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秦之声》栏目的式微引发的思索

2014-09-25倪娟

艺术科技 2014年9期
关键词:老腔秦腔卫视

倪娟

《秦之声》栏目开办于1979年7月1日,如今该栏目已走过了从问世到茁壮到式微的35年历程。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受市场冲击,以及人们业余生活习惯的改变,这一重量级的戏曲栏目已是旧时王谢堂前燕,收视率不断下降,又遭陕西卫视抛弃,栏目式微现象日益明显。

1 《秦之声》栏目的现状与式微的表现

之所以说《秦之声》栏目日渐式微,主要表现为:其一,《秦之声》栏目的收视率下降。1990年前后,《秦之声》栏目在陕西的收视率一度达到20%左右。从1994年7月到1996年3月的76次观众调查中,《秦之声》有68次位居名列榜首,其余也是第二、三名,成为当时陕西电视台唯一不用拉赞助的栏目。到2007年,招牌栏目《秦之声》平均收视率下降到了4.68%,而且这种情况并未得到保持,愈来愈呈现下滑趋势。2012年《秦之声》全年收视率仅为陕西地区0.49%,西安地区0.45%,一度给陕西电视台争光的《秦之声》栏目已经今非昔比,收视率每况愈下。其二,《秦之声》栏目从陕西卫视下架。《秦之声》栏目被边缘化的现象日益凸显,2012年《秦之声》一度被编排在陕西卫视周一凌晨的4:34和周二的3:15播出。2012年10月1日,陕西卫视频道改版,《秦之声》被陕西卫视调整至陕西电视台一套和五套播出,而后《秦之声》的播出平台曾经萎缩到仅剩陕西五套一个地面频道坚守。此举对陕西省内观众影响尚不算太大,但对收不到地面频道的部分戏迷和省外观众来说,则无异于晴天霹雳,尤其是西北五省热爱秦腔的观众受到的影响最大。目前《秦之声》栏目的播出情况是:陕西一套每天16:08,陕西五套每天上午9:05和晚上21:05,从表面上看,《秦之声》栏目的播出频率增大了,然而陕西一套和五套属于地面频道,其影响范围较小,以秦腔为代表的陕西地方戏从此陷入了闭门造车的境地。如今的《秦之声》已经被陕西卫视彻底抛弃了,从某些方面来讲,《秦之声》关闭了国内一些秦腔爱好者的大门,扼杀了不少秦腔爱好者的兴趣追求。如此下去,秦腔的舞台越来越小,国内知道秦腔的人将越来越少。

为了拯救秦腔事业,2012年由陕西省文化厅、陕西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和陕西广播电视台联合主办的首届“陕西文华奖专业秦腔电视大赛”是陕西省近年来规模最大的秦腔专业赛事。此次大赛分初赛、复赛和决赛三个阶段,历时一年,全省有近500名专业演员报名参赛,参赛选手均来自秦腔专业团体,从专业性和节目质量方面来说都是可圈可点的。从本届“陕西文华奖专业秦腔电视大赛”来看政府部门对振兴秦腔事业给予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仅靠秦腔电视大奖赛这一阶段性的活动,对于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振兴秦腔事业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振兴陕西地方戏绝非偶然的、阶段性的工作,它是一项持续的、长久的工程。

《秦之声》栏目往日的光环以渐渐褪去,曾经的辉煌也一去不复返,秦腔的出路在哪里,陕西地方戏的出路在哪里?留给我们更多的将是思索。

2 对陕西地方戏曲未来的思索

《秦之声》在荧屏上活跃了30多年,目前虽然面临着种种困境,但依然还坚强的“活着”,足以见证以电视为载体的陕西地方戏具有较强的生命力。科技进步了,舞台形式也革新了,陕西地方戏要想在荧屏上永葆青春活力,就必须注入创新元素,紧跟时代步伐,积极追求戏曲舞台高科技,探索3D戏曲影片的发展。拯救陕西地方戏沿袭以电视为载体,单靠一档戏曲栏目难以做到顾全大局,普及陕西地方戏可以尝试陕西地方戏与影视剧的契合。

2.1 拯救陕西地方戏需要注入创新元素、加大宣传力度

近年来,随着3D电影、3D电视等的发展,也萌生出传统戏曲与现代3D技术相结合的舞台创新。2011年由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和澳门网络动画科技有限公司联手打造的3D全息黄梅戏舞台剧《牛郎织女》,曾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戏剧场上演;2013年8月,由中国戏曲家协会﹑河南豫剧院、河南影视集团联合摄制的3D戏曲电影《苏武牧羊》开拍;2013年开拍的3D版的京剧电影《霸王别姬》于2014年5月在美国奥斯卡颁奖地——杜比剧院举办海外首映式,这在中国京剧史上尚属首次,《霸王别姬》成为中国第一部3D戏曲影片,在戏曲影片的发展史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目前投拍3D戏曲影片的省份在全国来说屈指可数,技术尚不成熟,3D技术与戏曲相结合这种尝试的成功度尚未可知,但这种全新风格的戏曲形式对于当下在夹缝中生存的传统戏曲来说无疑看到了一条新的出路与曙光。

从多次看戏的经验来看,对于新排以及宣传力度较大的节目,人气就比较旺,上座率也稍高。拯救陕西地方戏要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地开展各种戏剧活动,让全国更多的人了解地方戏,对于新编的较为成功的剧目力争与其他省份进行交流演出,以求文化的相互融合与交流,相互取长补短。

2.2 弘扬陕西地方戏曲需要沿袭以电视为载体,尝试陕西地方戏与影视剧的契合

近年来,热播的电视剧、电影中也不乏陕西地方戏的身影。20世纪90年代初,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就已经让人们知道了老腔的存在。2006年,在林兆华导演的话剧《白鹿原》中,融入了华阴老腔的表演,让观众对老腔有了面对面的了解。话剧《白鹿原》一演就是30场,震动

京城,最终它登上了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也引来了几位美国和意大利友人来陕西看华阴老腔。2012年,王全安执导的电影《白鹿原》中,一曲声嘶力竭老腔《将令一声震山川》将影片推向高潮,老腔作为插曲几次出现在电影《白鹿原》片段中,被誉为电影《白鹿原》的魂。

陕西地方戏与电视剧的结合也不少见,1996年陕西电视台和北京电视艺术中心联合拍摄的33集《大秦腔》中,秦腔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元素来体现秦人本色。该剧不仅讲述了秦腔人的悲欢离合,也在很大程度上展示了秦腔的无限魅力,正如导演于庚庚在《导演阐述》中所讲,“它是一部带有史诗性,富有浓郁秦腔文化色彩和古城秦韵的市井风情画卷,是老老实实地讲述实实在在的老百姓的故事。它是一部着意表现人、古城、秦腔共构的陕西这一民族文化板块的兴盛、衰落、辉煌、求生、振兴的历史演进中所呈现出的民生的自娱意识,文化的生存意识和人自身的生命意识。”

第一部秦腔电视连续剧《山里世界》的制片人张森龄说:“我们对该剧音乐创作的立意放在优美上,力争突破外地人对秦腔‘挣破头的不良印象。”作曲的谭建春在传统的秦腔唱腔基础上,揉进了眉户、碗碗腔、民歌等艺术风格,使唱腔更加婉转优美、悦耳动听、富有时代感,使古老的秦腔秦韵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秦腔电视剧《狸猫换太子》则是当时西部地区拍摄的最长的一部戏曲电视剧,它本着振兴秦腔、弘扬民族文化的宗旨,借助于电视传媒,把秦腔推向了全国。陕西电视台1999年播出的20集的大型纪实电视剧《12 · 1枪杀大案》的片头曲“枪响了,出事了,忙活了!”三句苍凉的秦腔广为流传,曾一度热播。从严格意义上来讲,电视剧里带点秦腔、老腔算不上真正的秦腔、老腔,对于戏曲专业人士来说,这种植入式的戏曲表演是欠火候的,对于戏迷来说也不过瘾。但这种结合方式却打开了陕西地方戏的大门,为更多的省内外国内外人士认识陕西地方戏提供了窗口和平台。发展陕西地方戏可以考虑戏曲结合影视剧这一机遇,优先发挥影视剧的优势,进而带领陕西的地方戏走出去。endprint

猜你喜欢

老腔秦腔卫视
部分卫视下半年待播剧
唱首老腔给党听
老腔新韵绕梁来
“秦腔名旦”是怎样练就的?——《双官诰》、李娟及秦腔艺术的传承
老腔唱新歌
在“秦腔现代化与现代秦腔实践之路”研讨会上的发言
《主角》与秦腔:彼此成长
品豫剧,听秦腔:谁有滋味谁响亮
群众自发组织演唱华阴老腔悼念陈忠实先生
天津卫视的淡定太匪夷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