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渝工业分工合作及其空间联系效应分析

2014-09-25吴芳何小勤杨洋崔璨

软科学 2014年7期

吴芳+何小勤+杨洋+崔璨

摘要:运用引力模型和断裂点模型,测度了两地之间的工业经济空间联系。结果表明,成渝工业产业间趋同和产业内差异并存,成都工业经济辐射范围较广,重庆工业经济辐射力较强,总体工业经济联系较弱。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成渝经济区一体化和工业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成渝地区;工业分工;空间联系

中图分类号:F114;49;F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4)07-0122-04

Analysis of Industrial Division of Labor and Cooperation

and Its Spatial Linkage Effect between Chengdu and Chongqing

WU Fang, HE Xiaoqin,YANG Yang, CUI Can

( Department of City and Regional Economy,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41)

Abstract: This paper measures the industrial economic space based on gravity model and the breaking point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dustry structure similarity and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coexist in Chengyu. Chengdu has a wider range of industrial economic radiation while the power of Chongqing is stronger; the connection of industrial economy between the two is weak as a whole. Based on the above, this paper gives some advice to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Chengyu Economic Zone” and its industrial economy.

Key words: Chengdu and Chongqing; division of labor and cooperation; spatial linkage

引言

产业分工合作和产业结构问题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成果颇为丰富。经典理论有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DS模型和基于DS模型的新贸易理论等。力作有Paul Krugman对美国地区分工和欧洲国家的研究[1],Chyau Tuan等对港粤的经济联系研究等[2]。就国内而言,学者重点关注国家层面及长三角、泛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3~6],如李学鑫等运用区位熵灰色关联分析法测度中原城市群的产业结构 [7];李清娟利用专业化系数对长三角产业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区内“产业同构”是产业分工的加深和产业集群深化的结果[8];闫小培对大珠江三角洲“前店后厂”的分工协作模式进行了研究,提出构建多层次的区域创新体系达到提升产业合作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9];此外,宾建成从国家层面探讨了新国际分工体系下“中国制造”的地位及未来发展方向与对策[3]。随着区域分工的加强,空间合作将逐步深化。李国平等通过区域经济联系强度量化指标等测度了深圳对外区域经济联系状况[10];宋吉涛等通过引入感应系数和影响系数,构建了度量两两城市之间产业联系强度的指数,将空间结构划分为网络密集型等4种[11];李娜运用城市流强度和城市经济联系强度模型对长三角城市群空间层级和联系程度进行了研究[12]。

作为中国区域经济“第四极”的成渝地区,两地的工业经济联系逐渐进入学者视野。如刘朝明[13]、单德朋[14]、蒋建平[15]等利用计量方法,对成渝地区的产业发展进行了研究。黄炳康等[16]、李光勤等[17]通过对成渝产业带主要城市空间相互作用强度进行测算,分析了主要城市间的空间关系,提出了产业带内主要城市空间关系协调发展的思路等。2011年5月5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对成渝工业分工合作和区域空间联系将产生重大影响。与成渝的重要地位相比,其研究还略显滞后和欠缺,因此,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运用计量方法探索成渝地区的工业分工和空间联系,将对推进成渝地区乃至整个西部地区的产业优化布局、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1.1研究区概况

成、渝两市同处长江上游地区且东西毗连,是我国西部重要核心城市,经济带动作用明显。截至2012年,成都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1389亿元,工业增加值31496亿元,比2000年高65倍,产业结构呈现“三二一”递减特征。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机械产业等八大特色产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818%,成为区域的主导产业。与成都相比,重庆市经济也获得了高速发展,2012年重庆地区生产总值为11459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518101亿元,比2000年增长88倍,形成汽车摩托车制造业、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等多业支撑的工业经济格局。作为成渝经济区的首位城市,两地工业经济等联系日益紧密。

12研究方法

121区位商

在评价区域产业比较优势的分析方法中,区位商是最基本的分析方法。它可以客观反映区域分工中某一产业的专业化水平,并通过对区位商进行比较,揭示区域产业分工的基本格局。其计算公式为:

Lnj=(enj/ej)/(En/E)(1)

式中Lnj表示j区域n产业的区位商;enj为j区域n产业的产值;ej是j区域工业总产值;En为全国n产业的产值;E为全国工业总产值。Lnj 大于1,表明n产业在j区域的专业化程度高于全国,属于j区域的比较优势产业; Lnj 等于1,表明n产业的规模在区域和全国处于均势;Lnj 小于1,表明n产业在j区域的专业化程度低于全国,属于j区域的相对劣势产业。

122产业配置系数

区域产业配置系数反映了某一产业在该区域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衡量了该产业是否具有成为区域主导产业所应有的规模和产业间的结构高度。计算公式为:

工业的区域配置系数=某地区行业产值/某地区工业总产值(2)

该指标结合区位商可判断出某产业是否具有成为区域主导产业的性质。当区位商大于1时,工业的区域配置系数越高,表明该产业在地区的专业化程度越高。

123产业结构相似系数

相似系数是判断地区间产业同构的常用方法,公式如下:

S=(Xn·Yn)(X2nY2n)05(3)

本文中,S为两地产业结构的相似系数;Xn代表第n个部门在一地的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Yn代表第n个部门在另一地的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S的取值介于0和1之间。当S等于1时,表明两地的产业结构相同;当S等于0时,表明两地的产业结构完全互补;当S处在0和1之间时,S取值越大,表明两地的产业结构相似性越大。

124工业经济作用引力模型

引力模型来源于物理学中的引力法则[30],被雷文茨坦和赖利引入社会科学领域,广泛应用于经济研究,并逐步发展成为研究空间相互作用的重要工具之一。其公式如下:

E=PiVi·PjVj/R2(4)

E为i、j两地经济作用强度;Pi、Pj代表i、j两地工业从业人员;Vi、Vj代表i、j两地工业总产值;R为i、j两地之间的距离。E越大,表明i、j两地的工业联系越强,反之亦然。

125断裂点模型

断裂点理论主要用于解释说明城市与城市或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由康维斯依据赖利的零售引力规律演化而来。根据距离衰减规律,两个城市之间的辐射强度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弱,相邻两城市吸引力达到的平衡点即为断裂点[18]。

(1)断裂点公式

Di=Dij1+Mj/Mi(5)

(2)场强公式

Fi=Mi/D2i(6)

D为i、j两地之间的断裂点,Di,Dj分别代表i地和j地到断裂点之间的距离,Dij为i、j两地之间的距离,Mi,Mj分别代表两地城市规模,Fi代表i地到断裂点处的边界场强。其中,M=工业从业人员总数×工业总产值。当Fi大于Fj时,表明i地边界处的场强较大,对j的影响力较强;当Fi等于Fj时,表明i地和j地在断裂点处影响力均衡;当Fi小于Fj时,表明j地对i地的影响力更大。

13数据来源

原始数据来源于成都、重庆、北京、天津相关年份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考虑到数据的一致性,在分析工业经济相关指标时,均采用国有及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数据。

2结果分析

21成渝重点产业判断

通过对2002年和2010年成渝两地区位商的比较,发现成渝两地工业具有以下特征。一是两地存在各自的比较优势产业,部分产业呈现趋同。成都比较优势突出的产业有家具制造业、烟草制品业、印刷业、食品饮料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以及医药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而重庆的比较优势产业主要有医药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及非金属矿采选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等资源密集型产业。两地共同优势产业有烟草制品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医药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以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二是两地的优势产业随时间推移,呈现动态变化。与2002年相比,2010年成都优势度增强的产业主要有家具制造业、烟草制品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皮革毛皮羽绒制品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重庆则有造纸及纸制品业、非金属矿采选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橡胶制品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等。三是从两地各工业部门的区位商数值来看,某产业在一城市的区位商大于1时,另外一城市则小于1。如煤炭选采业、非金属矿采选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等产业部门(见表1)。

为了进一步了解成渝两地的主导产业,在区位商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计算两地的产业配置系数,依据产业评价标准(见表2),确立成渝两地各自的重点发展产业[18]。经过计算和比较分析,发现成都重点产业有烟草制品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家具制造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医药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重庆重点产业有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两地共同的重点产业有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表12002与2010年成渝地区工业产业区位商动态变化

行业产业2002年2010年(△Lni)成都重庆成都重庆成都 重庆煤炭采选业0.080.75/1.12/0.37石油和天然气开采/0.070.150.57/0.50黑色金属矿采选业/1.15/0.24/-0.91有色金属矿采选业/0.61/0.14/-0.47非金属矿采选业0.031.32/1.95/0.63食品加工业1.320.350.980.77-0.340.42食品制造业1.890.631.690.68-0.200.05饮料制造业2.510.951.840.92-0.67-0.03烟草加工业1.661.293.451.331.790.04纺织业0.240.320.140.45-0.100.13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0.170.060.410.240.240.18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0.700.212.950.542.250.33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0.860.200.450.18-0.41-0.02家具制造业0.860.345.510.754.650.41造纸及纸制品业0.580.320.740.990.160.67印刷业3.510.902.861.22-0.650.32文教体育用品制造0.100.040.110.040.010.00石油加工及炼焦业0.020.060.150.110.130.05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0.971.100.670.85-0.30-0.25医药制造业3.571.262.191.17-1.38-0.09化学纤维制造业0.411.860.270.11-0.14-1.75橡胶制品业0.130.370.410.950.280.58塑料制品业1.000.251.300.490.300.24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281.281.131.09-0.15-0.19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0.970.710.490.71-0.480.00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0.901.200.751.08-0.15-0.12金属制品业1.080.561.530.610.450.05通用机械制造业1.011.011.260.960.25-0.05专业设备制造业1.670.191.700.780.030.59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634.101.324.00-0.31-0.10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0.890.441.140.890.250.45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1.320.111.600.310.280.20仪器仪表及办公用机械1.102.230.721.35-0.38-0.88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1.260.23/0.23电力及热力生产供应业0.361.050.470.850.11-0.20燃气生产和供应业5.192.061.991.92-3.20-0.14水的生产和供应业0.841.302.991.382.150.08注:①表中只是计算国有及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表示比重很小的产业,不予考虑;②本表计算工业部门区位商时,没有将其他采矿业和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纳入进来;③其中2002年数据来自刘朝明等文章

表2成渝地区重点发展工业产业评价标准

区位商区域资源配置系数<1>0.05>1>0.04>2<0.042.2成渝产业结构趋同程度

判断出各自的重点产业后,有必要对成渝地区工业产业趋同性进行定量分析。引入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指标,分析不同产业在成渝之间分布的相似程度。经过计算发现,重庆直辖后,成渝两地工业产业同构现象逐渐减弱,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呈现下降的趋势,但降幅较小。正因如此,两地产业相似系数一直较高,2000年之后的10年间,成渝工业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的平均值达到072,甚至在2006年达到081的高值,同构化现象依然明显(见图1),这同成渝两地都提出要建设“科技、商贸、金融” 三中心和“交通、通信”两枢纽的共同战略目标具有密切联系。

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成渝两地工业趋同情况。由于部分产业在不同区域布局中存在产业结构相似但产业内分工差异较大,致使相同产业处于价值链不同位置,因此,有必要对成渝地区的产品同构做进一步分析。通过比较2010年成渝排名前十的工业产品占全国比重情况(见表3),可以看出,成渝两地占比较大的前五位工业产品各不相同,表明工业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错位分工。因此,成渝两地工业产业实际趋同系数应小于071。

表32010年成渝排名前十的工业产品占全国比重单位:%

排名成都重庆工业产品占全国比重工业产品占全国比重1合成洗涤剂4.651摩托车31.0602卷烟3.849汽车8.8463合成氨1.042天然气7.1144中成药0.786硫酸3.1315水泥0.552农用氨磷钾化肥2.8646汽车0.514水泥2.4437钢材0.452卷烟2.1098金属切削机床0.365啤酒1.6759发电量0.311原煤1.40610钢0.303发电量1.0862.3成渝空间联系状况

成都和重庆是成渝经济区最重要的两个节点城市,研究两地在成渝经济区大背景下的工业空间联系有利于更全面地把握两地工业的相互作用关系。

运用城市流强度模型,可以测算出经济区内各城市之间空间联系状况。根据李光勤等人基于城市流视角对于成渝经济区城市群空间联系的研究,成都和重庆城市流强度值分别为5966和59478,居于经济区内各城市之首,当之无愧地处在成渝经济区核心城市地位[16]。此外,也可以看出成都的经济外向程度略微强于重庆。

另外,根据袁安贵构建的成渝城市群各城市吸引力矩阵表,可以看出,成都的经济辐射城市主要是雅安市、眉山市、乐山市、资阳市、绵阳市,而重庆的经济辐射城市主要为达州市、广安市、南充市、遂宁市[19]。成渝各自有其经济辐射范围,空间布局上呈现典型的双核城市结构。

以上研究是基于成渝经济区的成都和重庆各自影响范围对比,为了进一步构建成渝两地之间的工业经济联系,本文选取工业经济作用引力模型和断裂点模型分别对成渝工业经济的相互作用强度和辐射半径进行定量研究。

表42010年成渝及京津工业联系指标

城市名称工业总产值

(百万元)工业从业人员

(万人)距离

(千米)成都(i)580973.4983.51重庆(j)914355.32146.56北京(b)1369980.00124.15天津(t)1675182.0021.54267112注:R为中国电子地图(http://map.sogou.com)测出的空中最短直线距离

通过计算,得出成渝两地的经济作用强度为1131067(百万元·万人)/平方千米。为判断两地工业经济联系程度,选取同时期京津的工业经济联系强度作为对照,发现成渝两地的工业经济联系远不如京津(12035.32百万元·万人/平方千米),二者相差96倍。由此可见,作为西南重要经济区的中心城市,成渝之间工业经济联系亟待加强。

另外,通过计算两地的断裂点,得出成都对重庆的工业辐射半径为1503635千米,重庆对成都为1166365千米(见表5)。但是断裂点只能表示两城市之间吸引力的均衡点,不能代表分界点处的辐射力。通过比较两者之间的边界场强,发现成都的工业经济规模超过重庆,辐射范围更广,然而重庆在边界点处的辐射力更强。

表5成渝之间工业辐射半径及边界场强

两城市名称辐射半径(千米)边界场强成都-重庆150.36 0.31 重庆-成都116.64 0.85 3结论与建议

(1)研究结果表明,成都的比较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比之下,重庆则在资源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占优。两地重点产业的确定,应根据自身条件及产业发展阶段,优化分工,错位发展。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两地区位商均大于1,但差值达到2.68,重庆优势明显,成都应在产业间劣势中寻找产业内优势,实现两地工业的合理分工和高效合作。

(2)从相似系数来看,近年来,成渝工业产业间趋同现象有所好转,但产业同构依然明显。另外,相同或相似产业内的产品层次有所差异,对于区域产业内分工具有积极作用。如重庆可加大对汽车、摩托车等产品的规模生产,成都则应发挥其技术优势,在产业上下游提供配套产品及智力支撑,两地强强联合,整合资源,集群发展,实现共赢。

(3)成都和重庆是成渝经济区的核心城市,各自有其经济辐射范围,空间布局上呈现典型的双核结构,对于经济区内其他城市的发展具有明显的辐射带动作用。然而,成渝两地之间的工业经济联系较弱,与京津两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为此,两地政府应加强区域合作,打破行政壁垒,建立协商机制,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同时,加强区际合作平台的搭建,以增强区际的交通运输、人才共享,保证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畅通。(4)成都的工业经济规模超过重庆,辐射范围更广,而重庆的辐射力更强。对此,两地应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区间的资金、技术和产业转移,加大各自的腹地范围和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实现核心和边缘的协同发展,以增强区际和区内的产业分工和经济联系。

参考文献:

[1]Krugman. Geography and Trade[J].MIT Press,1991.

[2]Chyau Tuan,LindaF Y Ng. Regional Division of Labor from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Perspective: Some Evidence [J].AsianEcon,2001.1.

[3]宾建成. 新国际分工体系下中国制造业发展方向与对策[J].亚太经济,2013(01):121-127.

[4]华金科. 长株潭城市群产业同构测度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03):14-16.

[5]孟德友,陆玉麒. 中部省区制造业区域专业化分工与竞合关系演进[J]. 地理科学,2012(08):913-920.

[6]石佳弋. 泛珠三角区域分工合作模式的经验及启示——基于泛长三角区域的角度[J].区域经济,2011(1):265-269.

[7]李学鑫,苗长虹. 城市群产业结构与分工的测度研究——以中原城市群为例[J]. 人文地理,2006(04):25-28.

[8]李清娟. 长三角产业同构向产业分工深化转变研究[J]. 上海经济研究,2006(04):47-56.

[9]闫小培,林耿,普军. 大珠江三角洲的产业升级与国际竞争力[J]. 经济地理,2007(06):972-976.

[10]李国平,王立明. 深圳与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联系的测度及分析[J].经济地理,2001(1):33-37.

[11]宋吉涛,赵晖,陆军. 基于投入产出理论的城市群产业空间联系[J]. 地理科学进展,2009(06):932-943.

[12]李娜. 长三角城市群空间联系与整合[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05):72-77.

[13]刘朝明,岳书敬,韩斌.成渝地区工业结构的比较与协调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7(3):52-57.

[14]单德朋,王英. 成渝地区工业产业趋同性及其绩效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5):12-16.

[15]蒋建平. 成渝工业分工专业化水平的实证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09(12):50-51.

[16]黄炳康,李忆春. 成渝产业带主要城市空间关系研究[J].地理科学,2000(5): 411-415.

[17]李光勤,张明举. 基于城市流视角的成渝经济区城市群空间联系[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6(4):29-33.

[18]南平,姚永鹏. 甘肃省城市经济辐射区及其经济协作区研究[J].人文地理,2006(2):89-92

[19]袁安贵. 成渝城市群经济空间发展研究[D]. 西南财经大学,2008.

(责任编辑:张京辉)

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成渝两地工业趋同情况。由于部分产业在不同区域布局中存在产业结构相似但产业内分工差异较大,致使相同产业处于价值链不同位置,因此,有必要对成渝地区的产品同构做进一步分析。通过比较2010年成渝排名前十的工业产品占全国比重情况(见表3),可以看出,成渝两地占比较大的前五位工业产品各不相同,表明工业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错位分工。因此,成渝两地工业产业实际趋同系数应小于071。

表32010年成渝排名前十的工业产品占全国比重单位:%

排名成都重庆工业产品占全国比重工业产品占全国比重1合成洗涤剂4.651摩托车31.0602卷烟3.849汽车8.8463合成氨1.042天然气7.1144中成药0.786硫酸3.1315水泥0.552农用氨磷钾化肥2.8646汽车0.514水泥2.4437钢材0.452卷烟2.1098金属切削机床0.365啤酒1.6759发电量0.311原煤1.40610钢0.303发电量1.0862.3成渝空间联系状况

成都和重庆是成渝经济区最重要的两个节点城市,研究两地在成渝经济区大背景下的工业空间联系有利于更全面地把握两地工业的相互作用关系。

运用城市流强度模型,可以测算出经济区内各城市之间空间联系状况。根据李光勤等人基于城市流视角对于成渝经济区城市群空间联系的研究,成都和重庆城市流强度值分别为5966和59478,居于经济区内各城市之首,当之无愧地处在成渝经济区核心城市地位[16]。此外,也可以看出成都的经济外向程度略微强于重庆。

另外,根据袁安贵构建的成渝城市群各城市吸引力矩阵表,可以看出,成都的经济辐射城市主要是雅安市、眉山市、乐山市、资阳市、绵阳市,而重庆的经济辐射城市主要为达州市、广安市、南充市、遂宁市[19]。成渝各自有其经济辐射范围,空间布局上呈现典型的双核城市结构。

以上研究是基于成渝经济区的成都和重庆各自影响范围对比,为了进一步构建成渝两地之间的工业经济联系,本文选取工业经济作用引力模型和断裂点模型分别对成渝工业经济的相互作用强度和辐射半径进行定量研究。

表42010年成渝及京津工业联系指标

城市名称工业总产值

(百万元)工业从业人员

(万人)距离

(千米)成都(i)580973.4983.51重庆(j)914355.32146.56北京(b)1369980.00124.15天津(t)1675182.0021.54267112注:R为中国电子地图(http://map.sogou.com)测出的空中最短直线距离

通过计算,得出成渝两地的经济作用强度为1131067(百万元·万人)/平方千米。为判断两地工业经济联系程度,选取同时期京津的工业经济联系强度作为对照,发现成渝两地的工业经济联系远不如京津(12035.32百万元·万人/平方千米),二者相差96倍。由此可见,作为西南重要经济区的中心城市,成渝之间工业经济联系亟待加强。

另外,通过计算两地的断裂点,得出成都对重庆的工业辐射半径为1503635千米,重庆对成都为1166365千米(见表5)。但是断裂点只能表示两城市之间吸引力的均衡点,不能代表分界点处的辐射力。通过比较两者之间的边界场强,发现成都的工业经济规模超过重庆,辐射范围更广,然而重庆在边界点处的辐射力更强。

表5成渝之间工业辐射半径及边界场强

两城市名称辐射半径(千米)边界场强成都-重庆150.36 0.31 重庆-成都116.64 0.85 3结论与建议

(1)研究结果表明,成都的比较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比之下,重庆则在资源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占优。两地重点产业的确定,应根据自身条件及产业发展阶段,优化分工,错位发展。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两地区位商均大于1,但差值达到2.68,重庆优势明显,成都应在产业间劣势中寻找产业内优势,实现两地工业的合理分工和高效合作。

(2)从相似系数来看,近年来,成渝工业产业间趋同现象有所好转,但产业同构依然明显。另外,相同或相似产业内的产品层次有所差异,对于区域产业内分工具有积极作用。如重庆可加大对汽车、摩托车等产品的规模生产,成都则应发挥其技术优势,在产业上下游提供配套产品及智力支撑,两地强强联合,整合资源,集群发展,实现共赢。

(3)成都和重庆是成渝经济区的核心城市,各自有其经济辐射范围,空间布局上呈现典型的双核结构,对于经济区内其他城市的发展具有明显的辐射带动作用。然而,成渝两地之间的工业经济联系较弱,与京津两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为此,两地政府应加强区域合作,打破行政壁垒,建立协商机制,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同时,加强区际合作平台的搭建,以增强区际的交通运输、人才共享,保证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畅通。(4)成都的工业经济规模超过重庆,辐射范围更广,而重庆的辐射力更强。对此,两地应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区间的资金、技术和产业转移,加大各自的腹地范围和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实现核心和边缘的协同发展,以增强区际和区内的产业分工和经济联系。

参考文献:

[1]Krugman. Geography and Trade[J].MIT Press,1991.

[2]Chyau Tuan,LindaF Y Ng. Regional Division of Labor from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Perspective: Some Evidence [J].AsianEcon,2001.1.

[3]宾建成. 新国际分工体系下中国制造业发展方向与对策[J].亚太经济,2013(01):121-127.

[4]华金科. 长株潭城市群产业同构测度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03):14-16.

[5]孟德友,陆玉麒. 中部省区制造业区域专业化分工与竞合关系演进[J]. 地理科学,2012(08):913-920.

[6]石佳弋. 泛珠三角区域分工合作模式的经验及启示——基于泛长三角区域的角度[J].区域经济,2011(1):265-269.

[7]李学鑫,苗长虹. 城市群产业结构与分工的测度研究——以中原城市群为例[J]. 人文地理,2006(04):25-28.

[8]李清娟. 长三角产业同构向产业分工深化转变研究[J]. 上海经济研究,2006(04):47-56.

[9]闫小培,林耿,普军. 大珠江三角洲的产业升级与国际竞争力[J]. 经济地理,2007(06):972-976.

[10]李国平,王立明. 深圳与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联系的测度及分析[J].经济地理,2001(1):33-37.

[11]宋吉涛,赵晖,陆军. 基于投入产出理论的城市群产业空间联系[J]. 地理科学进展,2009(06):932-943.

[12]李娜. 长三角城市群空间联系与整合[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05):72-77.

[13]刘朝明,岳书敬,韩斌.成渝地区工业结构的比较与协调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7(3):52-57.

[14]单德朋,王英. 成渝地区工业产业趋同性及其绩效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5):12-16.

[15]蒋建平. 成渝工业分工专业化水平的实证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09(12):50-51.

[16]黄炳康,李忆春. 成渝产业带主要城市空间关系研究[J].地理科学,2000(5): 411-415.

[17]李光勤,张明举. 基于城市流视角的成渝经济区城市群空间联系[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6(4):29-33.

[18]南平,姚永鹏. 甘肃省城市经济辐射区及其经济协作区研究[J].人文地理,2006(2):89-92

[19]袁安贵. 成渝城市群经济空间发展研究[D]. 西南财经大学,2008.

(责任编辑:张京辉)

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成渝两地工业趋同情况。由于部分产业在不同区域布局中存在产业结构相似但产业内分工差异较大,致使相同产业处于价值链不同位置,因此,有必要对成渝地区的产品同构做进一步分析。通过比较2010年成渝排名前十的工业产品占全国比重情况(见表3),可以看出,成渝两地占比较大的前五位工业产品各不相同,表明工业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错位分工。因此,成渝两地工业产业实际趋同系数应小于071。

表32010年成渝排名前十的工业产品占全国比重单位:%

排名成都重庆工业产品占全国比重工业产品占全国比重1合成洗涤剂4.651摩托车31.0602卷烟3.849汽车8.8463合成氨1.042天然气7.1144中成药0.786硫酸3.1315水泥0.552农用氨磷钾化肥2.8646汽车0.514水泥2.4437钢材0.452卷烟2.1098金属切削机床0.365啤酒1.6759发电量0.311原煤1.40610钢0.303发电量1.0862.3成渝空间联系状况

成都和重庆是成渝经济区最重要的两个节点城市,研究两地在成渝经济区大背景下的工业空间联系有利于更全面地把握两地工业的相互作用关系。

运用城市流强度模型,可以测算出经济区内各城市之间空间联系状况。根据李光勤等人基于城市流视角对于成渝经济区城市群空间联系的研究,成都和重庆城市流强度值分别为5966和59478,居于经济区内各城市之首,当之无愧地处在成渝经济区核心城市地位[16]。此外,也可以看出成都的经济外向程度略微强于重庆。

另外,根据袁安贵构建的成渝城市群各城市吸引力矩阵表,可以看出,成都的经济辐射城市主要是雅安市、眉山市、乐山市、资阳市、绵阳市,而重庆的经济辐射城市主要为达州市、广安市、南充市、遂宁市[19]。成渝各自有其经济辐射范围,空间布局上呈现典型的双核城市结构。

以上研究是基于成渝经济区的成都和重庆各自影响范围对比,为了进一步构建成渝两地之间的工业经济联系,本文选取工业经济作用引力模型和断裂点模型分别对成渝工业经济的相互作用强度和辐射半径进行定量研究。

表42010年成渝及京津工业联系指标

城市名称工业总产值

(百万元)工业从业人员

(万人)距离

(千米)成都(i)580973.4983.51重庆(j)914355.32146.56北京(b)1369980.00124.15天津(t)1675182.0021.54267112注:R为中国电子地图(http://map.sogou.com)测出的空中最短直线距离

通过计算,得出成渝两地的经济作用强度为1131067(百万元·万人)/平方千米。为判断两地工业经济联系程度,选取同时期京津的工业经济联系强度作为对照,发现成渝两地的工业经济联系远不如京津(12035.32百万元·万人/平方千米),二者相差96倍。由此可见,作为西南重要经济区的中心城市,成渝之间工业经济联系亟待加强。

另外,通过计算两地的断裂点,得出成都对重庆的工业辐射半径为1503635千米,重庆对成都为1166365千米(见表5)。但是断裂点只能表示两城市之间吸引力的均衡点,不能代表分界点处的辐射力。通过比较两者之间的边界场强,发现成都的工业经济规模超过重庆,辐射范围更广,然而重庆在边界点处的辐射力更强。

表5成渝之间工业辐射半径及边界场强

两城市名称辐射半径(千米)边界场强成都-重庆150.36 0.31 重庆-成都116.64 0.85 3结论与建议

(1)研究结果表明,成都的比较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比之下,重庆则在资源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占优。两地重点产业的确定,应根据自身条件及产业发展阶段,优化分工,错位发展。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两地区位商均大于1,但差值达到2.68,重庆优势明显,成都应在产业间劣势中寻找产业内优势,实现两地工业的合理分工和高效合作。

(2)从相似系数来看,近年来,成渝工业产业间趋同现象有所好转,但产业同构依然明显。另外,相同或相似产业内的产品层次有所差异,对于区域产业内分工具有积极作用。如重庆可加大对汽车、摩托车等产品的规模生产,成都则应发挥其技术优势,在产业上下游提供配套产品及智力支撑,两地强强联合,整合资源,集群发展,实现共赢。

(3)成都和重庆是成渝经济区的核心城市,各自有其经济辐射范围,空间布局上呈现典型的双核结构,对于经济区内其他城市的发展具有明显的辐射带动作用。然而,成渝两地之间的工业经济联系较弱,与京津两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为此,两地政府应加强区域合作,打破行政壁垒,建立协商机制,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同时,加强区际合作平台的搭建,以增强区际的交通运输、人才共享,保证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畅通。(4)成都的工业经济规模超过重庆,辐射范围更广,而重庆的辐射力更强。对此,两地应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区间的资金、技术和产业转移,加大各自的腹地范围和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实现核心和边缘的协同发展,以增强区际和区内的产业分工和经济联系。

参考文献:

[1]Krugman. Geography and Trade[J].MIT Press,1991.

[2]Chyau Tuan,LindaF Y Ng. Regional Division of Labor from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Perspective: Some Evidence [J].AsianEcon,2001.1.

[3]宾建成. 新国际分工体系下中国制造业发展方向与对策[J].亚太经济,2013(01):121-127.

[4]华金科. 长株潭城市群产业同构测度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03):14-16.

[5]孟德友,陆玉麒. 中部省区制造业区域专业化分工与竞合关系演进[J]. 地理科学,2012(08):913-920.

[6]石佳弋. 泛珠三角区域分工合作模式的经验及启示——基于泛长三角区域的角度[J].区域经济,2011(1):265-269.

[7]李学鑫,苗长虹. 城市群产业结构与分工的测度研究——以中原城市群为例[J]. 人文地理,2006(04):25-28.

[8]李清娟. 长三角产业同构向产业分工深化转变研究[J]. 上海经济研究,2006(04):47-56.

[9]闫小培,林耿,普军. 大珠江三角洲的产业升级与国际竞争力[J]. 经济地理,2007(06):972-976.

[10]李国平,王立明. 深圳与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联系的测度及分析[J].经济地理,2001(1):33-37.

[11]宋吉涛,赵晖,陆军. 基于投入产出理论的城市群产业空间联系[J]. 地理科学进展,2009(06):932-943.

[12]李娜. 长三角城市群空间联系与整合[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05):72-77.

[13]刘朝明,岳书敬,韩斌.成渝地区工业结构的比较与协调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7(3):52-57.

[14]单德朋,王英. 成渝地区工业产业趋同性及其绩效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5):12-16.

[15]蒋建平. 成渝工业分工专业化水平的实证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09(12):50-51.

[16]黄炳康,李忆春. 成渝产业带主要城市空间关系研究[J].地理科学,2000(5): 411-415.

[17]李光勤,张明举. 基于城市流视角的成渝经济区城市群空间联系[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6(4):29-33.

[18]南平,姚永鹏. 甘肃省城市经济辐射区及其经济协作区研究[J].人文地理,2006(2):89-92

[19]袁安贵. 成渝城市群经济空间发展研究[D]. 西南财经大学,2008.

(责任编辑:张京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