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奖励须慎行
2014-09-25吕爱军
吕爱军
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许多教师热衷于物质奖励,动辄用物质奖励来维持课堂纪律,规范学生的行为,促进学生的学习。起初,奖品只是一块糖、一根铅笔、一块橡皮而已,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奖品必须越来越贵,否则很难起到激励作用。有时,学生甚至主动索要奖品,理由是自己表现进步了,考试取得好成绩了,做好事了,参加比赛获奖了,等等。在学生看来,只要做得好,就应该得到物质奖励。结果是,物质奖励变成了激励学生上进的主要动力。那么,物质奖励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哪些不利影响呢?
一、 物质奖励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育的秘诀是真爱》中有这样一篇故事:一些顽皮的孩子每天都向一位老人的房子扔石头。老人想了很多办法来阻止他们,但都不奏效。经过思考,老人将孩子们召集到一起,对他们说:“我现在慢慢地喜欢你们向我的房子扔石头了,为此我愿意向你们付钱,每人每天一块钱作为回报。”尽管这个承诺在孩子们看起来很离奇,但他们仍然非常高兴地接受了这个协议。于是,孩子们每天都在约定的时间里来向老人的房子扔石头,老人也如约每人每天付给他们一块钱。过了几天,老人又把孩子召集起来,对他们说:“很抱歉,最近我经济出现了一些困难,我无法每天付给你们一块钱了,每人每天付给你们五毛钱怎么样?”孩子们当然很不乐意,但他们嘀咕了一阵子后还是接受了老人的条件。又过了几天,老人再次对孩子们说:“最近我的经济状况实在糟极了,我连付给你们五毛钱也无法办得到,但我还是愿意付给你们每人每天一毛钱,你们看怎么样?”孩子们交换了一下眼神,其中一个打破了沉默:“别想得太美了,谁会愿意只为了一毛钱干这种苦差使?”就这样,孩子们再也不来扔石头了。
开始的时候,孩子们扔石头完全是觉得新奇、好玩、有趣。可是,从老人给他们第一笔钱起,这些孩子扔石头再也不是兴趣所致,而是为了获得物质奖励。当物质奖励变得越来越少、甚至消失的时候,扔石头的行为就失去激励因素,其结果自然就可想而知了。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当学生因兴趣而学时,根本不用教师督促和检查,他们所体会到的是学习本身带给自己的快乐与满足;而当不断地使用物质奖励时,学生就开始为教师而学,为物质奖励而学。于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了。
美国学者埃尔菲·艾恩则把物质奖励看作“行贿”。他说:“得到奖励者认为,如果他们贿赂我干这件事,这事儿一定是我不想做的。如果爸爸妈妈对孩子说,做完数学作业你可以看一个小时的电视,他们实际上是在灌输给孩子这样一种想法:数学很无趣。……所有的奖励都有着相同的效果。”奖励使得学生原本喜欢做的事、应该做的事,都变成了无趣、无聊的事,这样的“行贿”也很容易使他们得寸进尺,逐渐走向功利。
二、 物质奖励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习惯
“第56号教室”的雷夫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一位教师喜欢用物质奖励的方式培养学生“谢谢你”的习惯。他的办法是,如果教师给学生东西,例如棒球或糖果等,学生有三秒钟的时间对教师善意表示感谢——说声“谢谢你”,如果做不到,礼物马上收回。这个方法很有效,学生在教室里总喜欢把“谢谢”挂在嘴边。有一天,雷夫带着这个班的学生到剧院看戏。他看到这些学生嘻嘻哈哈,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别人的服务,没有向给他们发放节目表的人道谢,没有向帮他们找座位的人道谢,也没有向在中场休息时帮他们倒饮料的人道谢……
由此可见,学生在教室里说声“谢谢你”,不是来自内心的感谢,只是为了讨好教师,为了遵守教师制定的物质奖励规则,以此得到一份物质奖励而已;当剧院里没有什么物质奖励规则时自然就没有作用了。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所以说,物质奖励只能在一时一地起作用,根本无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时,物质奖励不但无益,反而有害,它很容易把学生培养成“双面人”——表面一套,背后一套。
三、 物质奖励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金融时报》发表过这样一篇文章:哈佛商学院心理学家特雷莎·阿玛拜尔找来100多名儿童,分成两组,并提供一台宝丽来相机供孩子们拍照。对第一组而言,他们需要看一本只有图画没有文字的书,并且答应讲个故事之后才被允许使用相机。对第二小组则直接说明两件事,看书后讲故事、拍照,其间并没说一件事需要取决于他们是否愿意做另一件事。最后,把两个小组所讲的故事进行比较发现,第二小组讲故事的创意要大大超过第一小组。
阿玛拜尔女士得出结论:物质奖励所隐含的外部控制足以削弱创造力。第一小组为了得到物质奖励而讲故事,第二小组则只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结果物质奖励有违初衷,它控制了学生的思维,起到了反作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大打折扣,不能尽情自由地发挥。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教育效果就越大。”教师慎用物质奖励要求或承诺学生,避免他们对将来产生预期——“如果我做这个,我一定会得到那个(奖励)”,要多采取一些精神奖励。面对学生喜人的进步或优异的成绩,教师可以采取这样的奖励:在班级里公开表扬,写一封短信祝贺,组织同学向他们学习,给家长发“报喜单”(内容是表扬学生,感谢家长),周末带他们外出游玩或参加社会实践。
教师要注意做到循循善诱,润物无声。如,学生有了进步,给他加油鼓劲,让他体会成长的喜悦;学生帮助了别人,让他体会“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快乐;学生努力地完成了一件事情,和他一起分享劳动的成果。总之,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他自己良好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奖励:当你考试取得好成绩时,你所获取的知识和智慧就是最好的奖励;当你遵守纪律时,你享受到安静的课堂就是最好的奖励,而且体现了你对他人应有的尊重;当你不乱扔废纸、垃圾时,你享受到了健康的学习环境也是最好的奖励。
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目标。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实际情况,帮他们制定一些目标。对于优秀学生,可以引导他们谈谈“我的梦想”、“长大以后要干什么?”等,点燃他们梦想的火花,激励他们为未来努力;对于后进生,可以先帮他们制订近期目标,如“这次考试我要考及格”,“这一星期遵守课堂纪律,不做小动作”等,然后逐步引导他们树立长远目标。有了目标,学生自然就有了前行的内在动力。
不可否认,物质奖励作为激励的一种手段,如果使用得当,必能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不必完全摒弃。但是,教师应该辩证看待这种教育辅助手段,能少用则少用,能不用则不用,最重要的是从心理上给予学生奖励、鼓舞和支持,这才是行之有效、行之长远的方法。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