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学生柔性化管理的实践路径

2014-09-25黄泽楷

广西教育·C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柔性化学生管理工作实践路径

【摘 要】以“规章制度为中心”的传统刚性管理范式与实现高职生全面发展的应然性目标相悖,应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探讨高职院校学生柔性化管理的实践路径,即应构建“以人为本”的柔性化管理模式,以实现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和科学化。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生管理工作 柔性化 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C-0110-02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职业化、应用型人才的“摇篮”,乘着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东风”,已然实现了办学理念、宗旨、目标、教学模式上的“跃升”。然而,由于办学时间较短,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和高职生教育教学管理上渐显“短板”,尤其是学生管理工作,担负着人才培养的突出效能。但传统以“规章制度为中心”的传统刚性管理范式在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制度惯性仍然强势,弱化了“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效度。基于此,必须创新学生管理工作的路径,对照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引入“以人为本”的柔性化管理模式,为推进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效性、科学化奠定根基。

一、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传统范式中存在的缺陷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在面对社会深度变革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之新特点、新问题、新形势时,未能及时作出呼应、创新,以致传统管理范式与学生个体发展的现实需要之间的隔阂进一步加剧,弱化了高职院校“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目标的效度。

(一)“以管理代服务”的实践范式与高职生发展的应然性价值相对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本应呈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服务理念和应然性价值,以助推高职生人格、技能、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和谐全面发展。然而,在管理实践的过程中,却出现了“刚性管理”逾越“柔性服务”、“以管理代替服务”的价值“错位”,甚至将管理当成为把握高职生的思想动向,桎梏高职生的个体行为,导致学生管理工作偏离了“服务人、涵养人、发展人”的正常轨道,并最终忽视了高职生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此外,由于刚性管理缺乏民主思维,高职生在面对管理工作中势必出现抵触、负面情绪,不仅不利于管理目标的实现,更造成学生个体成为硬性制度的服从者、约束的对象,与高职生发展的应然性价值格格不入。

(二)“单向度灌输”的管理模式与高职生成长的主体适应性相背离。随着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以及高职生获取信息渠道的拓展,高职生在主体性意识、民主参与意识、个体独立意识方面都得到了觉醒和增强,内在要求高职学生管理工作必须及时应对,并做出科学化、人性化的管理服务方法选择。然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偏离了高职生发展的特点,仍然遵循传统“单向度灌输”为主、双向引导为辅的方针,与学生管理工作的“双向度互动”原则相悖,以至于高职生对于管理出现抵触、逆反的心理倾向。此外,“单向度”灌输还强调刚性化制度的管制性、严肃性和框架性的特征,与市场对高职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创新性、自主性、个性化的需求不相吻合,极有可能导致高职生未来职业道路的受阻。高职生管理工作中的学生成长适应性和主体性的忽视,势必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梗阻,并给学生管理制度带来挑战。

(三)“刚性约束”的管理方法与高职教育的发展不相适应。管理工作之于高职院校又好又快发展的“正能量”不容置疑,然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视域下,传统以规章、制度、条例为规训的刚性管理方法以显现“过犹不及”的弊端,一方面,忽视了高职生作为自我发展个体的情感、尊严的需要,尤其是“90后”的高职生,其成长环境决定了其个性化、自立性、自我性的特点,假使在管理工作中片面强调约束、强制、惩戒,必定使学生管理工作效果“适得其反”。另一方面,“刚性约束”的管理模式“企图将人修改得适合于工作,而不是把工作设计得适合于人”。这与高职教育的发展目标不相适应,高职教育致力于培养技能化、知识型、应用型人才,内在要求关注高职生个体的价值与尊严、心理需要和社会需要,然刚性管理缺乏理解性、互动性、交流性、主动性和服务性,引发了学生投诉、暴力倾向等诸多问题,不利于高职教育的发展。

二、高职院校引入柔性化管理的实践路径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刚性思维”、“刚性模式”对高职生成长、成才的制约,必须对此进行深刻考量并引入“以人为本”的柔性化管理模式,以呼应高职教育培养独立性、创新性、职业化人才的目标。通过管理理念、管理风格、校园文化的建设个创新,真正重构起“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管理模式,助推高职生的人格完善和人性张扬,为达成高职教育培养全面发展和完善的职业化人才之使命发挥超乎想象的“教育力”。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核心理念,实现管理模式的价值转向。思想、理念对于实践发展具有指引性、引领性。规避刚性化学生管理的不足,最重要的就是转变管理观念,将以往管理中存在的“人物相等同”的错位倾向转变为“以人为本”的柔性化管理,强调“以人为本”的柔性化管理是因为其管理方法能获得高职生的自觉文化认同,弥补刚性管理中存在的规制人、约束人、工具化的不足,并实现管理效果的持久性和情感激励的有效性,进而实现管理模式的价值转向。毋庸置疑,管理的目标不是为了“制约人”而是为了“服务人、发展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概莫能外,必须始终将如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其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基于此,必须凸显“以人为本”的柔性化管理精髓,并通过人本化管理来链接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情感纽带,以构建起管理主客体之间的理解、信任、合作、平等的地位和关系,促使管理活动迸发人文性、生命力,实现个体关注、群体关怀,激活高职生的能动性和发展潜能,并最终实现高职生个体的自主发展、能力提升、人格完善。

(二)创建“尊重个体、实现发展”的柔性管理模式,实现管理风格的优化创新。相比于刚性管理,柔性管理更强调管理的弹性化、人性化和个体的尊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要实现实效性和持久性,必须审视时代发展境遇下高职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需求,并构建起一套与时俱进、科学化、合理化的工作模式。对此,必须认真对待高职生参差不齐、个体认知能力差异性大但又极具可塑性的特点,并充分认识“90后”的高职生有个性、有活力却又厌倦“被束缚”的特征,并以此来基点,实现管理风格的优化创新,在此过程中,必须贯彻“尊重个体、实现发展”的原则,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帮扶,及时鼓励、实现包容、促进发展,这不仅是新时期高职生管理工作的最好注解,也是提升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管理的创新性,激活高职生的主体性,进而形成激励创造的教育机制和鼓舞创造的心理氛围的有力佐证。

(三)构建和谐多元的校园文化,实现柔性管理的文化涵养。“大学之道,在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其所彰显的正是大学校园所固有的追求新知、追求学问的“止于至善”的文化。当然,在追求学问的过程中,每一所大学所呈现的精神氛围又略有不同,表现为个性化的校园氛围和建校理念,这些都必然凝结成为联系和协调师生之间行为的文化纽带。实际上,优秀校园文化一旦形成,对于高职院校发展势必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持久力,并构筑起师生发展的最稳定、最具活力的环境基础。基于此,在高校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切入柔性管理的理念和模式,实现柔性管理的文化涵养,一方面,可以增强高职生对于校园文化的认同度,使柔性管理最大限度获得文化支撑和保障,增加了学生工作者对于高职生职业引导、管理引领的效度,有利于高职生对学校的发展前景、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有一个清晰而统一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的柔性化管理融入,可以达成塑造高职生创新力、自主性的有效力,实现师生之间统一价值观的凝聚和和谐行为的引导。有基于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入柔性管理,有利于营造一种团结、和谐、奉献、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行为的规范和成长的自觉性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总之,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构建柔性化管理模式,凸显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彰显了人性化管理的内涵,实现了高职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增强了高职生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和科学化,并助推了高职生人格完善和能力发展,吻合了高职教育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江雪芳.高职学生工作柔性管理的内涵与达成[J].教育与职业,2008(29)

[2]杨丽华.论高校学生柔性化管理[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11)

[3]陈雪芳.浅议柔性管理在高职学生工作中的应用[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2)

[4]刘水国,刘新英.高职柔性教学管理模式构建探析[J].职教论坛,2012(26)

【作者简介】黄泽楷(1982-),男,桂林理工大学经管系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

(责编 何田田)

猜你喜欢

柔性化学生管理工作实践路径
浅谈民办高校教学管理的柔性化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正确应用
以人为本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分析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工作现状及应对策略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探究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机器人在汽车生产线柔性化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