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首套红军军服诞生始末

2014-09-25赖晨

文史月刊 2014年4期
关键词:长汀军服红四军

赖晨

标准的红军军服是深灰色的,加上红星帽和绑腿,第一套标准的红军军服是在长汀县城诞生的。

1929年3月14日,红四军从赣南杀入闽西,在长汀近郊长岭寨,击毙国民党军十七军六师第六混成旅旅长郭凤鸣,歼敌2000余人,解放了长汀县,取得了红四军入闽第一仗的胜利。毛泽东将部队进行整编:全军共3个纵队(团),每个纵队1200人,500多支枪;全军约4000人。

红四军自创建以来,长期处于战争坏境之中,无法大量生产军服,只能穿缴获的白军军服和沿途打土豪而来的衣服,有穿工人、农民服装的,甚至有穿土豪的长袍马褂的,因此部队服装各式各样,着装相当的混乱,且大部分战士的军服已经很破旧。为了便于作战和管理,统一服装就显得十分必要了。毛泽东在部队整编完成后曾说:“部队是焕然了,但还没有一新啊!”

当时闽粤边重镇长汀县城被誉为“红色小上海”,是中国革命摇篮之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叶剑英、陈毅、刘伯承、聂荣臻等一批无产阶级革命家相继在长汀进行革命活动。县城约两万人,物产丰富,商贾云集,手工作坊遍布城乡,经济基础好。红军解放长汀后,没收了十余家反动豪绅的财产,并向资本在1000大洋以上的商人筹借军饷共5万大洋。给养不成问题,士气十分振奋。以毛泽东为首的红四军前委决定给每位战士发4块大洋的军饷和一顶斗笠。更重要的是,红军接受了土著军阀郭凤鸣创办的一个军服厂,该厂有12台缝纫机和一批布匹。

毛泽东决定利用这笔军饷和长汀良好的缝纫、印染条件,赶制4000套军装。长汀地下工会协助红四军后勤部购置布匹。为了购得足够的优质布料,红四军军需处领导杨至成找到许多布店老板进行交涉,由于红军实行买卖公平的政策,不少商家都乐意为红军筹集军需物资。当时商店没有灰布,军需处就与染布坊联系,帮助把布匹染成灰色,然后将个体分散的裁缝工人和原郭凤鸣的军服装厂组织起来,在县城南门街郑屋成立了红军临时被服厂(即后来的中华苏维埃被服厂)。主要生产军帽、军服、米袋、绑腿、干粮袋、子弹袋、被单、夹被、毛巾、袜子、背包以及红领章、红布帽徽等当时急需的军需品。

军需处同志参照当时苏联红军军服和列宁戴过的八角帽式样,初步设计出具有红色特色的军服,再由毛泽东、朱德、陈毅等领导亲自审定,最终确定:新军服为灰蓝色(深灰色)布质;帽子为有沿的大八角帽(列宁帽),上缀一颗布质红五星帽徽;上衣为中山装式,开襟,衣前和衣侧有4个口袋,领口佩缀红领章,领子上绣一圈黑边(由于此时恰逢列宁逝世5周年,为了缅怀列宁的丰功伟绩,红四军前委决定将4000多套灰色军衣的红领章都缀上黑边,标示悼念革命领袖。这是红军史上唯一的红领章上缀有黑边的军装);裤子为普通样式,配绑腿。陈毅曾对军服的颜色做了说明:“灰蓝色代表天空、海洋、青黛的群山和辽阔的大地。”

红军临时被服厂当时共有20多个裁缝师傅、12台缝纫机。由于时间紧,数量多,工人少,机器不够用,被服厂实行两班倒,每班工作8小时,日夜加班赶制。此外,军需处还找到20多家私营服装店老板洽谈,委托他们帮助加工军服。

在军需处的积极努力下,红四军终于首次配发了统一制式的一套灰军服:从军长到士兵每人领到了一套灰军服、一顶军帽、一个挎包、一副绑腿以及两双“陈嘉庚胶鞋”。

红四军官兵穿上缀有红领章的灰色军服,戴上缀有红五星的军帽,整齐划一,军容焕然一新。

朱德后来对史沫特莱说:“缴获郭凤鸣部的12台缝纫机对我们非常重要,因为在那之前,我们身上的全部衣服都是手工缝制的。可是我们现在终于有了第一批正规的红军军装,新军装的颜色是灰色的,每一套有一副裹腿和一顶有红星的军帽。它没有外国军装那么漂亮,但对我们来说,却真是其好无比了。”

红四军换上新军装后不久,中央苏区各部队也陆续穿上了这种式样的军装。1932年以后,各地红军的军服基本上趋向一致。上衣为灰色中山装,4个带盖加扣的明兜,领口上缀一副红布领章;军帽是八角帽,帽徽为红布五角星;下衣是有插手口袋的西装式军裤,打绑腿。但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红军军服样式虽然逐渐统一,布料、颜色还不尽相同。红军服装的颜色多为灰色,但也有不同的颜色。比较典型的是红二军团的军装:红七师为灰色军服,红八师为青色军服,红九师为蓝色军服。

endprint

标准的红军军服是深灰色的,加上红星帽和绑腿,第一套标准的红军军服是在长汀县城诞生的。

1929年3月14日,红四军从赣南杀入闽西,在长汀近郊长岭寨,击毙国民党军十七军六师第六混成旅旅长郭凤鸣,歼敌2000余人,解放了长汀县,取得了红四军入闽第一仗的胜利。毛泽东将部队进行整编:全军共3个纵队(团),每个纵队1200人,500多支枪;全军约4000人。

红四军自创建以来,长期处于战争坏境之中,无法大量生产军服,只能穿缴获的白军军服和沿途打土豪而来的衣服,有穿工人、农民服装的,甚至有穿土豪的长袍马褂的,因此部队服装各式各样,着装相当的混乱,且大部分战士的军服已经很破旧。为了便于作战和管理,统一服装就显得十分必要了。毛泽东在部队整编完成后曾说:“部队是焕然了,但还没有一新啊!”

当时闽粤边重镇长汀县城被誉为“红色小上海”,是中国革命摇篮之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叶剑英、陈毅、刘伯承、聂荣臻等一批无产阶级革命家相继在长汀进行革命活动。县城约两万人,物产丰富,商贾云集,手工作坊遍布城乡,经济基础好。红军解放长汀后,没收了十余家反动豪绅的财产,并向资本在1000大洋以上的商人筹借军饷共5万大洋。给养不成问题,士气十分振奋。以毛泽东为首的红四军前委决定给每位战士发4块大洋的军饷和一顶斗笠。更重要的是,红军接受了土著军阀郭凤鸣创办的一个军服厂,该厂有12台缝纫机和一批布匹。

毛泽东决定利用这笔军饷和长汀良好的缝纫、印染条件,赶制4000套军装。长汀地下工会协助红四军后勤部购置布匹。为了购得足够的优质布料,红四军军需处领导杨至成找到许多布店老板进行交涉,由于红军实行买卖公平的政策,不少商家都乐意为红军筹集军需物资。当时商店没有灰布,军需处就与染布坊联系,帮助把布匹染成灰色,然后将个体分散的裁缝工人和原郭凤鸣的军服装厂组织起来,在县城南门街郑屋成立了红军临时被服厂(即后来的中华苏维埃被服厂)。主要生产军帽、军服、米袋、绑腿、干粮袋、子弹袋、被单、夹被、毛巾、袜子、背包以及红领章、红布帽徽等当时急需的军需品。

军需处同志参照当时苏联红军军服和列宁戴过的八角帽式样,初步设计出具有红色特色的军服,再由毛泽东、朱德、陈毅等领导亲自审定,最终确定:新军服为灰蓝色(深灰色)布质;帽子为有沿的大八角帽(列宁帽),上缀一颗布质红五星帽徽;上衣为中山装式,开襟,衣前和衣侧有4个口袋,领口佩缀红领章,领子上绣一圈黑边(由于此时恰逢列宁逝世5周年,为了缅怀列宁的丰功伟绩,红四军前委决定将4000多套灰色军衣的红领章都缀上黑边,标示悼念革命领袖。这是红军史上唯一的红领章上缀有黑边的军装);裤子为普通样式,配绑腿。陈毅曾对军服的颜色做了说明:“灰蓝色代表天空、海洋、青黛的群山和辽阔的大地。”

红军临时被服厂当时共有20多个裁缝师傅、12台缝纫机。由于时间紧,数量多,工人少,机器不够用,被服厂实行两班倒,每班工作8小时,日夜加班赶制。此外,军需处还找到20多家私营服装店老板洽谈,委托他们帮助加工军服。

在军需处的积极努力下,红四军终于首次配发了统一制式的一套灰军服:从军长到士兵每人领到了一套灰军服、一顶军帽、一个挎包、一副绑腿以及两双“陈嘉庚胶鞋”。

红四军官兵穿上缀有红领章的灰色军服,戴上缀有红五星的军帽,整齐划一,军容焕然一新。

朱德后来对史沫特莱说:“缴获郭凤鸣部的12台缝纫机对我们非常重要,因为在那之前,我们身上的全部衣服都是手工缝制的。可是我们现在终于有了第一批正规的红军军装,新军装的颜色是灰色的,每一套有一副裹腿和一顶有红星的军帽。它没有外国军装那么漂亮,但对我们来说,却真是其好无比了。”

红四军换上新军装后不久,中央苏区各部队也陆续穿上了这种式样的军装。1932年以后,各地红军的军服基本上趋向一致。上衣为灰色中山装,4个带盖加扣的明兜,领口上缀一副红布领章;军帽是八角帽,帽徽为红布五角星;下衣是有插手口袋的西装式军裤,打绑腿。但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红军军服样式虽然逐渐统一,布料、颜色还不尽相同。红军服装的颜色多为灰色,但也有不同的颜色。比较典型的是红二军团的军装:红七师为灰色军服,红八师为青色军服,红九师为蓝色军服。

endprint

标准的红军军服是深灰色的,加上红星帽和绑腿,第一套标准的红军军服是在长汀县城诞生的。

1929年3月14日,红四军从赣南杀入闽西,在长汀近郊长岭寨,击毙国民党军十七军六师第六混成旅旅长郭凤鸣,歼敌2000余人,解放了长汀县,取得了红四军入闽第一仗的胜利。毛泽东将部队进行整编:全军共3个纵队(团),每个纵队1200人,500多支枪;全军约4000人。

红四军自创建以来,长期处于战争坏境之中,无法大量生产军服,只能穿缴获的白军军服和沿途打土豪而来的衣服,有穿工人、农民服装的,甚至有穿土豪的长袍马褂的,因此部队服装各式各样,着装相当的混乱,且大部分战士的军服已经很破旧。为了便于作战和管理,统一服装就显得十分必要了。毛泽东在部队整编完成后曾说:“部队是焕然了,但还没有一新啊!”

当时闽粤边重镇长汀县城被誉为“红色小上海”,是中国革命摇篮之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叶剑英、陈毅、刘伯承、聂荣臻等一批无产阶级革命家相继在长汀进行革命活动。县城约两万人,物产丰富,商贾云集,手工作坊遍布城乡,经济基础好。红军解放长汀后,没收了十余家反动豪绅的财产,并向资本在1000大洋以上的商人筹借军饷共5万大洋。给养不成问题,士气十分振奋。以毛泽东为首的红四军前委决定给每位战士发4块大洋的军饷和一顶斗笠。更重要的是,红军接受了土著军阀郭凤鸣创办的一个军服厂,该厂有12台缝纫机和一批布匹。

毛泽东决定利用这笔军饷和长汀良好的缝纫、印染条件,赶制4000套军装。长汀地下工会协助红四军后勤部购置布匹。为了购得足够的优质布料,红四军军需处领导杨至成找到许多布店老板进行交涉,由于红军实行买卖公平的政策,不少商家都乐意为红军筹集军需物资。当时商店没有灰布,军需处就与染布坊联系,帮助把布匹染成灰色,然后将个体分散的裁缝工人和原郭凤鸣的军服装厂组织起来,在县城南门街郑屋成立了红军临时被服厂(即后来的中华苏维埃被服厂)。主要生产军帽、军服、米袋、绑腿、干粮袋、子弹袋、被单、夹被、毛巾、袜子、背包以及红领章、红布帽徽等当时急需的军需品。

军需处同志参照当时苏联红军军服和列宁戴过的八角帽式样,初步设计出具有红色特色的军服,再由毛泽东、朱德、陈毅等领导亲自审定,最终确定:新军服为灰蓝色(深灰色)布质;帽子为有沿的大八角帽(列宁帽),上缀一颗布质红五星帽徽;上衣为中山装式,开襟,衣前和衣侧有4个口袋,领口佩缀红领章,领子上绣一圈黑边(由于此时恰逢列宁逝世5周年,为了缅怀列宁的丰功伟绩,红四军前委决定将4000多套灰色军衣的红领章都缀上黑边,标示悼念革命领袖。这是红军史上唯一的红领章上缀有黑边的军装);裤子为普通样式,配绑腿。陈毅曾对军服的颜色做了说明:“灰蓝色代表天空、海洋、青黛的群山和辽阔的大地。”

红军临时被服厂当时共有20多个裁缝师傅、12台缝纫机。由于时间紧,数量多,工人少,机器不够用,被服厂实行两班倒,每班工作8小时,日夜加班赶制。此外,军需处还找到20多家私营服装店老板洽谈,委托他们帮助加工军服。

在军需处的积极努力下,红四军终于首次配发了统一制式的一套灰军服:从军长到士兵每人领到了一套灰军服、一顶军帽、一个挎包、一副绑腿以及两双“陈嘉庚胶鞋”。

红四军官兵穿上缀有红领章的灰色军服,戴上缀有红五星的军帽,整齐划一,军容焕然一新。

朱德后来对史沫特莱说:“缴获郭凤鸣部的12台缝纫机对我们非常重要,因为在那之前,我们身上的全部衣服都是手工缝制的。可是我们现在终于有了第一批正规的红军军装,新军装的颜色是灰色的,每一套有一副裹腿和一顶有红星的军帽。它没有外国军装那么漂亮,但对我们来说,却真是其好无比了。”

红四军换上新军装后不久,中央苏区各部队也陆续穿上了这种式样的军装。1932年以后,各地红军的军服基本上趋向一致。上衣为灰色中山装,4个带盖加扣的明兜,领口上缀一副红布领章;军帽是八角帽,帽徽为红布五角星;下衣是有插手口袋的西装式军裤,打绑腿。但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红军军服样式虽然逐渐统一,布料、颜色还不尽相同。红军服装的颜色多为灰色,但也有不同的颜色。比较典型的是红二军团的军装:红七师为灰色军服,红八师为青色军服,红九师为蓝色军服。

endprint

猜你喜欢

长汀军服红四军
历史上的三支“红四军”
馆藏苏区时期长汀公营工业系列文物赏析
绿色青山就是财富金山
让历史课堂折射生活之光
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旧址
祠堂文化特色及其保护研究
解放军的军服
有型的服装,演绎出军人的帅气范儿
“分兵”与“集中”:中央与前委关于红四军早期斗争方式的思考
新泉整训与红军早期的党和军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