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语文课堂上的“好声音”梦想导师
2014-09-25姜静思
姜静思
摘要:笔者认为,每位学生在课堂上的个性思考都是教学舞台上的“好声音”,绝对值得每位教师带着欣赏的耳朵去倾听。教师只有怀着这种谦卑的心态,饱满的热情和批判的眼光,才能让学生像被温暖的春风轻轻吻住的花蕾,让他们暂时怠惰的双脚有了永久快乐前行的缘由。鉴于此,笔者主要从三方面来阐释本文,分别是:师展笑靥求贤若渴,生怀希望追梦入流;歌者发声情自心淌,学员读文思从己出;彼此磨合纠偏诠释作品,相互交流指正解读文本。
关键词:好声音;读出自己;交流沟通
在音乐的舞台上,每位导师都渴望寻找不一样的个性化的好声音。它们个性迥异,可以是柔情似水的,可以是清新质朴的,可以是夸张奔放的,但相同的是,它们都是不可复制的。如果每位导师首肯的都是“学院派”的声音,那么在这种全民音乐舞台上,听众势必享受不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幸福感。同理可知,在教學的阵地里,每位教师也应该倾听课堂上不同孩子们的声音,孩子们稚嫩天真的语言中所暗藏着智慧的思维火花的声音恰恰是所谓的权威教参所无法比拟的。在新课程 “自主、合作、探究”理念的指导下,每位教师都应充分尊重孩子,放低姿态,蹲下身子,去聆听孩子们的“高见”。笔者相信,“任何人作为‘导师的‘高潮、‘亮点都不及学生感情激荡,思想喷涌时所自然而然绽放的心灵花朵更为灿烂夺目!”
笔者认为,著名语文教育家李镇西先生就是用其奋斗的一生去诠释一位优秀教师曲折的成长故事。他从教几十年来一直在亲身实践着陶行知先生的教学真谛:“先生之最大的成功,是培养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他没有用权威的语言,威严的姿态,高傲的神态去教化学生,而是几十年如一日,“用感情融会感情,让思想碰撞思想”。2003年,李镇西应邀给郑州铁路二中的初二学生上一堂语文课。李先生难却校长盛情,在事先无准备的情况下,给学生上了一堂课外阅读课,节选自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冬天》。课堂上,学生跃跃欲试,精彩纷呈,几乎拜托了公开课假活跃气氛的舒服,几度将课堂推入真正的高潮。这堂课毫无疑问引发了笔者的深思。以下是这堂课留给笔者的启示。
一、师展笑靥求贤若渴,生怀希望追梦入流
13年度罹患乳癌的青歌赛冠军姚贝娜在中国好声音舞台上的惊艳表现成为了观众茶饭后的谈资。这位坚强勇敢的女孩用生命诠释音乐的做法并不是期望向全国的观众炫耀她的唱功多么了得,而仅仅是想证明自己对音乐的执着,得到大家对她追梦行为的肯定,让她能在梦想的舞台上走得更远。笔者认为,年轻可爱的学子们在课堂上也或多或少有这位追梦女孩类似的诉求,希望教师能注意到他们,希望教师能肯定他们。那么,成熟睿智的教师们,你们是否也能够凝神倾听,为他们的智慧转身呢?假如教师一味把自己当成知识的传声筒,填鸭式地给学生满堂灌,那么学生渐渐会对语文课失去兴趣,更不用说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了。“但是如果教师用最大的耐心去聆听他,用最大的热心去解读他,用最大的诚心去赞赏他,那么久有可能在课堂上捡到一根‘最大的的麦穗——有可能为明天的人生跑道上输送一名最有自信的成功者”。
笔者留心中国好声音的擂台上,导师们听到心仪的声音总是能够毫不掩饰自己的惜才之心,用自己的歌唱经验,满血热情去吸引学员加入他们的战队。当一位位成功的学员留下眼泪,和父母亲友团拥抱的时候,他们与观众和导师分享的是自己在数个春夏秋冬韬光养晦,扫除障碍,拨开云雾后的自信和感动。那么,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用怎样的态度让自己的学生也能对未来的语文课程的学习信心满满,热情高涨呢?首先,语文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向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课堂固然是需要有目的,但更需要李老师这样煦暖如春风的人格魅力。好课是心底的源泉,而不是箭矢的标的”。作为教师,要细心留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因为这些日常生活中丰富的资源都会为你的人格魅力锦上添花。其次,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善于驾驭平易近人的语言。假如每位语文老师都期望在自己的课堂呈现中有意识地展示自己数十年的文学积淀,那么他的学生渐渐会自惭形秽,导致有话说却不敢说。再次,教师须注重语文课堂上的情感渲染。可能教师听到的声音室友瑕疵的,见解也是不成熟的,但教师必须拿出十二分的热情去肯定学生的分享。“他可以通过自己的微笑,恍然大悟的表情,拍肩握手的动作等把自己喜怒哀乐的情绪直接传递给学生”。
李镇西教师在《冬天》这堂课中又是怎样体现的呢?笔者亦从上述三个角度来解读李老师的这堂课。他没有摆教育专家的谱,在开篇就亲切地和同学们说:“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我打算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探讨这篇文章。”这种洗尽铅华,毫无矫饰的导入语恰恰给我们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感觉。他平易近人,情到浓时毫不掩饰,“走上前去,和这位同学紧紧握手”;他善解人意,用温馨智慧的话语化解女学生由紧张引起的尴尬,他说:“好,请坐下,你不用说了。”“有时。感动是难以言说的!”;他循循善诱,应对学生刁难,他不厌其烦地讲解,并询问“你同不同意她的观点” ,由此,李老师的人格魅力可见一斑。课堂上,一位女学生对吃豆腐的场景充满兴趣,李老师就极力去勾画这种久违了的温馨人情味的回忆,情不自禁地说:“呵呵,我真是感慨万千,真想和你握握手呀!”之后,学生入境,全场鼓掌。可见,课堂上情感渲染的作用不容小觑。
二、歌者发声情自心淌,学员读文思从己出
每一首歌经不同人的演绎会有截然不同的风格,而每一篇文章经每位读者的解读都会有不一样的想法,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亦有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这种知识经验会让学生在解读文本的时候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也许不能使权威人士折服,却能让教师们眼前一亮。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切不能越俎代庖,用想当然的理解去压制孩子的思维”
那么,语文课堂上教师究竟应当如何引导学生呢?李镇西老师在课堂伊始就强调两个要求:一、读出自己;二、读出问题。何谓读出自己?“所谓‘读出自己,就是从课文当中,读出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或场景,甚至读出触动自己心灵的一个时代或一段历史”。有些同学读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时会心一笑,是因为他也曾在人生中尝过成功时的喜悦;有些同学在吟诵“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时潸然泪下,是因为这句诗勾起来他对亲人的思念。这些生活经验与文本碰撞而受到的情感熏陶是教师无法用刻板的语言和教学所取代的。许多歌手在翻唱歌曲的时候,带入了自己对歌曲的独特感受,他们用自己的声音在一定程度上对原唱提出了质疑,因此呈现出的作品常常令原唱惊叹不已。有些歌者确实是用生命在歌唱,这样的富有情感的演绎恰恰是声望,权威,人气等等所无法超越的。而读书品文这些赏心怡情的事也本是如此。
那么李镇西老师在这堂课中具体是怎么做的呢?他的这堂课主要可切分为两个大板块,分别是“读出自己”和“读出问题”。而情感升华的过程分别是:由自由朗读入情、由文本鉴赏动情,由交流互动移情。他首席强调自己喜欢《冬天》这篇文章,然后要求同学们“按自己的理解去读,同学们也许会读出些味道的”。笔者认为,这种做法其实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解读,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体会去朗读课文,不知不觉中就能入情了。之后,李老师引导学生找出文本中最能令他们感动的文字。在他的引导下,学生分别结合父亲给孩子夹豆腐,三朋友游西湖等场景联想到了自己的生活经历,谈出了自己的想法。在这过程中,学生讲着讲着便動情地或哭或笑,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在后半部分,李老师着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一学生就以《冬天》为题是否合适引发全班的热议。这个问题将许多文本的重难点都很自然地带出来。所以,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像一个主持人,他有应断的敏感,他有深入开掘的企图与预想,但他并不能替代嘉宾或邀客的思想与交锋,他的功能由过去的主宰型(包办)向导师型转化,他引导着你去思考,按照知识或学问的本身,只是到了一个关节点上的时候,学生的思想障碍过不去,他才轻轻地点化,起一个逢山开道,遇水搭桥的作用。”
三、彼此磨合纠偏诠释作品,相互交流指正解读文本。
中国好声音的学员虽都是难得的好苗子,但从顽石到美玉的转变中还需要精心的雕琢和培育。因此,好声音导师分队后,每位导师会分别结合各位学员的特色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从而能让他们扬长避短,在能力范围内驾驭更难把握的大作品。在教学中,学生由于自身经验的不足,“阅历浅,生活时代的差异,对语文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不可能完全理解。有的作品由于时代久远,有的甚至是想象的作品”,对于这类作品的理解有时会偏离文本的主题,所以,教师应与其进行深层的交流对话,不能任由其信马由缰。总之,每位导师都有必要“进一步放手让学生思索、讨论、争论,在不断生成新问题的基础上加以适当引导,使自读课的特征更加明显。”这种教学思路具体有哪些表现呢?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合理地组织小组讨论交流活动,创设合理的情境,“引导学生与作者、与作品主人公同呼吸,同感慨,同爱同恨,产生情感共鸣”,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其次,教师在尊重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要进行及时点评,包括师生和生生间的互评,“在话题偏离主题时进行匡正,并根据学生出现的思维障碍与学习困难作现场解决,而把更多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空间留给学生自身。”
李镇西老师在这堂课中又是如何处理的呢?笔者亦从上述两方面阐述自己的观点。他在课文讲解第二阶段问道“哪些同学有什么问题呢?甚至不喜欢这篇文章的同学也可以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质疑。”这种做法就是希望能与学生进一步深入沟通,在相互指正中全方位的解读文本。其中一男生说“‘我渐渐地快睡着了我觉得这‘渐渐和‘快叠在一起有些不太通顺,李老师结合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背景说明了当时白话文刚起步,因此现代文语言运用尚不成熟的状况,使学生打破学科界限来看待这一问题。又有一同学指出本文以《冬天》为题,有失妥当,因为本文并没有像《济南的冬天》那样直接描绘冬天。在随后的讨论中,李老师收集分析同学们的观点,得出了两个结论:“作者在这里并不只是为了单纯写冬天,而且是想写出对往事的怀念,对友情亲情的怀念,而这些体现友情亲情的事都发生在冬天。所以用《冬天》这个题目”;“以‘冬天为题不仅仅是因为所写的事情都发生在冬天,而且更因为以冬天为背景,更能反衬出这些小事的温馨。”作者就是这样深入浅出,循循善诱,既尊重肯定了那位男生的发言,有恰到好处地解读课文,将男同学的思路引回主题。
小结:新时代的教师在时代的驱赶下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和挑战。教师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教学以及待人接物的智慧,扮演好自己在课堂上的“导师”角色,让花园里的每一朵花都能绽放出固有的特色。时刻铭记:放低姿态,俯下身子,多去倾听孩子的声音。我们的将来的成就不是获得了多丰厚的待遇和多崇高的地位,而是培养出了多少让自己崇拜的学生!
①转引自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M].漓江出版社,2006年版,第362页
②网友.由李镇西的公开课《冬天》谈学生思维发展[J].http://www.ht88.com/article/article-21472-1.html
③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M].漓江出版社,2006年版,第359页
参考文献
[1] 潘小明.共鸣与碰撞——读《李镇西课堂实录<冬天>》[J].http://blog.163.com/jksccl@126/blog/static/17257126820125255611928/
[2] 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M].漓江出版社,2006年版
[3] 张伟岚.让学生在体验教学中提升语文素养[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第21页
[4] 张楚廷.教育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