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谈高中生物教材中几个实验的的改进与创新

2014-09-25李培

中学生物学 2014年4期
关键词:酵母菌种群苹果

李培

随着江苏高考对教材中的实验考查力度不断加大,高中生物教师越来越重视实验教学。但是有些实验,学生无法一节课完成;或由于每个学校的实验仪器有限,学生丧失了做实验的机会,只能观看视频或者听教师讲授。笔者根据教学实践,就如何降低实验成本,简化实验操作,增强实验效果,介绍几个实验的替代与改进方案。

1 降低实验成本

“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的一个探究实验,探讨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原因。此实验易操作,但是很难及时让学生看到实验现象,而数码显微镜价格昂贵,许多学校没有此仪器。通过实践,笔者发现可以利用5号电池手电筒和手机来解决这个问题。具体操作如下:将显微镜的反光镜取下,把长度适中的5号电池手电筒竖直放在显微镜的遮光器下,使光照垂直射入,提供稳定、明亮的光源。将手机镜头直接放在目镜上,微调距离,手不要抖动,即可获得清晰图像。最后利用数据线直接与电脑相连,可与更多人分享观察的结果。实验结果如图1所示。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是必修一第五章第三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的一个探究实验。教材中提供的装置在实际情况中很难实现,原因如下:① 分组实验用到的锥形瓶、玻璃管、带孔的橡皮塞太多,很难实现。② 实验所需要的时间过长。按照上课的时间,因本实验开设的时间一般都在秋冬季节,温度低,酵母菌新陈代谢慢。所以很多教师放弃了这个实验。但是呼吸作用是整个高中阶段的重点和难点,而此实验又是帮助学生理解呼吸作用的一把金钥匙,所以笔者和学生一起寻求代替方案。过程如下:

探究酵母发生无氧呼吸:酵母菌和葡萄糖混合在玻璃瓶或者塑料瓶中,搁置一段时间,用重铬酸钾检测酒精的产生,通过放出的气泡和带火星的木条来检测是否有CO2的产生,最后的结论是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了酒精和CO2。

探究酵母发生有氧呼吸:因为医用输液瓶有橡皮塞,有较好的气密性,而输液器剪下来的小塑料管可以代替玻璃管,利用输液瓶和输液器连接出教科书的装置,可以探究酵母菌的有氧呼吸。

“渗透现象”是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中的导入实验,用到较多的是鸡蛋的卵壳膜,取卵壳膜的操作比较困难,并会造成一定的浪费。笔者采用苹果来代替这个实验。去除苹果上端的果皮,从上端用刀挖成一个倒圆锥形的洞窝,洞窝的尖端开口位于苹果的另一端。苹果按照大口朝上小口向下的方向悬放。观察苹果底部开口处,没有水分流出。若在洞窝里面撒上一层白砂糖,锥面上马上就会出现水分。这是因为糖融化后,形成了一层高浓度的溶液,苹果细胞液的浓度较低,于是水分就从低浓度的苹果细胞液里渗透到外面的糖液里,汇聚成“水流”。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是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的一个实验,常用的材料是豆浆或者鸡蛋清溶液,用后者需要稀释,若稀释不均匀,可能导致残留在试管壁上不易清洗。可改为使用煮熟的鸡蛋白,整个过程不需要使用试管,还减少鸡蛋的浪费,直接将蛋白放在培养皿上,先加双缩脲试剂A液,再加B液,即可直接观察到实验现象,且鸡蛋白为白色,与实验现象紫色形成明显颜色对比,实验现象明显。

2 利用微型实验加强实验效果

“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是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中的探究实验。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样方法,教师通常需要带领学生到户外进行调查,但是有些学校校园没有这样的场地;即使有,由于学生多,活动范围大,经常出现学生聚集玩耍的现象,教师不能有效地控制实验课的秩序,也不能很好检查他们是否出现差错。为了解决以上问题,笔者设计了该实验的微型实验:

发给学生每个小组一个无盖盒子,盒子的底部是划线的小方格,上面贴上双面胶,每个小组有一个小烧杯,里面放60颗黑豆(不让学生知道数目),让学生随机将黑豆洒在方格上面。黑豆表示一棵植物,让学生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并完成表1。

“运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某动物种群的种群密度”依旧是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中的另一个探究实验,教材中没有规定必须要做,很多教师就省去这个实验。但也有不少教师选用抓豆子的方法,耗费时间较多。所以笔者做了以下尝试:

在部分学案的左上角打上“☆”标记,在上课之前随机发下去。这个标记就相当于第一次捕获动物的总数和第一次标记数。然后随机抽取20~30位学生(根据班级人数而定),并确定他们的学案中有多少有“☆”标记。被抽到的学生就相当于是第二次捕获的动物总数,其中有“☆”标记的就相当于是第二次捕到的有标记的动物。整个过程学生很有兴趣,并能很快得到结果。此结果正好与班级人数做个对比,学生也会自发地思考理论值和实际值为什么会有出入。这样可并为下一个环节“标记时要注意哪些事项”一问题的过渡和思考做好铺垫。

“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是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DNA分子的结构”中的构建实验。笔者尝试让学生以自己为道具,具体操作如下:学生的身体是脱氧核糖,右手平举相当于是碱基。左手向上举相当于是磷酸,这样就构成了一个脱氧核苷酸(图2)。然后请4位学生到台上组成一条脱氧核苷酸链:四名学生站成一列,后面的一名学生的左手抬起前面同学的左腿,形成一条脱氧核苷酸链。DNA是双链结构,如何形成另外一条链呢?另外4名学生反向站另一列,依旧是后面学生的左手抬起前面同学的左腿。碱基通过氢键形成碱基对,学生相互伸出2个手指表示A=T配对,学生相互伸出3个手指表示G三C配对。整个过程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教学效果很好!

生物实验教学不仅承担着学生实验技能的任务,承担着育人的功能。通过实验,学生会具备勇于探索,不怕失败,态度认真的优良品质。所以教师应该在实验教学上和学生一起学习进步!

endprint

随着江苏高考对教材中的实验考查力度不断加大,高中生物教师越来越重视实验教学。但是有些实验,学生无法一节课完成;或由于每个学校的实验仪器有限,学生丧失了做实验的机会,只能观看视频或者听教师讲授。笔者根据教学实践,就如何降低实验成本,简化实验操作,增强实验效果,介绍几个实验的替代与改进方案。

1 降低实验成本

“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的一个探究实验,探讨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原因。此实验易操作,但是很难及时让学生看到实验现象,而数码显微镜价格昂贵,许多学校没有此仪器。通过实践,笔者发现可以利用5号电池手电筒和手机来解决这个问题。具体操作如下:将显微镜的反光镜取下,把长度适中的5号电池手电筒竖直放在显微镜的遮光器下,使光照垂直射入,提供稳定、明亮的光源。将手机镜头直接放在目镜上,微调距离,手不要抖动,即可获得清晰图像。最后利用数据线直接与电脑相连,可与更多人分享观察的结果。实验结果如图1所示。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是必修一第五章第三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的一个探究实验。教材中提供的装置在实际情况中很难实现,原因如下:① 分组实验用到的锥形瓶、玻璃管、带孔的橡皮塞太多,很难实现。② 实验所需要的时间过长。按照上课的时间,因本实验开设的时间一般都在秋冬季节,温度低,酵母菌新陈代谢慢。所以很多教师放弃了这个实验。但是呼吸作用是整个高中阶段的重点和难点,而此实验又是帮助学生理解呼吸作用的一把金钥匙,所以笔者和学生一起寻求代替方案。过程如下:

探究酵母发生无氧呼吸:酵母菌和葡萄糖混合在玻璃瓶或者塑料瓶中,搁置一段时间,用重铬酸钾检测酒精的产生,通过放出的气泡和带火星的木条来检测是否有CO2的产生,最后的结论是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了酒精和CO2。

探究酵母发生有氧呼吸:因为医用输液瓶有橡皮塞,有较好的气密性,而输液器剪下来的小塑料管可以代替玻璃管,利用输液瓶和输液器连接出教科书的装置,可以探究酵母菌的有氧呼吸。

“渗透现象”是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中的导入实验,用到较多的是鸡蛋的卵壳膜,取卵壳膜的操作比较困难,并会造成一定的浪费。笔者采用苹果来代替这个实验。去除苹果上端的果皮,从上端用刀挖成一个倒圆锥形的洞窝,洞窝的尖端开口位于苹果的另一端。苹果按照大口朝上小口向下的方向悬放。观察苹果底部开口处,没有水分流出。若在洞窝里面撒上一层白砂糖,锥面上马上就会出现水分。这是因为糖融化后,形成了一层高浓度的溶液,苹果细胞液的浓度较低,于是水分就从低浓度的苹果细胞液里渗透到外面的糖液里,汇聚成“水流”。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是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的一个实验,常用的材料是豆浆或者鸡蛋清溶液,用后者需要稀释,若稀释不均匀,可能导致残留在试管壁上不易清洗。可改为使用煮熟的鸡蛋白,整个过程不需要使用试管,还减少鸡蛋的浪费,直接将蛋白放在培养皿上,先加双缩脲试剂A液,再加B液,即可直接观察到实验现象,且鸡蛋白为白色,与实验现象紫色形成明显颜色对比,实验现象明显。

2 利用微型实验加强实验效果

“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是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中的探究实验。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样方法,教师通常需要带领学生到户外进行调查,但是有些学校校园没有这样的场地;即使有,由于学生多,活动范围大,经常出现学生聚集玩耍的现象,教师不能有效地控制实验课的秩序,也不能很好检查他们是否出现差错。为了解决以上问题,笔者设计了该实验的微型实验:

发给学生每个小组一个无盖盒子,盒子的底部是划线的小方格,上面贴上双面胶,每个小组有一个小烧杯,里面放60颗黑豆(不让学生知道数目),让学生随机将黑豆洒在方格上面。黑豆表示一棵植物,让学生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并完成表1。

“运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某动物种群的种群密度”依旧是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中的另一个探究实验,教材中没有规定必须要做,很多教师就省去这个实验。但也有不少教师选用抓豆子的方法,耗费时间较多。所以笔者做了以下尝试:

在部分学案的左上角打上“☆”标记,在上课之前随机发下去。这个标记就相当于第一次捕获动物的总数和第一次标记数。然后随机抽取20~30位学生(根据班级人数而定),并确定他们的学案中有多少有“☆”标记。被抽到的学生就相当于是第二次捕获的动物总数,其中有“☆”标记的就相当于是第二次捕到的有标记的动物。整个过程学生很有兴趣,并能很快得到结果。此结果正好与班级人数做个对比,学生也会自发地思考理论值和实际值为什么会有出入。这样可并为下一个环节“标记时要注意哪些事项”一问题的过渡和思考做好铺垫。

“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是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DNA分子的结构”中的构建实验。笔者尝试让学生以自己为道具,具体操作如下:学生的身体是脱氧核糖,右手平举相当于是碱基。左手向上举相当于是磷酸,这样就构成了一个脱氧核苷酸(图2)。然后请4位学生到台上组成一条脱氧核苷酸链:四名学生站成一列,后面的一名学生的左手抬起前面同学的左腿,形成一条脱氧核苷酸链。DNA是双链结构,如何形成另外一条链呢?另外4名学生反向站另一列,依旧是后面学生的左手抬起前面同学的左腿。碱基通过氢键形成碱基对,学生相互伸出2个手指表示A=T配对,学生相互伸出3个手指表示G三C配对。整个过程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教学效果很好!

生物实验教学不仅承担着学生实验技能的任务,承担着育人的功能。通过实验,学生会具备勇于探索,不怕失败,态度认真的优良品质。所以教师应该在实验教学上和学生一起学习进步!

endprint

随着江苏高考对教材中的实验考查力度不断加大,高中生物教师越来越重视实验教学。但是有些实验,学生无法一节课完成;或由于每个学校的实验仪器有限,学生丧失了做实验的机会,只能观看视频或者听教师讲授。笔者根据教学实践,就如何降低实验成本,简化实验操作,增强实验效果,介绍几个实验的替代与改进方案。

1 降低实验成本

“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的一个探究实验,探讨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原因。此实验易操作,但是很难及时让学生看到实验现象,而数码显微镜价格昂贵,许多学校没有此仪器。通过实践,笔者发现可以利用5号电池手电筒和手机来解决这个问题。具体操作如下:将显微镜的反光镜取下,把长度适中的5号电池手电筒竖直放在显微镜的遮光器下,使光照垂直射入,提供稳定、明亮的光源。将手机镜头直接放在目镜上,微调距离,手不要抖动,即可获得清晰图像。最后利用数据线直接与电脑相连,可与更多人分享观察的结果。实验结果如图1所示。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是必修一第五章第三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的一个探究实验。教材中提供的装置在实际情况中很难实现,原因如下:① 分组实验用到的锥形瓶、玻璃管、带孔的橡皮塞太多,很难实现。② 实验所需要的时间过长。按照上课的时间,因本实验开设的时间一般都在秋冬季节,温度低,酵母菌新陈代谢慢。所以很多教师放弃了这个实验。但是呼吸作用是整个高中阶段的重点和难点,而此实验又是帮助学生理解呼吸作用的一把金钥匙,所以笔者和学生一起寻求代替方案。过程如下:

探究酵母发生无氧呼吸:酵母菌和葡萄糖混合在玻璃瓶或者塑料瓶中,搁置一段时间,用重铬酸钾检测酒精的产生,通过放出的气泡和带火星的木条来检测是否有CO2的产生,最后的结论是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了酒精和CO2。

探究酵母发生有氧呼吸:因为医用输液瓶有橡皮塞,有较好的气密性,而输液器剪下来的小塑料管可以代替玻璃管,利用输液瓶和输液器连接出教科书的装置,可以探究酵母菌的有氧呼吸。

“渗透现象”是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中的导入实验,用到较多的是鸡蛋的卵壳膜,取卵壳膜的操作比较困难,并会造成一定的浪费。笔者采用苹果来代替这个实验。去除苹果上端的果皮,从上端用刀挖成一个倒圆锥形的洞窝,洞窝的尖端开口位于苹果的另一端。苹果按照大口朝上小口向下的方向悬放。观察苹果底部开口处,没有水分流出。若在洞窝里面撒上一层白砂糖,锥面上马上就会出现水分。这是因为糖融化后,形成了一层高浓度的溶液,苹果细胞液的浓度较低,于是水分就从低浓度的苹果细胞液里渗透到外面的糖液里,汇聚成“水流”。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是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的一个实验,常用的材料是豆浆或者鸡蛋清溶液,用后者需要稀释,若稀释不均匀,可能导致残留在试管壁上不易清洗。可改为使用煮熟的鸡蛋白,整个过程不需要使用试管,还减少鸡蛋的浪费,直接将蛋白放在培养皿上,先加双缩脲试剂A液,再加B液,即可直接观察到实验现象,且鸡蛋白为白色,与实验现象紫色形成明显颜色对比,实验现象明显。

2 利用微型实验加强实验效果

“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是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中的探究实验。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样方法,教师通常需要带领学生到户外进行调查,但是有些学校校园没有这样的场地;即使有,由于学生多,活动范围大,经常出现学生聚集玩耍的现象,教师不能有效地控制实验课的秩序,也不能很好检查他们是否出现差错。为了解决以上问题,笔者设计了该实验的微型实验:

发给学生每个小组一个无盖盒子,盒子的底部是划线的小方格,上面贴上双面胶,每个小组有一个小烧杯,里面放60颗黑豆(不让学生知道数目),让学生随机将黑豆洒在方格上面。黑豆表示一棵植物,让学生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并完成表1。

“运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某动物种群的种群密度”依旧是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中的另一个探究实验,教材中没有规定必须要做,很多教师就省去这个实验。但也有不少教师选用抓豆子的方法,耗费时间较多。所以笔者做了以下尝试:

在部分学案的左上角打上“☆”标记,在上课之前随机发下去。这个标记就相当于第一次捕获动物的总数和第一次标记数。然后随机抽取20~30位学生(根据班级人数而定),并确定他们的学案中有多少有“☆”标记。被抽到的学生就相当于是第二次捕获的动物总数,其中有“☆”标记的就相当于是第二次捕到的有标记的动物。整个过程学生很有兴趣,并能很快得到结果。此结果正好与班级人数做个对比,学生也会自发地思考理论值和实际值为什么会有出入。这样可并为下一个环节“标记时要注意哪些事项”一问题的过渡和思考做好铺垫。

“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是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DNA分子的结构”中的构建实验。笔者尝试让学生以自己为道具,具体操作如下:学生的身体是脱氧核糖,右手平举相当于是碱基。左手向上举相当于是磷酸,这样就构成了一个脱氧核苷酸(图2)。然后请4位学生到台上组成一条脱氧核苷酸链:四名学生站成一列,后面的一名学生的左手抬起前面同学的左腿,形成一条脱氧核苷酸链。DNA是双链结构,如何形成另外一条链呢?另外4名学生反向站另一列,依旧是后面学生的左手抬起前面同学的左腿。碱基通过氢键形成碱基对,学生相互伸出2个手指表示A=T配对,学生相互伸出3个手指表示G三C配对。整个过程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教学效果很好!

生物实验教学不仅承担着学生实验技能的任务,承担着育人的功能。通过实验,学生会具备勇于探索,不怕失败,态度认真的优良品质。所以教师应该在实验教学上和学生一起学习进步!

endprint

猜你喜欢

酵母菌种群苹果
山西省发现刺五加种群分布
为什么酵母菌既能做面包也能酿酒?
中华蜂种群急剧萎缩的生态人类学探讨
收获苹果
拿苹果
会说话的苹果
让面包变“胖”的酵母菌
蜂蜜中耐高渗透压酵母菌的分离与鉴定
岗更湖鲤鱼的种群特征
复合诱变高产金属硫蛋白酵母菌株的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