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生态林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2014-09-25潘锋
潘锋
摘 要 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生态林业的保护。由此。首先论述了山区生态林业发展的原则与意义,然后分析了目前山区生态林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合理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山区;生态林业;发展;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21-00-02
1 原则与意义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日照充足、水资源丰富、经济发达且劳动力丰富,无论是自然条件还是人为因素,都非常有利于树木的种植,且存活率较高。而山区恰好与此相反,地势陡峭、土壤贫瘠、日照短、水资源紧缺、经济落后且劳动力不足,因而经常出现栽树不见树的情况,树木的存活率较低。正因为植被的覆盖率低,所以一旦暴雨侵袭,山区就会出现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现象,这些都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的危害。由此可见,山区生态林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和人们正常生活有着重大的影响。所以,发展山区生态林业十分必要。山区林业发展良好,不仅可以避免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现象,确保山区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也可提高山区林业的经济效益,增加国家收益。山区林业的发展必须秉持可持续的原则,妥善处理生态、经济、社会三者间的关系,在确保环境的基础之上,可适当砍伐树木来发展林业经济,使之成为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2 问题
2.1 育林资金短缺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逐渐提高。其中既有无形的质量也有有形的质量。前者是指自然环境,后者是指物质需求。身体的健康除与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关系外,也与日常生活环境有密切联系。另外,由于木制用品经久耐用、健康卫生,受到人们的追捧与喜爱,进而促进了木制行业的蓬勃发展。由此可见,植树育林既是改善环境的不二之选,也是发展经济的重要举措。按照常理推测,发展林业会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由于山区经济发展落后,当地政府没有足够的资金去支持植树的树苗费、人工费等,因而使得山区林业发展始终停滞不前,甚至出现衰落的趋势。例如:山区人们为了更好的发展经济,盲目砍伐开荒种植经济作物,使得原本还算充足的林业资源更加短缺。
2.2 育林规划不合理
从我国现在山区生态林业发展的总体情况来看,育林规划不合理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大多数山区,在植树造林前,当地政府或相关人员都没有进行育林的总体规划,如种植种类、种植面积等都没有具体规划,以至于树木种植比较零散,不能形成集体规模。有时甚至会因为与国家对山区的经济建设方案相矛盾,使得才刚刚种植的树木因道路修建等因素而不得不砍伐,这样既浪费了物力又浪费了人力。当然,除了人为因素造成的育林规划不合理外,还有深刻的历史原因。由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林业发展的重点不一样,因而导致了现在山区生态林业错综复杂的局面。此外,部分山区在生态林业林规方面的工作做得较好,但却忽视了树木栽种之后的管理工作,如没有给树木打防止病虫的药水,没有及时给树木灌溉等,这就导致了树木很难存活下去。
2.3 育林科技含量低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只有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去处理事情,才有可能事半功倍,否则,事情的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当今我国林业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科技兴林的观念还有待提高。现阶段,我国育林工作的展开还是主要依靠传统的种植经验,缺乏对林业发展的深入研究。如此一来,就造成了育林资金的浪费。以某山区的生态林业发展为例,该地部分乡镇山区没有成立林业管理部门、组建护林专业人员。于是,当地农民就充当了育林队伍。然而,由于其文化程度不高,再加上山区的信息比较闭塞,因而使得他们很难掌握先进的育林技术,从树苗的培育、种植到后期的林木管理,都缺乏相应的科学依据,以至于最后出现了“种树不见树”的局面。
2.4 林业法律宣传力度弱
我国地域辽阔,省市众多且分布较广,往往一条法律政策从出台、宣传再到最后的落实,这一过程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特别是最后一步。由于每个地方发展情况不一样,人们受教育的程度也不一样,因而使得法律的传播和应用效果差异很大。平原地区是城市的集中营,经济发展,人们知识素养高,对法律政策的理解力和接受力要强;而山区地区经济落后,人们文化水平低,对新事物的理解力较差。这种客观因素极大地阻碍了林业法律的传播与应用,制约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山区政府对林业法律的宣传力度不够也是造成林业发展陷入僵局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山区,当地政府没有考虑受众人群的自身情况,对于林业法律只进行了简单地传达,完全没有考虑到民众是否理解。部分山区相关部门更是工作不当,连通知都没有下放,仅将林业法律条款张贴出来,以至于很多人都不知道有这个法律。这种情况就导致了利民的林业制度有存无实,完全发挥不了其应有的作用。
3 对策
3.1 拓宽育林资金筹措渠道
林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投入,资金是林业发展的根本,比如:树苗的培育需要花费资金、请人栽种需要花费资金、植后管理需要花费资金等,没有资金,一切都将无法开展。因此,为了促进山区生态林业的发展,可以从以下2方面来着手进行。一方面,国家银行应给予一定资金支持,例如:放宽对育林贷款的审批制度,适当减少贷款利息率,延长还款期限等。另一方面,山区政府应该积极拓宽育林资金的融资渠道,减轻国家压力,如大力吸引发达地区企业的资金投入,通过给予其一定的育林股份等手段从而促成该事项的完成。总之,山区一定要尽可能的多想办法去筹措育林资金,化被动为主动,把育林工作作为工作重点去执行。
3.2 制定科学的育林规划
因地制宜是山区制定的育林规划的主要工作内容,它能够有效地保证育林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具体做法就是以山区的地形地势、气候环境、总体面积、经济发展程度为依据,选择既能适应当地气候,又在经济可承受的范围之内的树苗进行栽种。以某县为例,它把河流、沟渠、道路作为育林骨架,在将近 2.4万km2的面积中,以网、面、点、片的模式相继种植了防护林和果树。其中,果树的面积有700 km2左右,主要包括苹果、梨、葡萄、枣等,年产值高达6 000万元,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完美结合。
3.3 增加科技投入
要想实现林业又快又好的发展,就必须增加科技力量的投入。首先,采用先进的培育技术去培育健康的幼苗,从源头上降低树苗的得病率;其次,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运用高科技检测仪对种植地区的土壤湿度等土壤成分进行检测,看其是否达到种植要求,如若不能,可以采取必要的手段,像浇水、施肥等来改善土质,使其达标;最后,在种植之后,要委派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管理,不定期地对树木进行抽样检查,观察其生长状态是否良好。对于生虫的树木要及时医治,以防病情的扩大。
3.4 加大林业法律宣传力度
山区要想充分发挥林业法律的促进、激励作用,就必须加大林业法律的宣传力度。一是,在宣传之初,地方政府应该对林业法律进行剖解,将它转化为更易于人们听懂的文字进行转述。二是,在宣传过程中,可利用广播或者是以村委单位,开展林业法律宣讲会,让人们切实了解该法律条款的内容,特别是一定要将树木的种植和补助条款阐述清楚,从而调动农民的育林积极性。
(责任编辑:赵中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