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谈陶与瓷的“窑变”

2014-09-25李学银

卷宗 2014年8期
关键词:窑变釉色老妇人

李学银

窑变,顾名思义,是器物在烧成过程中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釉色效果。由于窑中含有多种呈色元素,经氧化或还原作用,瓷器在出窑后可能呈现出意外的釉色效果。俗语有“窑变无双”,就是指窑变釉的变化莫测,独一无二,窑变釉即器物在烧成时,由于窑中含有多种呈色元素,经氧化或还原作用,出窑后呈现意想不到的釉色效果。由于其出现出于偶然,形态特别,人们又不知其原理,只知于窑内焙烧过程变化而得,故称之为“窑变”。

有关『窑变』的真正定义应该是在烧成中,瓷器的颜色由于火焰的变化,或器物在窑中所放置的地位不同,而产生的意外变化。既然窑变一般是指瓷器釉色的变化而言,而金属氧化物着色剂中最常用的铁又较稳定,因此最常发生窑变的,就是以氧化铜在还原焰中烧成的红色了。曾经见过的氧化铜红色,有的发灰、有的发绿或发黑、或者甚至挥发而成极浅的红色或白色的,全視窑内温度、火候及铜的成份而定。

窑变是很稀奇,是人力没法控制的,当时人们都不觉得它是美丽而值得收藏的对象,因此多毁掉或藏起来。尤其到了清代,这种观念改变了,清高宗乾隆八年,御窑厂督陶官唐英在奏折中就提到:“奴才在厂制造霁红瓷器,得窑变瓷器数种,计共二十六件,虽非霁红正色,其釉水变幻实数十年来未曾经见,亦非人力可以制造,故偶得此窑变之件,即为‘祥瑞之征,今现霁红窑变各种理合奏进皇上”……此时被视为是祥瑞之征视同珍玩了。但是乾隆皇帝却无法消受,因此其下场是:“嗣后似此窑变瓷器不必送来。”乾隆喜欢的是另一种,在乾隆记事中有;传旨;交唐英照样(大样)烧造填白观音一尊,善财、龙女二尊,尽力烧造窑变更好。填白瓷器而有窑变,这应该是什么色泽,也不敢假设,或者是十全老人的特有口味吧!

但是随着人们对窑变釉认识的深入,窑变的缺陷美也逐渐得到人们的喜爱,窑火给釉面造成的缺陷,看久后反而让人回味无穷,甚至有了“娃娃面”、“美人记”之类的美称。窑变釉又因其形态极美,或如灿烂云霞,或如春花秋云,或如大海怒涛,或如万马奔腾,因而被视为艺术瓷釉为人们所欣赏。尤其是清雍正、乾隆时期,窑变已被视为一种祥瑞,甚至作为著名色釉而专门生产。

而紫砂也有窑变,宜兴紫砂由于每一个地段的砂岩颜色各异,紫、黄、蓝、白、黑等五彩缤纷。如果两色的泥料在烧制过程中,经过不同的温度,不同气流就会而呈现不同的颜色和肌理效果,这种意想不到的色彩变化,被人们命名为紫砂窑变。

紫砂的窑变烧制技法在未来将被人们越来越重视,紫砂窑变是紫砂工艺的一次革命,它提升了原来可以重复制作的紫砂壶工艺的技术含量。如果是窑变出来的紫砂壶,通过色彩的天然变化达到不可复制的效果。同样的造型,色彩各异,以至决定了紫砂壶价值的高低,紫砂窑变色彩稀有是决定紫砂壶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窑变工艺受烧制技术的极大影响,故稀有而又美丽的窑变色彩不容易出现,如红泥在变化中出现闪耀的光泽变化就很难得。恰倒好处的红与黑,红泥变成草绿色,墨墨中间闪耀着红色的碎黑、蓝色或金属色,似黑非黑,紫泥烧成漆黑色,黑色中发红,闪着亮的耀眼的光泽,或变成黄色,或烧成均匀的浮雕颗粒,或烧成紫红色,就如鸡血残痕,本山绿泥烧成绿色、七彩星、棕色、翠绿色、军绿色,翠绿色泛出黄色彩星,有时出现上釉一样的艺术效果。

窑变!总是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由于在收藏界,很多藏家皆喜欢收藏独一无二的作品,也因为如此,诸多现象都神话了,窑变的定义简单来说就是窑里头出现了不预期的变化,产生不预期的釉色,今天我想用另外的角度来谈谈窑变,似乎生命也会变得更有趣。窑,就像一个人常听到句话“窑是活的,是有生命的”,在整个窑室里头,每个角落的“气氛”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相对来说,每件作品应该都是独一无二的。 由于大多数的人不习惯慢慢品味,所以基本上80%以上相同,就会以为是一样的东西,当差异性大于50%以上,才会感觉到其中的差异。也因为如此,窑变的作品反而会让很多人觉得稀有与珍贵。如宋代河南禹县钧窑生产的铜红窑变,可谓变化莫测,鬼斧神工。

在河南神垕镇,还流传着这样一个关于窑变的美丽传说。一位老妇人与几个儿子以烧窑为生,一次,他们发现自己家的窑口烧出了几件以前从未出现过的带红紫色斑的瓷品,非常好看。兴奋之余,老妇人领着儿子们连烧数窑,但这样颜色的瓷品却再没烧成。正当百思不得其解时,老妇人忽然发现作坊的地上有一些铜屑,就问儿子是哪里来的。儿子说,此前,一位过路的铜匠曾在此借宿,可能是他留下的。老妇人猜想:可能是这些铜屑混入釉中,才烧出了带红紫色斑的瓷品。于是,她把铜屑配入釉中,结果真的又烧出了如玫瑰紫、海棠红那样颜色的彩釉瓷品。此后,她家烧出彩釉瓷品的消息迅速传开,远近窑场争相效仿。有些能工巧匠又尝试着把铜矿石配在釉里,烧出了色彩更加丰富的瓷器。但把微量元素加入釉内,通过高温产生窑变的技术确实是神垕钧瓷艺人的一项成就。

《中国陶瓷史》上说:“宋代的钧窑首先创造性地烧造成功铜红釉,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钧瓷的奇特,关键在于它的“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在素胎表面或刷或浇或浸或涮上一层以天然矿石及化学元素为原料的釉浆后,就是入窑烧制这道工序了。高温条件下,钧釉以铜、铁为着色剂,釉色与纹路相交叠置,出 窑后就能出现色彩斑斓、变化万千的窑变效果了。

窑变就像走在路上看见烟火的惊喜,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有时,似乎将外放的注意力收摄回内心,单纯的美,往往不单纯。烧陶的过程,让我们礼赞万物,一件作品我们只负责40%,其它的部分,交给地、水、火、风自然元素,万物自然的流动、融合与碰撞,一切都不是巧合,那是万物灵巧且精准的安排,窑变,是我们局限意识认知的产物,在造物主的眼中,窑变与非窑变都有着同等珍贵与独特艺术魅力!

猜你喜欢

窑变釉色老妇人
斑斓釉画的美丽窑变
窑变刻瓷,工巧合一
如意
特色窑变组壶
鞋子里的老妇人
西门亚军作品精选
清三代釉彩釉色的继承与创新
现代陶艺肌理与釉色结合研究
老妇人与店员
寿州窑瓷器釉色之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