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精神引领下的爱国主义教育在历史教学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2014-09-24聂海芝
聂海芝
摘要: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在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下,公民教育已经逐渐取代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地位,使爱国主义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本文从民族精神的角度重新探讨在中学历史新课程教学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关键词: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教育;历史课程
中图分类号:D069 文献标识码:A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如果说思想教育是历史教育的生命的话,那么爱国主义教育就是生命力量的来源。因此,爱国主义教育一直是历史学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爱国主义在新的课程改革中继续得到体现并被赋予新的历史内涵,即在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下培育爱国主义情感。新课程改革后,弘扬民族精神被提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而爱国主义教育在弘扬民族精神的过程中得到升华和加强。
(一)把握与时俱进的爱国主义教育理念
进入21世纪,随着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爱国主义也需要与时俱进。当代的爱国主义是建立在人文精神、科学态度、国际意识、可持续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体现时代精神的基础上的。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理解和体验历史上的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塑造健全的人格;崇尚科学精神,逐步树立求真、求实与创新的科学态度;理解民主法制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意义,强化民主与法制意识;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开放意识,正确看待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加强环境意识,牢记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在中学历史新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把握好新时代民族精神引领下的爱国主义教育理念,并在教学中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气息,使学生能够跟上世界发展的步伐。
(二)合理利用新课程改革为爱国主义教育创造新成果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中学历史课程也呈现了新的变化:历史课程是由历史教科书、教学辅助资源、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历史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而且是体验课程;历史课程不再是历史知识的唯一载体和来源,而是师生共同探索和共同构建的过程;历史教科书不再是“圣经”,而是师生学习的材料;传统的评价方式正在发生变化,新的评价体系正在构建和形成的过程中,等等。这些新的变化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些新的变化既需要教师转变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观念,同时也需要教师抓住时机,开拓进取,为构建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历史爱国主义教育开辟新的道路。
(三)注重爱国主义教育源头——从中学生的需要到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首先是一种情感。所谓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而需要则是指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它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要求的反映。美国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把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七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求知和理解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他认为只有所有的低级需要基本满足后才能出现高一级的需要,只有所有的需要相继得到满足后才会出现自我实现的需要。我们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可以得到启示:爱国主义情感起源于需要,即爱国主义教育遵循“需要-情感-思想-行为”的发展模式和轨迹。我们不能片面的割裂了人与人的整体情感之间的联系,而忽视了人的需要,人的情感。
因此,在中学历史新课程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应该引导、帮助中学生分析哪些是错误的、对人生起消极作用的需要,哪些是可选择的、保留的、提升和发展的精华需要,并且把这些需要建立在可实现的基础上,使中学生在充满自信中体验需要的不断实现,形成丰富的情感。在情感的形成过程中,要运用情感的倾向性、深刻性、多样性、稳定性等特征,帮助中学生了解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自我,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四)爱国主义教育是由“爱父母,爱家乡,爱社会和爱国家”不断升华的过程
爱国主义教育的层次为:(1)爱父母、爱亲人、爱家乡;(2)爱祖国的每一寸土地;(3)爱中华民族(各个民族和优秀的传统文化)。爱国主义的具体内涵应追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有新的界定。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人们心中都有一种源于自恋土恋乡和自爱自尊之情的感性的爱国主义种子。如果不以理性的方式加以引导和培育,朴素自发的爱国情感就很难上升到爱国主义思想,更别说爱国主义行动了。因此,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各样的条件,运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即使引导学生把生活之“爱”升华到爱祖国。此外,还要继续引导和提升爱国主义情感,使之养成理性、开放和与时俱进的爱国主义情感。
(五)爱国主义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力量的结合
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应该把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的力量结合起来。“我之所以说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就是说对教育事业,全社会都要来关心和支持。尤其是要加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项工作不仅教育部门要做,宣传思想部门、政法部门以及其它部门都要做,全党全社会都要来做。”[]“不少干部群众反映,我们有些革命历史纪念馆、博物馆等重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去搞”创收“,办什么家具展销、服装展销等等。对这种现象,群众意见很大。为解决这个问题,我看有一条应该研究,就是要确定一批有重大影响、把社会效益作为唯一准则的单位和项目,由各级政府提供经费保证。这个钱不能省。”[]这就要求在中学历史教育中,应该把课堂和课外结合起来,在抓好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注重历史课外的活动,如让学生参观历史遗迹、革命博物馆、拜访革命老人等等,同时还需要抓好学生网络上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使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长期的、丰富多彩的、各方力量积极参与的教育活动过程。
在全球化的趋势下,爱国主义教育不能被公民教育简单取代,由于各自不同的作用使得爱国主义教育还需要进一步得到加强;在历史新课程标准中,爱国主义教育以民族精神的形式得到继续发展,澄清了历史新课程改革只讲公民教育不重视爱国主义教育的认识;并结合中学历史新课程的要求,从民族精神的角度,结合时代的特点,对爱国主义教育从课程目标、历史教材、课堂教学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性探索,赋予了爱国主义教育新的内涵,目的是使爱国主义教育在中学历史新课程教学中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使爱国主义教育对个人、社会和国家发挥更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