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如何让“新优质”走入高职教育

2014-09-25刘立志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创新高职教育

刘立志

摘 要:“新优质学校”是上海市基础教育推出的项目,本文从“新优质学校”的几大亮点特色出发,论述了高职教育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走上“新优质”之路。

关键词:新优质学校;高职;教育;创新

近几年,在上海教育界出现了一个热词——新优质学校。什么是新优质学校?有人给出这样的定义:“新优质学校,不是把分数成绩作为评价好坏的唯一标准,而是要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发展。”由此可以看出,新优质的“新”,是相对于传统基础教育模式的“旧”,学校不在一味的关注终结性考试和升学考试的分数,而是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对照我们的高职教育,如果單以就业率来衡量办学质量的优劣,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似乎也都“风光无限”,因为大多数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都能维持在90%以上,但褪去数字的光环,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无论是本科大学毕业生还是高职毕业生的求职之路依然艰难,为什么会有如此矛盾的存在?第三方评价机构麦可思给出了答案。据麦可思统计,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同其他本科类院校相比,半年内离职率最高,离职的主要原因是个人发展空间不够、薪资福利偏低和想改变职业和行业。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不能做出理性选择,盲目跟从,最后被迫做出就业选择;另一方面,企业通过低薪可以雇用到“先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但却留不住,一旦有了工作经验,过了职场磨合期的大学毕业生会迅速展开“绝地反攻”,开始了“后择业”征途。这样,恶性循环便开始了,毕业生大喊就业难、岗位少、待遇差,企业则宁缺毋滥。笔者认为,要缓解这一矛盾,首先要改变学校和学生的就业观念,把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教育的重点,在传授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培养其优良的意志品质,让学生从“被就业”转变到“主动择业”。正因如此,上海推行的“新优质学校”项目有几大亮点很值得高职院校学习借鉴。

一、突出“人的发展”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健全的人。爱因斯坦曾说:“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新优质学校”不再把学业成绩、分数排名作为衡量学校优质与否的唯一标准,关注的是全员成长,为师生提供的是自主、健康、和谐发展的环境;相比较我们的高职院校,通过三年的教育教学,在学生的生命中留下的是什么?是一个响当当的母校名气,还是一种生存发展的能力?无论学生毕业后起点如何,能否都有可能获得更多成功的机会,这些问题,值得我们高职教育者深入研究,如何提高大学生的专注度,从大学生的个人卫生、言谈举止到文明礼貌、诚实待人、忠诚企业等等,将大道天成孕育在生活的点点滴滴。

二、瞄准均衡发展

上海推出的“新优质学校”项目,入选的25所学校皆非市实验性示范性学校,即传统意义的重点学校。这种考虑大多数学校平衡发展的做法,目标瞄准的正是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相对我们高职院校而言,大学生“择专业”问题也一直困扰着我们。绝大部分学生在报考专业时,对所选专业并不是很了解,缺乏足够的科学指导,等入学后对所学专业有了进一步了解时,却已经不能再重新做出选择,只能被迫沉默和忍受。这样,出现厌学弃学、被动应付现象在所难免。学校作为学生的培养组织者,理应承担起补救的任务,积极帮助学生实现专业的理想选择。一是要从制度上放开,彻底改变想换不能换的局面;二是在招生宣传上加大力度,提前做好专业介绍;三是组织引导学生进行专业调试,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适应性评估,让学生喜欢自己选择的专业,只有这样,才能消除专业发展上的不均衡,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三、实施分层教育

“新优质学校”项目,实施“分层教育”方法。在放开免费义务教育后,公办学校的招收随迁子女的规模日益扩大且生源参差不齐,学生间的差距有时甚至是“跨年级”的。在这种情况下,实施“分层教育”方法,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学习基础的不同和学习能力的差异,以课程为单元,为处于优、中、差各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实施不同层次的教学,组织不同层次的考核和评价。这种教学方法,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区则对待、因材施教,能使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跟得上、不掉队,成绩好的学生吃得饱、学得好,是适应高职院校生源现状的有效策略。当然,也有学者提出,这种教育方法在教育公平、教学评价等方面都存在短板,也是在探索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总体衡量,这种教育方法还是利大于弊的。

四、构建“绿色评价”体系

“新优质学校”项目,构建了“绿色评价”体系,提出了“绿色评价”指标,改变了以学科分数作为教学质量惟一评价标准的现状,形成了让广大学生快乐学习、促进素质教育的更科学全面的“指挥棒”。相比较这些新优质学校,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评定时,要把基础知识、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结合起来,形成综合性的评价体系。要建立以学生职业发展为本的德育工作体系,建立德育考核平台,设立操行学分,实施量化考核,通过操行平台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使学生认识到提升自己不仅仅靠死读书,还应积极锻炼自身品质,提高自身修养,训练职业技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高职院校必须保持一种持续不断的创新能力和自我更新、自我超越的学习态度,不断反省自己的教育实践,造就强烈的科研精神和积极的变革意识,借助不断的学习,促进自己生命的丰实。

参考文献:

[1]谢翌 马云鹏.优质学校的基本理念与文化形态. 教育研究[J]. 2008,(8)

[2]夏雪梅. 新优质学校走向哪里:基于43所学校变革路径的分析.上海教育科研[J]. 2013,(1)

[3]杨庆余. 新优质学校:基于学生与教师发展的需要.现代教学[J]. 2012,(4)

[4]胡兴宏. “新优质学校”新在哪里. 上海教育科研[J]. 2013,(1)

猜你喜欢

创新高职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