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如何保持民生新闻的生命力

2014-09-25刘清花

卷宗 2014年8期
关键词:民生新闻生命力新闻报道

摘 要: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和民意表达意识的增强,民生新闻成为了新闻媒介与社会环境形成良性互动的一种新的传播范式。平民化的传播理念与传播方式体现了“以人为本”、“三贴近”原则的政治话语与新闻媒介人文关怀、社会责任的价值认同。如何保持民生新闻的生命力,本文将结合实例去探讨这个问题,以期民生新闻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得到更长足的发展。

关键词:民生新闻;新闻报道;生命力

2002年1月1日,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推出一档《南京零距离》栏目,平民化的视角和小人物的琐事以新闻叙事方式展开,在国内电视界引起了一阵疾风劲雨般的搅动,随之一系列民生新闻节目在各地电视台播出。如今,民生新闻成了业界和学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它是现代社会民主进程加快、传媒产业化竞争加剧的产物,对弘扬社会正气,引领社会向前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江苏卫视总监景志刚认为民生新闻的生命力在于它体现了平民时代新闻必须具有的精神品质——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在新媒体时代语境下,如何保持民生新闻的生命力,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创新思维——增强民生新闻策划的意识

追求创新,关键在思路。对于民生新闻来说,这个思路指的是新闻策划。保持民生新闻的生命力,新闻从业人员要创新思维,增强民生新闻策划的意识。

1.1 捕捉灵感,即在报道选材上,注重民生新闻的新闻价值

对于民生新闻从业人员来说,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捕捉灵感,抓住新闻事件的切入点,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现场、基层才具有最鲜活最生动的新闻,尤其是突发事件的来临。“突发事件最容易造成的社会危害就是信息的不确定性和不对称性,这会给谣言提供传播的空间,引起公众恐慌,影响社会的安全和稳定。”①2013年2月1日,连霍高速公路义昌大桥发生爆炸、桥梁坍塌,河南媒体对事故的一篇报道引发网友争议,该报道共1300字,其中有1134字为表扬省委省政府如何辛苦工作的,没有出现一次伤亡人员或家属的名字。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转作风、改文风的要求,新闻传播业是专业性很强的社会行业,以新闻价值作为标准选择与播发新闻,是传媒自主性的重要体现。在这起突发的重大民生新闻事件中,新闻工作者不应把视角放在领导身上,而是应开辟信息资源,改变传统的思路,报道群众急切关注的问题。

1.2 塑造品牌,即在报道策略上,注重民生新闻的品牌

品牌是企业竞争的最高层次,品牌的观念应用到民生新闻报道中就是让其价值理念、写作风格等方面别有一番特色。塑造民生新闻报道的品牌,要做到紧跟形势,不断创新,树立精品意识,办出精品栏目,扩大民生新闻的影响力。《南京零距离》升级为《零距离》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零距离》提出‘民生新闻3.0的概念,把民生新闻的历程大致分为三大阶段:1.0时代,将镜头对准普通人群,关注其生老病死、柴米油盐,用一种平度的视角,给电视观众以全新的感觉;2.0时代,注意提升节目的品位与导向性,增加正面报道和主题宣传的比重;3.0时代,把电视和网络进行有效结合,实现电视与电视观众的全方位交流、互动。”②板块更丰富,形态更多元,带动了民生新闻的整体创新,拉动了频道整体的品牌塑造。读读他们的文章,大家就会明白,为何这个民生新闻的开创者,能够保持这样长久的活力。

1.3 引领舆论,在报道取向上,注重民生新闻的舆论导向

美国学者曾提出“议程设置假说”,认为大众传媒具有设置公众议事日程的作用。新闻从业人员应该做好“上情下达,下情上传”。所谓“上情下达”是指把政府的政令或政策向民众叙述解释,让老百姓明白党和政府的深谋远虑。所谓“下情上传”,就是媒体在报道民生新闻时,新闻从业人员带领或代表民众,向上级反映老百姓生活中的困难和需求,促进相关问题的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指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河南全省18个地市,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树一帜的文化特质,尤其是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地已流传了十几代人,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它们纷纷面临绝迹。河南都市频道在春节期间推出抢救采访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节目《大年小戏》,一方面响应了十八大中关于文化建设的蓝图,另一方面,用实际的行动帮助人们记忆和欣赏传统的文化形式,在“上”和“下”之间起到了良好的桥梁作用。

2 拓展视角——拓宽民生新闻报道的领域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样的新闻事实,选择不同的角度报道,所取得的传播效果也就会不同。保持民生新闻的生命力,新闻从业人员应拓展视角,增加民生新闻报道的领域。

2.1 关注民生,即在报道视角上,用平民视角洞察与民众有关的问题

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可见民生是重中之重。俗话说,站的稳才能看的透。民生新闻从业人员要立足“民生”,以践行“三贴近”为基点,把视角和镜头多转向老百姓,深入田间地头,洞察老百姓的生活图景,丰富民生新闻报道的题材。自从2011年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等五部门联合部署“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全国各家媒体以群众路线为报道理念,掀起了新一轮的民生新闻报道热潮,记者们个个深入基层,倾听和关注普通群众生活,尤其是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推出的新春走基层专题报道,以《百姓心声》、《在岗位上》等子栏目,直击百姓生活状况,汲取基层群众心愿诉求,挖掘并推动解决百姓生活中的困难,形成百姓春节期间的关注焦点与收视热点,更是以充满乡土气息的民生调查为旗帜,在民生新闻报道上进行了有益的突破和创新。

2.2 以小见大,即在报道内容上,用小事情彰显大政策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芒,一片可以落叶告知天下秋,“大民生”理念促使民生新闻“以小见大”做文章。民生新闻工作者要博采众长,在关注老百姓的生活琐事的同时,还要对国家的惠民政策、社会经济的发展等方面进行解读,从多种多样的题材中寻找民生新闻的诉求点和叙事角度,实现从“小民生”理念向“大民生”理念的转变。2009年3月《燕赵都市报》有一期刊发的《村支书“一家人”吃低保》的稿子就是典型的一例。国家农村低保是国家对生活困难村民的补助,但在一些乡镇,村干部借机将自己的亲戚纳入低保中,让国家的好政策变了味,败坏了党和政府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该报的新闻记者接到百姓的热线后,立即前往调查采访。稿子刊发当天,即有新浪、搜狐等数十家媒体转载,引起各地读者的强烈共鸣。此外,这篇稿子最终还获得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可见,民生新聞报道只有发出民声、体现民意才能拉近媒体与百姓的距离,才会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2.3 增添乐趣,即在报道方式上,采用讲故事和互动的方法

有人说:“新闻媒体就像厨师,百姓喜欢吃什么,媒体就应该及时地去做。”民生新闻的从业人员应该采用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做好民生新闻这道“菜”,让百姓“高兴地吃,乐意地吃”。老百姓都喜欢听故事,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叙述民生新闻,新闻从业人员不仅能增强民生新闻的知识性和趣味性,而且也会使其的写作风格呈现多样化。当然,前提是一定要把握好新闻故事化的“度”。其次,互动是拓展民生新闻视角的重要渠道。民生新闻可以通过设置板块与百姓互动,一方面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如地方口语和方言,使民众产生“拉家常”的亲切感;另一方面让民众在报道中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其对民生问题的看法和意见,如通过电话热线、短信平台等交流形式。

3 挖掘深度——提升民生新闻报道的品质

深度决定高度,深度增加厚度。隨着民生新闻这一新的传播范式的不断成熟,加上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保持民生新闻的生命力,新闻从业人员要向深度进军,从而提升民生新闻报道的品质。

3.1 追根溯源,即在报道内涵上,更加关注事实真相

知道在哪里,才能不慌张;知道走向何处,才能保持从容。新闻从业人员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在报道民生新闻的热点、难点问题时,应当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大量的信息资源,搞清事情的来龙去脉,运用背景材料解释新闻事实,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使用追踪报道、系列报道等手法进行深度报道,揭示出民生新闻背后的深层原因,给民众以理性启示。2012年12月,“2012.12.21地球会有连续3天是黑夜,是地球的换纪时刻……”这则微博经转发后,引发网友争议。全国各地有相当一部分人疯狂购买蜡烛以防万一,造成白蜡烛脱销。这是继抢购碘盐之后又一次由谣言引发的“抢购风潮”。不过经过多次抢购风波之后,越来越多的人也在理性地判断流言,而不是盲目相信。官方媒体应该迅速地核实情况,对公众发布权威信息和宣传科学知识,同时各政府部门也应及时做好宣传工作,维持好正常的社会秩序。

3.2 强化评论,即在叙述方式上,更加注重新闻评析

评论可以加强报道的深度和力度,民生新闻从业人员在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还应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和价值观对其中的深刻意义加以点评,帮助民众辨明是非,理解新闻中蕴含的道理。“民生新闻的评论应该做到‘评述结合,以评立身,既要注重对新闻事实的展示和开掘,让观众通过自身的理解评判是非曲直,又要一针见血地表达出媒体的观点和倾向,促使百姓关心的问题及时的得到解决”。③2013年1月29日央视柴静主持的栏目《看见》播出了一期关于拆迁的节目,讲述着广州因旧城改造的杨箕村中的人的诉求,发生强烈冲突,应该如何协调和解决,他们都会去寻找到一个利益的平衡点,而找到这个平衡点之后,一切就会在此之上重建起来。简单、平实,没有激烈的言辞,也看不出她的主观倾向,却很有力度和深度。

3.3 传播爱心,即在报道品质上,更加体现人文情怀

爱心是美德的种子,爱心是生命的火焰,生活中因为有爱而变的更加精彩。在民生新闻报道中爱心体现的则是一种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是民生新闻的终极品质,它既真诚地赋予老百姓话语权,又时时处处体现对弱势群体的关心、体贴和爱护。”④民生新闻从业人员应该用人文叙事的方式报道民生,打造公益,传播爱心,帮扶弱势群体,增加民生新闻的高度。2012年3月,央视新闻频道《走基层》专栏持续播出系列报道《爱心小院蹲点日记》,讲述河北村民高淑珍在自家建立“爱心小院”,14年间接收39名残疾儿童,为他们免费提供食宿及学习条件的故事。节目播出后,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公益就像一盏灯,灯光亮一些,“弱者”身边的温暖就会多一些。民生新闻工作者应该用善良的“眼睛”看社会,把视角多转向普通人物身上,借助媒介平台,号召社会人士广泛参与,继而把这种“爱”代代传递下去,形成人人关爱,人人共享的和谐社会,民生新闻报道才会显得越发具有生命力。

4 结语

民生新闻因关注民情、民意,彰显以人为本、服务民生的传播理念,受到广大民众的欢迎。事实上,不论是报纸民生新闻,还是电视民生新闻,民生新闻的发展不仅推动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而且也使中国的新闻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跨越。当然,这一切都源于“人”的共同努力,我们只有一直保持着对新闻的一种情怀和执着,我们才能有信心把民生新闻做好、做透、做强,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注释

①熊玮.政府与媒体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研究综述[J].东南传播,2009,(1).

②苏娟.解析江苏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改版升级[Z].中华新闻网,2009年5月29日.

③彭华.电视民生新闻的特色分析[J].声屏世界,2009,(9).

④张霆.人文视野中的点是民生新闻节目[J].新闻导刊,2006,(3).

作者简介

刘清花(1988-),女,河南新乡人,四川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2012级文艺学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文艺学。

猜你喜欢

民生新闻生命力新闻报道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坚守初心,作品才有持久的生命力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民生新闻栏目特色的挖掘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分寸感的把握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
主动创新是新型智库生命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