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窑之谜初探
2014-09-25熊贵奇
熊贵奇
摘 要:象窑作为我国宝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古文献流传的一个窑口,至今仍未找到窑址,是很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的。
关键词:象窑;文献;窑址调查
象窑相对于古陶瓷界经常谈的官窑、宋代六大窑系来说,可谓湮没于无闻,但是象窑作为我国宝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古文献流传的一个窑口,至今仍未找到窑址,是很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的。
1 何谓象窑,何谓象窑之谜
何谓象窑,在汪庆正先生主编的《简明陶瓷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1]一为古籍文献中提到的象窑,一为在象山县境内,发现的古代烧造陶瓷器的窑址的总称。《简明陶瓷词典》中的象窑解释,基本代表了当代古陶瓷界对象窑的认识。其中“旧传在浙江宁波象山,故名”,“产品以白瓷为主,特点是有蟹爪纹的开片,色白滋润为贵,但较多的是釉色带黄而质粗,其质量比定窑差,也不如山西霍州的彭(均宝)窑”,为对古文献中象窑记载的总结,其余为当代古陶瓷界对象窑的认识。“旧传”、“ 窑址确切地点尚未发现”,可能与韩国新安海底沉船有关,是多个有趣、有意义的小问题中的三个,几个问题合起来,这就是“象窑之谜”。
2 古文献中的象窑
象窑在我国古代是一个有一定影响力的窑口,这是有明文记载的。明曹昭《格古要论》:[2]“象窑器皿,出有蟹爪纹、色白而滋润者高,色黄而质粗者低,具不甚值钱。”《格古要论》成书于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全书共三卷十三论。《格古要论》下卷仅列古窑器论16条,其中就有象窑,与中国古代名窑共列,格外显眼。鉴于《格古要论》的重要影响,以后几百年间,象窑就作为一个著名窑口,在文物鉴赏类古籍中数次出现,基本上都是这几十个字的演绎和推测,没有出现多少实质性的内容。其他记述象窑的古籍主要有:《留青日札》《事物绀珠》《砚山斋杂记》《景德镇陶录》《陶说》《古窑器考》等。
值得一提的是明高濂在插花艺术理论著作《瓶花三说》,书中把象窑敞瓶与官哥大瓶、龙泉青瓷,饶州白瓷共列,享有很高的地位。另外明万历刊本《鼎新图像虫经》中有“象窑盆”的图像,是唯一见诸于古文献中的象窑器物图像。按照此书的说法,“象窑”这个名词应该在元代就出现了,甚至可以追溯到宋代。另外,《简明陶瓷词典》推测新安号沉船内一批粗制白瓷推测为象窑制品,根据的还是古文献,笔者认为,古文献中的象窑记载,不足于用来作为论据。
古代文献对象窑评价不低,曹昭《格古要论》为16条窑器论之一;高濂《瓶花三说》中与官哥大瓶、龙泉青瓷,饶州白瓷共列;《鼎新图像虫经》中“象窑盆”为养蟋蟀的名罐,是高级文人的桌头清赏之物。象山窑址发现的标本,实难达到供文人雅士清赏的高度。《格古要论》对象窑论述的准确性还有待查征,《格古要论》之后对象窑阐述新出现的内容,大多是建立在对曹昭观点的引用、窑口器物类比、甚至是想象。例如,拿象窑和其他窑口进行对比,品评高下,初步统计有:董窑、彭窑,吉窑、定窑。“宋南渡后所烧”又给象窑传说加添了传奇色彩,这和古人偏重金石学、文献考证的治学方法,受时空因素局限是有关系的。
3 当代学术界对象窑的研究
国博李知宴先生发表过关于象窑的重要论文,[3]故宫博物院保存有古代象山窑的瓷片标本。[4]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5]浙江省轻工业厅(前)[6]等科研部门,站在科技考古的角度,把唐代象山窑纳入到科技考古的视野中。
笔者注意到,科技学者对唐代象山窑的研究后得到的结论,认为其技术相对其他窑址瓷片标本,在瓷土选炼、釉料配制、烧成气氛等关键指标,是比较落后的,总体上属于粗瓷,认为唐象山窑的特殊呈色,是釉料配制的问题。人文学者也注意到了唐象山窑的特殊呈色,但是把这种现象解释为一种特殊的装饰手法。在仔细观察象山县博物馆馆藏唐象山窑瓷器后,笔者比较偏向于科技学者的结论,前文谈到的唐象山窑装饰手法,总体上可归类为东汉盛行的酱色釉[1]装饰和早期在浙江地区窑场的点彩[1]装饰,要说谈得上创新,较为勉强。
象山于唐神龙二年,公元706年才立县,[7]当时社会经济不是很发达,处于唐越窑系烧造中心的边缘地带,唐象山窑位罕为人至的深山之中,面朝辽阔的象山港,在古人眼中,可谓天堑。笔者猜测,在这种政治、经济、地理大环境下的唐象山窑,是很难和处于鼎盛时期的越窑中心窑场进行竞争的,要在这种环境中创造出“我国青瓷装饰艺术中最早使用的斑点和斑块装饰,甚至比河南郏县窑的彩斑装饰和湖南长沙窑彩斑装饰早得多”[4]的技法,很难。当然,技术上相对落后,同样可能创造出特殊的美感,不排除当时窑工,利用掌握的材料和技术,在实践、总结、再实践的基础上,有意为之,用技术的相对缺陷创造出一种具有特殊美感的瓷器,也不是没有可能。
4 象山文物工作者的发现
象山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共发现六处窑址[8]:唐陈岙青瓷龙窑遗址;宋代的白象头窑址、大百丈窑址、东塘山窑址、缸窑蒋窑址青瓷窑址;一处明清时期窑址——山厂窑址。
陈岙青瓷龙窑遗址前文已述,它甚至蕴含了早期海上陶瓷之路①的元素。白象头窑址器形有碗、鸡腿瓶、盏及窑具等;釉色青中泛黄,比较浑浊;胎质为青灰色,比较粗糙。大百丈
窑址现场发现青瓷残器较多,但器形较为单一,只有青瓷鸡腿瓶,未见其他器形,瓷片胎质粗厚。经考证为宋代窑址。东塘山窑址有碗、碟、瓶、罐、鼎等十多种物器,以碗类和鸡腿瓶为主。物器造型古朴,釉彩单一,很少装饰。缸窑蒋窑址产品单一,皆为鸡腿瓶,工艺较粗糙。山厂窑址产品均上青绿、青灰、白色等釉,釉层较薄、光泽好,胎体呈灰白色、烧结程度好,外壁或内壁绘有花卉图案装饰。产品以碗为主,还有盆、杯等。
很遗憾,这次普查未能调查到文献中提到的出产“有蟹爪纹,色白而滋润”瓷器的窑址,象窑之谜,仍将继续存在,直到发现出产这种瓷器的窑址为止。历史上的象窑,自唐初至清,制瓷业就一直没有停止过,不是仅在宋元时期出产瓷器,分布于象山县的各个地区。总体来看,调查中发现的象窑制品较为粗糙,大多数“色黄而质粗”,要在这种深处越窑影响,总体生产粗瓷的大背景中,生产出能够陈列于大雅之堂的“象窑”白瓷器皿,从概率上讲,比较困难。当然,以上的结论是初步的,仅仅是较为粗略的文物普查的结果,窑址还未进行过正式的考古发掘,现在就下结论断定古文献中的“象窑”和“象窑”瓷器不可靠,为时尚早,比如明清时期的山厂窑址,就比较特别,深入研究下去,可能会有新的发现。
5 本文小结
元明以来的文人雅士,对象窑之谜有推波助澜的作用。笔者偏向科技学者对象窑做出的结论,象窑技术上相对落后,可能是政治、经济相对落后,地理上相对隔绝造成的。“三普”调查未发现白瓷窑址。历史上的象窑,深受越窑影响,总体上生产粗瓷,青瓷,突然生产出能够陈列于大雅之堂的“象窑”白瓷,从概率上讲,比较困难。彻底解开象窑之谜,有待进一步考古调查和发掘。
注释:①海上陶瓷之路这一名称,是由三上次男教授,以著书立说的方式,首先提出来的。
参考文献:
[1] 汪庆正.简明陶瓷词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149,248.
[2] 文渊阁四库全书(缩印本)[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 知宴.浙江象山唐代青瓷窑址调查[J].考古,1979(05).
[4] 冯小琦.中国古代窑址标本展览(2)[J].收藏家,2005(12).
[5] 郭演仪,王寿英,陈尧成.中国历代南北方青瓷的研究[J].硅酸盐学报,1980(03).
[6] 叶宏明,曹鹤鸣,程朱海.浙江古代青瓷工艺发展过程的研究[J].硅酸盐,1980(03).
[7] 象山县县志编纂委员会.象山县志[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8] 象山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蓬岛遗珍——象山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选编[M].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