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模式

2014-09-25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4年16期
关键词:报告书查新职业病

胡 瑚

(邯郸市融洋安全检测有限公司,河北 邯郸 056002)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及其配套法规的颁布和实施,我国的职业病防治工作已经开始走向法制化道路。在法律的约束下,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可以得到有效地保障。但是我国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解决。为了提高解决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模式存在的问题,需要综合各种因素,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1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模式存在的问题

1.1 书面报告不遵守规范的格式。我国对于职业病危害检测与评价的书面报告在格式上有着明确的规定,报告的字号、字体、行距、行高、编号、页眉页脚等都有明确的要求,可是一些职业病危害检测与评价的从业人员没有按照规范的报告书格式撰写报告,反而是根据自己的想法撰写报告,使得报告书显得极不规范,没有权威性。

1.2 采样信息不够完整。在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的过程中,一些从业人员由于工作态度不够端正或者不够细心,导致采样记录中采样点示意图不够规范甚至存在没有采样点示意图的情况;并且对样品的采集时间、单位具体情况、防护措施是否到位等情况不够重视,甚至一些信息在检测报告中遗漏。这种情况的存在让检测结果不够完整,无法完全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1.3 采样时没有遵守职业卫生采样规范。采样方法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最终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对于不同类型的物质要根据物质的性质采用不同的采样方法,以确保采样结果的精确性。但是一些采样从业人员在进行采样的时候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导致整个检测结果与评价针对性不强,采样的结果无法作为工作场所情况的有效依据,无法为劳动者争取应得的权益。

1.4 评价报告评价因素单一。工业企业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可以说各行各业都离不开工业。不同的行业涉及的生产工艺都不相同,职业病的危害因素也都不同,一些评价报告由于评价因素过于单一,工艺分析不够深入,危害程度分析不到位,导致报告的权威性不强。并且一些报告的评价因素只涉及本企业的有毒物质,没有将其与其它相似有毒物质进行对比,导致报告的的实用性也不强。

1.5 检测无原辅材料成分调查与分析。很多检测报告没有原辅料消耗以及主要成分的分析,这样的检测报告是不完整的。最常见的是,油漆行业往往只检测苯、甲苯和二甲苯,这样检测出来的结果往往是的浓度较低或者低于最低检出浓度。一些存在于油漆中的有害物质无法被检测出来,这些未被识别出的有害物仍然会导致职业病的出现。导致这一情况出现的原因就是在调研的过程中没有详细分析原料的成分,致使职业病危害因素没有被识别,人们在不知道危险的情况下没有将安全防范措施做到位,这会影响检测结果和评价的准确性,撰写的报告也不具法律意义。

1.6 评价报告中法律、法规、部门规章以及技术规范与标准没有及时查新。在评价报告的撰写过程中,从业人员往往套用已有报告的模式撰写报告,往往疏忽了法律、法规、部门规章以及技术规范与标准的及时查新。有些更新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以及技术规范与标准较之前的会有不同,没有标准查新就撰写的报告有可能导致下列情况:生产企业不合乎规范的地方变成合乎的,反之亦然,从而导致报告的不准确性。

2 解决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模式问题的对策

2.1 提高检测与评价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从事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工作需要从业人员具有高度的法律意识,因为只有从业人员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标准执行检测与评价工作,才能使检测与评价结果更具权威性。因此,要加强从业人员对于相关法律、规范的学习,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检测与评价工作。

2.2 严格规范报告书的格式。报告书的格式体现着报告的权威性,虽然我国对于报告书的格式有明确的规定,但是从业人员却没有严格执行,很多检测与评价报告的格式都不统一,既影响报告书的美观,又影响报告书的严肃性。因此,要严格规范报告书的格式,对于格式不正确的报告必须打回重写。

2.3 严格按照规范现场采样。进行现场采样的时候要严格遵守《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根据不同企业的生产方式和工作流程进行采样,要做到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现纰漏。只有按规范采集的样品才能反应工作场所的实际情况。

2.4 仔细进行现场调查。为了得到完整的信息,现场调研工作至关重要。应在企业进行仔细的现场调查,对于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料、辅料,生产的产品、副产品和中间产物等的种类、数量、纯度、杂质及其理化性质;原料投入方式、生产工艺、加热温度和时间、生产方式和生产设备的完好程度;员工工作的时间、接触有害物质的程度;现场卫生状况、防护措施等都要做严格的调查,因为这些因素都可能成为职业病的诱发因素,疏忽了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对劳动者造成伤害。

2.5 完善采样记录。采样记录是检测报告准确性的基本保证,如果采样记录不够完整,生成的检测报告以及评价也都不会完整。因此,在做采样记录的时候,一定要将检测类型、样品编号、采样方法、采样地点、生产情况都所有因素都记录完整,缺一不可。

2.6 对法律、法规、部门规章以及技术规范与标准及时查新。在评价体系中,内审员以及质量负责人要严把质量关,期间核查要做到位。同时评价人员要对标准及规范及时查新,保证评价报告的准确性与严谨性。

职业病的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模式关系着无数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虽然一些行业不会诱发很严重的职业病,但是一些化工行业的从业人员却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在职业病检测与评价不够完善的时候,他们的权益得不到保障,一旦有了职业病,就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因此,为了让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预防职业病的发生,完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模式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任务。

[1]蔡青,杨红.我国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现况[J].上海预防医学. 2010(08).

[2]宋富军,郎胜喜. 关于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模式的探讨[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08,02:16-17.

猜你喜欢

报告书查新职业病
福建漳州核电厂3号、4号机组环境影响报告书(建造阶段)公示
《建筑结构》开启科技查新新技能
《建筑结构》开启科技查新新技能
《建筑结构》开启科技查新新技能
《建筑结构》开启科技查新新技能
基层食品药品检验机构报告书的归档问题探讨
父亲的职业病
发电厂节能评估报告书的编制和审查
新世界阳光花园【西区】楼号变更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