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城镇化的集聚水平与经济效率

2014-09-25徐杨菲郑思齐

中国房地产·学术版 2014年9期

徐杨菲+郑思齐

摘要:在关于新型城镇化的讨论中,人口到底如何流动、集聚程度应该为何,是受到热议的话题。从市县层面出发,选取江苏省和浙江省的各地级市作为样本,观察其人口和经济活动是否向市区集聚,亦或是在各个县城分散。随后借鉴已有学术研究观点,从经济结构、经济开放程度和行政力量的强弱等角度,解释样本城市的集聚现象,最后探讨城市的集聚是否能够带来市区经济效率的提升和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

关键词:人口首位度,经济首位度,省直管县,经济效率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9138-(2014)09-0051-58 收稿日期:2014-07-28

1 引言

近几年我国城市化发展中,“新型城镇化”是一个十分重要且引人注目的议题。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城市化进程十分迅速,尤其是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然而这一过程也引发了城市功能相对落后等问题。在“新型城镇化”的议题中,有观点认为应该重点发展小城镇,包括率先在小城镇放开对农村人口在城市落户的限制,增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吸引更多人口、缓解大城市压力等。然而针对这一观点有较大的争议,“大城市论”则认为大城市的集聚效益可以更好地应对环境问题、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同样需要规模效应。小城镇与大城市到底应该重点发展哪一个,尚无定论。

从我国现实的城市体系上看,包括直辖市、地级市和县级市。我们所熟知的“大城市”通常仅限于四个直辖市以及一些经济发达省份的省会城市。但是事实上,地级市范围内的市区和下辖县级市、县或许能够提供更全面的研究大城市和小城市的样本。由于受我国户籍制度所限,人口在一个地级市内的市、县之间流动,其成本要小得多,这种人口迁移也就更加容易受市场化因素趋势、体现个人效用最大化的决策结果。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我国不同省份对市县的管理模式大致有省管县和市管县两种,这种行政力量上的差异成为人口在市县间迁移的最大的非市场化因素。

本文试图以地级市为样本,考察人口和经济活动在市区和县城的分布情况,以此作为探讨大城市和小城市的一个切入点。文中选取江苏省和浙江省各地级市作为样本,观察不同城市集聚程度的差异,探讨存在差异的原因,尤其是一些非市场因素的作用;此外,本文还试图揭示样本城市不同集聚程度对城市经济效率可能造成的影响,为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2 样本选择与集聚现象

陆铭(2013)界定了以香港港为核心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和以上海港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同属于一个经济圈内的城市相对而言具有更多相似的属性和发展特征,因此在进行实证分析时需要控制的变量相对较少;同时,不少学者发现城市的集聚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而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内的江苏和浙江省无疑比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内的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更高的相似性。因此本文选择了江苏省(2002-2011年)和浙江省(2004-2011年)各地级市的数据,分析其城市集聚特征,探讨不同集聚模式的原因,以及相关的经济效率问题(见图1)。

文中为了描述地级市内向市区集聚的程度,选择了首位度的概念,并分别计算了人口首位度和经济首位度(人口首位度=市区人口/人口最多县的人口)。

从图1可见两省省会城市人口和经济活动在市区的集聚程度要远高于其他城市;经济活动在市区集聚的程度要高于人口在市区集聚的程度;浙江省各市无论人口还是经济活动,向市区集聚的程度都要明显低于江苏省。然而各地级市中人口和经济程度向市区集聚程度较高的城市有南京市、杭州市、盐城市、淮安市、苏州市、南通市、徐州市、舟山市等,集聚程度较低的则包括绍兴市、金华市、温州市、嘉兴市、镇江市等,粗略地比较并不能在集聚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发现明显的相关关系。图2对江苏、浙江各市的人口和经济首位度各年取均值,描述了两省平均集聚程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可见除了江苏省平均经济首位度经历了较明显的波动之外,其他在各个年份都相对稳定。然而从图2也可以看出,江苏省无论是人口首位度还是经济首位度都要远远高于浙江省。粗略地观察两省之间的差异,至少可以发现两点:(1)浙江省实行省直管县,而江苏省则实行市管县。在省直管县模式下,各个县城的发展受市政府规划和制约的程度很小;(2)浙江省民营经济的比重明显更高,而民营经济存在本地化的倾向。

下文将借鉴一些已有的对集聚和首位度的研究,建立实证模型来解释样本城市人口和经济活动集聚程度的差异。

3 解释集聚的文献回顾

人口和经济活动之所以会向市中心集聚,是因为存在外部规模效应。企业通过共享劳动力、共享原材料和知识溢出提高其生产率,个人也可以藉由劳动力池减小搜寻成本、找到更为匹配的工作,并通过与他人的交流获得人力资本的外部性。当然,集聚也会带来拥堵成本。因此Williamson(1965)、Bertinelli和Black(2004)都指出发展水平较低时高集聚程度有利于经济发展,而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高集聚所造成的拥挤成本逐渐突出。孟令勇、韩祥铭(2010)则通过对我国城市集聚程度的分析,指出经济发达地区城镇规模结构呈现出位序-规模特征,而不发达地区首位度较高。郑长德(2010)发现首位度与人均GDP和经济增长负相关,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集聚程度越低。

产业和经济结构也会影响到集聚模式和集聚程度。陆铭(2013)就指出制造业和服务业更多地需要外部规模经济,更容易通过共享和交流提高生产率。因此制造业和服务业比重较高的地区,人口和经济活动很有可能更加集聚。而蒲英霞(2009)的研究则表明,在本地化经济占有的条件下,中小城市往往发展得更好,强行使人口和经济活动进一步集聚反而会造成规模不经济。

此外,经济活动的开放程度也是影响集聚的重要因素。Ades和Glaeser(1995)从交易成本的角度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发现开放程度越高的城市集聚程度越低。汪明峰(2001)通过对中国城市首位度的研究,发现实行开放政策之后,第二位城市迅速增长,导致首位度大幅度降低。最后,一些非市场化的因素也会影响到集聚程度。Ades和Glaeser研究表明政治因素对集聚的影响比经济因素更为显著;汪明峰(2001)指出省级行政中心控制力越强,该省的首位度就越高;桂琦寒等(2006)则发现国内行政范围上的市场分割是影响集聚的重要因素。endprint

本文将借鉴上述文献的研究结论,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经济开放程度和行政因素四个方面来解释样本城市的人口和经济活动集聚或分散的原因。此外,还将探讨样本城市的集聚与经济增长和经济效率之间的关系。

4 实证结果

4.1 解释市县层面的集聚

本文借鉴前人研究结论中用于解释集聚程度的变量,试图对江、浙两省地级市的集聚程度进行解释。文中的被解释变量分别为人口集聚程度和经济集聚程度,也即上文的人口首位度和经济首位度。解释变量的选择为:

从经济发展程度和产业结构的角度,考察非农产业比重(二、三次产业生产总值占GDP的比例)对集聚程度的影响。相比于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更需要通过共享劳动力和原材料,或者通过相互的学习借鉴来提高生产效率,因此非农产业比重大的城市预期将有较高的集聚程度。从经济开放程度的角度,选取外商直接投资FDI(分别考虑FDI占GDP的比重以及人均FDI)作为解释变量。值得注意的是,考虑到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实际做法,通常都是在郊区或者县城圈地、作为工业园区邀请外资进入,因此预期外商直接投资将与集聚程度负相关。从行政中心力量强弱的角度,是否实行省直管县是一个重要的哑元变量——实行省直管县则地级市对县城的控制力十分微弱,也难以通过财政、税收等手段使县城服从市政府的安排。此外,本文还加入了国企就业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作为该市市场化程度的代理变量。

然而,上文这些解释变量与城市集聚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内生性。例如,城市集聚程度越高,城市中的产业就越容易通过外部规模经济提升效率,从而非农产业的比重也会增长;而不同城市的集聚程度及市区基础设施建设,也会影响外商投资时的决策。为了尽量减小内生性问题对实证结果的干扰,本文对上述解释变量均采用初始年份的取值。

表1报告了各解释变量对城市集聚程度的影响方向和显著程度。第(1)至(3)列以人口首位度作为被解释变量,可以得到以下结论:第一,非农产业比例越高,人口向市区集聚的程度越高;第二,城市引入外商投资越多,人口向城市中心集聚的程度越低;第三,省直管县的地区人口相对分散在县城,市管县的地区则人口相对集中于市区;第四,国企吸纳的就业越多,人口向市区集聚的程度越高。

第(4)至(6)列以经济首位度为被解释变量,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非农产业比例越高,市中心的经济总量相对于县城越大;(2)城市引入外商投资越多,县城经济总量相对于市区越高;(3)省直管县的地区经济活动在市区集中的程度要远低于市管县的地区;(4)国企吸纳就业越多,经济活动就越向市区集聚。

4.2 集聚的经济效率

本节试图说明人口或经济向市区的集聚是否确实通过外部规模经济带来了市区生产效率的提高。文中以(市区人均GDP/市域内经济最强县的人均GDP)进行衡量,该比值越高,说明市区的经济效率越高。从绝对值上来看,该比值小于1则说明市区的经济效率尚不如经济强县的经济效率。而市区经济效率、人口首位度和经济首位度之间存在较强的内生关系,通过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之后,本文将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来描述三个变量之间的变化规律,而并不关注其因果关系。此外,为了更好地说明集聚与经济效率之间的关系,在下文的模型中还放入了人均GDP和GDP增长率,试图揭示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变化规律。

表2报告了城市集聚与市区经济效率和城市经济增长之间的向量自回归模型。从第1、2列来看,人口首位度和经济首位度都与其滞后项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可见城市的集聚存在自我加强的效应;而人口和经济首位度与人均GDP滞后项之间则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可见经济效率较高的地区,强化城市集聚的动机较弱。此外,比较第1、2列的前两个变量系数,发现人口首位度与人口和经济首位度的滞后项均显著正相关,而经济首位度却仅与其自身的滞后项正相关,与人口首位度的滞后项甚至呈现负相关关系(并不显著),从这一现象可推断:目前来看,经济的集聚可以推动人口的集聚,而人口的集聚却并不能推动经济的集聚。

从第3列来看,市区经济效率本身也存在自我强化的现象,却与人口和经济首位度滞后项之间的关系均不显著。然而在10%的置信度水平上,与哑元变量省直管县正相关。可见实行省直管县的地区,尽管抑制了人口向市区的集聚,却反而有更高的市区经济效率。然而这一现象之间可能存在反向因果关系:即市区经济效率较高的地区,并无动机促进城市的集聚。从第4、5列来看,GDP增长率和人均GDP与人口或经济集聚之间的关系均不显著,却存在省直管县地区GDP增长率较高和人均GDP较高的现象。

因此,表2中可以得到至少三点结论:(1)人口和经济在城市中的集聚存在自我加强效应;(2)经济集聚将能够促进人口集聚,人口集聚却不能推动经济集聚;(3)集聚程度的提高尚未带来经济效率或者经济增长率的提高。

5 结论与政策含义

本文试图从市县层面提供一个研究大城市或小城市问题的新思路。选取了江苏省和浙江省所有地级市作为样本,考察城市中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市区集聚或者在各个县城分散的情况。此后,借鉴已有研究的结论,从产业结构、经济开放程度和行政力量强弱等角度解释样本城市的集聚程度。实证发现:人口和经济活动在市区集聚,与较高的非农产业比重有关,与城市较强的行政管辖力量有关(市管县),与国企的体量和吸引的就业量有关;而外商投资则与集聚程度负相关。从现实来看,江苏省实行市管县,而浙江省实行省管县;江苏省吸纳外资较多,而浙江省民营企业更强调本地化集聚。这些特征可以解释何以两省城市在集聚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

此外,还借助向量自回归模型探讨了集聚与经济效率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发现人口和经济首位度的滞后项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意味着人口或经济活动的集聚存在自我加强过程;从两省样本来看,经济活动在市区的集聚能够促进人口集聚,人口集聚却不能推动经济集聚。最后,集聚程度的提高尚未带来经济效率或者经济增长率的提升。因此,在关注行政变量——省直管县时,会发现实行市管县的方案虽然可以获得较高的人口和经济集聚,却并不能带来经济效率或增长率的提高。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在强大的行政力量的推动下,城市的集聚并不是市场力量自发形成的,因此促进经济增长的效果十分有限。endprint

如果关注两省的实际情况,将会发现事实上江苏省正在开始实行省直管县,虽然这一做法存在很多争议,但其至少可以提供一个使市场力量发挥作用的空间,减小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行政力量的过多干预。

参考文献:

1.Alberto F.Ades,Edward L.Glaeser.Trade and Circuses:Explaining Urban Giants.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11.11

2.Luisito Bertinelli,Duncan Black. Urbanization and Growth.Core Discussion Paper.2004

3.陈敏 桂琦寒 陆铭 陈钊.中国经济增长如何持续发挥规模效应:经济开放与国内商品市场分割的实证研究. 经济学季刊.2006.7.1

4.陆铭.空间的力量:地理、政治与城市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5.孟令勇 韩祥铭.县域城市首位度及其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分析.小城镇建设.2010.6

6.蒲英霞.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规模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地理研究.2009.1.28

7.郑长德.集聚与增长:来自中国各省自治区的证据.甘肃社会科学.2010.4

作者简介:

徐杨菲,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

郑思齐,清华大学恒隆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经济学。

注:本文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城市增长机制与管理”(71322307)、面上项目“地方公共品影响住房市场的微观机制:城市空间中的静态和动态研究”(70973065、71273154)、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中国城市居民‘居住-就业-公共品联合选择的微观机制与政策评价方法研究”(NCET-12-0313)、清华大学自主科研计划的资助。

The Agglomeration Patterns of Urbanization and

Their Economic Efficiency

——comparison between Jiangsu and Zhejiang provinces

Xu Yangfei,Zheng Siqi

Abstract:What is a reasonable degree of agglomeration for both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activity is widely discussed in the process of Chinas urbanization.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question from another aspect that how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activities distribute in a prefecture-level city,whether they agglomerate in the central city or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counties.We choose prefecture-level cities of Jiangsu and Zhejiang province,test their agglomeration modes of both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activities,and provide some explanations from economic structure,economy openness,administration power and so on. Lastly we test whether agglomeration to central city is helpful to improve economic efficiency and promote economic growth.

Keywords:Primacy ratio for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activity,Administration power,Economic efficiency

李美婷/责任编辑endprint

如果关注两省的实际情况,将会发现事实上江苏省正在开始实行省直管县,虽然这一做法存在很多争议,但其至少可以提供一个使市场力量发挥作用的空间,减小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行政力量的过多干预。

参考文献:

1.Alberto F.Ades,Edward L.Glaeser.Trade and Circuses:Explaining Urban Giants.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11.11

2.Luisito Bertinelli,Duncan Black. Urbanization and Growth.Core Discussion Paper.2004

3.陈敏 桂琦寒 陆铭 陈钊.中国经济增长如何持续发挥规模效应:经济开放与国内商品市场分割的实证研究. 经济学季刊.2006.7.1

4.陆铭.空间的力量:地理、政治与城市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5.孟令勇 韩祥铭.县域城市首位度及其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分析.小城镇建设.2010.6

6.蒲英霞.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规模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地理研究.2009.1.28

7.郑长德.集聚与增长:来自中国各省自治区的证据.甘肃社会科学.2010.4

作者简介:

徐杨菲,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

郑思齐,清华大学恒隆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经济学。

注:本文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城市增长机制与管理”(71322307)、面上项目“地方公共品影响住房市场的微观机制:城市空间中的静态和动态研究”(70973065、71273154)、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中国城市居民‘居住-就业-公共品联合选择的微观机制与政策评价方法研究”(NCET-12-0313)、清华大学自主科研计划的资助。

The Agglomeration Patterns of Urbanization and

Their Economic Efficiency

——comparison between Jiangsu and Zhejiang provinces

Xu Yangfei,Zheng Siqi

Abstract:What is a reasonable degree of agglomeration for both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activity is widely discussed in the process of Chinas urbanization.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question from another aspect that how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activities distribute in a prefecture-level city,whether they agglomerate in the central city or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counties.We choose prefecture-level cities of Jiangsu and Zhejiang province,test their agglomeration modes of both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activities,and provide some explanations from economic structure,economy openness,administration power and so on. Lastly we test whether agglomeration to central city is helpful to improve economic efficiency and promote economic growth.

Keywords:Primacy ratio for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activity,Administration power,Economic efficiency

李美婷/责任编辑endprint

如果关注两省的实际情况,将会发现事实上江苏省正在开始实行省直管县,虽然这一做法存在很多争议,但其至少可以提供一个使市场力量发挥作用的空间,减小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行政力量的过多干预。

参考文献:

1.Alberto F.Ades,Edward L.Glaeser.Trade and Circuses:Explaining Urban Giants.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11.11

2.Luisito Bertinelli,Duncan Black. Urbanization and Growth.Core Discussion Paper.2004

3.陈敏 桂琦寒 陆铭 陈钊.中国经济增长如何持续发挥规模效应:经济开放与国内商品市场分割的实证研究. 经济学季刊.2006.7.1

4.陆铭.空间的力量:地理、政治与城市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5.孟令勇 韩祥铭.县域城市首位度及其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分析.小城镇建设.2010.6

6.蒲英霞.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规模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地理研究.2009.1.28

7.郑长德.集聚与增长:来自中国各省自治区的证据.甘肃社会科学.2010.4

作者简介:

徐杨菲,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

郑思齐,清华大学恒隆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经济学。

注:本文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城市增长机制与管理”(71322307)、面上项目“地方公共品影响住房市场的微观机制:城市空间中的静态和动态研究”(70973065、71273154)、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中国城市居民‘居住-就业-公共品联合选择的微观机制与政策评价方法研究”(NCET-12-0313)、清华大学自主科研计划的资助。

The Agglomeration Patterns of Urbanization and

Their Economic Efficiency

——comparison between Jiangsu and Zhejiang provinces

Xu Yangfei,Zheng Siqi

Abstract:What is a reasonable degree of agglomeration for both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activity is widely discussed in the process of Chinas urbanization.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question from another aspect that how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activities distribute in a prefecture-level city,whether they agglomerate in the central city or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counties.We choose prefecture-level cities of Jiangsu and Zhejiang province,test their agglomeration modes of both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activities,and provide some explanations from economic structure,economy openness,administration power and so on. Lastly we test whether agglomeration to central city is helpful to improve economic efficiency and promote economic growth.

Keywords:Primacy ratio for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activity,Administration power,Economic efficiency

李美婷/责任编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