了去表演节目,年轻人来练了两晚上。
那后来你1961年回到纳秧以后,就再也没有出去过吧?没有出去,1984年被贞丰城建局的请去2年,做什么呢?做测量,城市规划测量。那个时候学测量是不是有一个仪器?有什么水准仪、平板仪,隔了20多年了,还记得这些使用方法?记得,基本上都可以,搞简单的,不算坐标,完全可以,是测量地形图。
那后来为什么没有继续做呢?我们是合同工嘛,合同是请2年,扣2年的合同嘛就回来了。后来到县里带铜鼓去参加过演出没有?或者到省里面、州里面?没有带铜鼓,出去过几次。搞过什么演出或者比赛没有?古歌竞赛的时候,去表演,得了一等奖。是哪一年的事情?这个记不太清楚了,应该是2007年。那岑老师原来也出去过表演没有?表演的时候,我们俩个都没去,但是鼓谱、鼓板都是从我这里拿去的,几个年轻的去的,昌平去,我兄弟王永平去的,还有我一个孙子王龙丰去,还有一个岑家的去的,就是他们年轻的去表演。当时我们也没有跟着去,没有去。为了去表演这个节目,他们年轻人来这里练了两晚上,才去的,先练才出去的。
表演的时候要穿布依的服装不?要穿。现在说布依话没有问题吧?全部说的是布依话,汉话有时候还搞不清楚。现在年轻小娃娃也都说布依话。现在家里面的田土够生活吗?怎么会够?!年轻人要是家里,生活都成问题,非要出去打工,像我家四五个人分得的田地,现在有十几个人吃饭,要是都在家里,吃什么?!现在他们在浙江,一年来1次,我家孙孙也都出去的。他们要寄钱来当生活费吗?这个方便的情况下呢就拿来嘛,补助家庭,如果不方便的情况下就不拿来了嘛,其实我们在家里基本上可以自食其力,也勉强过得去。现在整家人就只有四五亩地啊,分成3家,一家只得亩把多点土,所以说那些年轻人必须要出去,光是靠那点地吃饭就成问题了,多个把人,饭都不够吃。
姑娘不能传,只能传给儿子。
岑师傅,你当时读书读到几年级?小时候读的,没多少文化。你当时有没读新学?读过的,读过三四年级,你后来像王师傅这样出去过没有?没出去。那你当时是跟谁学的铜鼓呢?有一个爷爷会,就跟爷爷学,就是说当时就是跟那些老摩出去,自己就在旁边跟着学?是。背鼓谱的时候是不是在旁边就背下来了?是。像“文革”期间都停止做这些法事了吧?偷偷地做。一家有老人过世的话,你不做,心不了嘛,开个路就行了嘛。那个时候不用给钱吧?不给。
一般家里有姑娘的话,不教这些吧?不会不会,姑娘,都不教这些的。为什么呢,有什么想法没有?因为按照以前的这种老思想,姑娘不能传,传也是传给儿子,姑娘她也不学。家族那些侄儿侄孙可以传吗?可以,完全可以。外姓的也可以吗?现在都可以,以前嘛保守,现在只要是爱好的,都可以来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上面叫铜鼓十二调?是的,十二则是它,十二调也是它。这里授牌没有,当时?有的。一般这里祭祖是什么时候祭?过节的时候,过年的时候要拿出来贡,要敲吗?和贡像(片)是一样的,贡铜鼓。王师傅是国家级的,岑师傅是省的吗?是的。(你的)这个摩书要全部背得不?要看,有些背不到。像这个书是好久写的,大概有多少年了?大概有百把多年。这个是抄录本哟。这是哪年抄的?文化大革命刚结束的时候就抄的,1977年抄的,读的是布依(发音),用汉语写的,就是你读的是汉字,念的是布依话?是。
[责任编辑: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