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生物课堂效率

2014-09-25李丽

中学生物学 2014年4期
关键词:同源教具染色体

李丽

每个人的注意力都有一定的限度,学生每天面对一块黑板,很容易出现疲倦、注意力分散的现象。如果每节课上教师都采取黑板书写的教学模式,学生势必会觉得学习是一件十分单调、枯燥的事,难免会对学习产生厌倦、抵触的情绪。这样不仅会抑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还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教师需要精心组织课堂教学,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 精心备课,运用多种方法导课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在生物学教学工作中如何成功地导入新课,一开始就把学生的心像磁石一样牢牢吸引住,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使课堂气氛更为生动活泼,是笔者在精心备课过程中,思考得最多的一个问题,也是最花心思的一个问题。

在导入新课时,笔者通常会收集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实例,或一些学生所熟知的现象、实物来导入课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创设一些能够引起学生共鸣的情景,引导学生进入生物的奇妙世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平时多积累,多思考,平时生活中获得的一朵小花、一颗不起眼的小石子都有可能走入课堂。教师通过各种各样的实物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认识到原来生物学无处不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是那么地贴近。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现实联系在一起,从而提高对知识的理解。此外,笔者还会精心准备一些实物来导入新课。例如,在讲到植物激素生长素的作用这一节课时,先和学生一起准备一些黄豆幼苗,然后水平放置在一个支架上几天,让学生观察根和茎的生长。通过观察,学生对一般性的问题都能回答,但对进一步提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的问题,学生则回答不出。于是,教师从这个问题开始,把学生带入到这节课的学习中。这样教师设置悬念,利用学生急于知道答案的心理,牢牢吸引他们到新知识的学习中。由于教学内容对学生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教学效果也就非常显著。

2 自制教具,丰富课堂教学

自制教具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对课堂教学产生一种自主参与的向往。教师在自制教具过程中,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能拉近学生和课本之间的距离,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例如,在讲授有丝分裂的过程时,尽管教师一次次强调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区别,并通过挂图、多媒体等多种教学辅助手段演示了有丝分裂的整个过程,但有的学生还是无法理解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图像和特点及染色体和DNA的数目变化。另外,还发现有的学生上课能听懂,课后也及时进行了知识的记忆和巩固,但遇到各种图像混合在一起的习题后,学生的这种记忆就变得模糊而混乱起来。究其原因主要是这节课的内容有一定难度,学生首先就会产生一种望而生畏的心理。同时,本节知识很抽象,既无法观察,又很难想象,学生学起来印象不深刻难以理解。因此,在讲到这一章节时,笔者采取了自己制备教具的方法。

例如,在讲到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区别时,笔者用纸片剪成细长的丝状代表染色质,用纸片剪成“”形状代表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用双面胶将两个姐妹染色单体粘在一起代表一条染色体,然后按图1方式演示染色质变成染色体的过程,引导学生弄清染色体、染色单体、DNA三者的关系。

在学习有丝分裂过程时,笔者用纸板做了四个长方形,用白纸打底,代表植物细胞分裂期的四个时期(前、中、后、末)。剪4个大小形态一样如图1所示染色单体形态的纸片,制成两条染色体:一条用彩笔涂成红色,另一条涂成黑色,代表一对同源染色体。再剪出4个短的大小形态一样的纸片,两两粘在一起,一条涂上红色,另一条涂上黑色,代表另一对同源染色体。把这样4条染色体放入到同一个用长方形纸壳代表的细胞中,按照挂图演示有丝分裂的过程,并让学生观察总结DNA、染色体、染色单体的动态变化。通过教具的演示,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深刻理解了有丝分裂的基本过程。

除了自己制作教具外,对于一些比较难理解的地方,笔者还鼓励和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去制作一些模型。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教师的作用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并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

教师教学的时候,不应面面俱到,大包大揽,而应大胆地、放心地让学生自己去做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事,这样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例如,笔者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有丝分裂模型时,学生制作了如图2所示的模型。

图2中用不同于染色体颜色的橡皮泥突出着丝粒的方法是学生想出来的,虽然不一定很科学,但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

此外,笔者还和学生一起制作教学教具。这样做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打破师生之间台上与台下的界限,促进彼此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更为重要的是,当学生看到自己亲手制作的东西,在课堂上展示出来作为教学用具时,脸上无不洋溢着成功的喜悦,从而由衷地产生对这门课程的喜爱和向往。这种学生对课程的热爱是学生热衷学习的源泉和动力。

3 开展小活动,让学生融入课堂学习中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一些小活动,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主动融入到课堂知识的学习中,从而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时,笔者采取了如下的小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模拟分离定律:个子高矮相近的两男两女4个学生,两女生代表卵细胞中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两人分别拿一个剪成D、d的纸片,代表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两男生代表精子细胞中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两人也分别拿一个剪成D、d的纸片,代表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两女生站一起,两男生站一起,然后两男生、两女生都分开,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的现象。然后男女随机组合,模拟受精作用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的随机结合。每组合一次,把两个人组合的基因型写在黑板上,组合方式DD、dd或Dd、Dd,由此得出DD∶Dd∶dd=1∶2∶1。

模拟自由组合定律:个子高矮相近的两男生代表一个细胞的一对同源染色体,手中分别拿Y和y代表这对同源染色体的一对等位基因,个子高矮相近的两女生代表一个细胞中的另一对同源染色体,手中分别拿R和r表示这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模拟自由组合定律中的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从而得出基因YyRr的性母细胞能得到YR、Yr、yR、yr四种配子,且比例为1∶1∶1∶1。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把图3所示“棋盘”用贴纸填空的方式填出配子的组合。

通过这样的活动设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激情也得到了充分调动。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对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则有了一个更为直观的理解。

4 动手实验,着重生物实验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观察与实验是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识之士都认为:“有标本就不用挂图,有实物就不用标本,有动手实验就不用实物。”学生多动手、多做实验的意义远比让学生弄清实验原理本身要好得多。亲自动手实验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实验操作学生能发现很多单从课本中无法发现的问题。

若教师认为原理很简单,没有必要做实验,则会错过教育学生的极好机会。只有通过多种多样的实验,才能使学生在直观的实验教学中增强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才能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例如,在叶绿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中,为什么要特别注意不能让层析液没及滤液细线?对于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先不必急着做解释,放手让学生去做。在做实验时,教师先让还学生准备两根划好滤液细线的滤纸条,一根让层析液没及,一根滤液细线位于层析液上面,相同时间后再拿出来观察比较。学生就会发现层析液没及滤液细线的那根滤纸条上的色素会变淡甚至不见了,而没有没及的可以看到非常漂亮的4条色素带。通过实验,学生就能从中找到产生此问题的原因。这比单纯地依靠教师的讲授来得深刻、记忆也就长久得多。有的实验甚至会让学生终生难忘。

在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尤其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使学生感觉到生物时时刻刻都在自己的身边发生着,无处不在;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生物知识的理解,巩固记忆,并利用其原理观察、剖析自然界中的生物现象。例如,渗透吸水和失水的原理的演示实验中,教师例举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泡菜的制作过程为什么会出现很多水?这些水来源于哪里?为什么腌制的肉食保存的时间更长?

当然,教学手段多种多样,例如挂图可以加强学习内容的形象性、可感性;投影可以加大课堂容量,增强知识点的稳定性和相对持久性;录音可以充分发挥课堂的感染力。教学过程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师灵活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是教学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包建西.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1,(12):133-134.

[2] 贾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努力提高生物教学效率[J].文理导航,2011,(13):12.

[3] 姜蕾.生物教学中的情景创设[J].中学教学参考,2011,(14):94.

[4] 康利娟.浅谈生物课堂中的导入技巧[J].基础教育论坛:教研版,2011,(9):21.

[5] 潘景立.略谈新课改下开放的生物教学模式[J].文理导航,2011,(16):7.

[6] 王宗瑞.高中生物教材中多倍体的理解浅谈[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1,(4):86.

[7] 赵国英.如何激活生物课堂.中学课程辅导[J].教学研究, 2011,(12):5~6.

[8] 朱玲菊.关于生物教学中自制教具的探讨[J].考试周刊, 2011,(33):193-194.

每个人的注意力都有一定的限度,学生每天面对一块黑板,很容易出现疲倦、注意力分散的现象。如果每节课上教师都采取黑板书写的教学模式,学生势必会觉得学习是一件十分单调、枯燥的事,难免会对学习产生厌倦、抵触的情绪。这样不仅会抑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还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教师需要精心组织课堂教学,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 精心备课,运用多种方法导课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在生物学教学工作中如何成功地导入新课,一开始就把学生的心像磁石一样牢牢吸引住,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使课堂气氛更为生动活泼,是笔者在精心备课过程中,思考得最多的一个问题,也是最花心思的一个问题。

在导入新课时,笔者通常会收集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实例,或一些学生所熟知的现象、实物来导入课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创设一些能够引起学生共鸣的情景,引导学生进入生物的奇妙世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平时多积累,多思考,平时生活中获得的一朵小花、一颗不起眼的小石子都有可能走入课堂。教师通过各种各样的实物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认识到原来生物学无处不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是那么地贴近。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现实联系在一起,从而提高对知识的理解。此外,笔者还会精心准备一些实物来导入新课。例如,在讲到植物激素生长素的作用这一节课时,先和学生一起准备一些黄豆幼苗,然后水平放置在一个支架上几天,让学生观察根和茎的生长。通过观察,学生对一般性的问题都能回答,但对进一步提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的问题,学生则回答不出。于是,教师从这个问题开始,把学生带入到这节课的学习中。这样教师设置悬念,利用学生急于知道答案的心理,牢牢吸引他们到新知识的学习中。由于教学内容对学生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教学效果也就非常显著。

2 自制教具,丰富课堂教学

自制教具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对课堂教学产生一种自主参与的向往。教师在自制教具过程中,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能拉近学生和课本之间的距离,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例如,在讲授有丝分裂的过程时,尽管教师一次次强调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区别,并通过挂图、多媒体等多种教学辅助手段演示了有丝分裂的整个过程,但有的学生还是无法理解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图像和特点及染色体和DNA的数目变化。另外,还发现有的学生上课能听懂,课后也及时进行了知识的记忆和巩固,但遇到各种图像混合在一起的习题后,学生的这种记忆就变得模糊而混乱起来。究其原因主要是这节课的内容有一定难度,学生首先就会产生一种望而生畏的心理。同时,本节知识很抽象,既无法观察,又很难想象,学生学起来印象不深刻难以理解。因此,在讲到这一章节时,笔者采取了自己制备教具的方法。

例如,在讲到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区别时,笔者用纸片剪成细长的丝状代表染色质,用纸片剪成“”形状代表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用双面胶将两个姐妹染色单体粘在一起代表一条染色体,然后按图1方式演示染色质变成染色体的过程,引导学生弄清染色体、染色单体、DNA三者的关系。

在学习有丝分裂过程时,笔者用纸板做了四个长方形,用白纸打底,代表植物细胞分裂期的四个时期(前、中、后、末)。剪4个大小形态一样如图1所示染色单体形态的纸片,制成两条染色体:一条用彩笔涂成红色,另一条涂成黑色,代表一对同源染色体。再剪出4个短的大小形态一样的纸片,两两粘在一起,一条涂上红色,另一条涂上黑色,代表另一对同源染色体。把这样4条染色体放入到同一个用长方形纸壳代表的细胞中,按照挂图演示有丝分裂的过程,并让学生观察总结DNA、染色体、染色单体的动态变化。通过教具的演示,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深刻理解了有丝分裂的基本过程。

除了自己制作教具外,对于一些比较难理解的地方,笔者还鼓励和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去制作一些模型。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教师的作用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并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

教师教学的时候,不应面面俱到,大包大揽,而应大胆地、放心地让学生自己去做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事,这样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例如,笔者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有丝分裂模型时,学生制作了如图2所示的模型。

图2中用不同于染色体颜色的橡皮泥突出着丝粒的方法是学生想出来的,虽然不一定很科学,但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

此外,笔者还和学生一起制作教学教具。这样做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打破师生之间台上与台下的界限,促进彼此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更为重要的是,当学生看到自己亲手制作的东西,在课堂上展示出来作为教学用具时,脸上无不洋溢着成功的喜悦,从而由衷地产生对这门课程的喜爱和向往。这种学生对课程的热爱是学生热衷学习的源泉和动力。

3 开展小活动,让学生融入课堂学习中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一些小活动,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主动融入到课堂知识的学习中,从而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时,笔者采取了如下的小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模拟分离定律:个子高矮相近的两男两女4个学生,两女生代表卵细胞中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两人分别拿一个剪成D、d的纸片,代表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两男生代表精子细胞中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两人也分别拿一个剪成D、d的纸片,代表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两女生站一起,两男生站一起,然后两男生、两女生都分开,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的现象。然后男女随机组合,模拟受精作用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的随机结合。每组合一次,把两个人组合的基因型写在黑板上,组合方式DD、dd或Dd、Dd,由此得出DD∶Dd∶dd=1∶2∶1。

模拟自由组合定律:个子高矮相近的两男生代表一个细胞的一对同源染色体,手中分别拿Y和y代表这对同源染色体的一对等位基因,个子高矮相近的两女生代表一个细胞中的另一对同源染色体,手中分别拿R和r表示这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模拟自由组合定律中的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从而得出基因YyRr的性母细胞能得到YR、Yr、yR、yr四种配子,且比例为1∶1∶1∶1。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把图3所示“棋盘”用贴纸填空的方式填出配子的组合。

通过这样的活动设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激情也得到了充分调动。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对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则有了一个更为直观的理解。

4 动手实验,着重生物实验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观察与实验是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识之士都认为:“有标本就不用挂图,有实物就不用标本,有动手实验就不用实物。”学生多动手、多做实验的意义远比让学生弄清实验原理本身要好得多。亲自动手实验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实验操作学生能发现很多单从课本中无法发现的问题。

若教师认为原理很简单,没有必要做实验,则会错过教育学生的极好机会。只有通过多种多样的实验,才能使学生在直观的实验教学中增强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才能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例如,在叶绿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中,为什么要特别注意不能让层析液没及滤液细线?对于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先不必急着做解释,放手让学生去做。在做实验时,教师先让还学生准备两根划好滤液细线的滤纸条,一根让层析液没及,一根滤液细线位于层析液上面,相同时间后再拿出来观察比较。学生就会发现层析液没及滤液细线的那根滤纸条上的色素会变淡甚至不见了,而没有没及的可以看到非常漂亮的4条色素带。通过实验,学生就能从中找到产生此问题的原因。这比单纯地依靠教师的讲授来得深刻、记忆也就长久得多。有的实验甚至会让学生终生难忘。

在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尤其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使学生感觉到生物时时刻刻都在自己的身边发生着,无处不在;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生物知识的理解,巩固记忆,并利用其原理观察、剖析自然界中的生物现象。例如,渗透吸水和失水的原理的演示实验中,教师例举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泡菜的制作过程为什么会出现很多水?这些水来源于哪里?为什么腌制的肉食保存的时间更长?

当然,教学手段多种多样,例如挂图可以加强学习内容的形象性、可感性;投影可以加大课堂容量,增强知识点的稳定性和相对持久性;录音可以充分发挥课堂的感染力。教学过程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师灵活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是教学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包建西.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1,(12):133-134.

[2] 贾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努力提高生物教学效率[J].文理导航,2011,(13):12.

[3] 姜蕾.生物教学中的情景创设[J].中学教学参考,2011,(14):94.

[4] 康利娟.浅谈生物课堂中的导入技巧[J].基础教育论坛:教研版,2011,(9):21.

[5] 潘景立.略谈新课改下开放的生物教学模式[J].文理导航,2011,(16):7.

[6] 王宗瑞.高中生物教材中多倍体的理解浅谈[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1,(4):86.

[7] 赵国英.如何激活生物课堂.中学课程辅导[J].教学研究, 2011,(12):5~6.

[8] 朱玲菊.关于生物教学中自制教具的探讨[J].考试周刊, 2011,(33):193-194.

每个人的注意力都有一定的限度,学生每天面对一块黑板,很容易出现疲倦、注意力分散的现象。如果每节课上教师都采取黑板书写的教学模式,学生势必会觉得学习是一件十分单调、枯燥的事,难免会对学习产生厌倦、抵触的情绪。这样不仅会抑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还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教师需要精心组织课堂教学,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 精心备课,运用多种方法导课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在生物学教学工作中如何成功地导入新课,一开始就把学生的心像磁石一样牢牢吸引住,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使课堂气氛更为生动活泼,是笔者在精心备课过程中,思考得最多的一个问题,也是最花心思的一个问题。

在导入新课时,笔者通常会收集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实例,或一些学生所熟知的现象、实物来导入课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创设一些能够引起学生共鸣的情景,引导学生进入生物的奇妙世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平时多积累,多思考,平时生活中获得的一朵小花、一颗不起眼的小石子都有可能走入课堂。教师通过各种各样的实物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认识到原来生物学无处不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是那么地贴近。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现实联系在一起,从而提高对知识的理解。此外,笔者还会精心准备一些实物来导入新课。例如,在讲到植物激素生长素的作用这一节课时,先和学生一起准备一些黄豆幼苗,然后水平放置在一个支架上几天,让学生观察根和茎的生长。通过观察,学生对一般性的问题都能回答,但对进一步提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的问题,学生则回答不出。于是,教师从这个问题开始,把学生带入到这节课的学习中。这样教师设置悬念,利用学生急于知道答案的心理,牢牢吸引他们到新知识的学习中。由于教学内容对学生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教学效果也就非常显著。

2 自制教具,丰富课堂教学

自制教具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对课堂教学产生一种自主参与的向往。教师在自制教具过程中,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能拉近学生和课本之间的距离,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例如,在讲授有丝分裂的过程时,尽管教师一次次强调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区别,并通过挂图、多媒体等多种教学辅助手段演示了有丝分裂的整个过程,但有的学生还是无法理解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图像和特点及染色体和DNA的数目变化。另外,还发现有的学生上课能听懂,课后也及时进行了知识的记忆和巩固,但遇到各种图像混合在一起的习题后,学生的这种记忆就变得模糊而混乱起来。究其原因主要是这节课的内容有一定难度,学生首先就会产生一种望而生畏的心理。同时,本节知识很抽象,既无法观察,又很难想象,学生学起来印象不深刻难以理解。因此,在讲到这一章节时,笔者采取了自己制备教具的方法。

例如,在讲到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区别时,笔者用纸片剪成细长的丝状代表染色质,用纸片剪成“”形状代表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用双面胶将两个姐妹染色单体粘在一起代表一条染色体,然后按图1方式演示染色质变成染色体的过程,引导学生弄清染色体、染色单体、DNA三者的关系。

在学习有丝分裂过程时,笔者用纸板做了四个长方形,用白纸打底,代表植物细胞分裂期的四个时期(前、中、后、末)。剪4个大小形态一样如图1所示染色单体形态的纸片,制成两条染色体:一条用彩笔涂成红色,另一条涂成黑色,代表一对同源染色体。再剪出4个短的大小形态一样的纸片,两两粘在一起,一条涂上红色,另一条涂上黑色,代表另一对同源染色体。把这样4条染色体放入到同一个用长方形纸壳代表的细胞中,按照挂图演示有丝分裂的过程,并让学生观察总结DNA、染色体、染色单体的动态变化。通过教具的演示,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深刻理解了有丝分裂的基本过程。

除了自己制作教具外,对于一些比较难理解的地方,笔者还鼓励和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去制作一些模型。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教师的作用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并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

教师教学的时候,不应面面俱到,大包大揽,而应大胆地、放心地让学生自己去做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事,这样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例如,笔者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有丝分裂模型时,学生制作了如图2所示的模型。

图2中用不同于染色体颜色的橡皮泥突出着丝粒的方法是学生想出来的,虽然不一定很科学,但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

此外,笔者还和学生一起制作教学教具。这样做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打破师生之间台上与台下的界限,促进彼此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更为重要的是,当学生看到自己亲手制作的东西,在课堂上展示出来作为教学用具时,脸上无不洋溢着成功的喜悦,从而由衷地产生对这门课程的喜爱和向往。这种学生对课程的热爱是学生热衷学习的源泉和动力。

3 开展小活动,让学生融入课堂学习中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一些小活动,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主动融入到课堂知识的学习中,从而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时,笔者采取了如下的小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模拟分离定律:个子高矮相近的两男两女4个学生,两女生代表卵细胞中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两人分别拿一个剪成D、d的纸片,代表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两男生代表精子细胞中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两人也分别拿一个剪成D、d的纸片,代表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两女生站一起,两男生站一起,然后两男生、两女生都分开,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的现象。然后男女随机组合,模拟受精作用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的随机结合。每组合一次,把两个人组合的基因型写在黑板上,组合方式DD、dd或Dd、Dd,由此得出DD∶Dd∶dd=1∶2∶1。

模拟自由组合定律:个子高矮相近的两男生代表一个细胞的一对同源染色体,手中分别拿Y和y代表这对同源染色体的一对等位基因,个子高矮相近的两女生代表一个细胞中的另一对同源染色体,手中分别拿R和r表示这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模拟自由组合定律中的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从而得出基因YyRr的性母细胞能得到YR、Yr、yR、yr四种配子,且比例为1∶1∶1∶1。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把图3所示“棋盘”用贴纸填空的方式填出配子的组合。

通过这样的活动设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激情也得到了充分调动。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对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则有了一个更为直观的理解。

4 动手实验,着重生物实验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观察与实验是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识之士都认为:“有标本就不用挂图,有实物就不用标本,有动手实验就不用实物。”学生多动手、多做实验的意义远比让学生弄清实验原理本身要好得多。亲自动手实验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实验操作学生能发现很多单从课本中无法发现的问题。

若教师认为原理很简单,没有必要做实验,则会错过教育学生的极好机会。只有通过多种多样的实验,才能使学生在直观的实验教学中增强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才能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例如,在叶绿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中,为什么要特别注意不能让层析液没及滤液细线?对于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先不必急着做解释,放手让学生去做。在做实验时,教师先让还学生准备两根划好滤液细线的滤纸条,一根让层析液没及,一根滤液细线位于层析液上面,相同时间后再拿出来观察比较。学生就会发现层析液没及滤液细线的那根滤纸条上的色素会变淡甚至不见了,而没有没及的可以看到非常漂亮的4条色素带。通过实验,学生就能从中找到产生此问题的原因。这比单纯地依靠教师的讲授来得深刻、记忆也就长久得多。有的实验甚至会让学生终生难忘。

在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尤其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使学生感觉到生物时时刻刻都在自己的身边发生着,无处不在;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生物知识的理解,巩固记忆,并利用其原理观察、剖析自然界中的生物现象。例如,渗透吸水和失水的原理的演示实验中,教师例举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泡菜的制作过程为什么会出现很多水?这些水来源于哪里?为什么腌制的肉食保存的时间更长?

当然,教学手段多种多样,例如挂图可以加强学习内容的形象性、可感性;投影可以加大课堂容量,增强知识点的稳定性和相对持久性;录音可以充分发挥课堂的感染力。教学过程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师灵活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是教学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包建西.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1,(12):133-134.

[2] 贾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努力提高生物教学效率[J].文理导航,2011,(13):12.

[3] 姜蕾.生物教学中的情景创设[J].中学教学参考,2011,(14):94.

[4] 康利娟.浅谈生物课堂中的导入技巧[J].基础教育论坛:教研版,2011,(9):21.

[5] 潘景立.略谈新课改下开放的生物教学模式[J].文理导航,2011,(16):7.

[6] 王宗瑞.高中生物教材中多倍体的理解浅谈[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1,(4):86.

[7] 赵国英.如何激活生物课堂.中学课程辅导[J].教学研究, 2011,(12):5~6.

[8] 朱玲菊.关于生物教学中自制教具的探讨[J].考试周刊, 2011,(33):193-194.

猜你喜欢

同源教具染色体
药食同源
——紫 苏
两岸年味连根同源
以同源词看《诗经》的训释三则
自制玩教具《拼拼乐》
初中物理自制教具应用探讨
多一条X染色体,寿命会更长
为什么男性要有一条X染色体?
能忍的人寿命长
虔诚书画乃同源
再论高等植物染色体杂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