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引领学生进入深层次阅读
2014-09-25赵新峰郭英俊
赵新峰 郭英俊
[摘 要] 目前的一些小语文阅读教学课堂,还存在着只重视语文工具性,而轻视语文人文性教学的倾向。语文阅读只停留在字词的理解与谴词造句等一般工具性技能的层面,对文本的理解与情感体验不深不透。因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很难得到培养与提高。在新课改背景下,探究引领学生对文本深层次阅读的策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与语文素养,是小学语文教学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值得从事语文教学同仁们进行长期研究与做出不懈努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深层次;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小学生具有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的特点,他们对什么事情都感到新奇,具有探讨问题的好奇心。小学语文教学,要充分结合学生的这些特点,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为只有具备了创造性思维品质,才能提高理解与探究问题的能力。但是教师往往会按传统教学的照本宣科模式进行教学,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主观能动性很难得到培养与发挥。在语文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发挥自身潜力与主观能动性,对文本进行创造性的解读,是培养学生深层次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例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文时,在学生理解了课文之后,笔者启发学生思考:除了通过向容器中添加石块的方法来提高水位喝到水的以外,还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喝到水呢?这样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纷纷举手发言献计献策,同学们说出了“用吸管、用火烧容器底部导致水位上升、用小蛋壳从容器中提水”等等方法,不一而足。学生的这些方法虽然不一定适用,但毕竟都是经过思考的创新思维火花的闪现,教师要及时点拨与引导,并给予及时肯定与鼓励,才能使创新思维的火花不熄,进而促进创新能力的形成。
二、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把握文本价值取向
学生的阅读是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等多层面的对话。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课堂的生成,既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和创造性的思维结论,也要引领学生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接受人文的熏陶,成长为一个心理健康、品德高尚的人。例如,在教学寓言《狐假虎威》时,笔者让学生先阅读寓言,说一说自己感想。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教师要加以及时肯定,并且引领学生进行思考分析,使学生的思维归于文本的价值取向上来,这不仅是教师教学的技巧,也是教师的责任。
三、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要实现对文本的深层次阅读还必须在阅读教学中注意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因为创新源于想象,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也离不开想象力的培养。教师要通过阅读文本,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教师的引导要结合教学主题,使教学活动放得开,收得拢,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例如笔者教学《坐井观天》这篇课文,在学生理解了寓言的含义后,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果青蛙跳出井口,它会看到会什么,会想些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踊跃发言。教师见同学们都很踊跃,唯独一位同学皱眉思考,没有发言。于是,教师让他起来说说自己的看法。这位同学稍做停顿,说:“我认为青蛙跳出井来,不一定见到这些美好的事物。它会看到被污染的河水,被砍伐的森林,还有就是他的同伴被人类捕杀,而作为下酒物!”。这时课堂上平静片刻,更热闹了。尽管学生们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但是似乎偏离了教学主题。于是,教师话锋一转说:“如果青蛙不跳出井口,仍然呆在井里,它会不会发现如此多的问题呢?”,这样,课堂的讨论与学生的理解又回归到文本主题上。课堂上既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又将想象为教学主题服务,这需要教学的机智,也需要教师对课堂生成的把握与引导。
四、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世界,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引领学生进入文本世界,体验文本意旨与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教师必须引领学生走进由文字所营造的充满人文情怀的精神世界,接受美好情感的熏陶与洗礼。例如,巴金先生的《鸟的天堂》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学时,我给学生配乐朗读。让学生通过语音、语调、字词句子的色彩来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教师问学生,作者巴金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所描写的鸟的天堂,是鸟儿生活休憩的理想场所。由鸟的天堂,大家可以想象到什么?通过小组讨论,同学们发言发表看法。最后,教师又让学生讨论:良好的环境,和谐的社会,需要怎样去创造与维护呢?这些问题,又把学生引入了对文本理解的深层,使学生通过课文的阅读,受到了美好人文环境与人文情怀的熏陶与感染。
总之,引领学生进行深层次阅读,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品德修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科学安排教学程序,适时加以点拨与引导,才能激活学生思维,提高阅读质量,增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靳晓红:网络环境下口语交际教学的构建[J].新乡学院学报告(社会科学版),2011(12).
[2].朱小蔓:情境教育与人的情感性素质[J],课程?教材?教法,1999 (01).
作者简介:赵新峰(1978—),男,汉族,邹城市太平镇,邹城市太平镇馮楼小学,大学,二级教师。
郭英俊(1978—),女,汉族,山东省章丘市相公镇,邹城市杏花村小学,大学,二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